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勞動爭議案件進行分析及注意要點
調解仲裁工作,是調整勞動關系和維護勞動權益的重要手段,關繫到勞動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當前,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實施,勞動者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勞動關系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近期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的影響不斷加深,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企業欠薪和裁員現象明顯增加,勞動爭議案件急劇上升,集體爭議案件多發,勞動關系復雜多變。同時,隨著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事爭議案件也呈上升趨勢。爭議案件高發與當前仲裁機構案多人少、工作基礎薄弱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面臨的形勢嚴峻,承擔的任務艱巨。各地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解決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緊密結合,把調解仲裁工作作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
⑵ 王奇生的論文
1、《抗戰時期國軍的特質與困境》,《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1期。
2、《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回顧與反思(與唐小兵對談)》,《東方歷史評論》第4輯,2014年1月。
3、《高山滾石: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連續與遞進》,《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收入《新史學》第七卷,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4、「Rocks Rolling Downhill: The Continu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7,No.2 (June 2013),135-155.
5、《革命的底層動員: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參與機制》,《新史學》第七卷,中華書局2013年10月;收入徐秀麗、王先明主編《中國近代鄉村的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73-309頁。
6、《革命的經紀人:中共早期工農運動的仲介群體》,載吳淑鳳等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13年6月,下冊,第1015-1031頁。
7、《蔣介石與黨國元老(1925-1932)》,載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1冊,第429-46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9月。
8、《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雜志為視點》,載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學芸史の総合的研究の繼続的発展のために》(國際研究集會報告書第31集),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3年3月,第173-196頁
9、蔣介石的閱讀史、蔣介石的閱讀年表,載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77-334頁。
10、「ChiangKai-shek'sreading:aninquirybasedonChiang'sdiary,1920s-1940s,」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3,No.1(June 2009),11-25.
11、《亡國、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載余英時等著《不確定的遺產》,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3-128頁
12、「亡國,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1925年における中國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運動の変化」,載劉傑、川島真編『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認識:日中関系150年』,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年8月,第57-77頁
13、「The Battle of Hunan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sponse to Operation lchigo,」 in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Battle for China: Essay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2011, pp.403-420.)
14、《蔣介石和國民黨(上、下)》,《理論視野》2011年第11、12期。
15、《「反革命罪」的源起與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第12期。
16、《從孤兒寡母到孤家寡人:蔣介石的早年成長經歷與個性特質》,載呂芳上編《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汪朝光主編《蔣介石的人際網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
17、《蔣介石的閱讀史》,《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4期。
18、《北伐時期的地緣、法律與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國的緣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1期。
19、《從五四到五卅:城市民眾運動的組織動員(1919-1925)》,《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國)2009年第43輯。
20、《黨員、黨組織與都市社會:上海的中共地下黨(1923-1927)》,載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21、「黨員·黨組織·都市社會:上海の中共地下黨」,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綜合研究所年報』第13號,2010年8月。
22、個人、社會、群眾、黨:五四前後的關聯與互動,《兩岸發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
23、「個人、社會、大眾、黨:五四運動前後の連關と發展」,載村田雄二郎編『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國』,東京,有志舍2011年9月出版,第247-267頁。
24、「跨越鴻溝,關注連續」:評『一九四九年前後の中國』,『近きに在りて』2008年53號。
25、《北洋時期的南北畛域觀念》,《陸榮廷與舊桂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民國時期的日書漢譯》,《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27、《中政會與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輪替》,《歷史研究》2008年3期。
28、《聯俄與師俄:孫中山晚年改組國民黨的意義》,《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2008年。
29、《「武主文從」背景下的多重變奏:戰時國民黨軍隊的政工與黨務》,《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4期。
30、《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的組織與人事變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國)2007年33輯。
31、《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雜志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
32、「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 a Wartime Campus:A Study focused o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 (October 2007),590-631.
