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療事故糾紛論文

醫療事故糾紛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0 09:25:01

1. 來點論文的素材,《論醫療事故罪》。急!!

論醫療事故罪
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條新增設了一個新的罪名——醫療事故罪;隨後頒布的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5條中規定:「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由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事故等級和情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執業許可證,對負有責任的醫務人員依照刑法關於醫療事故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針對這一新罪名我認為有必要對該罪的認定、處罰及犯罪構成中的某些方面作一番討論。
醫療事故罪是指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員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員身體健康的行為。
從犯罪構成上分析該罪:
首先,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正常的醫療秩序和就診人員的生命和健康權。醫務人員在我國被視為白衣天使,負有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國家對從醫的主體、職業活動都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以確保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以保證廣大就診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他們在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輕則可能造成就診人員傷病不能及時救治,重則可能嚴重損害就診人員身體健康甚至致人死亡,並嚴重破壞國家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而那些到醫療單位接受治療、體檢的就診人員則是本罪直接的侵害對象。
其次,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就診人員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其身體健康的行為。即在對就診人員進行醫療護理或者體檢過程中,粗心大意,玩忽職守,不履行或不正確、不及時履行醫療護理職責,因而造成就診人員死亡或嚴重損害其身體健康。
其行為方式既可以是作為,如醫療人員錯誤的診斷病情、開錯處方、葯師配錯葯等;也可以是不作為,如醫務人員對危重病人不及時搶救或工作中擅離職守,致使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等。並且本罪要求只有以上嚴重不負責任的行為造成就診人員死亡或身體嚴重損害時,才能構成本罪。
《刑法》中沒有對本罪中何謂「嚴重損害就診人的身體健康」提供判斷的標准,而目前也沒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在實際的司法活動中存在著只要是屬於醫療事故就構成本罪的錯誤做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醫療事故認定的性質和標准與本罪的認定都不同,並且醫療損害結果出現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不宜簡單直接採用醫療事故鑒定結論;而應當以《人體重傷鑒定標准》為參照依據,制定較為詳細的評定標准更為合適,並且因為《人體重傷鑒定標准》已經運作使用多年,其在司法實踐活動中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都已得到檢驗,而以他為藍本制定的標准會更易被人們掌握和使用。
第三,本罪的主體同醫療事故的主體是一致的。即除了要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以外,還必須是在國有、集體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救治、擔任護理工作的醫師、葯師和護士以及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開業的個體診所的行醫人員;實際上醫療科學是最尖端、最復雜的學科之一,醫療行業在目前仍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對許多疾病的診斷、治療都受到醫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少檢查、診斷和治療方法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操作中稍有閃失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要求從業者必須接受良好的訓練,並在從業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長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造成行為人的心理負荷較重,精神高度緊張,又加之我國現存的許多其它負面影響(如教育水平、醫療設施及管理、外界干擾等)的交互作用,我國醫療事故的高發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我們不支持因上述特殊風險而取消醫療事故的觀點,但更不同意擴大刑事制裁的范圍。我們認為相當多的醫療事故並非一定要追究其刑事責任,而只有那些主觀惡性較之疏忽大意和過於自信為重,較之明知結果可能發生並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間接故意為輕,在這種心態下造成就診人員死亡或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的行為人才應當是醫療事故罪的最主要的現實主體。
其他不具有行醫資格的人非法行醫造成就診人員死亡或身體嚴重損害的,不能以本罪論處。
那麼是否只要是行為人有過失,並且在客觀方面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就要被認定為醫療事故罪呢?
最後,本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過失,也就是行為人對待就診人死亡或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的心理態度上,應是行為人應當預見到可能發生前述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從我國立法本意上講,責任事故類型的犯罪只能由過失構成,《刑法》將醫療事故罪作為「事故」方面的犯罪之一,在主觀方面的立法本意沒有變化。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過失行為才會構成醫療事故罪呢?首先這一行為不應當界定為故意犯罪,因為這不符合立法本意,並且如果定為故意犯罪那麼醫療事故罪的主體又將是什麼呢?但是我國刑法中故意和過失之間有一個理論交接點——間接故意,間接故意包含兩種情況:a、行為人追求某一個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生。b、行為人不追求危害結果發生,但卻不阻止其發生。而後一種情況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前一種輕的多,將這樣一種行為劃為故意犯罪並處以重刑即違法理又有失公平,且社會效果也不佳。而這一點在醫療這一類高風險業務犯罪中表現尤為突出,因此我們主張應該將b的情況劃到過失范疇中去——即以危害結果的發生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作為區分故意與過失(特別是醫療事故罪)的界限。也就是只有在這種心態下發生的醫療事故,行為人才會構成醫療事故罪。
以上是醫療事故罪的犯罪構成,當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以上四個方面時則應認定它的行為構成了醫療事故罪,應當受到刑法的處罰;我國《刑法》第335條規定了醫療事故罪刑罰,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對行為人的處罰尺度應主要參考本文在前面犯罪構成中介紹的「客觀反面的內容」。
醫療過程是個復雜的動態過程,且涉及眾多學科,相對應對醫療事故罪的認定也需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了國家正常的醫療秩序,又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2. 如何提高預防和處置醫療事故論文

