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如何處理好孩子的糾紛

如何處理好孩子的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05 16:10:09

『壹』 面對孩子的糾紛,家長應該怎麼辦

先要孩子如實來地將事情源的經過講清楚,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是他先動手打你的,是嗎?」等話語誘導他們,而是鼓勵孩子做誠實的人 , 和孩子共同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孩子受欺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別人無意識的行為;其二,歸根結蒂是自己孩子不對;
其三,確實有一些專橫的孩子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有利於**地解決好糾紛。可以問問孩子「你准備怎麼辦」,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決身邊發生的事。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會使孩子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
因此,在找到孩子受欺負的原因後,我們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 與孩子一起商討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別人無意而造成的傷害,我們和孩子都應持著原諒對方的態度,及時給予安慰。倘若原因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則應說服孩子先向對方道歉。如果責任完全在對方,則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理。 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而約束孩子的交往。有些**因為孩子生得弱小,常被人欺負,而將其關在屋內,**他與同伴交往。這種做法好似愛護,實質上是害了孩子。痛楚的經歷,加上父母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對孩子的個性未嘗不是一種良好的磨練。

『貳』 如何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沖突糾紛

1.不問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嚇唬、訓斥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4.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為「冤家」。 5.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種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 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鍛煉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陽剛之氣,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孩子受了委屈回來,我們一定不要激動地去找對方家長,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無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媽媽。」「犯了錯可以由家長承擔。」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後,容易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性。埋怨孩子,無非是說些「惹不起還躲不起」之類的氣話,這樣只能加深孩子對同學的不滿,卻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於他們日後和解。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家長應該先設法讓孩子從激動中平靜下來,再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弄清楚究竟是誰錯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輕易地認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一定就全是對方的責任。其實,有些糾紛恰恰是最後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 另一方面,孩子之間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對孩子來講,這種小矛盾和沖突能促使他慢慢地了解 「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從而學會與人相處和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這其中「原諒別人」有著獨特的作用: (1)有利於克服「自我中心」意識,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 (2)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 (3)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別人著想。 (4)能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長在了解到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了摩擦之後,不要急於越俎代庖地處理糾紛,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先適當地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沖突,可讓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同學,可以採取迴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這個時候成人才可介入。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

