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情形不屬於醫患糾紛
如果是不具備執業醫師資格的人,那麼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是醫患糾紛。
像農村裡有些人,自己開了個小診所,然後弄了一點葯,給人治病。這種一旦出了問題,把人醫壞了,醫死了,就不屬於醫患糾紛。因為這已經是「非法行醫」的范疇了。
只要是沒有執業醫師資格的人,不論是在哪裡行醫,都是屬於「非法行醫」,即便是在醫院里也不行。
簡單來說,必須在正規的醫院里,病人和醫生發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才叫做醫患糾紛。
所以,這就告誡我們,看病一定要去醫院里,找正規的醫生。否則,萬一真出了什麼問題,都不好解決。村裡的那些土醫生,不能隨便亂信的。
② 臨床各科室如何防範醫療糾紛的發生
1、嚴格遵守醫療抄衛生襲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③ 什麼是醫療糾紛,構成醫療糾紛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一、什麼是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
二、構成醫療糾紛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1、發生在醫患之間。糾紛或者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只能是醫院或醫務人員與患者或其家屬。所謂「醫」,主要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不僅包括各級各類醫院、鄉鎮衛生院、門診部,還包括各類診所、衛生院、醫務所等。醫務人員包括在上述醫療機構工作的負責診療護理工作的人員。所謂「患」,是指就診和接受診療護理的各類患者。從廣義上講,還包括患者的家屬以及在糾紛中代表患者利益的工作單位和承保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等。如果雙方當事人不是醫患雙方,如患者與衛生局或葯店等非醫療機構或人員發生的糾紛,則不屬於醫療糾紛。
2、糾紛的產生,是由於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受到了侵害,即醫療糾紛的客體為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在實踐中,表現為在診療護理過程中,由於醫務人員的過錯,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或者經診療護理,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或者可能埋下了不良後果的隱患,並且患者認為這種不良後果的產生是由於醫方的過失造成的。危害和不良後果的表現形式不同,嚴重的可導致患者死亡、殘疾或功能障礙,輕者可能延長了治療時間,增加了患者痛苦和治療費用等等。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糾紛的產生源於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
3、醫患雙方對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或者如何處理出現了分歧。醫患雙方對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或者如何處理,沒有形成共識,或者達成一致。
不管屬於什麼情況,只要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就構成了醫療糾紛。一般來說,醫療事故在尚未經過法定程序認定之前,只能稱為醫療糾紛或者醫療爭議。
④ 關於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
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確定是否為醫療事故目前需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鑒定才能認定。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
可見,這個是一個醫療糾紛,不是醫療事故。
病人去醫院看病門診掛號沒有付錢,然後醫生門診給看了,醫生給出了門診治療方案,沒有在醫院開葯,病人患者按照這個方案進行行為葯物治療,造成患者傷害,醫院一般不承擔醫療事故責任。如果認為醫院具有賠償責任,可以向法院起訴。勝訴難度很大。
⑤ 醫患糾紛法律法規有哪些
您好!
最新的醫療糾紛法律法規如下:
1、首先是《侵權責任法》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主要注意的點有:1、醫務人員過錯,必須向醫院追討賠償;2、醫療機構有三項免責事由(患者不配合、搶救生命垂危已經盡力、當時醫療水平所限)。
2、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十七條起到最後的那些法律條款。這些條款告訴您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以後,應該怎麼索賠,有哪些費用可以索賠。
3、最後有兩個注意點:一是我國有一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但由於立法的原因,這個條例對醫療事故的賠償,還不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賠償。因此,索賠時應注意避開引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二是醫療事故是舉證責任倒置,即醫院對其沒有過錯承擔證明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即無論是醫療事故還是醫療過錯,只要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就得賠償。同時,改變了以往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完全由醫療機構舉證證明自己「清白」才能免責的做法,轉為必須由患者證明醫療機構有過錯,否則醫療機構免責。下列情形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⑥ 什麼是醫療糾紛,患者該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內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容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⑦ 與醫院方面的糾紛
醫生問,你是怎麼回答的,可能會按雙方的過錯來判定,而且還要看你證據的收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