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保險代理人離職後與客戶發生糾紛誰來負責
首先,說一下法律的規定。
保險代理人和保險公司之間是產品代理的經濟合同,雙方之間的職權劃分為,保險代理人替保險公司賣保險,保險公司給予提成並承擔保險售後及理賠責任。
但是因為保險業務員的原因造成損失的,有保險業務員來承擔。
所以,如果客戶以保險業務員未盡到告知義務而進行索賠的話,保險業務員是要承擔責任的。
責任的承擔是以是否造成了損失或在行為過程中是否違反規定而確認的,而不以你現在是否離職進行判定。
所以,如果客戶能夠證明你當時的言語有誤導或者欺瞞(注意,這里不是欺騙,而是欺騙和隱瞞)的話,而訴訟期也沒有過的話,你就要受到處罰。
第二,說說現實情況。
現在的保險條款和保障體系其實都對消費者不利。
保險公司早就意識到這點,但為了掙錢,他們不會在意消費者的權益的。
所以在培訓的過程中,保險公司自己就在隱瞞保險條款不利因素。因此,你怎麼能保證保險業務員能夠如實告知消費者呢?這點我認為保險公司有責任的。
保險公司不告知業務員,業務員也就無法告知消費者,消費者有了問題自然還是要找到業務員。
通常,保險銷售是通過熟人進行的,因此消費者找到保險業務員的幾率很大。要不換個電話號碼不就得了。
在樓主遇到的情況中,其實消費者是弱勢群體:1、很難還原當時購買保險時業務員是如何推銷的;2、所有的保險合同都有自己的簽字,維權困難。
其實業務員也是弱勢群體。1、保險公司即使培訓不利,或者業務員想給消費者退保,保險公司都會拒絕,需要業務員自己承擔;2、消費者找保險公司退保幾率很小,就只能跟業務員硬泡,如果是關系銷售的話,自己的關系就很難維系了。而且即使自己想替朋友擔掉損失,但畢竟不是小數目呀。
所以,給樓主的建議,如果是熟人,只能見機行事了。如果不是熟人,是陌生人的話,換個電話吧。因為證據收集困難,所以消費者如果想通過正規途徑告你,讓你承擔責任的話,很難。
㈡ 業務員離職後還承擔以前的過失嗎
因為工作失誤給單位造成的損失,員工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員工離職前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需要賠償。
(一)、法律依據
1、原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2、《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因勞動者過錯造成用人單位直接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以從其工資中扣除賠償費,但應當提前書面告知扣除原因及數額;未書面告知的不得扣除。扣除賠償費後的月工資余額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3、《深圳市工資支付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員工應賠償因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的費用。
(二)、結論:勞動者如果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要求勞動者進行賠償是有法可依的。
(三)、員工離職後,發現有需要賠償的情形仍可以在一年內申請勞動仲裁。
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從此條可以看出,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起算點是發現員工有需要賠償情形之日而不是發生有需要賠償的情形之日。如果用人單位是在員工離職後才發現員工有需要賠償的情形的,仍可以在一年內申請勞動仲裁。
二、要求賠償的條件:
(一)、用人單位應制定規章制度;
(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中或勞動合同中必須規定因違章作業造成損失要求勞動者賠償;
(三)、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經民主程序制定並讓勞動者知悉且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定的強制性規定。
(四)、證明損失的存在。一般應為直接損失,比如貨物的損毀、客人的索賠,但間接損失不予賠償,如預計的利潤。
(五)、證明員工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如員工明知貨物驗貨不通過而予以放行或有收受賄賂行為可以認定為故意,而普通員工即可以發現的瑕疵作為一個專業的員工卻沒有發現即可認定為重大過失。
三、簽訂離職協議
為了方便舉證,建議用人單位在員工離職前與其簽訂協議書,明確用人單位已依法制定了規章制度,及規章制度對於重大損失,重大過失等內容有明確規定,但是約定具體的賠償或補償金額沒有法律依據。並且,一般情況下,如用人單位能證明員工的過錯行為造成的損失而訴諸法律,司法機構也只會裁決員工賠償用人單位損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㈢ 銷售人員離職後的客戶歸屬問題怎麼處理最好
