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小米被告專利侵權

小米被告專利侵權

發布時間:2021-08-07 14:24:07

A. 小米稱專利糾紛保持全勝記錄,為何小米總是陷入專利糾紛

因為小米很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上很多NPE進行了談判,持續地進行產權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小米研發力度也很大,所以就會保持全勝記錄。小米陷入專利糾紛的原因就是在於和合作夥伴簽訂了許多交叉許可協議,這些協議有紕漏所以就有糾紛。

B. 小米是怎麼回應酷派專利侵權訴訟的

小米回應酷派專利侵權訴訟:暫未收到法院通知。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酷派和小米之間首次發生專利侵權事件。據報道,自2014年起,酷派就向小米發出警告函,希望就小米侵權酷派專利一事進行磋商。今年1月,酷派就曾向深圳中級人民法院提出過訴訟,該案件目前未有透露進展。

有分析人士認為,酷派作為老牌手機廠商,手中握有一定的專利權;目前,酷派已經逐漸在國內縮小份額,因此或選擇專利變現等方式,將此前投入的研發成本回收,這也是老牌手機廠商的一種選擇。酷派此次選擇了小米剛剛提交IPO申請的時機,小米此時不得不應對,小米或反訴、或協商,以將該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

來源:網易新聞

C. 被小米起訴侵權

1、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2、賠償按照《專利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進行處理。內
3、如果能證明銷售產品的合容法來源,則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如無證據,則需要賠償。
六十五條內容如下:
第六十五條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還有最好簽收了傳票,不然對你不利。

D. 小米因涉嫌侵犯專利被起訴,對小米有什麼影響嗎

據相關媒體消息,印度移動和視頻研發公司InterDigital近日在印提起了針對小米的訴訟,理由是小米涉嫌侵犯其智能手機技術專利。該公司要求小米進行賠償。

理由就是涉嫌侵犯印度的相關智能手機技術專利。我看這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甚至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印度一直有個大國夢,現在很多方面上都被中國震懾,經濟上又是中國的企業遍地都是,加上美國最近也在排業,印度小跟屁蟲也在打配合。


印度仗著中國沒印度市場,我們拿他沒辦法,無下限的去中國化,一旦去掉 中國企業多年深耕的市場,就會很快被歐美企業侵蝕。印度就只知道天天嘚瑟,這樣的國家沒救了,中國也可以起訴印度涉嫌抄襲。印度起訴的理由竟是小米涉嫌侵犯其智能手機技術專利,這完全是沒有事實依據的美國式敲詐。小米在印度市場佔有率第一並穩超三星,如今對小米下手他們是有多自信,不出意外應該是和傳喚馬雲一樣的結果,這波碰瓷也要不了了之。

E. 酷派起訴小米專利侵權,具體是怎麼回事

在手機的構造和外觀設計方面,小米沒有多少專利。
酷派則起步較早,申報了大量構造(發明和實用新型)發面的專利和大量外觀設計(外形)專利,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專利坑,不少手機廠家只要生產手機,其外觀或構造方面,就會跟酷派的產品近似,形成侵權。
小米一直在購買手機方面的專利,但是手機外觀設計專利,很多都集中在了華為、中興、諾基亞(微軟)、摩托羅拉(聯想)、愛立信的手裡。

F. 小米起訴網路某大V侵權被駁回,此案判決的依據是什麼

小米起訴網路某大V,張某某侵權被駁回此案判決的依據是因為小米的訴求實在是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所以裁判小米敗訴。實話實說,有時候大公司去創造一些網紅侵權未必就會成功,畢竟現如今一些網紅想要走紅,大多數都是根據實測情況所寫一些修飾性的文章,如果說在參數上騙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時候一些自媒體所做的文章未必就是假的,畢竟他們為了走紅也是需要購買產品,並且進行一些實際測試,不過有時候為了嘩眾取寵而取一些比較誇張的標題而已。小米集團根據這名網紅所寫文章的標題就覺得是侵犯了公司的權益,採取訴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後事實勝於雄辯,小米集團敗訴了,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訴求實在是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而已,這也就是說網紅張某某所寫的文章是名副其實的。

綜合以上種種,小米起訴網路某大V侵權案件被駁回,此案判決的依據是因為小米集團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不然小米集團肯定是能夠勝訴的。

G. 小米為什麼總被告專利侵權

中國是山寨大國,小米數老幾

H. 小米又被告專利侵權,雷軍心想:能讓我好好上市嗎

近日,京知受理袁弓夷訴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侵犯3GPP標准必要專利一案。涉案專利為我國第ZL00800381.5號專利。控方稱小米未經其許可,在國內賣的小米5X、小米Max2、小米Note3等12款小米的手機使用了它的那項專利技術,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5000萬元及相應合理支出。

