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三聯集團訴國美 股權返還案在山東高院的判決書及最高院的判決書
三聯集團就*ST三聯股權拍賣糾紛案再次將國美電器、龍脊島等公司訴至最高人民法院,並已被受理。今年3月,山東省高院對該案做出裁定,稱三聯集團的訴訟不符合民事訴訟的受理條件,如果三聯集團對執行過程中的拍賣行為有異議,應通過執行異議程序來解決。
國美與三聯集團將再次對簿公堂。三聯集團就*ST三聯股權拍賣糾紛案再次將國美電器、龍脊島等公司訴至最高人民法院,並已被受理。
這是繼山東高院駁回該案後,三聯集團的第二次上訴,也是在國美訴三聯集團侵佔「三聯」商標未果情況下,雙方再次交鋒。但是,三聯集團的訴訟並沒有讓國美方面過於重視。
昨日,記者從國美方面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股權糾紛案一審被駁回後,目前只是進入訴訟程序。
國美與三聯集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紛源於上市公司*ST三聯的收購。2008年2月,三聯集團持有的*ST三聯2700萬股股權因債權糾紛被強制執行,國美電器通過龍脊島公司參與拍賣,曲線競得該股權,三聯集團因此失去*ST三聯第一大股東地位。
2008年12月,國美創始人黃光裕被抓。中國證監會曾對外披露,其遭查涉及操縱三聯商社股價問題。三聯集團趁國美內部「動盪」,向山東省高院遞交了起訴書,將國美電器、濟南國美、山東龍脊島等6家公司告上法庭,指責其違法收購三聯集團持有的三聯商社2700萬股權,要求判決拍賣無效,並向國美等被告索賠5000萬元。
今年3月,山東省高院對該案做出裁定,稱三聯集團的訴訟不符合民事訴訟的受理條件,如果三聯集團對執行過程中的拍賣行為有異議,應通過執行異議程序來解決。
另一方面,國美得手三聯商社後,在整合過程中面臨前股東三聯集團遺留下的重重問題,國美開始反訴三聯集團。國美要求三聯集團兌現重組上市公司承諾,允許上市公司永久無償使用「三聯」商標。國美反訴三聯集團案雖然今年9月在山東開庭審理,但目前仍沒有結果。
㈡ 股東在公司有經濟糾紛的時候。可以撤股嗎
按照當時在工商登抄記部門備案的公司章程執行就可以。
一般情況下,公司股權轉讓要經過公司超過一半的股東同意才可以,你擁有公司81%的股權,可以進行股權轉讓的操作,關鍵是誰來接受你的股權,只要有人肯接受,你完全可以轉讓,公司內部的股東和外部的自然人都可以。
所謂的撤資就是法律意義上的股權轉讓,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定辦理。
㈢ 民事合同糾紛判決後公安機關有權以合同詐騙立案嗎
民事合同關系不屬於公安機關的立案范圍,但要是具有合同詐騙性質則要立案追究法律責任了。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利用簽訂合同詐騙錢財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僅侵犯了他人財產權,擾亂了市場秩序,而且與經濟糾紛極難區分與識別,因而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第二百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刑法修正案(七)》:四、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㈣ 法院判決書出來了但死亡日期寫出了要緊嗎
這要看是什麼案件,但一般的影響都不會很大。
㈤ 債務人因公司股東之間的股權糾紛被法院查封了,債權人應當如何追回欠款。
債務人的來財產因公司股東之間自的股權糾紛被法院查封的,債權人應當及時向法院起訴,並申請財產保全,要求法院保全債務人的其它財產,如無其它財產可代保全的,也可以對已經被查封的財產權辦理輪候保全手續,以確保訴訟後能盡早追回欠款。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
第二十八條對已被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其他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輪候查封、扣押、凍結。查封、扣押、凍結解除的,登記在先的輪候查封、扣押、凍結即自動生效。
㈥ 判決書是不是一張白紙
判決書不是白紙一張
5月27日,大慶晚報以《我省首例拒執農民工工資第一案》為題,報道了讓胡路一名擁有碩士學位的女老闆拖欠32名農民工工資20餘萬元,為了逃避債務,其先將用自己假名注冊的公司和股權變更給自己的妹妹,妹妹被拘留後,她又將股權變更到自己名下,法人變更為自己的母親,女老闆將她價值150萬元的房產賣出之後,仍不履行還款義務……
報道刊發後,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數十個電話打進本報熱線,紛紛指責女老闆的行為,同時,許多讀者也提出了疑問:到底什麼是「拒執罪」?什麼樣的行為構成「拒執罪」?6月2日,此案的判決書下達後,本報記者采訪了此案的主審法官和辯護律師,並翻閱了有關資料,對「拒執罪」進行了深入地了解。
碩士老闆欠薪「有道」
董某等32人兩年前在大慶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打工,一直沒拿到勞務費。後經高新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裁決:白純顏(化名)應付給32名員工各項費用總計18萬余元,白純顏對此裁決未提出異議,也未履行。2004年3月,董某等32人來到讓胡路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將執行裁定書公告送達該公司後,為了逃避法律義務,擁有碩士學歷的白純顏可謂絞盡腦汁,想了多種方法「對抗」執行。