如何避免離職業務員帶走客戶,導致客戶的流失,這個問題是很多公司都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客戶的流失導致的是公司業績的減少,相應利潤也下降了很多,那麼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才能留住客戶呢?以下幾點要求可以有效的防止客戶的流失: 建立健全終端資料庫 終端資料庫的終端客戶檔案內容包括:客戶名稱、具體地點、主要負責人姓名和聯系方式、主要負責人的興趣愛好、家屬的相關信息、以及與公司的合作情況。另外,還包括經營公司產品的品種和數量以及進銷存信息等。 業務人員所負責區域的終端信息圖和終端客戶檔案表一式兩份,一份公司存檔,一份個人攜帶,另外終端信息需要專人保管,全面存檔,並實時更新。這樣,不論業務員更換多麼頻繁,客戶資料都不會受到損失。 走訪終端客戶,加強感情聯絡 資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即便有了終端客戶檔案表,終端客戶也有可能因為感情因素在業務員離職後不再銷售本公司的產品。所以,經銷商要根據終端客戶檔案表把終端客戶分成幾類,根據客戶的重要程度不同,分別由經銷商本人或者其他可靠的人員經常去拜訪。 工作中多關心員工 無論是建立終端客戶檔案,還是加強終端客戶溝通,其實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消除業務員離職帶來的隱患。所有方式的共同點是通過實際工作過程來控制結果,而不是等火燒眉毛了再去想辦法。如果經銷商能給銷售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平時工作中多關心員工,多與員工交流,隨時關注員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變化,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與離職員工做好溝通 善待離職業務員是防止離職業務員帶走終端客戶的重要舉措,不少經銷商在員工離職時表現出不友好的姿態,這是不可取的。在業務員要離職時,經銷商要積極地與員工溝通,了解離職的原因,並誠懇地就員工個人發展給出好的建議,告訴員工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過程如果遇到困難,公司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另外,在業務員離職時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即便業務員離開,也能顧念到老闆對自己的好而不帶走大量客戶,即使去了其他競爭對手那裡也不至於在以後的工作中傷害到原公司利益。 長松營銷系統在客戶管理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大大減少了銷售員離職給公司帶來的損失,從根本上減少了客戶的流失和客戶關系的處理。長松營銷系統可以隨時隨地的同步銷售人員的客戶數據,通過客戶是否成交進展的完成度做出業績的評估,進而在薪酬績效方面加以獎勵,沒有記錄到長松營銷系統軟體中的客戶不予算入銷售業績裡面去,再加上多於客戶溝通,大大減少了客戶的流失,客戶的忠誠度也大大提高! 長松咨詢觀點:《長松營銷系統班》——建立科學營銷方案、營銷品牌等等。提高客戶忠誠度的秘密武器!
㈣ 業務員離職後,公司發現有應收帳款未收,是否可以告職務侵佔
應收款未收,還是收了沒交, 未收的話說明他工作有沒完成的,你們解除勞動關系後可以把這些工作交給別人來做。如是他收了沒交到公司 可以報警
㈤ 客戶與業務員有經濟糾紛,現在客戶反而問公司要錢,業務員已離職,現在公司可以告業務員職務侵佔
這個問來題主要看業務員當時向客戶借自錢是否以公司名義借的,如果是以個人的,則於公司沒有關系。
另外,職務侵佔,主要看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業務員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司財物,如果有,可以向公司所在地的經偵大隊報案處理。
㈥ 關於銷售業務員離職時的責任界定,麻煩高人解答
領導考慮的也有他的道理,你是經手人,只有你熟悉這塊東西,要不來回來款就離職,他肯定會考慮可能沒人能經手,繼續這個回款問題,那就是壞賬了。對於第二個,70%的約定領導是否知曉,這個貨物質量問題領導是否知道。如果他認同這個事情,那是生產的責任,不能推脫到業務員的身上
㈦ 業務員離職後,還需要承擔風險責任嗎
那麼要看你是否與公司簽訂了相關的風險責任的合同了,或者是你在雙方的勞動合同中是否有這些內容的約定。如果有的話,那麼就要按合同執行。
㈧ 業務員離職時簽「不能在同行業工作,否則賠償50萬」有法律效力嗎
有效還是無效得看用人單位有沒有支付你經濟補償金。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你和你公司解除勞動關系後在約定的期限內,如果你公司按月向你支付約定的經濟補償金,你們你就不能違約,否則需要負違約責任。
㈨ 業務員已離職一年後,公司要求追回結清當時未收到的貨款和財務上未對清的帳
就不用搭理他,這跟你有什麼關系呢。你早已不是公司的員工,更不能承擔公司的糾紛,
這些事情還是他們自己去解決吧,就不要理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