I. 小米為什麼總被告專利侵權

一、全面覆蓋原則 全面覆蓋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也是首要原則。 全面覆蓋,是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將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必要技術特徵全部再現,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一一對應並且相同。全面覆蓋原則,即全部技術特徵覆蓋原則或字面侵權原則。如果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的技術特徵包含了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則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即,若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徵覆蓋了被侵權專利技術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的,就可以確定侵權成立,侵權人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反之,若被控侵權物的必要技術特徵並沒有完全覆蓋被侵權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即被控侵權物的必要技術特徵與專利技術特徵相比缺少一個或一個以上,則侵權不成立。 在下述幾種情況下,視為被控侵權物全面覆蓋了專利的權利要求。 1.字面侵權。即從字面上分析比較就可以認定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必要特徵相同,連技術特徵的文字表述均相同。2.專利權利要求中使用的是上位概念,被控侵權物公開的結構屬於上位概念中的具體概念,此種情況下適用全面覆蓋原則,被控侵權物侵權。 3.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必要技術特徵,也就是說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與權利要求相比,不僅包含了專利權利要求的全部特徵,而且還增加了特徵,此種情況仍屬侵權,因為適用全面覆蓋原則就是只要被控侵權物具備專利權利要求的全部特徵就算侵權,而不問被控侵權物是否比權利要求的多。 在實踐中,公眾可能對此有一些不理解,覺得被控侵權物的特徵多於權利要求,而且性能可能還要優於專利產品,為什麼還要算做侵權呢?這是因為專利保護的是智力成果,在後的產品如果是在專利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盡管可能性能要優於專利產品,但是由於使用了他人的專利,利用了他人的智力成果,就必須獲得他人的許可,否則就是侵權行為。 如果被控侵權物中的技術特徵比專利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必要技術特徵,則不構成侵權。因為權利要求中必要技術特徵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只有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均被利用才構成侵權。比如:獨立權利要求中實現一個方案需要A、B、C、D四個裝置或步驟組成,被控侵權方案僅僅利用A、B、C三個裝置或步驟組成,則表明被控侵權方案利用了較少的技術特徵實現了專利技術的目的和效果,這是一種技術的創新,比專利技術更先進,顯然不能被視為侵權。 由於專利侵權手段的復雜性和隱秘性越來越高,就我國法院目前的實踐來說,僅僅應用全面覆蓋原則認定被控侵權物侵權的案例也越來越少。因此,當適用全面覆蓋原則判定被控侵權物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下,應當繼續適用等同原則進行侵權判定。 二、等同原則 「等同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法院在判定專利侵權時適用最多的一個原則。它是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技術特徵經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保護的技術特徵相比,從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經過分析可以認定兩者是相等同的技術特徵。這種情況下,應當認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落入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1853年的威南訴丹麥德一案是美國最早使用等同原則判定專利侵權的案例之一。威南設計了一種呈圓錐形的,可以平均分配壓力的車廂,該車廂獲得了專利。丹麥德也設計了一種車廂,該車廂的車廂上部呈八角形,下部為到金字塔形。威南訴丹麥德專利侵權。一審法院認為,威南的專利權利要求規定車廂為圓錐形,丹麥德設計的車廂不是圓錐形,所以侵權不成立。美國最高院認為,專利權人不可能造出一個絕對的圓錐體;如果被告的車廂的形狀已經與圓錐體足夠接近,它的功能和效果和專利基本一樣,法院應該判定專利侵權成立。鑒於這個案子的特殊情況,法院應採取特別措施保護專利權人的利益,這種特別措施後來被稱為等同原則。 等同原則在我國專利侵權訴訟實踐中早已被應用,但直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才在《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2001)法釋字第21號]中第一次對等同原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該規定第十七條:「專利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所稱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是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書中明確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為准,也包括與該必要技術特徵相等同的特徵所確定的范圍。」該條明確規定將專利侵權所適用的保護范圍不僅包括覆蓋專利權利要求書中所記載的技術特徵,還擴展到與權利要求書中所記載的技術特徵等同的技術特徵,即等同特徵。「等同特徵」又稱等同物,是指與所記載的技術特徵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 被控侵權物中,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技術特徵,是專利權利要求中相應技術特徵的等同特徵: 1.被控侵權物中的技術特徵與專利權利要求中的相應技術特徵相比,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產生了基本相同的效果; 2.對該專利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通過閱讀專利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技術特徵。 同時,在適用本原則時還應當注意以下的幾點: 1.等同物代替包括對專利權利要求中區別技術特徵的替換,也包括對專利權利要求中前序部分技術特徵的替換。因為它們都是為完成發明目的而必不可少的技術特徵。 2.適用等同原則判定侵權,僅適用於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的具體技術特徵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相應的必要技術特徵是否等同,而不適用於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的整體技術方案與獨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技術方案是否等同。 3.進行等同侵權判斷,應當以該專利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准,而不應以所屬領域的高級技術專家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准。 4.進行等同侵權判斷,對於開拓性的重大發明專利,確定等同保護的范圍可以適當放寬;對於組合性發明或者選擇性發明,確定等同保護的范圍可以適當從嚴。 5.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是否等同,應當以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為界限,而不是以專利申請日或者專利公開日為准。 6.對於故意省略專利權利要求中個別必要技術特徵,使其技術方案成為在性能和效果上均不如專利技術方案優越的變劣技術方案,而且這一變劣技術方案明顯是由於省略該必要技術特徵造成的,應當適用等同原則,認定構成侵犯專利權。 等同原則在適用時也不能機械的運用,尤其是對以下兩種情況不能適用: 1.自由已有技術,也稱公知技術。對於公知技術在公有領域中,任何人均有權無償使用。 不能認為使用公知技術會造成對他人專利的等同侵權。 2.在專利申請中專利權人故意排除的事項,即先適用「禁止反悔原則」。 對上述兩種情況,如果適用等同原則將會造成給權利人以過分的保護。對社會公眾將帶來預想不到的不利後果,有害法律的穩定性。這與等同原則本來欲達到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 總之,在專利侵權的技術判斷中確立等同原則,其目的在於防止侵權人採取顯然等同的要件或步驟,以取代專利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從而避免字面上的直接侵權,達到逃避責任的目的。但由於侵權手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具體運用中應當認真對比、慎重判斷。

與小米被告專利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