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環境污染侵權的民事責任是如何的
1.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其侵權責任方式有獨特的一面。
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由於環境污染損害是特殊侵權行為之一,因而即使是適用於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方式,也未必適用於環境污染致害的侵權行為。
2.我國《侵權責任法》有如下的規定:
第65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66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67條,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第68條,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水污染防治法》第55條第1款、《大氣污染防治法》第90條、《環境雜訊防治法》第61條第1款等都作了類似的規定。這些法律中,把「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作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提醒大家,適用環境污染的民事侵權責任如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通過這幾種民事責任方式,將污染行為防患於未然,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Ⅱ 受到大氣污染損害的單位和個人可否要求賠償損失
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規定,造成人氣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因此,受到大氣污染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有權要求污染損失者賠償損失。對於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Ⅲ 法院首發什麼大氣污染「禁令」
北京市法院四中院在審理全市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大氣污染責任糾紛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首次依職權採取行為保全措施,裁定禁止某企業繼續從事污染環境的生產行為,防止損害擴大。
我們更應該看到,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實施以來,面臨的困境是多重的,步履也相當艱難。這無疑需要司法有更多的擔當。而司法創新的內容之一,就應該包括:讓更多沉睡的法律條款被喚醒,使更多的法律資源運用實現最大化。
只要司法、檢察、公安和社會公益組織等各方力量有效配合,充分利用經濟的、行政的、甚至刑事的處罰手段,自會對環境污染犯罪形成有效的威懾,如此方能扭轉環境保護問題上的局面。
祝願我國的環境越來越好。
Ⅳ 發生大氣污染糾紛向哪個部門投訴
向污染地環境保護局投訴,可以請求查處。
如果是因環境污染索要賠償,可以找環保局調解,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訴。
Ⅳ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哪些主要的法律責任
責令改正
限制生產、停產整治
罰款
沒收原材料、產品和違法所得
責令停業、關閉
由海關依法予以處罰
Ⅵ 什麼是環境污染責任糾紛
環境污染責任屬於特殊侵權責任,從《民法通則》到《侵權責任法》對於環境污染侵專權責任均規定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屬原則,即不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只要其污染環境造成損害,就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造成損害的污染者主張免責的,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仟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水污染責任糾紛、雜訊污染責任糾紛、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土壤污染責任糾紛、電子廢物全污染責任糾紛、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審判實踐中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的類型和特點而設定的第四級案由。
Ⅶ 空氣污染應向哪些部門投訴
此類問題該交縣國土環境資源局管理。縣政務中心,全縣各個部門都有窗口在那,國土局也在那的一樓,你可以到那裡去進行投訴。
Ⅷ 違反大氣污染管理法第81條從事餐飲如果起訴都有哪幾個部門
起訴只能去法院
Ⅸ 治理空氣污染,每個市民有什麼責任(詳細)
一、從我做起,履行公民義務。防治大氣污染,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這是每一位市民應盡的義務。廣大市民既是防治大氣污染工作的參與者,更是防治大氣污染工作成果的受益者,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需要每個人的關心、支持和參與。我們號召全市文明單位、道德模範、志願者以及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全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中來,從細微之處著手,從生活小事做起,身體力行、植綠護綠、勇於擔當,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努力爭做保護大氣環境的踐行者。
二、從我做起,低碳綠色生活。防治大氣污染每個人均可有所作為。每天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少抽一顆煙、少開一天車、少開一刻燈,不燃放煙花爆竹,不在戶外燒烤;購物時盡量選用布袋子、菜籃子,少用塑料袋,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少開空調,出門時提前幾分鍾關閉電源;照明選用節能燈,養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在全市大力提倡 「135」的綠色環保出行理念,即1公里內步行、3公里內騎自行車、5公里內乘公交的出行方式。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上下班,盡可能採取乘坐公交車、騎自行車或步行等出行方式,減少尾氣排放、減少交通擁堵,為廣大市民作出表率。
三、從我做起,美化凈化環境。空氣質量事關每個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環境關系每個家庭的和諧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維護城市環境,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做到垃圾分類處理,不亂丟亂放垃圾,不焚燒秸稈樹葉,不製造揚塵,不損毀樹木草坪,不亂潑臟水污水……,把保護環境作為一種習慣、一種品質和一種責任,科學合理安排生活,自覺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從我做起,擔當社會責任。大氣污染防治人人有責,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每位市民都有義務規勸他人、監督他人。廣大市民要積極拿起手機、照相機、攝像機,監督身邊的污染大氣等不文明行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積極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打好大氣污染防治的人民戰爭。
更多空氣凈化知識 請搜索 「和家物語」
Ⅹ 空氣污染造成損害能索賠嗎
[典型案例]陳某是某小區住戶。最近,陳某所住的小區旁邊剛完工了數幢住宅樓,建築施工人員在清理房屋時隨意將殘余的瀝青、塑料管等建築垃圾就地焚燒,產生的煙霧使僅一牆之隔的小區內空氣氣味十分難聞,給廣大住戶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不少老人還感到呼吸困難,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小區住戶向施工方負責人反映了此事,但無效果,小區住戶想知道,在居民區附近焚燒建築垃圾是否違法?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害能索賠嗎?[法律分析]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41條第1款明確規定:「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因為這些物質燃燒時不僅散發臭味,還會產生毒性,大量吸人這類氣體會直接使人中毒死亡。而居民區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和休息的場所,屬於人口集中地區,在小區附近隨意焚燒瀝青等建築垃圾顯然是違法的,對於違法焚燒者,小區住戶可以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由其責令施工方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 《大氣污染防治法》第62條規定:「造成大氣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