『叄』 如何正確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

關於《如何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的話題。其實,不管是什麼群體,糾紛總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對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自製力較差的幼兒來說,他們之間發生爭吵、打鬥和其他不友好行為是正常的。孩子之間的糾紛,主要是他們的天性決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分標准,無論是爭執、吵鬧甚至打架,都是成長過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爭吵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孩子們吵架時間是短暫的,尤其是3歲前,彼此也不記仇。通過爭吵,對孩子雙方都是一種磨煉,孩子從糾紛中學習,在糾紛中成長。 有些糾紛其實很幼稚,比如:當別人坐自己的凳子時,幼兒往往會一聲不吭地去拉自己的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於是吵起來了;當她看到同伴好玩的玩具,或者自己需要的玩具,會一聲不吭地直接取過來,從而引起同伴爭執。 為此,僅僅告訴幼兒應該如何做、應該如何保持良好行為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糾紛,掌握處理糾紛的恰當方法。目前,許多幼兒都不能正確處理好和同伴間發生的糾紛,要麼爭奪、打鬥,要麼消極生氣、退縮、哭泣,或只會告知大人,而不會以更恰當的方式做出反應,因而他們難以很好地適應同伴群體、適應幼兒園生活,將來也難以適應既充滿競爭又要求合作的工作、社會環境。 該如何面對幼兒間的糾紛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放開束縛,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不能任其發展,也不能嚴厲制止,我們不應簡單地宣判孰是孰非,而應通過孩子的糾紛去了解他們心中的世界及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我們來探究一下糾紛產生的原因,總得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年齡因素:幼兒時期的孩子由於年齡特點,其認知水平很低,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由於生活經驗很缺乏,所以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認識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常常與他人發生糾紛.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時就動手打人,而且不願意承認錯誤。例如戶外活動准備排隊時,兩個小朋友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緊,摔倒在地,一個大哭起來向老師告狀說另一個打他,另一個則一臉驚慌和無辜。 2.環境因素: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生活在一個絕對愛心的世界裡,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孩子將大人對他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例如:班組織小朋友玩搭積木,小朋友有的搭房子,有的搭大橋,還有的搭彩虹,玩的非常高興,正在這時,一個小朋友邊哭邊跑來找老師,說:「老師,星星打我。」老師把星星叫過來,問他:「星星,為什麼打小朋友?」星星說:「是他先搶我的玩具。」這個事例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朋友的內心,都是一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3.幼兒的個體差異因素:幼兒由於遺傳素質.後天的教育因素和環境不同,神經類型.氣質和性格也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脾氣溫順文靜,有的孩子脾氣急燥好鬥;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熱心大方過頭等。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會和同伴發生爭執。舉一個生活中比較多見的例子:牛牛和寶寶為搶一把水槍發生爭吵。兩人在爭執中不相上下,最後以寶寶挨打、牛牛挨咬結束爭執。事後牛牛悄悄告訴我「媽媽讓我不跟寶寶玩,以後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這件事中,牛牛媽媽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從而產生要讓自己的孩子採用暴力的方法來對付糾紛的想法,其實這是最不應該的想法。而同樣寶寶媽媽如果也採用讓孩子以後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應該的。但往往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錯誤想法。 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幼兒間的糾紛呢?正因為糾紛的原因錯綜復雜,所以在處理幼兒糾紛時,我們作為家長的要心平氣和地看待幼兒間的糾紛,應發現幼兒問題的所在,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幫助引導。 其 一,當糾紛發生後,大人不隨意充當「裁判」,而是應引導幼兒認識「好朋友是不應該打架的」、「好朋友要在一起」,同時幫助幼兒尋找解決糾紛的方法,在他們共同協調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可接受的方法。這對孩子認識自己錯誤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其 二,遇到糾紛時,大人應給幼兒創設一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分析問題,啟發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以下辦法: 1、教給孩子一些避免和解決糾紛的基本技巧。 我們要有意識的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給幼兒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願望等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也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例如:對經常使用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當然,這樣的幼兒只是極個別),我們採用適當懲罰的方法,讓他們嘗試後果;對於經常求助於別人的幼兒,我們就鼓勵他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對經常被人欺負後默默承受的幼兒,我們則鼓勵他擺脫無助的狀態,有時甚至鼓勵他們勇於「自衛」。 2、增強幼兒自己解決糾紛的能力。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常有的事情,所有的糾紛都讓家長或老師參與解決,會增強幼兒的依賴性,削弱或剝奪他們的獨立性,事實上,由於幼兒間的糾紛沒有多少利害關系,幼兒自己可以解決,為此我們大膽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如遇到某個小朋友欺負自己時,我們引導幼兒自己跟他協商,不見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協調;如果別人不小心碰了自己,我們則引導他們善於理解原諒別人,引導幼兒多說禮貌用語「對不起」「沒關系」。同時也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責任感。 3 、在合適的情境中,讓孩子自然地面對糾紛,自然地體驗人們相處的規則。雖然我們可以用語言告訴幼兒在發生糾紛時該如何做,幼兒也有能力理解、接受,也會在認識上認同,但這均是在糾紛未發生、正常情境下的理智認識。在實際發生糾紛時,幼兒的行為常常受其情緒控制,而非受其所懂得的道理的控制。就像一位教育專家在道理上知道應該如何對待、教育兒童,但在實際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常因受自己當時情緒的影響而犯自己知道應當避免的錯誤。因此,教育培養幼兒時不僅應告訴幼兒在理智、認識上要知道該如何做,而且重點應告訴幼兒在實際發生糾紛時,其可能產生的不良情緒狀態及其對他們行為的重要影響,並著重指導和讓幼兒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行為。 4、家長要以身作則,敢於承認錯誤。在家庭之間,或者在公共場合,特別是孩子在場的情況下,我們家長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也要有禮貌,懂得謙讓。尤其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吃虧的時候,要首先分清事實,而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責怪甚至是恐嚇對方孩子,這樣一方面讓自己孩子覺得以後有依靠,另一方面,也在眾多孩子面前失去了作為一個家長應有的「形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弄傷或者弄疼了對方,我覺得,作為家長有必要領著孩子一起向對方道個歉,說句話,從而給孩子一個無形的教育。 我也是一位家長,所以,讓我們共同牢記:孩子之間的糾紛,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通過爭吵對孩子雙方都是一種磨練,孩子從糾紛中學習,在糾紛中成長。我們家長只要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糾紛,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凡事都採取信任、積極、友善的態度,相信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每天都會擁有一份好心情,每天都會過得很快樂!