師哥給你就行,上抄屆襲經過辯論的。。要不。構造謹慎,表達簡明,語義切當。摘要先寫啥,後寫啥,要按邏輯次序來組織。語句之間要上下連接,相互照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略。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抽象、含糊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好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缺乏取。摘要不分段。

3.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胡學軍;;解讀無人領會的語言——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評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陳小嫦;李大平;;論醫療訴訟中的證明妨礙[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解讀[J];法學雜志;2010年02期
4 翟志文;薛振環;;醫患訴訟因果關系證明負擔的緩和——以日本判例的分析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1年03期
5 喬世明;;試論醫療侵權鑒定製度的完善[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6 彭浩晟;;醫療損害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研究[J];證據科學;2012年03期
7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醫療損害賠償調研課題組;賀榮;周繼軍;張柳青;陳特;;新形勢下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問題與對策[J];證據科學;2011年03期
8 宋平;;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之反思與重構[J];河北法學;2010年06期
9 張新寶;明俊;;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研究——比較法的經驗與我國的實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陳慧慧;;反思醫療侵權損害舉證責任的再分配——由《侵權責任法》第58條的法解釋延伸[J];中國衛生法制;201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4條
1 霍娜娜;論醫療糾紛證明責任的分配[D];河南大學;2011年
2 彭秋紅;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代全喜;醫療糾紛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今玉;論醫療糾紛損害賠償之訴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周菁;王超;;我國法官在刑事證據法中的訴訟角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韋國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淺析——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為中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周阿紅;莫良元;;構建我國現代自由心證保障體系的路徑探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尤佳;;《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性質及適用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5 潘善斌;醫療事故訴訟若干問題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楊錦炎;;論訴訟證明對象——以法律方法論為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郭瑋;;論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以我國的立法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潘善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張剛;王成軍;;關於構建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法律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張文英;;網路名譽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劉輝;鄭在義;;民事檢察中的若干證據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趙海怡;;責任規則威懾與激勵效應的異化及矯正——兼評《侵權責任法》第七章[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張保生;王進喜;吳洪淇;;中國證據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肖剛;;我國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運行失范之反思與重構[A];全國法院系統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孫世光;;生產者責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分析[A];200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2007年
7 陳勁梅;嚴瑛;張璦;;淺談醫患法律關系[A];第一屆航天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陳宏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監督機制的完善——以行政訴訟視角的法律分析[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郭鋒;胡曉珂;;強制責任保險研究[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10 袁碧華;;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中的職業保險探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沈強;TRIPS協議與商業秘密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高田甜;WTO爭端解決機制證明負擔規則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冬京;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田園;侵權行為客觀歸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周瓊;論中國精神損害賠償的事實及相關基礎[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許俊強;目的港受領遲延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10 王錦;環境法律責任與制裁手段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滕雅婷;醫療損害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南京醫科大學;2010年
2 張源;專利間接侵權理論在我國適用空間的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學慶;醫療過錯的判斷標准——醫療水準說[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玉英;商業廣告虛假薦證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余暮;醫療糾紛中的侵權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葉傳祿;著作權侵權賠償責任及賠償數額的確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馬錦毅;論僱主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曹麟蔚;勞動爭議證明責任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夏路;論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趙莉穎;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人身傷害之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霍海紅;;主觀證明責任邏輯的中國解釋[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2 肖建華;李志豐;;從辯論主義到協同主義[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侯利陽;舉證責任分配理論之重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包冰鋒;陳今玉;;醫療糾紛損害賠償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比較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白鶴舉,李春榮;醫療訴訟中醫患雙方的舉證構成[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穆書芹;試論舉證責任倒置在醫療事故案件中的適用[J];當代法學;2002年07期
7 周團結,張建軍;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責任歸責制度的銜接[J];當代法學;2003年02期
8 蕭曉暉,喬寧;從舉證責任倒置談防禦性醫療[J];當代醫學;2003年11期
