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蘋果公司再陷侵權風波

蘋果公司再陷侵權風波

發布時間:2021-08-07 23:59:10

㈠ 毒蘋果事件違反了哪些經濟學道理

而在事件中,蘋果公司的態度也一直為人所詬病,李星文在評論中說道:作為一家有著全球知名度和較高美譽度的跨國公司,蘋果有責任和義務保證自己的產品在所有環節上都沒有明顯瑕疵。所謂沒有瑕疵,不僅是產品質量過硬,更重要的是不能與「有毒工廠」有染。蘋果公司每年發布一份「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承諾「確保供應鏈有安全的工作條件,確保工人受到尊重並享有尊嚴,同時確保生產過程對環境負責」。這些話聽起來美妙,可是蘋果卻沒能盡到責任,讓這些條款成了一紙空文。蘋果公司既然能以強硬的手段保證供應商的產品合格率,就必然能以同樣強硬的手段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 當然也有人並不認同蘋果公司應該在整個事件中承擔最主要的責任,魏岡就認為:或許,有人認為受害員工應當向蘋果索賠,但事實上,這些工人的確是在生產IPAD或者IPHONE等產品中受到損害,蘋果公司作為一知名企業,應當負有道義上的責任要求其供應商善待員工,但這並不意味著蘋果公司應該為此承擔法律責任,除非有證據證明蘋果要求其供應商必須以此種方式生產。供應商才是承擔責任的主體,蘋果公司應該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是考核、督促供應商履行法律義務,讓工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作業。 [1]其實,無論怎樣,都不能逃避政府應該承擔的監管責任:要確保企業員工在一個安全和衛生的環境中作業,企業依法自然重要,但政府監管也必不可少,在侵權賠償很難實現的前提下,當地政府的處罰威懾是保障工人權利的必不可缺的前提。在環保組織發布報告之後,公眾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蘋果公司的反應上,卻忽視當地政府監管部門的行動。這可能是一條南轅北轍的道路。 而事件的根本就在於利益,政府為了追求GDP放鬆對企業的准入與監管,蘋果公司為了利潤最大限度的壓榨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而供應商不得不在有限的利潤空間里再去降低成本,使工人在一個危險的環境里工作。於是,處於產業鏈最底層的中國產業工人就成為了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犧牲品。而這,也是對中國工人最大的不公。

㈡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詳情

2000年,當時蘋果並未推復出制iPad平板電腦,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個國家與地區分別注冊了iPad商標。2001年,唯冠國際旗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又在中國內地注冊了iPad商標的兩種類別。
2009年12月23日,唯冠國際CEO和主席楊榮山授權麥世宏簽署了相關協議,將10個商標的全部權益轉讓給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商標轉讓協議。協議簽署之後,英國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萬英鎊購買所有的iPad商標,然後英國IP公司以10萬英鎊的價格,將上述10個iPad商標所有權轉讓給了「蘋果」。
2012年02月17日,惠州市中級法院已經判當地蘋果經銷商構成侵權,禁止其銷售蘋果iPad相關產品。這是國內法院首次認定蘋果商標侵權。深圳唯冠起訴深圳國美的案子也正在等待判決結果。
2012年2月29日,二審開庭,當庭並未宣判結果。

㈢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影響

「ipad」「iWacth」商標被搶注 蘋果不得不改名根據蘋果產品的命名習慣,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Apple

精彩內容,盡在網路攻略:http://gl..com,蘋果沒有iPhone、iPad、iMac一樣,被稱之為「iWacth」。事實上,並非蘋果不想,而是出於不得已的原因:iWatch商標已被其他商業公司搶先注冊。2012年9月,OMG Electronics公司搶先注冊了「iWatch」為商標,並試圖在Indiegogo眾籌網站上進行集資(目標10萬美元、最終僅籌得1434美元)。但即便產品失敗,該公司也沒有出售「iWatch」商標。