白純顏先將用自己的假名字白顏(北京市身份證)注冊的公司和600萬元股權轉讓給白純梅(化名)。後來,在白純梅被依法拘留15天期間,該公司又召開股東會,白純梅將640萬元股本轉給其姐白純顏,將法定代表人又變更為張鳳(化名)。鑒於法人已變更,不能再對白純梅進行拘留,於是不再執行拘留。由於此案查找不到其他財產,執行工作一度陷入了僵持狀態。
經過細致地排查,執行人員發現白顏在注冊登記時的北京市身份證是偽造的,順藤摸瓜,他們發現白顏和白純顏竟是同一個人,白純梅是其妹妹,張鳳是其母親。雖然公司的法人變來變去,但沒有離開他們家的人。
在此期間,白純顏將林源開發區的廠房以150萬元的價格出售,卻依然拒絕給付執行款。
讓胡路法院形成一致意見,白純顏在法院執行中幾次採取變更法人的手段,逃避執行,每次其本人都堂而皇之地以代理人身份來到法院,說自己是白顏的表妹,欺騙法院。而且在房產賣出後,仍向法院隱瞞真相,其行為已經涉嫌拒執罪,白純顏作為直接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2004年12月2日,讓胡路法院研究決定將該案涉嫌拘執部分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今年1月21日,公安機關在北京將白純顏抓獲。4月30日,讓胡路區檢察院向讓胡路法院遞交了起訴書。5月26日上午9時許,讓胡路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抖機靈換來六個月刑
白純顏的代理人遠東律師集團大慶事務所王帆律師說,自己認為起訴書指控的罪名成立,但根據法律規定具有從輕處罰的情節。白純顏的親人已交付法院20餘萬元,使32人已全部領取了應得的工資款。雖然被告人不聽從法院的傳喚,存在不理智的行為,被告人只是消極地不執行判決裁定,抗拒執行情節輕微。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白純顏因拖欠職工董某等32人工資,高新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了仲裁裁決書,該裁決發生法律效力後,被告人白純顏沒有履行裁決,由此,董某等32人向讓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此期間,被告人白純顏將林源廠房以150萬元的價格賣給張某,並先後兩次變更大慶某公司的法人。
法院作出執行裁定書公告送達後,被告人白純顏用欺詐手段說是和白顏不是同一個人。但有證人董某等證人證言、身份證等書證以及白純顏的原始供訴,均證明白顏和白純顏是一個人。之後,白純顏下落不明。可見,白純顏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絕執行,情節嚴重,已經構成了拒不執行判決罪。考慮其在案發後能償還員工工資20餘萬元,量刑時可從輕處罰。其辯解詞中部分與事實不符,不予支持。辯護人的意見符合案情,予以採納。公訴機關適用法律的意見正確,予以支持。本院為維護司法秩序,保護人民法院裁決的權威不受侵犯,打擊此種犯罪,依照《刑法》有關規定,以白純顏犯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
法官細說「拒執罪」
此案的主審法官賈思軍詳細介紹了拒執罪,構成拒執罪的要件、犯罪對象以及發生該罪的主觀及客觀方面等。
賈法官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維護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但是,長期以來,經濟生活中欠債不還的現象較為突出,有些債務人有能力還債而賴賬不還,甚至經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仍採取轉移財產等方式拒不履行法院判決、裁定所確定的義務,嚴重妨害司法秩序,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構成要件是: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判決、裁定,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象徵。犯罪對象是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執行內容並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謂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裁判一經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強制力,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堅決執行。2002年8月29日,在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對人民法院正確理解和執行《刑法》,從立法上加大了懲治拒不執行判決、裁定行為的力度。