9 肖建國;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胡永慶;知情同意理論中醫生說明義務的構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利明;[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8條
1 江毅;中美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丁春輝;醫患關系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寇娟;民事訴訟證明妨礙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4 孫麗華;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明妨礙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建中;醫療糾紛中醫療機構舉證責任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高雲江;論醫療侵權舉證制度[D];山東大學;2010年
7 梁冬;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D];吉林大學;2010年
8 宋萍萍;論民事醫療損害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之分配[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黎;於情;李雪梅;;淺談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J];北方經貿;2011年07期
2 王岳;;域外醫療損害之舉證責任分配比較與我國的策略[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星星;;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汪粼;;淺談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台聲.新視角;2006年01期
5 尚江濤;;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法制與社會;2009年17期
6 陳建文;;論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年05期
7 彭鵬;陳三勇;伍永亮;;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探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08期
8 程春華;;舉證責任分配、舉證責任倒置與舉證責任轉移——以民事訴訟為考察范圍[J];現代法學;2008年02期
9 姚丹;;淺談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J];今日科苑;2008年11期
10 應魏;;論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8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艷;;環境侵權案件中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分配[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律實踐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馬東曉;;略論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以知識產權訴訟為例[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3 梁梅;;論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倒置[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4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5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張桂香;郭唐軍;;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淺議[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7 許永傑;賀寶健;;舉證責任的分配與證明標準的衡量[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吳毅;;論法官對舉證責任自由裁量權的行使[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4年
9 傅蕾;;試論專利侵權糾紛案前調解[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10 孔俊偉;鄧曉敏;;環境損害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問題——從兩份截然不同的判決談起[A];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葛梅;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3年
2 林操場 劉春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不完全免除受害人舉證責任[N];徐州日報;2006年
3 龔賽紅;國外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N];健康報;2003年
4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法院 仇慎齊郭輝;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舉證責任之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7年
5 俞曉霞;特殊舉證責任分配方式運用三題[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李燕;從一起牛官司看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6年
7 崔頌文沈金汝;舉證責任分配在庭審中的運用[N];人民法院報;2007年
8 戚新明;確認勞動關系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10年
9 案例編寫人 雲南省巧家縣人民法院 周國祥;保險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及不利解釋原則的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1年
10 劉雁兵 馬向征;簽名不被認可時的舉證責任分配[N];人民法院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曾冠棋;舉證責任法理探討與實證評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駱東平;論性騷擾糾紛的民事訴訟規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吳國喆;權利表象及其私法處置規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呂利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5 宋平;醫患糾紛訴訟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倪靜;知識產權糾紛訴訟外解決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李新莊;我國土地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
8 胡雪梅;「過錯」的死亡[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9 顏璠;知識產權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運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劉敏;當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率變遷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張冬雪;醫療損害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姚旭斌;民事審判實踐視角下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03年
3 沈煜;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13年
4 王曉明;試論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北大學;2011年
5 陳鐳;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6 孫衛國;論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D];鄭州大學;2007年
7 李瑞京;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舉證責任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8 曹開旺;論我國新聞侵權法律制度之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永軍;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劉佳;我國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4. 論文《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區別》該如何寫呢毫無思路!!

首先明確定義。什麼是醫療糾紛?什麼是醫療事故?
其次內產生原因。醫療糾紛怎麼容產生?醫療事故怎麼產生?
再次產生影響。醫療糾紛的影響有哪些?醫療事故的影響是哪些?
最後是解決對策。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如何避免?有哪些方法?怎麼做?
總結。醫療事故往往是醫療糾紛的前提或者導火線。究其根源其一就是醫者粗心大意、責任心不強,不按規范診療,漏診、誤診導致醫療事故從而引發醫療糾紛。其二就是患者對診療效果期待值過高,不懂醫學規律,認為我出了錢,就應該得到最好的治療,可有些病理卻註定治療效果有限,導致患者及其家屬不滿意,從而引發醫療糾紛。