『肆』 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里與其他孩子的糾紛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學校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伍』 孩子糾紛家長怎麼處理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

『陸』 如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一、保護孩子不是「護犢子」
反觀整個事件,小林的家長之所以反應這么激烈,無非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被人搶了玩具還推倒在地,腦袋上磕了一個大包。想要保護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

可是,兩個孩子年齡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過程中有爭執,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的小爭執才給了他學習處理爭端的好機會。反之,如果是兩個孩子年齡差異比較大,或者是體型差異比較大,明顯地恃強凌弱時,那就強烈建議家長出面協助解決。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踏出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應該試著自己去處理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了,小江的家長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屬於霸凌事件,況且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小江的家長是否把握好了一個度呢?一旦越過那個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裡口口聲聲說的「霸凌者」。

後來這件事在家長中傳開之後,班裡很多家長都跟老師交代不要讓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長甚至說「我家沒有錢,萬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賠不起」。

這個家長本以為自己用這種方式保護孩子不受欺負,卻沒想到這之後,孩子在班裡受到了孤立。沒有人陪他玩兒,也沒人跟他做朋友,估計連老師都要敬而遠之了吧!聽老師說最近一段時間孩子都有病請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後就准備轉學了。不難想像,這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孤獨和寂寞!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二、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好爭端矛盾
前段時間我帶三歲多的兒子出去,走到一個要下三層台階的地方,台階下面站著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孩子,我兒子剛下了一個台階,這樣剛好跟台階下那個男孩目光平視,本來是友好地想去跟那個大哥哥玩的,沒想到大哥哥看到他過來,使勁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階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沒想到他動作靈敏地一骨碌爬起來,毫不示弱反擊似地使勁推了那個大哥哥一把,那個男孩被他一推往後踉蹌了幾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靜觀一下事態發展,看他們最終會怎麼樣。沒想到短暫的沉默之後,兩人竟然對視一笑,愉快地聊起天來了。

我們的孩子漸漸在長大,逐漸會建立自己的社會小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間更是如此。孩子的糾紛是由他們的天性所決定,而不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標准來決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矛盾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並且學會了磨煉和成長。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三、幼兒產生糾紛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的孩子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很低。但幼兒從很小就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與人交往,卻又害怕被人拒絕,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道德認識與行為認識常常脫節,不懂得如何去與人合作,便容易產生矛盾。

比如當別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時,孩子便覺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聲不響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歡某種玩具,而那種玩具剛好別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搶,從而發生糾紛。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周圍的環境因素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著孩子,家人對孩子的愛和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就讓很多孩子把別人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關心,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而來到幼兒園之後,幼兒園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別的小朋友共同分享,雖然也有固定屬於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類的公共物品還是不能據為己有,孩子自然心裡不平衡,這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

3、 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溫順,有的孩子則相對急躁,有的孩子善於與人交往,有的孩子則喜歡一個人玩,但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體中生活,就避免不了與人發生爭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鬥,但是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被搶玩具或者吃了虧,家長知道後可能就會教給孩子用暴力解決糾紛,慢慢地由於外界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四、孩子發生糾紛家長應該怎麼辦
1、 家長不要隨意充當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家長不要輕易地判斷對錯,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實上幼兒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幼兒都可以自己解決好,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大膽放手,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如果遇到別人欺負自己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與他協商,協商無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

如果別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原諒,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多說禮貌用語,比如說「請」、「對不起」、「沒關系」等等。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讓孩子自然體驗與人交往的規則

