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療糾紛訴訟程序是怎樣的
仲裁抄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襲(1)當事人申請。提出仲裁要求的醫患一方應當在糾紛發生之日起規定的時間內(即受理時效內)向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2)案件受理。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規定的時間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對決定受理的應通知被訴方,並組成仲裁庭。(3)案件審理。仲裁庭處理醫療糾紛應當先行調解,在自願合法的原則下促使醫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若調解不成功則不應久調不決,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4)仲裁的執行。
❷ 醫療糾紛可以向任何地方的法院起訴嗎
向侵權行為地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訴
❸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專利的處分。屬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❹ 醫療糾紛在哪裡怎麼起訴的
1、醫療糾紛應該復在療糾制紛發生地所屬當地法院起訴。
2、怎麼起訴:(1)發生醫療糾紛時立即要求院方封存病歷保存證據。(2)找專業人員分析整個治療過程,重點確認治療過程中有無醫療過錯。(3)分析醫療過錯是否造成患者損害,醫療過錯與患者損害之間知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4)根據過錯及損害情況計算要求賠償的數額。(5)寫訴狀、准備證據材料、法院起訴。(6)法院起訴後首先要對雙方提交的證據進行認證,如果雙方都認可證據的真實性,下一步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或醫療過錯司法鑒定,鑒定結果出來後法院會根據鑒定結果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再根據相關法律與具體情況作出裁定!
❺ 如何打醫療糾紛官司
第一,如果是經過鑒定已經屬於醫療責任事故,達到應該追究醫務人員的刑事責任的話,就可以根據管轄范圍,向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負責偵察,走由檢察機關公訴之路,最後由法院按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則處理。因為有刑事責任制裁做後盾,民事賠償就非常容易解決了。但是,在提起民事賠償請求時,一定要將被告人所在醫院列為被告,並要求他們承擔連帶責任。在審判實踐中,對民事賠償一般都是調解解決的,執行起來也比較快速、利索。
第二,如果是醫療技術事故和一般的醫療事故以及醫療服務合同糾紛,直接按照法律規定以就醫單位所在地法院為管轄法院起訴即可。
第三,特別要注意的是,當患者因醫療鑒定委員會認為醫方的行為不是醫療事故而遭到拒絕賠償時,不要就此放棄,只要患者能證明醫院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就應該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法律規定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醫方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如果舉證困難,就以合同糾紛起訴。
第四,在告訴時,要注意正確理解和適用《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所作的結論或者對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不服的,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均可在接到結論或者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❻ 醫療糾紛上訴程序是怎樣的
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1)當事人申請。提出仲裁要求的醫患一方回應當在糾紛發生之日起答規定的時間內(即受理時效內)向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2)案件受理。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規定的時間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對決定受理的應通知被訴方,並組成仲裁庭。(3)案件審理。仲裁庭處理醫療糾紛應當先行調解,在自願合法的原則下促使醫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若調解不成功則不應久調不決,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4)仲裁的執行。
❼ 怎樣打醫療糾紛官司
醫療糾紛案件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醫患雙方往往各持己見,版矛盾難調。在醫患糾紛中,患者權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這些尷尬的「悲劇」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處於強勢地位的醫院時,要麼不知所措、茫然無奈,過於依賴院方,要麼採取一些不合時宜的極端措施,在激憤中焚燒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樣往往導致患者在維權時喪失有利條件,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維護。由於醫療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技術性,糾紛雙方地位失衡,以及基於醫療行業特性和習慣的信息封閉等,患者的維權之路往往坎坷曲折。那麼,患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醫療糾紛的官司究竟應該怎麼打呢?131118
❽ 超過一年的醫療糾紛如何起訴,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之「(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規定,醫療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為一年, 「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 「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之所以發生醫療糾紛案件訴訟時效爭議和困惑,主要在於大家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的理解不一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起訴到法院的醫療賠償糾紛包括兩種情況,即醫療事故引起的和醫療事故以外原因引起的。案由不同,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迥然不同。
因醫療事故以外原因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常被稱為醫療過錯賠償糾紛)適用「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的規定。此類案件訴訟時效的爭議,主要發生在對「知道或應當知道」的理解和判定標准不一。就字面而言,「知道或應當知道」不難理解,即從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權利被侵害的時候開始算。但實際里邊學問很深。你說他知道,他說自己不知道,而且有人還真的不知道。你說他雖然可能是不知道,但按理講是應當知道的,權利人會說為什麼我就應當知道?你說「應當」,我就「應當」嗎?對此,司法實踐的判定標准通常是以有證據表明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據一般規律推定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日期。比如,單純膽囊切除術後數天,因出現發燒、腹痛、進行性黃疸等症狀,經權利人簽署二次手術同意書而行膽腸吻合手術。此時的「二次手術同意書」就是證明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證據。再如,一般情況下單純性闌尾炎手術後一周即可拆線出院,但某患者卻非正常住院長達一月以上。若該患者或家屬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則根據一般規律可推定該患者或家屬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即存在醫療過錯情況)。在此情形下,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就是從證據形成的時間或侵害事實發生的時間。
對於既無證據證明,又不能按一般規律推定權利人知道自己權利被侵害的,則訴訟時效從發現侵害事實的實際時間起算。如10年前曾有剖腹產手術病史,10年後因行闌尾炎切除術意外發現腹腔內遺留有陳舊性紗布,則該例糾紛的訴訟時效則應從10年後意外發現的時間起算,此前既無證據、也無法按一般規律推定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發生了損害事實。
以上是醫療事故以外原因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的訴訟時效問題。
而對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而言,訴訟時效的爭議主要發生在對「權利被侵害時」的理解不一。根據現行法律規定,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必須具備一個前置條件,即已構成醫療事故。而醫療事故的確認許可權專屬於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及其以上各級醫學會。在未經上述醫學會的醫療事故鑒定和認定之前,醫患雙方均不可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因此,對醫療事故賠償糾紛而言,民法通則之「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應理解為「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被確認為醫療事故時起計算」。同時,醫療事故認定是一個需經特定程序的鑒定過程,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被確認為醫療事故的時間通常滯後於人身損害的實際發生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或更長時間。不能以人身損害的實際發生時間已超過一年作為案件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理由。
總上,醫療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大體有四種起算點,即侵權損害發生之時、能證明知道侵權損害發生的相關證據形成之時、侵權損害事實被實際發現之時和醫療事故被法定機構認定之時。所以你算說的情況是不明晰的,不能一概而論,時效的計算是要區分多種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