㈣ 侵犯蘋果公司知識產權犯罪嗎

明知故犯,侵權知識產權,一般被認定為犯法,犯罪比犯法嚴重的多。可以網路犯罪也犯法區別。

㈤ 為什麼蘋果公司在面臨處理棘手的iPad在中國的商標侵權案,還要繼續發布iPad3呢

蘋果發布ipad3是他自己的產品研發和更新,和ipad在中國的商標侵權案完全是毫不相乾的兩回事。
以下是我的見解:
正因為深圳唯冠公司面臨破產,而蘋果又在購買ipad商標中耍了一個自以為聰明但卻是有漏洞的手段,所以深圳唯冠公司將要把官司打到底,打贏了就會得到巨額的賠款,即使打輸了,蘋果也是要保住ipad在大陸的商標(蘋果將以和解手段給一筆錢補償深圳唯冠公司)。但說到底蘋果在侵權案中的勝算不大,所以要為敗訴做准備。現在ipad已經在中國大陸下架,所以ipad3也不會在中國發售,蘋果具有除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的發售權利,所以ipad3可以在其他地方買到。其次是蘋果面臨的敗訴將會以無法估計深圳唯冠公司的損失作為結論,根據中國法律,蘋果將以自己在中國出售的ipad所得利潤計算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當然更為悲劇的是,中國是蘋果的一個超大代工廠,從中國生產銷往其他地區的ipad也將會一並計算利潤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所以呢,蘋果將會減少ipad在中國工廠的生產,ipad3即使發布,也不太可能大規模生產,蘋果的正確選擇是盡量減少中國代工廠的ipad3生產(因為上面說過這一部分銷售將會計算利潤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等到案件完結後,ipad3才會在中國工廠里大量生產了。最後要說的是蘋果要賠很多,而且計算利潤將是一件耗時很長的麻煩事。

㈥ 從偉大到優秀——有錢的蘋果更有未來

2016年的蘋果似乎是各種流年不利,全球市場份額下跌,凈利潤大幅縮水,股票價格大跌,專利狙擊不斷。

流年不利的蘋果

蘋果再陷侵權風波

從iphone5開始,恐怕已經很少有人以「藝術品」、「充滿想像力」這樣的詞彙來定義蘋果了。庫克時代更加註重運營和精算,帶領蘋果走上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道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蘋果在產品上做出了很多的折衷與犧牲。越來越大的屏幕,更多的顏色方案...與情懷相比,這些改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潤。

擔憂

不得不說,蘋果已經達到了一個巔峰,產品、營銷、渠道、用戶體驗,幾乎在每一個環節蘋果都做到無可挑剔。但是,隨著市場的飽和與創新乏力,蘋果下一個新的增長點在什麼地方充滿著變數。而過度的依賴於iOS所帶來的溢價效益也對蘋果長期的收益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

未來布局不足

與谷歌大力布局人工智慧與無人汽車等前沿領域相比,蘋果在前沿領域的布局力度與緊迫感就弱了很多。「既然我已經做的很好,為什麼還要急著去顛覆自己」,作為行業領先者,這可能就是多數蘋果人內心的寫實吧。

橫向擴張並不是容易

縱向的突破不易,蘋果轉而通過橫向擴張來追求更多的利潤。中國市場的成功給了庫克一劑強心劑。在現如今全球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庫剋期望把中國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印度。但是,印度人民能夠接受蘋果昂貴的價格嗎?如果降價,蘋果還是蘋果嗎?

其實從庫克接手蘋果後,外界對蘋果的質疑就從未停止過。都說庫克在吃喬幫主的老本,事實真是如此嗎?

