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當事人范圍是否可以有對方的父母
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一般以男女雙方為訴訟當事人。鑒於實踐中彩禮的接受人或給付人可能是婚姻關系當事人的父母或其他親屬,為便於案件事實查明和糾紛解決,可根據雙方訴辯確定實際 接受人或給付人的訴訟地位。
B. 婚約財產糾紛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嗎
這是民事糾紛,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C. 離婚糾紛和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不同
離婚糾紛主要是對離婚爭議的審理,順便解決子女撫養權、共同財產和債務
婚約財產糾紛主要是對彩禮、嫁妝等財產爭議的審理,兩者明顯不同
D. 什麼是婚約財產糾紛
所謂婚約財產糾紛是指男女雙方在相識戀愛期間,一方因特定原因而從對方獲得數額較大的財物,在雙方不能締結婚姻時,財產受損的一方請求對方追還財物而產生的糾紛。此類糾紛在民間較為普遍。
我國婚姻法不把訂婚作為結婚的法定程序,並不等於禁止當事人訂立婚約。只是這種婚約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它的履行是以雙方自願為條件的,只要有一方要求解除,婚約即自行取消。一方要求解除婚約,可徑行通知對方,無須徵得對方的同意,更無須經過調解或訴訟程序。因為無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的婚約關系甚至同居關系,並不屬於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
然而,訂立了婚約,不等於雙方將來就一定會結婚,一旦雙方結婚不成,就會對此期間的財產往來形成糾紛,由於婚約的解除,往往引起給付財物一方與收受財物一方彩禮方面的糾紛。彩禮屬於財產的范疇,受我國民法的調整,且訴訟到法院的也越來越多。
(4)婚約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定夫妻關系。」由此可見,在我國男女雙方是否存在夫妻關系,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是唯一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十條是這樣規定的:「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對於第(二)、第(三)項規定比較簡單也好理解,以雙方進行了婚姻登記為前提,既是發生糾紛,也應按照離婚糾紛來處理,在此不作過多贅述。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如何理解和運用第(一)規定,分歧較大。一種觀點認為:凡是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查證屬實,應一律全部予以返還。第二種觀點認為:不能一刀切,應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結合《民法通則》總則有關「公平」原則進行處理。這里的「應當予以支持」包括全部支持,也包括部分支持、甚至不支持。
E. 我有一個婚約財產案件,官司我贏了,強制執行也申請了,法院稱找不到她的財產,也找不到她本人,我提供給
現在這一塊還是法律的漏洞,法院執行庭就在執行時只找那些容易辦,有油水的執行案件。
你通過其他途徑找到對方的財產,或者找到她人,然後讓法院執行吧。你現在連對方都對付不了,還想起訴法院,那隻能越走越遠。
F. 附條件的贈與婚約財產糾紛案例
(1)案件標的物。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標的物即通常所說的彩禮。它不僅包括婚約雙方當事人在婚約期間或婚約之前互贈的財物,還應包括第三人(婚約雙方當事人的親戚、朋友)為之慶賀所贈與的財物。在我國,第三人贈與財物的情況也較為普遍,社會上所謂的「彩禮」、「聘禮」、「見面禮」等術語多屬於第三人的贈與物。司法實踐中,這部分財物往往被行使請求返還權的一方當事人計算在所返還的標的數額之內。
(2)性質。給付彩禮的行為不是普通的贈與行為。從民法的角度來看,贈與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地給予受贈人,受贈人無償取得贈與物的所有權的行為,具有無償性、單務性的特徵。這種行為形式是贈與,其實質與民法上的贈與存在差異,往往不是當事人真正心甘情願主動給付的,是迫於當地的風俗習慣,並將以後與對方結婚作為附加條件,因此它不是一種普通的贈與行為,而是以將來有一天對方能與自己結婚為附加條件的。這種因婚約贈送彩禮的行為是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的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彩禮這樣有一定財產價值的物品之所以從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即發生贈與行為,乃是因為存在著婚姻這種法律關系(婚約存在),隨著男女雙方當事人婚約的解除,贈與彩禮的原因歸於消滅,換言之,受贈人在婚約解除後喪失了繼續佔有彩禮的法律上的原因,由於婚約解除後彩禮繼續由受贈人佔有的法律根據消失,那麼根據民法的公平原則將財產恢復到訂立婚約前的狀態才是公平合理的。因此,婚約解除後,受贈人應當將彩禮返還給贈與人,如果受贈人拒不返還而繼續佔有彩禮,將構成民法上的不當得利。
G. 婚約財產糾紛案件,法院是否應當一並對子女撫養權問題作出處理
變更子女撫養關系和離婚後財產糾紛不是一個法律關系,可應合並審理?
