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解決家庭糾紛
夫妻相處的藝術: 夫妻關系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兩個獨立的個體如何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夫妻間怎樣善於營造溫馨融融的家庭氛圍,這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1、心理交換。如果說愛對方,是為了交換什麼,得到什麼,那就太庸俗了。不少夫妻總是錯誤地認為:「已經是老夫老妻了,無所謂了」。繼而在日常生活中把夫妻間關系形成單向的,有來無往的,往往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知道問題已經發生。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有80%婚外性關系的發生是與夫妻間雙方沒有充分感情交流有關。 夫妻之間某種程度的交換,主要是心理方面的交換。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要多想想:「他待我這么好,我要為他做些什麼?」「我希望在家中感到溫暖、愉快,那麼怎樣也使他(她)溫暖、愉快?」如果能經常地自覺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夫妻關系就會更上一層樓。 2、角色平衡。應該承認夫妻間完全沒有差異是不現實的,因為有些差異確難避免,而有些人輕視這些差異,造成了一些家庭的解體。但是,在承認差異的同時,夫妻雙方還得學一點差異轉化的本領。每當兩人有步伐不一致的時候,要馬上警覺到這種變化,如一方平時有某種業余愛好,或消費心理觀念不同,此時夫妻間應保持理智,理應互敬互愛,縮小和消除夫妻間的「角色差異」,以真誠地理解,互相接近來實現「角色平衡」,取得另一方的信賴和諒解。 3、講點「廢話」。很多夫妻結婚後總感覺生活中缺少點什麼,天天在一起只剩下乾巴巴的實話,難免一方快快不樂地訴說。「我那口子像個木頭人,同他(她)沒啥話好講,不如到外面逛逛去」。要知道,這時最有可能使「第三者」有機會對你家庭的插入。 戀愛時,夫妻雙方大都是通過一些瑣碎而無關緊要的「廢話」來傾訴柔情蜜意。同樣在婚後,夫妻間的「廢話」是傳達感情、信任、尊重的信息波。夫妻的感情就像小河塘里的水,不流不動太平靜了,反倒容易乾涸。比如,妻子大冷天洗衣服,做丈夫的不妨講一句:「今天洗衣服蠻冷的,你辛苦了。」妻子當然能聽出這「廢話」里有你的感激與體貼。夫妻間對 另一方的體貼,妙就妙在點點滴滴,一絲一縷的「不知不覺」之中。但是廢話嘮叨不休,對另一方來說就像被機搶掃射了一般,也會適得其反,所以務請掌握好這個度。 4、多點安慰。人生旅途不可能事事如意,當一方遇到煩惱時,另一方應以溫柔來撫慰對方的心靈。有道是「一句好話暖三冬」,況且,一份憂愁若兩人分擔,憂愁只有一半。安慰一方時,不妨使用幽默、開導、勸解等辦法,特別是幽默會使效果「更勝一籌」。 5、暫時沉默。現在大多數家庭進入二人或三人世界,矛盾不斷,拌嘴時有發生。保持沉默,總比大家拉開喉嚨大聲吵嚷要好,家庭生活有些矛盾總不希望張揚,與其雙方大聲爭吵,還不如不說話,暫時沉默為好,而且在沉默之中,夫妻雙方都可能冷靜下來,沉思和反省自己。但是,沉默時間不能長久,要想到打破沉默的局面。雙方的氣量都要大一點,要爭取主動,主動一方並不等於有錯。如果沒有一方的主動,那才是下策。 和諧美滿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生活成熟的表現。
家就是這樣的,不是每一天都是天下太平,偶爾也會有小風波,夫妻之間的戰爭時而會發生,只是每個人相對的頻率不一樣罷了,首先不論什麼事,都要靜心考慮,不要急於去判斷誰對誰錯?發生矛盾時首先要換位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其實說來簡單,真正做到的確很少,用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相信沒什麼矛盾不可以化解的。理智的思維與平常心態可以戰勝一切,還有就是平時多些溝通,少些誤解,這樣就天下太平,你樂,我樂,全家樂了!願與您家人開心快樂每一天!