你以為蘋果最大的優勢是iOS,是強大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是它手裡無與倫比的現金流,這意味著未來與對未來的把控能力。

巴菲特逆市投資蘋果

在蘋果市值大幅縮水之際,一直致力於投資傳統行業的巴菲特不久前大手筆投資了蘋果公司。截至3月31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持有981萬股蘋果公司股票,價值10.7億美元。於是,一邊普遍唱衰,股價大幅下跌;一邊逆市而上,出手不凡。這一揚一抑也表現了對蘋果的不同預期。

蘋果的策略之現金為王——有錢比偉大更有未來

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很多企業削減資本支出,並利用低利率環境發行債券融資。數據顯示,美國企業正囤積越來越多的現金,截至2015年底,美國非金融類企業的現金儲備總額達1.7萬億美元。其中,蘋果公司手握現金高達2160億美元,佔美國企業現金儲備總額的十分之一以上。

對現在的蘋果來說,有領先對手半個身位的技術,強大的專利儲備和無與倫比的現金流。在這樣的優勢面前,我們還敢說它已經衰落了嗎?或許,它的確從偉大降成了優秀,從充滿情懷到更庸俗。但是,看看Moto和HTC這些企業,它們連生存都是問題。

來自行業的壓力對蘋果來說也是同樣的,不同的是大家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盡管不斷受到股東既不分紅也不並購的指責,但蘋果無動於衷而不斷擴張自己的現金池。或許,對蘋果來說,「廣積糧,緩稱王」,不斷積聚實力,不急於深耕其他領域就是最好的策略。在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強大的現金流是最保險但不保守的辦法。

強大的現金流是蘋果巨大的財務優勢。它可以維持蘋果較高的信譽評級,長期高位的股價,抵扣市場風險的能力,而這些都會讓蘋果更加容易度過各種危機。同時,手中的現金還可以支撐它執行激進的投資和收購策略。10億20億美元這樣的巨額投資不過是其現金儲備中的滄海一粟。

猜測

入股更多的「滴滴」?

5月,蘋果打破常規,以10億美元注資滴滴出行,成為迄今為止滴滴最大的單筆融資。這其中,既有兩家互相整合用戶的需求,更有蘋果看好未來滴滴的發展前景。同時,出於避稅目的,蘋果有相當一部分現金囤積在中國等海外市場。這就意味著,蘋果這筆錢遲早會花出去,入股更多的「滴滴」幾乎是最好選擇。剩下的問題是,什麼時候花,花在什麼地方。

進軍銀行?Or顛覆銀行?

當你手上握有 2000 億美元的現金,每年產生的利潤在這個價值的大約一半或三分之一水平的時候,你想成為一家銀行一點都不難。考慮到蘋果公司在 2015 年開始力推 Apple Pay,也許它真想過成為一家提供類似銀行服務的金融機構也說不定。看看馬雲的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又或許,蘋果正在策劃著下一場顛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大白金融微信公眾號(ID:da jinrong)

㈦ iPhone6真的會被禁售嗎

近日,蘋果公司再陷侵權風波,旗下兩款產品Phone6和iPhone6 Plus被北京知識產權局在《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決定書》中裁定,手機的外觀設計侵犯了佰利營銷服務公司的專利產品,責令蘋果公司停止銷售iPhone6和 iPhone6 Plus兩款機型。目前蘋果手機已經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行政復議,如果最終維持原判,蘋果將面臨在中國大陸不得銷售iPhone6以及iPhone6 Plus的情況。這是繼十年前iPad名字使用權訴訟後,蘋果再次陷入侵權風波。 在上一起侵權事件中,蘋果敗訴,最後與原告唯冠科技(深圳)達成和解,以3.5萬英鎊獲得iPad在全球的商標。而與上一起訴訟不同的是,這次訴訟案最終誰將勝訴,還需等待上一級法院裁決。 蘋果涉嫌侵權外觀專利 據了解,此次蘋果被告侵犯了手機100c的外觀專利,該項專利持有人為深圳佰利營銷服務公司。根據北京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同為成為被告的還有北京中復電訊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及旗下工體東路電訊商場。 記者在企業工商信息系統天眼查上搜索到佰利營銷服務公司的相關信息,其法人代表為徐國祥。而100c手機為深圳百分之百有限公司(下稱「百分之百」)旗下手機,根據專利號檢索發現,此次蘋果涉嫌侵權的外觀設計人正是百分之百法人徐國祥。 徐國祥曾在2006年創建深圳市百分之百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100c在當時作為TD手機銷售。2013年,百分之百被網路收購,走上巔峰。此後,由於通訊技術提升加上小米等互聯網手機的興起,手機市場競爭加劇,100c手機逐步被市場淘汰。目前,公司已經處於破產邊緣。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曾嘗試聯系徐國祥,但其電話無法接通。 引人關注的是此次蘋果提請復議一旦被駁回維持原判,那麼iPhone6以及iPhone6 Plus將在國內面臨禁售的境遇。目前,中國已經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市場,去年蘋果CEO庫克多次到訪中國,並在近期對中國租車平台滴滴出行投資10億美元。而此次仲裁決定將極大影響到蘋果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受此消息影響,近日蘋果股價嚴重下滑。 「蘋果不會容忍iPhone6在北京禁售,更不會容忍在全國禁售,一旦蘋果行政復議無法成功,和解是唯一渠道。」手機聯盟秘書長老杳表示。 此次被告之一的中復通訊是蘋果在國內重要的銷售渠道。中復官方資料顯示,近幾年,公司的年均銷售額達到26億元,在北京的通訊產品零售市場占據著近1/4的銷售份額。 而由於公司目前已經沒有新的資金進入,對於佰利和百分之百而言,和解費或許也是此次狀告蘋果的最重要目的。