33、《戰時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以西南聯大為中心》,《歷史研究》2006年4期。
34、《戰前中國的區鄉行政:以江蘇省為中心》,《民國檔案》2006年1期。
35、《「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歷史研究》2004年5期。
36、《湖南會戰:中國軍隊對日軍「一號作戰」的回應》,《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3期。
37、《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3期;《新華文摘》2004年20期。
38、「Power Transmutation and Factional Struggles among Members of the GMD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5, No.3 (Autumn 2004), 51-65.
39、《國民黨中央委員的權力嬗蛻與派系競逐》,《歷史研究》2003年5期。
40、《清黨以後國民黨的組織蛻變》,《近代史研究》2003年5期。
41、《戰時國民黨黨員與基層黨組織》,《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4期。
42、《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 。
43、《派系、代際沖突與體制內自省:以1944-1947年國民黨黨政革新運動為視點》,《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20世紀30年代一例勞資糾紛的個案分析》,《歷史研究》2001年5期。
45、《從「容共」到「容國」:1924-27年國共黨際關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46、「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ing of KMT』s Rule by Party at Local Level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3, No.1 (Spring 2002), 15-28.
47、《黨政關系: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1927-1937)》,《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3期。
48、《張謇與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論地方精英與國家權力的調適》,《蘇東學刊》2001年1期。
49、《以共和精神治校:陳裕光與金陵大學》,《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辦學之路: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1、《論國民黨改組後的社會構成與基層組織》,《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
52、《民國時期鄉村權力結構的演變》,《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遞嬗:以1927至1949年長江流域省份為重點》,《歷史研究》1999年2期。
54、《教會大學學報校刊出版史略》,《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淪陷區偽政權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2期。
56、《戰前中國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學教科書為視點》,《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增刊。
57、《九一八以後中國留日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3期。
58、《留學與救國:1931至1937年中國留日學生的行為與心態》,《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59、《中國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
60、《失去重心的鄉村社會:民國時期鄉村權勢的轉移與蛻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增刊。
61、《教會大學與中國知識女性的成長》,《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2、《教會大學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1996年4期。
63、《留學與救國─戰時海外學人群像》,《抗日戰爭與上海》,1995年。
64、《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1993年創刊號。
65、《從深閨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學生》,《明報月刊》(香港)1993年9期。
66、《民國時期離婚問題初探》,《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成都1992年。
67、《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官僚政治》,《歷史檔案》1991年4期。
68、《近代中國學會的歷史軌跡》,《學會》1990年6期。
69、《近代中國節育運動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2期。
70、《近代留學生與華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3期
71、《近代軍事留學生述論》,《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3期
72、《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東南文化》1989年1期。
73、《三十年代留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民國檔案》1989年3期。
74、《取徑東洋,轉道入內: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6期。
75、《抗戰時期留學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⑶ 如何系統的處理員工關系和勞資糾紛,其中有關勞資糾紛談判部分的理論依據、法律依據和實操技巧有哪些
勞資糾紛該如何解決:正確處理好勞資糾紛,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而且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當前勞資糾紛的新變化,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考慮其發展趨勢,政法機關和勞動監督維權部門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職能作用,正確處理好因勞資矛盾引發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我認為應採取以下措施來加強管理: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守法意識
在全社會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促使雇員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使雇員的個人觀念和意識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認識其採取堵路等極端手段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消除一些勞動者「打官司跑斷腿,不如集體上訪、上路攔車討錢快」的錯誤認識。注意發揮新聞輿論和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對違反勞動法、用工嚴重不規范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批評。
2、關口前移,健全完善協調機制。
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便捷、高效優勢的主渠道作用,對於符合條件而又沒有建立調委會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在各鎮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採取有力措施,督促這些企業盡快組建調委會。對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小企業,可設立調解小組和調解員,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由當地調委會向企業派駐專業調委會幹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要把協調勞動關系的支點放在村企,充分發揮村企「近」(離企業近)、「明」(對企業情況明)、「快」(就地解決問題快)的特點,及時就近妥善處理勞資糾紛。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針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狀況,特別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就業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准應與企業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職工出現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拖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企業資產來籌集。
