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提檔了不同意上合作辦學的學科怎樣辦
被提檔有兩種可能:1是你填飽了這個志願,2是你選擇了服從調解分配。總之被提檔後相當於你已被錄取,今年就沒有被其他院校錄取的可能了。
㈡ 行政單位以合作辦學名義變相出租房屋違反什麼規定
現在對行政機關出租出借公用房有明文規定,不可以;但對租用別的房屋用做公,只有一條」黨政機關不得以租用過渡性用房名義變相購建使用公用房,不得以變相補償方式租用由企業、社會團體等單位提供的公用房。」,只要沒有違反以上這條,和社會的租房一樣,簽訂合同就是了。
㈢ 私人與學校合作辦學存在什麼風險
1.合作辦學風險大,很多學校都很差,文憑沒什麼含金量並且花費不菲,出國就要自己申請學校,別讀N+N之類的。讀完本科去讀研。
2.數學太偏理論了,經濟學本身就有統計,別把經濟和金融搞混了哈。金融和會計在加拿大都比較好找工作。
出去之後大概有個3個月語言適應期的,很快就好的。另外,你本身過去要考托福之類的就是對你語言的一個測驗
合作學校沒意思的,清華北大合作的都不一定是好學校。合作學校除了是差學校外,也可能你過去後部承認學分,從頭學。又或者去了要通過語言什麼考試不通過不讓上。你最好問下你的學長,有沒從那邊畢業的,拿到學位證並且教育部給公證過的,不然還是別去了,這個比比皆是。
㈣ 對外合作辦學是怎麼回事
中外合作辦學屬於公益性事業,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根據相關協議,學校通過高考錄取的學生,無須出國,在本校學習,由外國大學按照該校有關專業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提供全部核心課程教材,由合作雙方共同培養,考試合格的學生可以獲得本地畢業證書,在完成了相關專業的實踐課程以後,同時可以獲得外國相關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
學生是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最直接的受益者。國外原版英語教材的引進,外籍教師的教學,使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實訓教材的引進,對最新行業知識和生產技能接觸和了解機會的增多,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增強;學生國外學位證書的獲得,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為學生的成功就業甚至到國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㈤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被教育部叫停
沒有的,是屬於非學歷教育,因為在中國沒有任何政策支持「全日制合作學歷」。教育部對於國外學歷的認證標准( 必須同時滿足這7個): 1.境外 2.全日制 3.面授 4.全部課程 5.全部學制 6.其間獲得該校學籍 7.該校在中國教育部互認名單
㈥ 被中外合作辦學騙了怎麼辦
中外合作,如果是統招的,是有雙證的。
如果是自主招生的,一般就單證的。
還有就是,如果是2+2或者3+1模式的,那麼單證是無法做認證的。
㈦ 公辦高中與民辦高中合作辦學存在違紀嗎
民辦學校
民辦學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
學校是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的地方。從培養人才的層次上,可分為小學、中學、高等學校;從是否直接培養職業技能來看,可分為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從組織形式來看,可以分為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如培訓中心、培訓部等。民辦學校和非民辦學校則是從辦學主體上來區分的。民辦學校有三個明顯特徵:
1.舉辦人不是國家機構;
2.資金來源於非國家財政性經費;
3.面向社會舉辦學校,也就是面向社會招收學生和學員,服務於不特定的群體和公民個人,而不是只招收某個團體、企業、行業、系統和特定群體的人為學生或學員。
凡是符合上述三個標準的,屬於民辦學校。
從現實情況來看,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主要有:公民個人、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集體經濟組織、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從資金來源渠道來看,有個人自籌資金、個人智力投入(無資金投入)、個人和企業的投資、集資或入股以及捐資等。對於一個特定的民辦學校來說,資金來源並不完全是單一的,可以是個人、集體、企業資金的混合。同時,非財政性經費並不排除國有資產的注入。
㈧ 國內合作辦學的相關規定
教育部關於設立和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申請受理工作有關規定的通知 教外綜[2004]63號
--------------------------------------------------------------------------------
相關鏈接:教育部關於做好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復核工作的通知
相關鏈接:教育部關於啟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申請表》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申請表》等事項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申請設立和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以及頒發外國教育機構相應層次學歷學位證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須分別經擬設立機構或者擬舉辦項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後,報教育部審批。現就有關申請受理工作規定通知如下:
一、擬設立和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國教育機構應當於每年3月或者9月向擬設立機構或者擬舉辦項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擬設立機構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第十四條所指各項文件;擬舉辦項目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第三十七條所指各項內容。
報送教育部的申請文件應當一式5份。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申請表》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申請表》應當同時提交一份後綴為mdb的電子文檔(相應程序請見教育部網站)。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接受申請文件的具體時間和程序(包括教育行政部門代表省級人民政府接受相關申請文件情形)應予公布。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對擬設立機構或者擬舉辦項目的申請文件進行審查。審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申請文件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2.《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申請表》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申請表》填寫是否規范,有無遺漏;
3.中外合作辦學者雙方主體資格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4.中外合作辦學者簽署的合作辦學協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5.擬設立機構的章程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如申請表填寫不夠規范、合作辦學協議和章程不符合法定要求的,應當主動向中國教育機構指出。
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就擬設立機構和擬舉辦項目是否符合地方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是否基本符合規定條件、在本地區是否具有競爭力和不可或缺性、是否屬於本地區需要的優質教育資源等提出書面意見。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4月20日或10月20日前完成審查工作,並於4月30日或10月31日前將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擬設立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對擬舉辦項目的書面意見和中外合作辦學者的申請文件報送教育部。
教育部審批時限自每年5月1日或11月1日起算。對於確因特殊原因,晚於4月30日或10月31日收到的申請,教育部審批時限自收到申請文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書面意見之日起計算。
教育部將對擬設立機構和擬舉辦項目的申請分別組織專家評議,並將專家評議所需時間書面告知中國教育機構。
五、內地教育機構與港澳台地區教育機構申請設立和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依照本通知的精神辦理,申請文件按照有關規定做出相應調整。
以上規定,請遵照執行。
教育部
二○○四年九月十日
㈨ 因自己無知給孩子報了中外合作辦學交不起學費害了孩子
那就只能退學等下一年之後,到當地對口的公辦學校上學了。
㈩ 政府和民辦學校合作辦學例子
三本都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