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存在中國和哪幾個國家有領土糾紛
截止2019年2月,有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印度、不丹等國家。
爭議介紹:
一、中日釣魚島爭端
中日釣魚島爭端是日本侵犯中國領土所引發的爭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二、中不邊界爭議地區
1、魯林爭議區(絨林)
位於下亞東仁青岡鄉東南。總面積340平方公里,牧場40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1954年,不丹皇家陸軍在恰爾塘建立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哈熱建立季節性哨所。
2、洞郎爭議區
位於亞東縣南端,約100平方公里,北部小湖泊較多,有大小草場30個,東南部森林資源豐富。該地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
3、查瑪浦爭議區
位於上亞東幫噶曲登以東,主要包括郎瑪浦和查瑪浦的上游部分,約60餘平方公里,有草場30餘個,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1959年 以前,不丹牧民過界放牧,須向亞東頭人交納草稅。50年代初期,不丹在森窮隆建立常年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兒淌建立季節性哨所。
4、白玉爭議區
位於洛扎縣南部,主要包括巴桑弄和吉格弄兩河流域,總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有牧場37個,著名的拉龍康和次久拉康兩座寺廟在該爭議區內。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根據嘉慶皇帝的昭示,將該地區劃歸蒙達拉龍寺管轄,白玉地區的群眾均來自洛扎縣。西藏和平解放後,不丹趁機進入該地區,相繼建立了德馬龍和塘沃哨所,直至1978年撤除,1983年8月,不丹又在次久拉康附近重新設立哨所。
5、基伍爭議區
位於查瑪浦爭議區以北,主要包括基伍曲和巴馬弄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有大小牧場20餘個,1889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基伍租給不丹哈宗官方和中方牧民共同使用,1962年,不丹在夏布建立季節性哨所基伍爭議區。
6、墨拉薩丁爭議區
17世紀以後,不丹人大量東遷,移居達旺等地,引起草場和民事糾紛。為此,西藏地方政府和不丹在1715年曾兩次訂立條約,言明墨拉薩丁主權歸屬,草場可以租給不丹移民使用,按規定交納草稅。
20世紀初,英印政府制定麥克馬洪線,並把勢力范圍擴展到達旺以北。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定《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將中國墨拉薩丁地區轉讓不丹,自此,墨拉薩丁地區一直處於不丹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墨拉薩丁爭議區位於達旺以南,扎西岡以東,打攏宗以西,面積3300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墨拉薩丁分別歸達旺寺和打攏宗管轄,薩丁寺屬於達旺宗,基堪布由達旺寺派任。
三、中印邊境爭端
1、東段爭議
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制定法律、制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
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札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征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
2、西段爭議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後准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時曾設立拓置局管轄。
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里的。對於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於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四、南海爭端
中國是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
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貳』 印度和緬甸孟加拉國有領土糾紛嗎
1、印度和孟加拉國的邊界基本解決
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分離獨立的1971年之後,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由於不明確的國境,產生了數百處飛地,兩國對這些地區一直存在爭議。
2015年6月6日,兩國達成最終協議,交換了《陸地邊界協議(Land Boundary Agreement)》,使得國境爭議告一段落。
此次,兩國將1.4萬多孟加拉國人居住的51處集體居住地(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作為印度領土,將3.7萬多印度人居住的111處集體居住地(總面積為69平方公里)作為孟加拉國領土。
2、印度和緬甸邊界尚未解決