4、切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
當前要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點,並要求這些企業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5、加強對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
對勞資糾紛發生較多的非公有制企業,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控,並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中檢查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准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准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糾正違法違規行為,並予以必要的處罰。
6、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
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在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中的作用。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和僱主組織三方就涉及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協商,共同促進勞動關系長期和諧穩定,不僅有助於發生在產業或社會區域內的一些較大規模的爭議事端能夠通過勞動關系雙方代表組織的積極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於僱主的行為在其代表組織影響及約束下能夠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當前,應加快三方機制建設,逐步向市、縣延伸,並完善制度,規范運作,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格局。
7、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依法懲處用工者的違法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多數勞動者處於弱勢地位,有的糾紛發生時,勞動者經濟十分困難,個別的甚至連衣食都難以保證,如不能及時處理,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從而影響社會安定。因此,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法院要積級開展司法救助活動,對經濟困難無力繳納訴訟費並申請緩減免的勞動者,經審查符合條件的,依法及時辦理訴訟費的緩交、減交、免交手續費,保證有理有據無錢的人打得起官司。要堅持公正裁判,強化效率意識,充分運用訴前保全、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等法律手段,及時解決勞動者的生活困難和後顧之憂,確保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快立、快審、快結。對群體性勞資糾紛案件法院要提前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協調工作,受理後盡快判決,判決後及時移送執行,執行庭採取拍賣等措施籌集資金,並優先發放工資款。
8、建立高效的勞資糾紛處理機制
我國勞資糾紛在整體上明顯呈現逐年攀升、顯現化、不斷擴展甚至加劇的趨勢,健全和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已迫在眉睫。
(1)加強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實體化建設,提高勞動爭議仲裁工作效率和質量。
(2)擴大勞動仲裁機構的受理范圍。所有的勞資糾紛均應列入勞動爭議仲裁的受理范圍形成全方位受理勞資糾紛的格局。
(3)完善勞動仲裁監督程序。明確上級仲裁委員會有權監督下級仲裁委員會的工作,賦予市以上各級仲裁委員會在行使仲裁監督職能時的責令改正權、直接處理權和建議處理權。另外,還應發揮仲裁機構自身監督作用,嚴格辦案程序,加大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法制宣傳,增加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寬仲裁監督的多種渠道。
9、完善《勞動法》體系,使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有法可依
隨著加入WTO後,《勞動法》的修改首先應與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接軌,將我國已批准或應批準的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在《勞動法》中體現出來,把以不當解僱和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權的保護問題作為修改的核心內容,增強《勞動法》的強制性和適用性。同時還應盡早形成《勞動法》體系,在立法層面解決諸如事實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等新出現的問題,使勞動關系協調和勞資糾紛的處理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法可依。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日益突顯,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案情越來越復雜,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大,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勞資糾紛如果得不到及時預防和有效處理,將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拖欠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工資引發各類刑事案件,對企業主進行人身攻擊、群體性暴力事件、遊行示威、阻礙公共交通等行為會引起一定范圍的社會恐慌或社會波動,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影響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社會秩序,從而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們要高度重視勞資糾紛對社會的影響,加強社會各方面的協力作用,為解決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獻計獻策,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主義企業勞資關系。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統一協調,既要對企業實行有效的監管,保護勞動者的合法利益,有效解決勞動糾紛,又要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勞資雙方互利共贏。
⑷ 湖南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若干標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發生沖突怎麼辦
大部分能。事業單位畢竟屬於國家,加班都有加班費的。 1、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編制的員工,適用《公務員法》,而不是《勞動法》; 2、《勞動法》規定了加班的需要支付加班費,而《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休。也就是說,公務員加班的,應當補休,而不是發放加班費; 3、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 4、法律依據《公務員法》第七十六條 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福利待遇。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 水平提高 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公務員實行國家規定的工時制度,按照國家規定享受休假。公務員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休。第一百零六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經批准參照本法進行管理。《勞動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
⑸ 湖南企業的勞資糾紛可以在外省仲裁嗎
不能,除非:
1、勞動合同履行地在外省。
2、該單位在外省的分支機構所聘員工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