當家庭成員持有不同的意見或見解,便會發生沖突。家人間中吵鬧是很平常的事情,偶爾的爭執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份。不過,持續不斷的爭吵會造成壓力,損害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長久的沖突更可能引致家庭破裂。你可透過正面的溝通方法嘗試緩和沖突,同時可參考以下的解決辦法:
當你非常憤怒,甚至無法冷靜地討論時,先設法平伏自己的情緒。
想想是否值得為這個問題爭執。
提醒自己要解決沖突,而不是要勝過對方。
嘗試主動聆聽對方的意見,切勿中斷他/她的說話。
誠懇、清晰和合理地說出你的立場。
別扯到不相乾的事情上。
學會用幽默的話語來緩解緊張的氣氛,
僅供參考!
❷ 怎樣解決家庭糾紛
夫妻相處的藝術: 夫妻關系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兩個獨立的個體如何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夫妻間怎樣善於營造溫馨融融的家庭氛圍,這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1、心理交換。如果說愛對方,是為了交換什麼,得到什麼,那就太庸俗了。不少夫妻總是錯誤地認為:「已經是老夫老妻了,無所謂了」。繼而在日常生活中把夫妻間關系形成單向的,有來無往的,往往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知道問題已經發生。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有80%婚外性關系的發生是與夫妻間雙方沒有充分感情交流有關。 夫妻之間某種程度的交換,主要是心理方面的交換。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要多想想:「他待我這么好,我要為他做些什麼?」「我希望在家中感到溫暖、愉快,那麼怎樣也使他(她)溫暖、愉快?」如果能經常地自覺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夫妻關系就會更上一層樓。 2、角色平衡。應該承認夫妻間完全沒有差異是不現實的,因為有些差異確難避免,而有些人輕視這些差異,造成了一些家庭的解體。但是,在承認差異的同時,夫妻雙方還得學一點差異轉化的本領。每當兩人有步伐不一致的時候,要馬上警覺到這種變化,如一方平時有某種業余愛好,或消費心理觀念不同,此時夫妻間應保持理智,理應互敬互愛,縮小和消除夫妻間的「角色差異」,以真誠地理解,互相接近來實現「角色平衡」,取得另一方的信賴和諒解。 3、講點「廢話」。很多夫妻結婚後總感覺生活中缺少點什麼,天天在一起只剩下乾巴巴的實話,難免一方快快不樂地訴說。「我那口子像個木頭人,同他(她)沒啥話好講,不如到外面逛逛去」。要知道,這時最有可能使「第三者」有機會對你家庭的插入。 戀愛時,夫妻雙方大都是通過一些瑣碎而無關緊要的「廢話」來傾訴柔情蜜意。同樣在婚後,夫妻間的「廢話」是傳達感情、信任、尊重的信息波。夫妻的感情就像小河塘里的水,不流不動太平靜了,反倒容易乾涸。比如,妻子大冷天洗衣服,做丈夫的不妨講一句:「今天洗衣服蠻冷的,你辛苦了。」妻子當然能聽出這「廢話」里有你的感激與體貼。夫妻間對 另一方的體貼,妙就妙在點點滴滴,一絲一縷的「不知不覺」之中。但是廢話嘮叨不休,對另一方來說就像被機搶掃射了一般,也會適得其反,所以務請掌握好這個度。 4、多點安慰。人生旅途不可能事事如意,當一方遇到煩惱時,另一方應以溫柔來撫慰對方的心靈。有道是「一句好話暖三冬」,況且,一份憂愁若兩人分擔,憂愁只有一半。安慰一方時,不妨使用幽默、開導、勸解等辦法,特別是幽默會使效果「更勝一籌」。 5、暫時沉默。現在大多數家庭進入二人或三人世界,矛盾不斷,拌嘴時有發生。保持沉默,總比大家拉開喉嚨大聲吵嚷要好,家庭生活有些矛盾總不希望張揚,與其雙方大聲爭吵,還不如不說話,暫時沉默為好,而且在沉默之中,夫妻雙方都可能冷靜下來,沉思和反省自己。但是,沉默時間不能長久,要想到打破沉默的局面。雙方的氣量都要大一點,要爭取主動,主動一方並不等於有錯。如果沒有一方的主動,那才是下策。 和諧美滿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生活成熟的表現。
❸ 家庭糾紛和心理疏導
人的壓力來自於很多方面。從你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你母親的言語對你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一方面,你也對以後分不到財產有擔心,同時,又不想像姐姐一樣虛偽去討好父親。從你的敘述中似乎現在是沒有工作的狀態?如果有自己明確想從事的職業,建議堅持走自己的職業道路。
我能夠理解有自私的親人存在的感受。有時候你無法想像他竟然可以做出這樣的事情。你的經歷與我類似又有不同。以我過往的經驗來看,當你母親發牢騷時,你要傾聽,不要激烈反對,也不要不耐煩。因為她需要情緒宣洩的出口。但對於你個人的想法也要明確表態,不要含糊不清。很多事,不說出口,對方會以自己的理解模式去解釋,這樣往往造成理解錯誤、溝通障礙。