5. 寫關於醫療事故的論文

三起醫療事故所引發的思索—風險管理
作者單位: 215101江蘇省蘇州市木瀆人民醫院
陳玉玲:女,本科,主管護師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急診醫療服務質量直接體現醫院
的綜合水平,急診救治水平直接關繫到急診病員的安危,急
診護理在急診搶救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勿庸置疑。在急診科
這個高風險所在地,要使護理質量精益求精絕非易事,需要
每個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總結經驗
教訓,以至將潛在的危險因素降到最低點。本文就3起醫療
事故與大家一起探討。
例1:病人, 60歲,因頭暈、耳鳴急診入院。入院時BP
136/88 mmHg, P 82次/min, R 16次/min,當時由耳鼻咽喉
科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並收入內科病房住院治療。內科值班
醫師以不屬於內科疾病為由退回急診科觀察治療。病人不
滿,自行聯系120要求轉上級醫院,急診科護士與120急救
車醫務人員在急診大廳進行交接班後由120負責將病人用
擔架車拉運至急救車,在經過急診大廳門口下坡時,由於隨
同的120醫師沒有扶持推車,只有一名護士在前面拉車,坡
陡處有缺口加上擔架車車輪小、穩定性差,車子折翻,病人倒
地,造成病人顴骨骨折、頭皮血腫, 3根肋骨斷裂。家屬投訴,
醫院賠償經濟損失數萬元。
分析:從事情經過來看, 120急救車醫務人員應負全部責
任,急診科已與其作了交接班,且病人自己聯系的120急救
車。但專家組最後評定結果: (1)120醫師負主要責任,因他
沒有履行其職責。如果其與護士共同推車就不至於造成翻
車。(2)120護士負次要責任。(3)120負責人負次要責任。
(4)總務科負第二次要責任,路有缺口沒有及時整修。(5)
急診科負第二次要責任。思考:盡管造成事故的直接責任人
是120醫務人員,但如果急診科醫護人員風險意識強一點,
責任心強一點,與120工作人員一起將病人安置到車上就不
會發生意外。
例2:病人,女, 62歲,因家人過世,過度悲傷,不思進食、
乏力,於晨7: 00急診入院。病人入院時神志清、精神萎靡、
少言語,測BP 90/50 mmHg, P 76次/min, T 36. 2℃,家屬
沒有提供其它病史。醫師診斷癔症,並給予補液加能量合劑
支持治療,無其他特殊醫囑, 7: 30交班於白班當班醫師。接
班醫師依據入院診斷未做進一步檢查,至8: 20病人突然心
跳、呼吸停止,經搶救無效死亡。分析:此病人系老年女性,
平時體質欠佳,追問病史原有心臟病史。當時首診醫師沒有
詳細詢問,只是憑感覺單純認為因失去親人而致傷心過度,
因而未做心電圖檢測,沒有電解質數據測定,而接診醫師過
於相信首診醫師的判斷未能進一步的檢查,導致病人而死
亡。
思考:雖然這起事故與護理無關,但對急診科影響很大。
有的醫師尤其是低年資醫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檢查不周全。
如果當時值班護士是個非常有經驗的高年資護士,可能會提
醒醫師做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或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
或做些提前告知,及時詢問病人情況,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
也許就會避免這場不該發生的災難。
例3:病人,女,因腹痛、腹瀉2次於晨4: 30由鄉衛生院
轉入本院急診科。當時病人痛苦貌,當班護士查其衛生院病
歷,發現診斷為腹瀉,沒發現病歷右下角註明血壓80/50 mm-
Hg,未及時監測生命體征。按照醫務科下發的有關腸道病防
治條例規定:凡腸道病一律到感染科進行專科診治,於是派
護工用推車直送感染科。經感染科醫師詢問病史後診斷為
宮外孕。由於該醫師沒有及時通知婦產科,也沒有派人護送
病人至婦產科,囑病人自行前往,而病人沒有文化,不明白疾
病的嚴重性,又找不到婦產科的所在位置,在醫院內來回徘