該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卻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解釋,人民法院為依法執行支付令、生效的調解書、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等所作的裁定,也屬於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人民法院的裁定。
按照立法解釋,所謂「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協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後,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負有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義務的人。在實踐中,主要是敗訴的一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以及負有協助人民法院執行裁判義務的人。如果其以暴力、威脅方法單獨實施妨害執行行為的,應構成妨害公務罪;如果其與被執行人等共同實施妨害法院裁判執行行為的,可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共犯。
主觀方面由故意構成,且為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妨害法院裁判正常執行或者致使法院裁判不能執行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行為人的動機多種多樣,如逃避履行裁判確定的義務或者對法院裁判具有抵觸情緒等等,但動機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根據法律規定,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犯罪。
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行為,因為,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但情節輕微的,不能以犯罪論處;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必須是行為人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的行為。因此,如果行為人因沒有能力執行而未能執行的,也不能以犯罪論處。
㈦ 股權如何繼承,繼承人不符合股東資格要求股權
你好,新《公司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新公司法明確了股東資格的可直接繼承性,但實踐中有關股東資格繼承的實現程序和相關問題是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程序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股東資格是否可以繼承的問題。對於股東資格繼承的問題,舊公司法並無規定,學術界和司法界對於股東資格是否能夠繼承的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反對股東資格繼承的觀點強調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認為公司得以成立和延續,有賴於股東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依賴,因此,繼承人通過繼承取得股東地位,必須經得其他股東的同意。其依據是舊公司法關於股東出資轉讓的有關規定,即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但新《公司法》第76條的規定對於股東資格的繼承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這一實踐中的爭議問題給出了定論,即「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也就是說,只要公司章程沒有相反規定,自然人股東的合法繼承人即依法定而取得股東資格。應該說,這一規定並不是對有限公司「人合性」的破壞,因為法律(第76條的但書部分)允許公司股東基於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在公司章程上就股東資格繼承問題作出排除性規定。
二、合法繼承人股東資格的起算時間問題。根據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那麼,自然人股東死亡的,其合法繼承人對該自然人股東的股東資格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的自然人股東)死亡時開始。也就是說,繼承人自繼承開始以後,無須再徵求其他股東的意見便可繼承被繼承人的地位,成為公司股東。只要公司的其他股東沒有相反證據證明繼承人為非法繼承,死亡股東的合法繼承人自該股東死亡之日起當然取得股東資格。
三、股東資格繼承的繼承人范圍問題。《公司法》第76條規定可以繼承股東資格的是死亡股東的合法繼承人。依據我國繼承法的有關規定,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人,只要其未喪失繼承權,均為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死亡股東的公司股東資格。合法繼承人可以放棄對股權和股東資格的繼承。多個合法繼承人可同時主張股東資格的繼承。