平時我們都會告訴孩子遇到糾紛時該怎麼做,也會給孩子灌輸與人友好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一旦與人發生爭執時,孩子也會受其情緒控制而將平時的叮囑拋於腦後。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僅僅要告訴他發生矛盾後該怎麼做,還應告訴他實際發生糾紛時可能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造成的影響,並指導孩子去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和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3、 家長應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面對與人交往的矛盾,我們也要盡量做到不與人發生過激爭執,採用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虧的時候,首先要分清事實,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威脅恐嚇對方。一旦發生這樣的事,一方面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為。另一方面也有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我們都終將成為家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所以我們都應該知道,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都是成長的一種必然,是我們作為群體生活的人所無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們作為家長,適當的時候也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與人交往的各種矛盾,我們只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相信一定能收獲一個健康、樂觀的好孩子!

『柒』 應怎樣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們為了爭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紅耳赤,甚至是滿臉淚水這樣的情況,家長見了,有大聲訓斥的,有出面調停的。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在家長眼裡,爭吵歷來是不被認可的、影響友好關系的事情。但事實上,幼兒之間出現糾紛是自然的現象,並非都是壞事,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首先,我認為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孩子體驗寬容、謙讓的好時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大人也會讓著他,沒有人會去爭搶。到了幼兒園,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同伴間對事件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處,學會互相謙讓。 其次,孩子間的糾紛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課程。理論上講,孩子之間的糾紛是他們在最初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在應對糾紛中,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和思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逐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本領。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處理糾紛的機會,當幼兒處理得當時,應給予肯定、鼓勵。但又不能聽之任之,應適時加以引導。當孩子處理不當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了怎樣協調與別人的關系。這種技能的掌握,對孩子們而言將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間的糾紛,還有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持冷靜觀察的態度,而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出現處理困難時,家長也不一定要馬上出面,可以提幾點建議供孩子選擇,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為家長,對待孩子間的糾紛,不必大驚小怪,而應冷靜對待、正確引導,這樣才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教師案例:鏡頭一游戲活動:趕小豬 老師:「她推我。」老師:「他也推了我。」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責著對方的不是。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是在游戲時,排在後面的萌萌插隊到淘淘前面,於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鏡頭二 案例分析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成人的溺愛、嬌慣,養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為無約束。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地照顧,使幼兒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齡因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上背道而馳,易於與他人發生糾紛。 三、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以及遺傳因素而使幼兒心理發展的情況也有各種差別。在不同環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對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糾紛時,教育者應明辨是非,處理公平;方法靈活,使人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對幼兒不正確行為要認真了解,分析發生的原因、動機和後果,具體地向幼兒解釋、說明,指出錯誤的行為及後果,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錯誤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糾紛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添了負擔,但孩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中學習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分析 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困擾父母和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成人都希望幼兒之間能友好相處,能夠避免矛盾和沖突,因此往往更加關注幼兒之間因游戲、玩耍而產生的爭執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師會認為幼兒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制止和干預的方式。事實上矛盾和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有助於提高個體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二)、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身心放鬆,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 2、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並嘗試自己解決。 3、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發生糾紛的教育活動,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在情景設計中嘗試解決糾紛,教師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實上幼兒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是此階段幼兒「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的一個特點。幼兒之間的糾紛現象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形式。對幼兒來講,他們正是通過交往中的「糾紛」來明辨是非、調整自己,尋找與同伴交往的適宜方法,並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與合作,學會一些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做人的准則。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會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的制止和干預,更甚者會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

『捌』 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第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孩子的心理,當時會怎麼想;
第二:要尊重孩子,可以讓孩子試著講出不讓位置的原因;
第三要開導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告訴孩子這樣做的道理:
第四:要告訴孩子堅持原則,和孩子講道理;
第五:在沒有道理的情況下 ,不能強迫孩子按照大人意願來做事,要尊重孩子的權利。
第六:建議媽媽要勇敢保護孩子的權利,即使按照謙讓的原則,也應該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原因。

『玖』 如何處理小孩子之間的糾紛呢

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對則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並進行某種程度的懲罰。如果自己的孩子沒錯,則教導孩子如何反抗,怎麼阻止暴力,怎樣看待語言暴力以及明白該向誰尋求幫助。剩下的能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

閱讀全文

與如何處理好孩子的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