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看古人如何嚴懲匿名投訴者
對於違法犯罪行為,富於正義感的人們經常會向相關管理部門投訴,其中匿名投訴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從實踐來看,匿名投訴有線索不清、無法反饋、難以調查取證等缺點,也非常浪費行政資源,且無法正確維護投訴人的合法權益。其原因主要是投訴人對對行政監管部門缺乏必要的信任,害怕打擊報復,或者礙於情面,當然也不乏有一定數量的惡意攻擊。
對匿名投訴是否必須查辦,無明確法律依據。相關政府監管部門處理的方式各有不同,一般只能當作線索來處理。當然去粗取精後,也有可能查出轟動效應的重大事件。除非有侵犯人身權利,使之精神受到巨大傷害的惡意中傷,如不自訴,對匿名投訴,政府一般不以為然。然而,在中國古代,卻嚴禁匿名投訴告發他人,一旦有此事件,對匿名投訴者及受理者的處罰嚴酷得駭人聽聞。
古人對匿名告狀懲罰可謂嚴酷得駭人,之所以這樣,其目的是用塞誣告之源,以杜奸欺之路。就是說最大力度地避免誣陷造謠,冤枉好人事件的發生。當然涉及皇權的逆反之罪除外,要如實上報,即便如此,如果是假的,也要追究誣告者的責任。這種做法雖然限制了造謠中傷,但也使百姓放棄了責任感和正義感,自緘其口。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很殘酷的,不可思議的法律規定,告發他人違法,內容連看都不看一眼就要燒掉,不問具體事實,立即將匿名投訴人定罪嚴懲,甚至處死,連受理的官吏也要從重治罪,真是一個狠字當先。
㈡ 冰釋前嫌的典故
冰釋前嫌: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懷疑,像冰一樣完全融化、消失。 冰釋前嫌由疑團冰釋衍生而出。疑團冰釋 </B>1. 原謂冰溶化消失。後用以喻指渙散或離散。 《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是以耕者釋耒而不勤,百姓冰釋而懈怠。何者?己為之而彼取之。」《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聞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則?所託者然也。臣雖薄也,得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為東藩,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羣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斯 伯奇 所以流離, 比干 所以橫分也。」 顏師古 註:「冰釋,言銷散也。」 2. 常以喻疑點、隔閡、誤會等完全消除。 唐 張說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銘》:「七歲屬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經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覽冰釋。」 明李贄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說我害人。則處己處彼,兩得其當,紛紛之言,自然冰釋。」 清 李漁 《憐香伴·強媒》:「老舅與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雖有嫌疑,自然冰釋。」 郭沫若 《創造十年》九:「原稿我寄還了 壽昌 ,他的疑團也就冰釋了。」
㈢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匿名投訴或者舉報
打12315
使用化名或者不可聯系的假名,還可以自稱某先生某女士。還可以回使用公用電話。
匿名舉報是指答舉報人在舉報時,不具名或不署真實姓名的舉報。如有的舉報人在舉報信中不寫自己真實的姓名、單位、聯系電話和地址,而只是寫上「部分黨員」、「部分職工」、「部分群眾」或「正義」、「發威」等化名;有的舉報人在撥打舉報電話時,也使用一些無法與其聯系的化名或假名,這些都屬於匿名舉報。
㈣ 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匿名舉報,舉報人在舉報時,不具名或不署真實姓名的舉報。實名舉報,舉報人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的舉報。
2、原因不同
實名舉報向紀檢監察機關檢舉、控告黨員、黨組織及行政監察對象違紀違法問題。匿名舉報的問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會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民主政治生活不健全,舉報者對執法環境還信不過,擔心署名舉報遭到打擊報復,所以署假名或匿名舉報。
也有的是由於舉報者對舉報的事實情況了解得不夠清楚,但又覺得需要反映,而不好署真實姓名舉報。還有極少數人是為了達到攻擊、恐嚇、欺騙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採用寫匿名信的手段,無中生有,誣陷他人。
3、特點不同
實名舉報採取來信、來訪、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匿名舉報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匿名舉報在信訪舉報中比例很大,這給信訪舉報辦事效率帶來不少負面效應。由於匿名舉報相對隱蔽且隨意性較大,對舉報內容的真實性無人負責。
檢察機關處理匿名舉報時調查取證難度增大,查處情況也無法反饋,尤其是個別匿名舉報人別有用心,誇大其辭甚至無中生有,既干擾了正常工作秩序,又混淆了視聽。實踐中也不利於維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更不利於從快從嚴打擊職務犯罪,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產生較大影響。
㈤ 不真實的匿名舉報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要看主觀上是否惡意,如果是惡意的話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若不是主觀惡意,只是舉報的人事錯誤或者不準確的話,不會有任何的處罰。
如果是惡意舉報,若舉報人侵犯被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可以提起自訴,可以起訴舉報人誣告陷害罪。如果情節沒有嚴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地步,可以在民事上提起侵權之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幹部、群眾,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誣告陷害他人,必須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為目的而捏造事實誣告的,如以敗壞他人名譽、阻止他人得到某種獎勵或者提升等為目的而誣告他人有違法或不道德行為的,不構成本罪。
按照有關規定,行為人涉嫌誣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實情節嚴重的;
二是誣告陷害的手段惡劣的;
三是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的正常工作的;
四是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
犯誣告陷害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此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告,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構成犯罪。至於誣陷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者沒有辨認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仍構成誣告陷害罪。雖然司法機關查明真相後不會對這些人科處刑罰,但將他們作為偵查的對象,使他們捲入刑事訴訟,就侵犯了其人身權利。
㈥ 如何匿名投訴同事
你可以在網上匿名投訴就可以了起個假名。當然,你投訴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有證據的,否則就是誹謗。
㈦ 匿名舉報不實,被舉報人該怎樣追究
舉報不實可能會構成誹謗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也可能構成侵犯名譽權。
根據《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根據《民法總則》: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7)匿名投訴典故擴展閱讀:
面對不實舉報的方法:
一是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提高公民的誠信意識和守紀意識;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既要對信訪舉報人保護又要對其進行約束,保護和鼓勵屬實的舉報,嚴厲查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對不屬實、另有目的舉報嚴厲打擊,造成嚴重後果的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是做好舉報、信訪分析。針對信訪舉報的對象、反映的內容分析事件的原由,甄別真假,經初步分析對有事實依據的舉報按照信訪初核程序進行調查處理。
民法總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