四、多個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的問題。實踐中,公司股東死亡後其同一順序的繼承人很可能為兩人以上,他們應如何繼承股東資格?其繼承股東資格後的表決權應當如何行使?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死亡股東的所有合法繼承人均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對於股東資格是否可以分別繼承,新公司法並沒有明確規定。繼承即是對遺產的分割,即繼承人依照約定或法定的繼承份額分別取得繼承的財產份額,對不宜分割的遺產,可以採取共有方法處理。但實踐中股東資格包括股東自益權與共益權兩部分,其中股份表決權通過共有方式來實現往往難以操作。因此,多個繼承人在確定繼承股東資格的同時,最好就股權的分割達成協議,以便於在進行工商變更登記時確定繼承人作為股東的出資額及股權比例。
五、司法處理的相關意見。雖然繼承人因繼承取得股東資格屬於當然、繼受取得,但對於繼承人實現股東資格繼承的程序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工商局要求公司憑籍法院確認股東資格的判決書才予以辦理變更登記。本案原告提起訴訟就屬於這種情形。另外,由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較少,往往在有其中的某一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公司剩餘幾個股東,甚至僅剩一個股東,剩餘股東掌握公司的公章等材料,死亡股東的繼承人無法要求公司為其辦理股東登記及工商變更登記。實踐中還有繼承人之間對繼承權、對股東資格繼承存在爭議的情形。上述三種情況,當事人都會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繼承股東資格。
首先,是否適用裁駁。有觀點認為,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屬於法定繼受取得,自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也就是說,繼承人自被繼承人死亡時即當然取得股東資格,因此不需要,也不應該由法院再行裁判予以確認。我們認為,在現有的工商變更登記制度條件下,法院在審理因繼承引起的股東資格糾紛案件時,不宜以繼承發生時股東資格已當然繼承,不需再行確認為由,裁定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因為,繼承人只有獲得了法院對其股東資格的確認後才獲得了行使股權財產權利主張的通行途徑。此時,法院只能承擔起權利救濟最後一道屏障的職責。
其次,合法繼承人審查。法院可以對原告是否是合法繼承人這一事實進行審查,能夠認定為合法繼承人的,判決確認其股東資格。對於不是合法繼承人的,駁回其訴訟請求。
再次,繼承股權的處理。對於多個繼承人提起的股東資格確認訴訟,如果多個繼承人就繼承的股權分配比例能夠達成協議的,可以在判決確認多個繼承人股東資格的同時,對其股權繼承協議予以確認。如果多個繼承人對繼承的股權分配達不成一致意見的,法院不再就遺產析產糾紛進行審理,直接判決多個繼承人共同繼承死亡的自然人股東在公司的出資份額,不對股權比例進行劃分。
最後,繼承人要求繼承股權財產的問題。實踐中,有的繼承人起訴不要求確認股東資格,而要求行使股東權利。對於繼承人有關行使股東權利的訴訟請求,法院應當對其進行釋明,即股東權利的行使是以股東身份的取得為前提條件,繼承人可以公司剩餘股東就轉讓被繼承人的公司股份進行協協商。法院釋明原告是否變更訴訟請求為確認之訴。原告堅持不變更的,駁回其訴訟請求。
網頁鏈接
㈧ 民間借貸糾紛判決後被告無力償還會有什麼後果
根據國家法律對合法利息的定義解釋,「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只有年利率超過了36%,那麼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有權請求出借人返還已經支付超過年利率36%的這部分利息。
如果沒有能力償還會被司法拘留、納入失信人名單、限制高消費。
(8)股權糾紛案件判決書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2010年5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7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修正,該修正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
第三條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不得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因私消費以個人財產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可以向執行法院提出申請。執行法院審查屬實的,應予准許。
㈨ 我公司現有法律糾紛,已下判決書未執行,進去了法院黑名單,還能變更法人和股權嗎
應該是不能變更了 ,不然去登錄 與律師貼吧 這一種 法律 平台 問下律師 具體 怎麼申請啊。
㈩ 股權糾紛法院開庭以後多久能出判決書
看案件是不是復雜,一次開庭有沒查清,法官是不是做事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