6. 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論文摘要 懇求用英語幫我翻譯。。謝謝

你可以上創新醫學網,那上面有專業的英文翻譯,在線翻譯。

7. 醫學生怎樣防範和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的論文

呵呵大家都一個學校的,原因不是書上有嗎,抄上去五百多字就出來了,剩下的瞎寫寫吧

8. 求法學論文一篇

醫療損害鑒定: 民事證據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由於這種舉證責任的承擔及法院對相關證據的審查,常常需要通過鑒定才能完成,鑒定就成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的核心環節。就目前而言,鑒定在鑒定體制、鑒定結論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醫醫相互現象越來越嚴重,讓法官最為頭痛的是,隨著人權意識的高漲,醫鬧的加劇,這種保護越來越隱密。鑒定機構一方面要部門保護,一方面又怕承擔責任,結果是鑒定結論越來越模糊不清,如:許多鑒定結論一方面認定不構成醫療事故,同時又承認「醫療行為雖無過錯但存在不足」或「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一定的間接因果關系」,鑒定結論說理不嚴謹,理論依據出處不明確,變更事故性質或責任過於隨意;鑒定結論中對事實的認定依據不充分;從醫政管理角度指明醫療行為存在的瑕疵,但對其與疾病自然轉歸的因果關系強度分析不細致,易引發歧義;鑒定機構及鑒定人不能按照證據規則的規定出庭接受質詢,集體負責等於無人負責。面對著一份似似而非的鑒定結論,對於醫療並不精通的法官往往難於下判。總之,鑒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隱藏著民事法律普遍性和醫療服務特殊性、保護患者合法權益與促進醫學科學進步等諸多矛盾。鑒定缺乏一個更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鑒定機制還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們要從審判觀念上正確認識醫與法的關系,慎重處理下列問題:
一、如何確定進行鑒定的案件范圍

按照《證據規則》第九條第三款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證明:……(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另一事實」,直接推定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在當前醫療糾紛審判實踐中,法官往往以對醫療知識不了解為由,不分青紅皂白,全部要求當事人去做醫療事故鑒定,法院實際上將審判權讓渡給了醫療事故鑒定機構,違背了民訴法的獨立審判原則。實際上是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是具有高度判斷力和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其不但具備常人的經驗,還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推定出其認為正確的法律事實。具有下列幾種情況可以直接推定醫方具有過錯:1、醫療行為明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諸如「拔錯牙」、「割錯部位」、「配錯葯」等顯而意見或者根據生活常理可以判斷的事實,法官完全不必、也不能要求當事人去作醫療事故鑒定,而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直接推定醫方的過錯;2、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3、塗改、違反規定修改病歷資料,導致不能作出鑒定結論的;4、未盡到必要的告知、說明義務的,但為安慰或者鼓勵患者而作出不符合實際病情的陳述的除外;5、違反職業道德,對急、重、危病人拒絕搶救而貽誤救治的。上述案件不需再委託鑒定。對需要委託鑒定的當事人不申請鑒定的,可以採用咨詢專家、採取積極措施促使當事人申請鑒定。如雙方當事人均拒不申請鑒定,人民法院不需以職權委託鑒定,可以按照舉證責任的分配,直接判決負有舉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敗訴。

二、如何處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過錯鑒定的關系

依據2003年1月6日最高法院發布的《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的精神,對於醫療事故應交由條例所規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對於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需要進行鑒定的,根據《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第2條,即「本規定所稱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為查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依據職權,或者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指派或委託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評定的活動。」故對於醫療過錯的鑒定可以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醫療損害鑒定應走二元化鑒定模式。實踐是復雜多變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不能忽視當事人的訴權,對於醫療損害一律搞醫療事故鑒定。

具體來講,醫療損害賠償和責任密切關聯,當事人起訴對是否構成事故並不十分關注,關注更多的是如何賠償。而是否構成過錯即能滿足這一需求。故在實踐中,對於下列情況可以直接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醫療過錯鑒定:1、當事人起訴後不同意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而申請醫療過錯鑒定的;2、雖做過醫療事故鑒定的但鑒定結論不合法的;3、有證據證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存在漏項,且當事人的申請涉及該項內容;4、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部門以該糾紛已經超過鑒定申請期限不予受理醫療事故鑒定申請,當事人提出申請,人民法院必須依據鑒定才能確定醫療機構的責任;5、已經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為不屬於醫療事故,而當事人認為醫療機構存有過錯,申請進行過錯責任及程度進行鑒定的[i]。

三、從嚴把握重新鑒定條件,避免出現多個鑒定、重復鑒定

重復鑒定往往會出現多個鑒定結論相互矛盾的情況,給法官的判斷帶來了困難。例如,馬環訴徐大庄醫療損害賠償一案,馬環因感冒去醫院注射針劑,後經診斷右臀部神經損傷,先後形成三個鑒定結論:徐州醫學會認為該神經損傷和注射行為無因果關系,徐州求是所認為有一定的間接因果關系,省醫學會認為無因果關系。所以,重新鑒定問題應當從嚴把握其條件,在司法解釋施行之後,具備下列條件才能重新啟動鑒定程序:

