『壹』 交通事故中被保險人已賠付三者起訴保險公司屬合同糾紛嗎
我認為不屬於保險合同糾紛,因為三者和保險公司之間沒有合同關系,起訴依據的是道交法對於交通事故賠償的法律規定,所以,不算保險合同糾紛
『貳』 車損保險合同糾紛
可以起訴,保險公司的定損屬於自己的單方行為,既定損又理賠,其公平性是回值得商榷的答,因此,由國家認定的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才具有權威性,法院才會採納,但是,損失應當是在保險賠償額內的,保險公司才會賠償,因此,你可以起訴,鑒定費由保險公司承擔。
『叄』 被保險人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車損選擇保險合同糾紛,保險公司能否追加侵權人及對方保險公司為被告
您的問題回復如下:
不能。
可以申請追加侵權人為第三人。
或者賠償後,另行提起代位追償之訴。
以上回復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肆』 交通事故保險合同糾紛中訴訟主體是投保人還是肇事司機
如果是以保險合同為由起訴保險公司的,應該以保險合同所約定的受益人(一般為車輛所有人)為原告。
『伍』 交通事故 保險合同糾紛 賠償標准
一、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也就是說在強制險限額范圍內不需要區分當事人的責任大小,一律由保險公司來賠償。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而應當由致害人來承擔賠償責任。但保險公司應當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並有權向致害人追償。
(1)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
(2)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
(3)被保險人故意製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責任限額。責任限額按致害人是否有責任來劃分(注意不是按責任大小來劃分)。
有責任時保險賠償的限額為:
(1)死亡傷殘賠償限額50000元;
(2)醫療費用賠償限額8000元;
(3)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
無責任時保險賠償的限額為:
(1)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0000元;
(2)醫療費用賠償限額1600元;
(3)財產損失賠償限額400元。
商業保險的保險賠償:
一、投保人可以直接向保險公司索賠的情形:廣東省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直接向保險公司報告的,保險公司應當依法理賠。
(1)當事人依法自行協商處理的交通事故;
(2)僅造成投保車輛損失的單方交通事故;
(3)車輛在道路以外通行時發生的事故。
二、除上述情形以外的交通事故,保險公司一般都需以交警的調解書或法院的調解書或判決書作為賠償依據。具體的賠償標准和條件按保險合同的約定來執行。如果保險公司同意以當事人的協議為賠償依據當然也可以,不過使用這種方式一定要事先徵得保險公司的同意。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陸』 交通事故向保險公司索賠
交通強制責任險就是國家強制機動車所有人所必須購買的第三者責任保險,如果沒有購買第三者責任險,不能掛牌和驗車。而且在《機動車登記規定》中的第七條有明確規定,車輛管理所辦理注冊登記,應當登記機動車辦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日期和保險公司的名稱。由於在交強險未出台前,國家尚未對強制第三者責任險做出明確規定,所以當時各地交管部門都規定新車掛牌前必須購買商業第三者責任險。而現在則必須購買交強險,否則也不準與掛牌和上路。
交強險與現行的商業性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有本質不同。商業第三者責任險採取的是保險公司根據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來確定其賠償責任。而交強險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即無論被保險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負有責任,保險公司均將在12.2萬元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第三者責任險規定了較多的責任免除事項和免賠率(額)。而交強險的保險責任幾乎涵蓋了所有道路交通風險,且不設免賠率和免賠額。第三者責任險是以盈利為目的,屬於商業保險業務。而交強險不以盈利為目的,無論盈虧,均不參與公司的利益分配,公司實際上起了一個代辦的角色。
商業第三者責任險和交強險之間最大的不同點是其賠償范圍有所不同,以10萬元的商業第三者責任險為例,只要是被保險人准許的合格駕駛員,在駕駛被保險車輛的過程中,給第三者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都在保險公司核定的范圍以內給予賠償。如果在事故中造成了第三者人身死亡、傷殘,最高賠償10萬元;醫療費最高賠償限額為10萬元;財務損失最高賠償10萬元。總之10萬元的商業商業第三者責任險的最高賠償限額就是10萬元。而交強險最高賠償限額為12.2萬元,如果被保險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被判承擔主要責任的話,那麼死亡傷殘最高賠償11萬元,醫療費賠償1萬元,財產損失費賠償2000元人民幣。如果被保險車輛在交通事故中被判無責的話,那麼死亡傷殘最高賠償1.1萬元,醫療費最高賠償1000元,財產損失最高賠償100元。
