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交通事故中,被侵權人在鑒定時因其他原因死亡的 傷殘賠償金是否還要侵權人來賠償賠償給誰依據是
這個要看對方的司法鑒定結果。判定有因果關系的,那麼按關系比例大小賠付。
如果沒關系的,就按事故發生時的就醫情況賠付
⑵ 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侵權人死亡後,受害人如何維權
1、可以要求以侵權人的遺產作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標的。
如果侵回權人的法定第一答順序繼承人或指定繼承人不同意,或者對侵權事實、損害賠償的數額存在異議,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相應的繼承人,人民法院通過審理認定侵權事實後。會依法支持合理且合法部分的賠償主張,但是賠償范圍僅以侵權人的遺產為限,超出部分侵權人的繼承人可以不予賠償。
2、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司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33條
⑶ 侵權行為人是否有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
您好,死亡賠償金,又稱死亡補償費,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後由加害人給其近親屬所造成的物質性收入損失的一種補償。被侵權人應該有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
⑷ 接受刑事案件登記死因不明的人可否稱受害人
刑事案件登記死因不明的人需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是否可定為受害人。
身份不明人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死亡後,沒有賠償權利人或者賠償權利人不明,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不能主張民事賠償權利。這些部門堅持主張民事賠償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在審判實踐中,我們不時遇到身份不明人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死亡後,沒有賠償權利人或者賠償權利人不明,由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主張民事賠償權利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的處理,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可以主張民事賠償權利,人民法院不僅應當受理這類案件,而且應當支持有關部門的訴訟請求;第二種觀點認為,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不能主張民事賠償權利,人民法院不應受理這類案件,已經受理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持第一種觀點的理由是,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與死者在監管、保護、救助等方面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由其主張賠償權利不僅符合法理要求,而且也符合情理和實際,還有利於維護死亡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持第二種觀點的理由是,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這些部門提起的民事訴訟不僅在程序上不符合受理條件,而且其主張的賠償權利在實體上也於法無據。
1.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項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其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主體不適格。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關於侵權行為導致流浪乞討人員死亡,無賠償權利人或者賠償權利人不明的,民政部門能否提起民事訴訟的復函》(〔2010〕民一他字第23號)中指出「流浪乞討人員因侵權行為導致死亡,無賠償權利人或者賠償權利人不明,在法律未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民政部門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駁回起訴。」該復函精神雖然是針對民政部門作出的,但其法理要求同樣適用於檢察機關、福利院等有關部門。2011年10月14日印發的《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認為:「鑒於侵權責任法只明確規定被侵權人死亡,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沒有賦予有關機關或者單位提起請求的權利,故侵權行為造成身份不明人死亡,如果沒有賠償權利人或者賠償權利人不明,有關機關或者單位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死亡賠償金的,應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駁回起訴。」該會議紀要把不適格的原告訴訟主體范圍擴展到「有關機關或者單位」,將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包括在內。因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沒有資格提起訴訟,故人民法院受理這類案件後,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裁定駁回起訴。
2.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主張賠償權利於法無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這條規定,將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確定為賠償權利人,即直接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死亡後,其近親屬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這里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該司法解釋將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及由其生前依法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確定為賠償權利人。這里的被扶養人包括接受平輩之間扶養、長輩對晚輩的撫養及晚輩對長輩贍養的人。從以上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看出,被侵權人死亡後,其賠償權利人為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及由其生前依法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並不包括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由此可見,在被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死亡後,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並沒有賦予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主張民事賠償的權利。事實上,在《侵權責任法》施行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關於人民檢察院或者民政部門能否代替身份不明被害人的近親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問題的答復》(法研〔2008〕80號)中已經明確告知:「人民檢察院或者民政部門不能代替死亡被害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在刑事案件審結後,如果被害人的身份已被查明,其近親屬主張賠償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這進一步說明,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無權代替身份不明的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主張民事賠償權利。只有死亡受害人的身份被查明後,其近親屬及由其生前依法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才可以提起民事賠償訴訟。3.