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詐騙和民事糾紛的區別
民事糾紛的范圍太大,至於與詐騙行為的區別,只能說一個刑事一版個是民事。下面針對大家權常見的借款長期拖欠不還與詐騙的區別。
詐騙與借款人拖欠不還的最根據的區別在於是否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借款人由於某種原因,長期拖欠不還的,或者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賬,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確實打算償還的;還有些打借條之後偽造還款收條的,詐稱已經還款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詐騙。
② 如何區分普通的民事糾紛與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③ 詐騙和民事債務的區別
1,要看其借錢的目的。如果以佔有該錢財為目的,壓根就不想償還而且最終也沒有能力償還,可以定為詐騙。
2,借錢後,並不是按照約定內容實用而是擅自挪用,並非法佔有該錢物,且無意償還,也可能構成詐騙。
綜合來說:僅僅說有欠條也不是不可以構成詐騙,但是對有欠條的詐騙審核更加嚴格。
第一,對方借錢時候,應當註明還款日期,抵押品或者擔保等條目,若這些抵押,擔保採取弄虛作假手段的,就有可能認定詐騙。若確實存在,後因人力不可抗拒因素無法兌現的,則只能算民事借貸。
其二,這里有刑法關於詐騙罪和一般民事借貸糾紛的判定依據
l、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界限。借款人由於某種原因,長期拖欠不還的,或者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帳,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確實打算償還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詐騙罪。
2、詐騙罪與代人購物拖欠貨款行為的界限。對以代人購買緊缺商品的名義,取走貨款,沒買到東西,又擅自挪用貨款,拖欠不還款的行為,應著重考察其真實目的、雙方的關系、事情的起因、代辦人的具體行為、拖欠的情節、後果等等,從而正確判斷其是否有非法佔有的意圖。如能明確想代人購物,因故未能買到挪用仍擬歸還的,不能以詐騙罪論處。如果以代購為名,行詐騙之實,騙取大量財物,大肆揮霍,根本無意歸還,也無力歸還的,應以詐騙罪論處。
3、詐騙罪與集資辦企業因虧損躲債的界限。如果確實是集資經商辦企業,但因經營不善,虧損負債,為躲債而外出,仍屬財產債務糾紛。這同詐騙犯以集資辦企業為名,撈到錢財就逃之夭夭,以實現其非法佔有的目的,有本質區別。
是否構成詐騙還需要看其主觀目的,不過個人借貸超過30萬以上且無力歸還的,也可能讓債務人受牢獄之災
④ 民間借貸糾紛和詐騙罪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獲取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民間借貸一般發生於有信任基礎的雙方之間,獲取款項後需在一定時限內予以歸還,否則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還款。而詐騙罪通常發生於認識不久的雙方之間,採取欺騙手段獲得款項,且根本不打算償還款項,即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綜上,民間借貸為正常資金流轉方式,而詐騙罪屬於違法行為。
⑤ 如何判定屬於普通民事糾紛還是詐騙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看對方有沒有履行口頭協議的能力,如果沒有履行口頭協議專的能力,這的確有屬虛構情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詐騙性質。而對方現在已經關閉手機,無法聯系,明顯就是有騙錢的嫌疑,所以,你可以根據微信聊天記錄作為證據,到派出所報案處理。如果你能連接這個人的住址,也可以通過到法院起訴解決。
⑥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別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事實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欺詐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本質區別:
1、主觀目的不同。主觀目的是從客觀行為推斷出來的,《刑法》對詐騙罪目的規定的很明確,即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具體來說是行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價或做出任何勞務,即取得對方信任而非法佔有財物。民事欺詐行為一般來講是用誇大事實或虛構部分事實的辦法,藉以創造履行能力而為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並與其訂立合同,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行為,以達到謀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形象點說詐騙罪是「騙錢」,民事欺詐是「賺錢」。
2、客觀行為不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不僅在主觀故意方面是不同的,而且在客觀表現方面也是不同的,其實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是相互呼應的。對客觀表現的不同,筆者又將其細分為欺騙內容不同、履行承諾的實際行為不同以及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
(1)欺騙內容不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都虛構了一些事實情況,筆者將這些事實分為基本事實和輔助事實,或曰主事實和從事實。基本事實是決定相對方做出判斷的主要依據。如果行為人虛構了基本事實,則對方不能了解行為人的主要情況,所做出的相應行為是建立在完全虛假的事實基礎上的。而輔助事實則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情況,不足以影響相對方的判斷。
(2)履行承諾的實際能力和行為不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根本不打算實現自己的任何承諾,也沒有能力實現承諾。很多人認為主觀上有無非法佔有的目的是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區別的關鍵所在。
(3)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是否積極的承擔責任不能作為決定民事欺詐行為與詐騙罪的界限,只可以作為參考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很多詐騙罪暴露後,行為人為逃避法律制裁,都有承擔責任的行為。
《民法通則》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