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行為判刑

侵權行為判刑

發布時間:2021-08-08 10:28:25

侵權是否判刑

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如果侵權行為觸犯《刑法》的,還要追究專刑事責任,由屬法院根據犯罪情節依法定罪量刑。

《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⑵ 違法侵權行為判多久

在侵權責任法制定的過程中,關於過錯侵權責任是否應當規定獨立的違法性要件,一直存在爭議。侵權責任法最終採納了否定說:該法第6條第一款所規定的構成要件並未包含違法性要件。沒有規定違法性要件並不意味著,讓侵權人承擔該條規定的侵權責任,不需要對侵權人的行為進行違法性判斷。對被侵權人來說,侵權責任是一種救濟;而對侵權人來說,侵權責任是一種制裁,體現了法律對侵權行為的否定評價。因此,對侵權行為進行違法性判斷實際上是必不可少的。違法性之爭的實質並不是要不要對侵權行為做違法性判斷,而在於違法性要件是否具備獨立性。也就是說,侵權責任法第6條之所以沒有規定違法性要件,是因為立法者認為其他要件中已經包含了違法性判斷,無須規定獨立的違法性要件。

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規定了過錯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個一般條款基本保留了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二款的原貌,沒有正面規定違法性要件。法律以讓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對其行為做出否定評價,在客觀上既不是因為該行為違反了制定法,也不是因為它違反了善良風俗,而是因為它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侵權責任法之所以不正面規定違法性要件,是因為它確立了「不得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一般性禁止,將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原則上認定為違法。我國立法者甚至還將這種一般性禁止成文法化,2008年1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二審稿)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文略經修改,最後成為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一款:「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⑶ 侵權行為怎麼判

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對侵權行為會根據不同的情形承擔不同的責任。
第十回五條 承擔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侵權責任法》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第十六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⑷ 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怎麼判,賠償多少,要不要坐牢

一般侵權行為的復後果

根據《民法通則制》,一般侵權行為是指因行為人對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並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承擔責任的方法: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⑸ 民事侵權行為能判刑嗎

既然是民事侵權行為,那麼也只是民事糾紛,不會判刑的。
如果侵權行為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要件,那麼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閱讀全文

與侵權行為判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