第一,鑒定機構或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資格的。

第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程序違法包括鑒定程序啟動違法和鑒定程序本身違法。鑒定程序啟動違法是指,不屬於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委託鑒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主動依職權委託鑒定,或者是當事人申請鑒定後,不預交鑒定費用或不提交相關材料,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仍然依職權委託鑒定,這些情況屬於程序違法。如果是這種情況,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應予准許。鑒定程序本身違法是鑒定程序啟動之後,鑒定程序自身的違法,例如符合迴避的規定而沒有迴避等等,屬於鑒定程序本身違法。

第三,鑒定結論依據明顯不足[ii]。需要注意「明顯」兩個字,強調的是依據不足的程度問題。所謂明顯依據不足,是指即使一般人、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在看待鑒定結論的時候,也會發現它在邏輯上的前後矛盾之處,或者說只要稍微具備一點相關專業常識的人就會看出它是違背常理的鑒定結論。如前文所說的王廣大一案,在死者死因不明的情況下得出其死亡和醫療行為無因果關系的結論有點為時過早,且明顯依據不足。

如果鑒定結論主要內容沒有問題,但存在一些一般性的問題或者是缺陷,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四、多個鑒定結論相互矛盾,如何進行採信

(一)請鑒定人出庭質證,相互對質,回答對方的發問,並論證各自結論的科學依據。法官在判斷時,可參考以下因素:

1、衛生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由國務院、衛生部、地方政府頒布的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具有權威性,例如《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如果鑒定結論違反以上法律法規的規定,則鑒定結論存在有問題。

2、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診療護理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約定俗成大家都在實踐中遵循的。有「成文的」就必須依照「成文的」,在沒有「成文的」情況下,才能依照「約定俗成的行業習慣」。

3、參考醫學專著和文獻。

(二)專家輔助人出庭協助當事人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最高人民法院證據司法解釋第61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員進行詢問」。這一新規則的實施是對鑒定結論的直接挑戰。第一,部分案件可徑直通過具有專門知識的訴訟輔助人在法庭上就案件所涉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而無須再委託鑒定。第二,一方申請出庭的訴訟輔助人對鑒定人的詢問,意味著對鑒定意見和結論提出有抗辯力的質疑,有助於法官對鑒定意見和結論的理性判斷,確保鑒定公正。

五、鑒定製度完善的構想

(一)完善鑒定人迴避制度。現在醫療鑒定雖然是隨機抽取專家,但對專家的個人情況並不公開,且在鑒定報告中並不署名,使迴避制度形同虛設。應將鑒定人的基本情況告知當事人,不能怕當事人鬧而不告知,任何權利都不能缺乏監督。

(二)明確鑒定人的鑒定義務和出庭陳述義務,以及違背該項義務的法律責任。協助法院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是具有相當學識和經驗的人均負有的義務,如果違反該義務,造成鑒定結論無法予以採信的,應退還鑒定費並賠償因而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失。

(三)鑒定人必須在鑒定報告上簽名並加蓋單位公章,無鑒定人簽名的鑒定結論不具有鑒定效力。集體負責不能成為逃避個人責任的溫床。

(四)明確規定鑒定人的過錯賠償責任。權利義務一體,在鑒定過程中,由於鑒定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i]《民事裁判標准規范》,吳慶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645頁

[ii]《民事裁判標准規范》,吳慶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646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人民法院)

9. 醫療事故論文要怎麼寫呢,具體要注意些什麼東西

師哥給你就行,上屆經過辯論的。。要不。構造謹慎,表達簡明,語義切當。摘要版先寫啥,後寫權啥,要按邏輯次序來組織。語句之間要上下連接,相互照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略。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抽象、含糊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好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缺乏取。摘要不分段。

10. 算不算醫療事故

耳聾的預防

1.突發性耳聾的病人應在家安心靜養,尤應避免接觸噪專聲或過大的聲音。屬保持家庭環境整潔,病人心情舒暢,才有利於疾病恢復。
2.預防感冒,有一部分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系,故預防感冒則可減少一個發病因素。
3.注意勿過度勞累,做到起居有時,飲食定量。本病多發於中年人,故中年人更應注意這一點。
4.情緒穩定,忌暴怒狂喜,因為這些均可使人體內神經體液調節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環障礙,發生耳聾。

閱讀全文

與醫療事故糾紛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