至於財產問題,你是兒子,相信你的父親會給你留有財產。況且你現在還年輕,過幾年結婚生子,相信家庭格局對你財產分配造成的影響因素還會變化。
關鍵是自己生活的愉快,如果早早被這些將來的問題所束縛,以後的家庭矛盾會更加激烈。比如你勉強聽從母親的選擇進父親公司討好他,不僅自己過得不舒坦,幾年後若沒有達成目的,那時的你痛苦將遠勝於現在。
為了目的去做什麼事情,是要承擔風險的;為了他人的目的去做,承擔風險的依然是你自己。做你自己想做的,即使結果不理想,也會成為人生的缺憾美。
希望能夠幫到你
❹ 尋求處理家庭糾紛的心理醫生
這個我覺得應該去找付費的心理咨詢吧。QQ咨詢恐怕不專業
❺ 喜歡關注家庭糾紛的人是否有心理障礙
總是熱心於打聽他人的個人隱私,總是不正常的。
❻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
1:施暴者,多為年幼被粗暴對待過,從而有攻擊者認同的病態心理。他們的內心有誰強硬誰蠻狠誰就有話語權和控制權的不良思行模式。
2:還有一種施暴者,其實是內心虛弱者,他們極其敏感。敏感的人很機警,他們內心那根不安的心弦,極容易被一丁點風吹草動而撥弄得錚錚著響,容易神經質,一觸即跳,並隨時會發起攻擊。
3:病態獲利,被施暴的一方選擇一次又一次地忍讓,讓施暴者感受到了施暴成本低,效果好,而陷入兒童式應激思行模式,不爽那就揍一頓,直接乾脆。
4:受暴者平時及被施暴後的綿延軟暴力反擊,讓施暴者從內心輕視受暴者的人格,覺得這種人就是欠收拾,並合理化自己的施暴行為,緩解甚至很好地掩蓋了他們因施暴帶來的內心不安。
5:大男子主義的文化陋習,及對婦女解放運動的誤讀,也會造成很多無能的男性施暴,及有能力的女性走向各自類型的施暴等等。
6:還有一種施暴,其實是受暴者內心的無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有罪惡感需要被懲罰,所以他們也會無意識地召喚被施暴行為的發生,他們屬於痛並隱秘而病態地滿足甚至享受著,這個秘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❼ 家庭暴力屬於犯罪心理學研究范圍嗎
屬於的,可參考下文
【摘要】家庭是人類生活最密切的部分,幸福往往是親情的代言詞,然而,悲劇的產生往往就在那一瞬間。家庭暴力是令人憐憫與發指的,家庭暴力中所引發的女性犯罪讓人更是唏噓不已。為什麼會給彼此帶來殘酷的傷害?這是個很常規的問題。本文就家庭暴力中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進行分析,並對該類犯罪的防治提出建議。
【關鍵詞】女性犯罪,受虐婦女綜合症心理研究
【正文】
一、女性犯罪的現狀
2004年9月8日,包頭市的劉穎不堪丈夫多年虐待,在昆區東華超市門口將丈夫殺死後投案自首。她的遭遇引起社會各界同情,108多名群眾為其求情,希望法院寬大處理。經包頭市昆區人民法院審理,劉穎一審被判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
究竟是什麼讓曾經最親密兩人走上如此殘酷的境地?家庭暴力。2005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在北京海淀區、豐台區、順義區和朝陽區看守所當年5月10日到6月10日期間在押的全部女性犯罪嫌疑人關於家庭暴力和涉嫌犯罪的調查,結果發現,她們被捕前遭受家庭暴力的比率是35.7%。自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後,家庭暴力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迅速付出水面。社會各界專家與婦聯系統雖經過了數年的努力,該現象仍然嚴重而且普遍的存在,不但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也對社會的穩定發展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家暴可以說是女性犯罪的重要源泉。
是否構成家庭暴力,應該以施暴一方的暴力行為是否已經成為一種行為模式為認定標准。被施暴者稍有不從,就會挨打或者受到恐嚇,進而產生恐懼,害怕再次受暴而被迫服從。這樣的行為便已構成家庭暴力。這也是我們普遍觀眾的理念。
二、對女性犯罪心理淺析
上述案例僅僅是所有婦女家庭暴力以暴制暴犯罪案件中的一件,縱觀所有此類案例,這些被迫殺夫的女性在案發前,其受暴經歷、殺夫動機、殺夫前後的行為和心理表現,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此,就對家庭暴力女性犯罪的心理角度進行淺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女性受暴後起初是不會告訴任何人的,但隨著暴力的加重與頻繁受暴婦女開始向周圍人尤其是親人尋求幫助然後逐漸轉向公安機關。但是家庭暴力不同於其他的一般傷害與犯罪,它涉及到隱私和家庭,所以外人及公安機關並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對這些犯罪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加以總結我們便會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共性,該類女性都是生活悲慘且長年累月遭受家庭暴力的善良女子。在生活中,他們的人身權利與性自主權力在死者手中受到無盡的侵害,那種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殺人的主觀惡性小;犯罪行為帶有防衛性質,長期以來,受暴婦女在家暴面前無力反抗更不能抗衡,只是一味的忍受,當陷入無法接受的程度時才進行殊死的搏鬥;人身危險性小,即再次實施犯罪可能性小。