除了賠償范圍不同外,商業第三者責任險與交強險的保險范圍也不同。除了個別事項外,交強險的賠償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道路交通責任風險。而商業三責險中,保險公司不同程度地規定有免賠額、免賠率或責任免除事項。另外交強險比商業第三者責任險具有一定強制性,根據規定,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都應當投保交強險,同時,保險公司不能拒絕承保、不得拖延承保和不得隨意解除合同。而且交強險實行全國統一的保險條款和基礎費率,保監會按照交強險業務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的原則審批費率。
但是與商業保險不同的是,交強險無論被保險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負有責任,保險公司均將按照交強險條款的具體要求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當然,這也是交強險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的實施初衷。另一方面,《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所以說行人故意「碰瓷」所引發的交通事故並不會得到賠償,雖然強制險是無過錯責任,但其前提是非故意行為。對於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不予賠償。這是為防止故意自殺或受害人與車主惡意串通等道德風險。
所以說車主和原商業第三者責任險到期的車主可單獨購買交強險,同時可以根據自身支付能力在交強險基礎上再同時購買5萬、10萬、20萬、30萬、50萬以至100萬元以上等不同檔次限額的商業三責險。也就是說,交強險並不妨礙交通事故受害人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更高賠償。畢竟交強險的最高12.2萬元賠償金並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在遇到重大交通事故後對受害人的賠付。
案例一:2007年3月1日,車主萬某買了輛貨車,他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了車輛損失險和第三者責任險,雇請有多年駕齡的肖某來駕駛。4月21日,汽車行駛途中出現故障,肖某想到自己的父親具有多年修車經驗,於是就把他請來修車。孰料在修車過程中,汽車突然發動,將肖某的父親碾壓致死。保險公司向萬某賠付車輛險後,就再也不肯支付肖某父親的死亡賠償金了。保險公司的依據是車輛第三者險中「免賠條款」明確規定:投保車輛的駕駛員及家庭成員人身傷亡,或遺留車內的財產損失均不在賠付之列。萬某不服,將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按車輛第三者責任險賠付肖某父親的死亡賠償金。
案例二:車主趙某有一輛貨車從事貨運經營,並向保險公司投保了保額為20萬元的第三者責任險和2萬元的車上人員責任險。保險期內,趙某聘請司機駕車,自己隨車前往廣州送貨途中發現車上貨物被盜,趙某急忙讓司機將車停靠路邊下車查看。由於車未停穩,趙某跳下車後摔倒,被該車後輪壓過身亡。當趙某的家人向保險公司索賠遭拒後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保險合同中損害原告權利的免責條款無效,判令被告保險公司賠償死亡補償金等各項損失20萬元。被告保險公司辯稱:保險公司《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條款》第四條第(1)項已明確規定:「機動車事故造成被保險人、駕駛人或其家庭成員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保險人不予賠償。」趙某自己的車輛將自己壓死,不屬於第三者責任險賠償范圍。
案例三:2005年11月2日,協盛公司就其所有的閩CB4061號牌貨車與某保險公司簽訂了商業第三者責任保險和車上人員責任險,同年11月9日,協盛公司駕駛員溫某駕駛該車送貨時,在某經營部院內停車,因未按操作規范將車熄火和掛擋停車即下車,導致車輛後溜並撞到走到車後與他人交談的駕駛員溫某,造成其受傷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後,協盛公司在賠償了駕駛員的死亡賠償金、經濟補償等損失後,起訴保險公司要求支付第三者責任保險金,保險公司則以溫某不屬於保險合同約定的第三者范疇拒絕賠償。
爭議焦點
本案涉及到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中「第三者」的界定問題。
所謂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是指投保的車輛發生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直接損失時,保險公司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給予賠償。一般而言,保險公司稱第一者,駕駛員稱第二者,事故中的受害人稱第三者。但保險公司第三者責任險的免責條款都規定:駕駛員和他的家庭成員不屬於第三者。
案例一爭議的焦點是家庭成員是否屬於第三者?案例二、案例三爭議的焦點是駕駛員是否屬於第三者?