㈧ 蘋果商標案件被判侵權到底怎麼回事

很簡單,就是蘋果注冊的商標沒有把全類的給注冊了,導致其他商家提前注冊,就構成了侵權事件

㈨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標爭奪一案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以獲得iPad在中國內地的商標使用權。

唯冠蘋果iPad糾紛大事記:

2000年,唯冠集團注冊了iPad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商標。次年,唯冠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冊了iPad中國商標。

2009年12月,蘋果通過旗下英國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萬英鎊從唯冠台灣子公司唯冠國際手中買下了iPad全球商標權。

2010年1月,蘋果正式發布iPad。2月,蘋果以深圳唯冠連續3年停止使用iPad商標為由要求中國商標局撤銷1090557號商標。

2010年4月,蘋果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認為基於之前轉讓協議,自己持有iPad商標在大陸的所有權。但深圳法院駁回了這一訴求,認為蘋果是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並未與深圳唯冠簽署合約,而也沒有證據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這一協議。

2011年,唯冠在深圳與惠州兩地起訴蘋果經銷商,要求禁售iPad。2月,蘋果在深圳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進行賠償並確認蘋果在大陸擁有iPad商標權,這是雙方首次正面交鋒。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訴,要求對商標侵權的蘋果實施罰款。12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蘋果敗訴,其賠償與商標要求均被駁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起訴蘋果總經銷商侵權,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蘋果在深圳起訴深圳唯冠要求獲得iPad在大陸商標權的二審在廣東高等人民法院開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債權人之一)申請唯冠破產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國加州高級法院法官馬克·皮爾斯5月4日應蘋果的請求,駁回了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一案。

2012年7月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宣布,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權問題達成和解,蘋果公司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費用。

㈩ 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蘋果與唯冠公司對於ipad商標之爭事件,最好專業一些的

侵權責任的承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侵權行為存在
2、造成了損害後果
3、損害結內果與行為存在容因果關系(引起被引起的關系)
3、侵權行為人存在過錯(故意、重大過失,法律歸定某些情況下比如重度危險作業,只要存在危險行為就推定為存在過錯)

就蘋果與唯冠商標爭議,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看:
1、蘋果公司對ipad商標的使用是不是侵權行為?前提就是看,這種使用是不是符合法,蘋果是不是對廣發商標擁有合法的權益,依商標法規定,商標權以注冊在先為保護原則,所以誰先合法注冊了商標,誰就擁有在法律上的權益
2、蘋果公司對ipad商標的使用是不是造成了後果,在知識產權侵害後果的計算中,常常是拿侵權方的獲利作為標準的,顯然不合法使用ipad商標是造成損害後果的;
3、4、類推;

閱讀全文

與蘋果公司再陷侵權風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