緬甸在被英國殖民時期也屬於英屬印度管轄,但獨立以後,卻並沒有和印度達成文字上的明確邊界協定,基本上是以傳統控制線為准,這就造成了邊界劃分的模糊和爭議。
例如,2013年雙方在印度曼尼普爾邦與緬甸之間的Goubajang村發生沖突,緬甸方面用圍柵欄的方式控制了該村大部分地區,而印度方面認為Goubajang一直是曼尼普爾邦的一部分,至今村民還向邦政府繳納山屋稅。
『叄』 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的爭議領土有多少
中印爭議領土分西、中、東三段。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
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根據最新的矢量測量法,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萬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現中緬不存在爭議領土。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1961年兩國互換批准書後生效。至此中緬爭議領土問題全面解決。
『肆』 中國印度爭議領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除了蒙古是1945年蔣介石政府承認的以外,其他的邊界都是 按清朝統治末年的實際版圖認定為我國的版圖,也就是所有的中國領土都是有中國實際統治依據的。而不是胡來的。 而印度的版圖則不同,印度曾經被英國侵略,並被英國統治了很長時間,後來印度人從英國人手下獨立出來,要求英國歸還印度的領土,英國人在地圖上大筆一揮,「這些都給你們」,這一揮,就把中國的藏南,還有西邊的兩大塊中國領土給「揮」了進去。還不僅僅是這些,印度人在英國人的基礎上又多佔了好些。 從地圖上看,就是位於不丹和緬甸之間,大約比台灣還大的一塊地方。
『伍』 印度和尼泊爾領土爭端的詳細情況是什麼
印度與尼泊爾長期存在著領土爭端。
在中尼印三國領土交匯處,有一塊名為卡拉帕尼(Kalapani)的爭議領土,面積約75平方公里,爭議區有三個村莊,它們是: Kuti(即Kuthi,位於30°19'N, 80°46'E)、Gunji和Knabe。該爭議區正位於中印實控線附近,它的戰略價值十分重要。
1816年,在戰爭中慘敗的尼泊爾與英屬印度簽定條約(Sugauli條約),割讓領土,約定以
馬哈卡利河(Maha Kali river ,印度境內稱Sarda河)為兩國邊界線的一段。但馬哈卡利河的源頭究竟是哪條河流,該條約中並沒有交代清楚,尼印兩國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尼泊爾認為Limpiyadhura是正源,而印度堅稱Lipu Lekh才是河流的源頭,卡拉帕尼的領土爭端由此產生。
尼泊爾邊境問題專家潘特稱,1962年,印度在與中國的邊境戰爭中失敗,在撤退過程中,印軍忽然意識到卡拉帕尼的戰略價值,於是突然出兵佔領了這塊地方,以作為針對中國的戰略緩沖地帶。
尼印雙方另一塊爭議領土名為蘇斯塔(Susta),面積約140平方公里(1萬4000公頃)。
當初根據條約,英屬印度與尼泊爾的邊境線中,有一段邊界為甘達奇河,但甘達奇河在後來的歲月中改道,而蘇斯塔這塊領土,也因此被印度視為自己的國土,並出兵加以佔領。
盡管尼泊爾一直以來對此表示不滿,但印度方面始終宣稱「甘達奇河現在的走向,才是決定性因素」,並要求尼泊爾方面放棄對蘇斯塔的主權要求。
為此,不斷有大批尼泊爾學生聚集到印度大使館前,抗議印方侵佔尼泊爾領土。
『陸』 印度和周邊哪些國家有領土爭端
跟中國、巴基斯坦都有爭端,還做著吞並錫金、不丹、孟加拉等周邊小國的夢
『柒』 印度與各國領土爭議
中印邊界爭端的情況和由來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從未正式劃定,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爭議區共有8塊,爭議總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段3塊,爭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塞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中段4塊,爭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裡。東段爭議面積最大,約9萬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目前均在印度控制之下。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東線爭端及麥克馬洪線的由來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傳統習慣線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此線作為邊界,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屬於中國;而麥克馬洪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將藏南土地劃歸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西藏問題的「(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 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
『捌』 中國與印度有什麼領土糾紛什麼時候
印度目前佔領我國的土地是喜瑪拉雅山東段地區。既不丹以東,一直到緬甸以西。面積專屬92000平方公里。
1962年,我國進行中印邊界反擊戰,佔領了喜瑪拉雅山西段地區,就是新疆與西藏的交界地區,面積38000平方公里。
在喜瑪拉雅山東段地區,由於交通運輸極其困難。我軍主動撤退到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