觀點之爭
實踐中,對第三責任保險中第三者的范圍認定問題,即第三者的身份的確定標准和駕駛員、車上人員是否存在特定情況下向第三者轉化的可能也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條款對第三者范圍的規定「本保險合同中的第三者是指除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以外的,因保險車輛發生意外事故遭受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保險車輛下的受害者」(這也是多數保險公司採用的保險條款),並在免責條款中將本車駕駛人員及其家庭成員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列入了不予賠償的范圍。由此可知,駕駛員及其家庭成員不屬於第三者。
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者身份的確定,主要應依照其對車輛的操作和控制狀況來進行。駕駛員身份的判定,應依事故發生時其是否實際操縱和控制保險車輛或者有能力操縱和控制保險車來確定。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將駕駛員及其親屬排除在賠償責任范圍之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駕駛員在駕駛和操縱車輛過程中故意行為、串通騙取保險金等道德風險,其前提應基於保險事故發生時駕駛員實際操縱車輛的情形。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來認定。
評析
實踐中,由於對第三者的含義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由此引發的糾紛較多,有必要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1.設立第三者責任險的宗旨
第三者責任險旨在確保第三人即受害人因意外事故受到損害時能夠從保險人處獲得救濟,是為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其含義並未將被保險人或車輛駕駛人員的家屬排除在外,保險車輛上人員之外所有人均屬於第三者。
2.保險公司縮小「第三者」范圍的目的
由於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為商業保險,很多保險公司為了降低風險,在合同中都規定有類似「保險車輛造成本車駕駛員及其家庭成員(家屬)、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成員(家屬)人身傷亡的屬除外責任」的免責條款。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他們之所以擬定類似條款,主要是為了防範道德風險,即投保人與家屬之間串通騙保。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如果保險事故是由被保險人故意造成的,根據《保險法》第28條的規定,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又根據《保險法》第138條,如果投保人、被保險人進行保險欺詐活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此,道德風險的防範並非沒有相應措施與途徑,它不需要也不應當通過預先對合法權利的剝奪來實現。
3.關於駕駛員向第三者轉化的問題
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因為駕駛員的過失導致事故,而事故的發生恰恰是因為原駕駛人員停止了駕駛行為,離開該車導致無法控制該車造成的。有人認為在此情形下其身份符合第三者的條件和保護范圍,已由駕駛員向第三者轉化。否則如該案例,該駕駛人員既不屬於第三者,按照合同約定也不屬於車上人員,將使該人處於缺乏保護的狀態。另外在實踐中,也存在著車上人員下車後與車輛發生刮碰的事故等情形,也應根據該人員的實際情況對其身份屬第三者或者車上人員作出具體判斷。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從第三者責任險的立法本意來看,主要是保護除車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利益。駕駛員可以通過車上人員責任險和意外傷害險來保障自己的權益。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原理,不能給保險人施加過多的負擔。這也是民法公平原則和等價有償原則的體現。
2005年11月4日,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中「第三者」范圍的批復(粵高法民一復字[2005]11號)中,對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報送的《關於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增城支公司與朱伯獲、郭帶娣、羅景秋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請示》是這樣答復的:原則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多數意見,即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中「第三者」不包括保險車輛本車上的乘客。根據《中國保險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機動車輛保險條款解釋》的規定和保險行業慣例及保險理論通說,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中「第三者」是指除保險人、被保險人和保險車輛上的人員以外,因保險車輛的意外事故遭受人身、財產損害的第三人。保險車輛本車上的乘客不屬於本車投保的第三者責任保險中的「第三者」,其因交通事故遭受人身、財產損害的,可由本車車上乘客責任險和對方機動車投保的第三者責任保險予以保護。
我們認為這種判定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不管駕駛員在車內還是車外,均不屬於第三者。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中的「第三者」的范圍是指除保險人、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也就是說,「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被保險人允許的駕駛人員的家庭成員」均屬於第三者,但被保險人和駕駛員不屬於第三者。由此可以得出:案例一屬於第三者賠償的范圍,案例二、案例三不屬於第三者賠償的范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柒』 去保險合同爭議解決方式訴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說出了交通事故由法院來執行,跟平安保險公司沒關系
如果和保險公司無法協商賠償額或者對賠償額有異議,直接去法院起訴。保險公司按法院判決的賠償額執行,賠償被保險人
如果是約定仲裁方式解決,有爭議就去約定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保險公司就按最後仲裁委員會裁決書確定賠償額支付
爭議解決方式只是雙方約定有爭議時是去法院訴訟還是申請仲裁,最後賠償仍然是保險公司承擔
『捌』 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保險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法院應當支持此訴訟要求,保險公司應當在交強險額度分項額度內賠償,然後向侵權人楊某某追償。
『玖』 交通事故保險合同糾紛,駕駛員不是車主可以作原告嗎
駕駛員受傷的,可以自己作為原告進行起訴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