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無法主張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關於受害人死亡的賠償范圍,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已對《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作出了相應的修正,主要是刪除了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10〕23號)第四條的規定,如果死亡受害人有被扶養人的,應當依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扶養人生活費計入死亡賠償金。因此,《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後死亡受害人的死亡賠償金內容,包括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計算出來的被扶養人生活費和第二十九條計算出來的死亡賠償金兩個部分。身份不明人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死亡後,由於難以確定被扶養人的年齡、人數、戶口類別、經常居住地、有無勞動能力、有無其他生活來源、有無其他扶養人等情況,也難以確定死亡受害人的年齡、戶口類別、經常居住地、主要收入來源地等情況,故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無法依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的規定主張被扶養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也無法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的規定主張死亡賠償金。另外,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死者近親屬享有的一項專屬權利,檢察機關、民政部門、福利院等有關部門無權主張該項權利。
⑸ 被侵權人可否要求以死亡賠償金作為賠償
您好!若是因為侵權造成死亡,當然可以要求死亡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也稱死內亡補償費,是容指受害人因各種非正常事故或死亡的,由相關責任人按照一定的標准給予死者家屬的一定數量的賠償。既包括死者喪葬費用也包括其親屬的精神撫恤金等各種賠償。
《國家賠償法》第34條規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死亡的,應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由此可見,死亡賠償金是不法致人死亡時特有的財產損害項目,是對受害者近親屬的賠償,有以下特點:1.死亡賠償金並非死者的遺產。遺產表現的財產權益系死者生前已經合法所有的,而死亡賠償金的形成及賠償金的實際取得均發生在死亡之後。2.死亡賠償金不是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是指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所取得的合法財產。夫妻關系終結於離婚或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而死亡賠償金產生於夫妻關系終結之後。3.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近親屬的賠償,並非對死者自身的賠償,是對受害人近親屬因受害人死亡導致的生活資源的減少和喪失的補償。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⑹ 人身損害案在社保領取喪葬費後還能要求侵權人再賠償喪葬費嗎
被侵權人死亡的,死者近親屬可以主張哪些賠償?【案例】王某在洗澡時因電熱水器漏電,觸電身亡。報案後,經技術鑒定確定,該品牌的熱水器存在設計缺陷,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熱水器公司立即對同型號的熱水器予以召回,並向王某的家屬鄭重道歉,表示願意向王某的家人支付賠償款。那麼,王某的家屬可以向熱水器公司主張哪些賠償呢?【評析】本案涉及因侵權致人死亡,死者家屬可以要求哪些賠償的法律問題。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也作出了相應規定。「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第二十九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因此,依據法律規定,王某的近親屬可以根據所在省政府發布的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和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計算得出應得賠償金,向熱水器公司主張權利。如果進行醫療救治,產生急救費用、醫療費用的,也可以主張相應賠償。【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第二十九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因侵權行為致受害人死亡的,誰可以要求賠償
重慶美翎律師事務所冉繽律師解答如下:
法律規定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近親屬有權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近親屬在法律上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
⑻ 死因不明,如何處理申訴投案
鑒定死因的時候難道沒有化驗心臟么?..那還鑒定什麼啊?
他們說東西是你們弄壞的要你們賠,叫他們拿證據出來.如果東西確實是你們弄壞的,那麼按照法律也是由你們賠償;如果不是你們弄壞,是他們誣陷於你們,那麼他們也拿不出什麼證據來.
既然死者已經火葬.取證這條路你們很難走下去了,申訴也會遇到許多險阻.希望你們下次碰到這種事要學會維護自己權利.不要等事後再談這些,沒有用的,沒有證據一切都不好辦.
⑼ 被侵權人死亡後可以要求侵權人賠償嗎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雙方因婚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履行法定撫養義務所負的債務,包括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解決共同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醫等活動以及履行法定義務和共同生產、經營中所負的債務。夫妻一方因事實違法犯罪行為、侵權行為所負的債務,應認定為個人債務。因此侵權人死亡後,不能要求配偶賠償。根據《繼承法》33條的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因此繼承人應該在繼承的死者財產范圍內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死者的財產應該首先用來清償這些債務。根據《保險法》第65條第3款的規定,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的,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該條款的立法目的在於保護受害第三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防止被保險人通過保險獲得不當利益。即保險公司向保險人支付賠償保險金的條件是:被保險人申領保險金時必須提供已經向第三者進行賠償的證據,保險人必須審查被保險人是否向第三者進行了賠償。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的,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⑽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誰請求賠償
現實問題
夏天來了,刁某在一家大型家電賣場里購買了某品牌的電冰版箱,使用時,電冰箱漏電,把刁某電倒,所權幸沒有生命危險,但皮膚多處被電傷,休養了幾個星期才出院。經檢查,是該電冰箱存在質量缺陷。出院後,刁某找到賣場要求賠償,但賣場稱是產品質量問題,應直接找廠家,但廠家遠在外地,刁某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呢?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被侵權人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後,往往不清楚這一缺陷究竟是誰造成的,因此也就不知道應當向誰請求賠償。本條就是法律關於被侵權人要求損害賠償的途徑和先行賠償人追償權的規定。
在這則案例中,由於確實是電冰箱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害,刁某既可以向廠家請求賠償,也可以向賣場要求賠償,賣場不得推諉。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三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