當聽說到家庭暴力的時候我們總會發出這樣的憤憤之詞:逃掉唄,實在不行就離婚,難道就離不開他嗎?挨打卻還要跟著他。這些是每個事外人的第一反應。但是,沃克的習得無助效應對此進行了很好地解釋。習得無助被證實是一個既與身體健康又與心理健康關聯密切的持久信念。有這種信念的人極少向外界尋求幫助,漸漸地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深深的感覺沒有人能夠幫助她。這種反應與實驗中狗收到電擊後處於無處躲藏的狀態中的反應時相似的。減無法改變與躲避那麼就選擇接受。受虐婦女在經受長期的家庭暴力後,其精神開始處於癱瘓麻痹的狀態,無奈的接受現實的生活。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受虐婦女綜合症,由沃爾首次提出,並在加拿大的女皇訴拉娃利一案中加以運用至司法實踐。這一概念的運用並不是無章可循的,它主要是根據受虐女性在家庭暴力以暴制暴犯罪中的主要心理與行為特點的特殊性來處理的。受虐婦女實施以暴制暴犯罪主要體現了如下心理特點:
一、受暴婦女往往對施暴者抱有幻想。因為家庭暴力的產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中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夫妻間矛盾積聚,雙方發生不和,交流減少,關系緊張。這時施暴者想壓制自己的暴力沖動,而受害者則試圖平息施暴者的怒火,避免發生沖突。一再的忍受與退卻不但不會避免家暴的發生,反而助長原施暴者的氣焰。使原施暴者認為暴力可以使你屈服,暴力可以解決一切甚至可以成為著個家庭的統治者。為家暴的發生埋下導火線。第二,家暴爆發:矛盾進一步激化,家暴終於爆發。施暴者用語言、情感乃至暴力壓倒伴侶,過程中充滿憤怒、指責、爭吵與恐嚇。輕則大罵,重則是婦女陷入長期經常性的被施暴狀態。其中包括精神暴力,身體傷害及殘酷的性暴力。第三,和解補償:家暴結束之後,施暴者不斷道歉,感到懊悔和悲傷,承諾「再也不會傷害你了」,「我還是愛你的」。有的施暴者為自己的行為開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說「這都是你自找的」,甚至否認剛才的事情是家暴,稱事情並不是很糟糕。還有的施暴者會一走了之。婦女看到原施暴者的深深「懺悔」往往會動之以情,回想曾經的甜蜜會相信其的只能各種借口。也為了家庭的和諧而選擇默默忍受。家暴過後雙方會歸於相安無事,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盡量忽略一切,直到下一次矛盾積聚的開始。
二、受暴婦女習得無助心理的產生,女性在誰家聽和社會中都是出處於弱勢地位,第一次家庭暴力發生時女性會充滿恐懼,想要逃脫試圖反抗,但隨著暴力頻繁的發生使她們認識到自己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勞,根本無法避免家暴來襲反而會引來更加殘酷的虐待。於是選擇接受,不再掙扎,只期待能快快的過去。
由於法律救濟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嚴重缺乏,當女性長期受暴擺脫不了是,當暴力的限度超過忍耐限度時,首保婦女可能深深的感到絕望和恐懼,產生以暴制暴念頭,但是,雖然受暴婦女的以暴制暴行為實在是一種絕望的抗爭,在國際上,殺死睡夢的施暴人也被成為「受暴婦女的正當防衛」,但是我國法律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正當防衛。
三、如何對該犯罪行為有效防治
當我們認識到家庭暴力是導致女性暴力的重要原因及影響時,就應當從源頭下手,防治家庭暴力,保護婦女權益?,減少女性犯罪。家庭暴力中女性犯罪的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著手。
一、從周圍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長期經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會對自己的遭遇充滿恐懼,心理急切的渴望能尋找到強大的依靠。女方背後的親人事她們首先尋求幫助的對象,親人的幫助可以增強受虐婦女的安全感,給與她們黑暗生活一絲光明。但是開口說出自己挨打的事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親人朋友的主動介入與支持尤為重要。