在婚姻家庭糾紛中,對於變更子女撫養關系和離婚後財產糾紛雖不是一個法律關系,但該類糾紛屬復合之訴,法院合並審理並無不當。
H. 在線等一個民法比較典型的案例,涉及婚姻法或者物權法的。給網頁也行。
妻子因犯罪被判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回到家,本想與家人團聚,哪知家中空無一人,一打聽才知道丈夫已經外出多年。近日,四川省瀘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離婚糾紛案,依法缺席判決原告李菲與原告周成離婚(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法院經審理查明,原、被告於1982年1月在瀘縣原喻寺區胡樓鄉人民政府登記結婚。婚後於1983年11月生育女兒,現已獨立生活。婚後,雙方夫妻感情一般。1999年4月,原告因犯瀆職罪被判入獄。2007年12月,原告刑滿釋放回家後,才得知被告已於2004年離家外出,至今仍杳無音信。
「青春損失費」「分手費」是十足的「民間語言」,從未見於任何法律。正因如此,當事人關於「青春損失費」「分手費」等的主張因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很難得到法律的支持。而且在司法實務中,精神損失費可以認定為過錯離婚精神賠償時,但是只發生在合法登記夫妻之間的離婚而非退婚當中。
徐某某與王某某經人介紹相識,並於2006年訂婚,訂婚時原告徐某某送彩禮現金10001元,海虹牌兩輪電動車一輛,因雙方發生矛盾退婚,2010年8月10日原告訴訟至寧陵縣法院。被告王某某辯稱:「我與原告經媒人介紹於2006年訂婚,訂婚時原告稱家庭富裕,其還有工作等,結果訂婚後才發現根本不是原告所說的那樣,盡管這樣我也不再追究原告的欺騙行為,可誰知我們曾多次到原告家協商結婚之事,他們卻不表態,自2006年訂婚至今已有5年之久,2009年4月份就在我父親最後一次去原告家協商結婚時,而原告態度極其不好,最後未協商成。綜上是原告先提出解除婚約的,可原告卻稱是我不同意,純屬謊言。另外原告還有欺騙婚姻的行為。為此,應依法駁回原告訴請,另原告在訂婚時採用欺騙手段,訂婚後又讓我等了5年之久,浪費了我的大好青春,是原告先提出解除婚約,存在有明顯過錯,要求原告賠償青春費、精神損失費1萬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按照習俗送給被告訂婚彩禮現金10001元,電動車一輛是事實,且被告也認可,因原、被告訂婚時間較長,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訂婚彩禮現金的請求,本院予以部分支持。電動車屬消耗品,且時間又過長,不適宜返還。賠償青春費、精神損失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遂判決被告王某某返還原告徐某某訂婚彩禮現金8000元、駁回原告王某某的要求原告賠償青春費、精神損失費1萬元訴訟請求。
法院審理後認為,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准予或不準離婚應以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作為區分的界限。判斷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應當從婚姻基礎、婚後感情、離婚原因、夫妻關系的現狀和有無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綜合分析。原、被告婚後感情一般。原告服刑期間,被告未予以關心幫助,致使夫妻感情惡化。被告於2004年外出,至今下落不明。原、被告的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對原告要求離婚的訴訟請求,法院予以支持。於是作出了前述判決。
I. 我表哥有一個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已經立案兩個月了,法院遲遲不給被告下傳票,多次去法院找法官,他們以各
法院在審理期限內審理完畢都是合法的、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版法院應權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J. 2020年7月21號開庭的,案件是婚約財產糾紛,請問多久才能宣判結果
7到30天左右可以宣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