二、從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分析:由於家庭暴力屬典型的家庭糾紛,其具有隱私性與特殊性。法律的執行者一般無法很好地介入,也無法徹底的掌握具體情況對其予以有效地解決。法律的完善也許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法律對家暴的一定介入會從一定程度上起到約束和改善的作用。加強執法人員的介入意識,不能僅僅因為是隱私性的不變介入為借口而給施暴者予以規避。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條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第三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即包括實施家庭暴力的。社區人員進入受害者家中對受暴者與施暴者進行感情溝通,幫助其尋找問題的症結並予以解決。由於社區機構的改進,其在小區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而易見;在社會上也存在很多公益性的社會團體無償為受虐婦女提供心理咨詢與法律援助。進行反家暴宣傳活動建立反家暴熱線,為公民提供最便捷的幫助。
三、從當事人雙方自身心理角度分析: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法官曾向記者解釋,對家庭暴力的事後懲罰遠不如事前預防更為重要。預防的關鍵還得從其內部及思想觀念出發。增強家庭成員及夫妻雙方的和諧意識.對原施暴者而言,鼓勵其敞開心扉,用理性的柔性的手段來處理家庭內部的糾紛,對女性予以一定的尊重與理解.對女性而言,學會用聰明的方法來協調夫妻間的矛盾,用法律及家族的威力來保護自己。當發生嚴重的家庭暴力時,丟開羞恥心理,以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為前提,尋求多方面的幫助。
四、提高原施暴者的道德文化和法律意識,把家暴的產生扼殺在搖籃之中。正確的辨別施暴者也是一種事前防禦辦法,施暴者及女性犯罪的受害人,往往具有以下特點:嚴重的男尊女卑性別典範,極度嫉妒,缺乏自信與安全,在人前自虐或自殺,總是推諉施暴責任,自我中心,屢悔屢犯,心理不平衡,出生於暴力家庭,人際交往不良等。在最初階段幫助施暴者進行改正或予以預防,幫助其糾正不良觀念。
家暴中女性犯罪的成因和特點表明犯罪人的自身也是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使外界的影響導致悲劇的發生,但,只要自身擁有一定的法律意識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敞開心扉解決家暴向周圍人或機關尋求幫助,悲劇仍然可以避免的。加強女性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提高女性現代觀念也是預防女性犯罪的重要手段。
【結論】父權的時代已經過去,全新的時代是平等的,和諧的。尊重弱者尊重身邊每一個人。家暴中的犯罪女性是值得同情的,受虐婦女綜合症的在司法實踐中的引用將會為她們提供更為人性化的審判結果,使法律的靈活性彰顯的淋漓盡致。但其採取的手段畢竟是以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為結果的。嚴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為法律所禁止與嚴懲的。所以不能讓該理論成為助長受虐婦女以暴制暴的風氣。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廣大的受害婦女採取正當的合法的手段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努力建設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會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選》2007年,第二輯,特別策劃,家庭暴力與女性犯罪。
[2]陳敏著《吶喊中國女性反家庭暴力報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柴靜著《看見》,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張李璽、劉夢著:《中國家庭暴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版。
[5]陳敏:《女性家庭暴力受害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
❽ 家庭暴力可以參加心理咨詢解決嗎
因為任何暴力都是出現溝通矛盾而產生的,不同的矛盾都出於不同的心理狀況所致,所以家庭暴力可以參加心理咨詢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