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特點,詳細一點,字數多一點,不要從其他知道上復制的。滿意的話增加財富值。
中國《侵權責任法》的主要特點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侵權責任法》是民主立法、開門立法的成果,其中凝結了廣大立法工作者、司法工作者以及法學工作者的智慧和貢獻,是民商法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集體智慧結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過程中,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廣泛聽取司法工作者的聲音;司法界積極配合,為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民法學界廣泛討論,各抒己見,為《侵權責任法》提供理論支持。《侵權責任法》的每一章節和條文都廣泛徵求了意見,是一次民主的立法,確確實實適應中國當前的情況。
第二,《侵權責任法》體現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是一部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一個民事權利宣言。在內容上,突出了現實生活的需要,重點解決20年來出現的突出問題,如「同命不同價」、網路侵權、建築物倒塌責任、產品的警示召回、保險責任的分擔等問題,在《侵權責任法》中都有了切實可行的規定。
第三,《侵權責任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第2條採用開放式列舉的方式規范了本法保障的權益范圍,廣泛全面地對各種私權以及各種利益提供了保護;二是自始至終都貫徹體現了對人和生命健康的最重要、最首要的關懷,把它放在首位來進行保護;三是按照歸責原則建立了一個獨特且完整的侵權法體系,非常科學、嚴謹;四是巧妙地做到了一般條款和具體列舉的結合;五是在《侵權責任法》第15條全面規定列舉了各種侵權責任形式,而且在責任形式的規定方面也實現了一般規定和具體列舉的結合。
學者從歷史角度闡釋了中國侵權責任法的發展,認為《侵權責任法》是外國立法經驗借鑒與本土國情的密切結合,它體現了立法者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的立法風范,以及中國民法學者既有學習他人的胸懷,也有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勇氣,因而形成了鮮明中國特點,已經受到各國民法學家的重視,將會對外國侵權法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中國《侵權責任法》獨具中國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侵權責任法》單獨立法。《侵權責任法》採用單獨立法的形式,是成文法國家第一部以侵權法的名稱制定的法律,這是對傳統民法典體系的重大突破,是對各國民事立法的重大貢獻。這部法律的制定之所以能夠廣泛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就是因為制定這部法律所具有的創新和重大突破意義。
第二,規定了獨具特色的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有的專家認為《侵權責任法》第2條是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有的專家認為《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是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有學者指出,《侵權責任法》第2條和第6條第1款都是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是一個大小搭配的雙重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是獨創性的立法模式。在成文法國家的侵權法中,只有一個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或者是小的一般條款,或者是大的一般條款,而中國《侵權責任法》規定了兩個侵權責任一般條款,第2條是大的一般條款,全面概括全部侵權責任;第6條第1款是小的一般條款,規范一般侵權行為;二者相互結合,構成《侵權責任法》的完整邏輯結構。
第三,突出強調私權優先規則。《侵權責任法》第4條規定私權優先規則,賦予侵權請求權以優先權保障,當侵權人因同一行為同時承擔侵權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而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首先支付侵權責任。有了優先權的保障,就能夠保證第3條規定的侵權請求權得到擔保物權的保障。這表現了中國立法的昌明,表達了私權的尊崇地位,體現的是國家、政府不與民爭利的思想。
第四,著重解決死亡賠償的「同命同價」問題。學者認為,城鄉體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立法是要維護這種體制還是消除這種體制,有一個立場問題。在死亡賠償金的問題上不自覺地維護二元體制,「同命不同價」的結果就是歧視農民。《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校正了這種做法,拋棄了按照城鄉居民戶口確定賠償標準的做法,實現了城鄉居民的平等保護。
第五,在具體制度構建方面,與會專家學者指出以下侵權責任制度具有中國特色。
(1)醫療損害責任。《侵權責任法》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綜合平衡受害患者利益、醫療機構利益和全體患者利益的關系,借鑒各國醫療損害責任制度的經驗,對醫療損害責任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打破了世界各國侵權法都不規定醫療損害責任的傳統做法,解決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環境污染責任。《侵權責任法》把《民法通則》以及環境保護法中關於侵權法規范進行整合,協調了《侵權責任法》與《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單行法的關系,補充了新的責任規則。
(3)飼養動物損害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十章專門規定飼養動物損害責任,除了規定一般性條款之外,還專門規定違反安全措施飼養動物、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動物園飼養的動物以及遺棄、逃逸的動物造成損害的責任,有助於消除社會危險因素,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4)物件損害責任。有學者系統解析了《侵權責任法》第85條、第86條、第87條的規定,認為既借鑒了羅馬法的歷史傳統,又體現了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內容有重大突破。特別是《侵權責任法》第86條規范建築物倒塌造成損害,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對於規范豆腐渣工程,警戒不法開發商,保障建築物的質量安全,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B.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形態有哪幾種
制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一定要對其中的侵權責任形態做出比較統一以及明確的規定,這樣才可以提高司法審判中的法律適用性,就可以更好的對於侵權事故中的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利益進行更好的平衡,從而更好的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本文就對此進行簡要的探討。
一、大陸法系中對於侵權責任形態的規定
在大陸法系中,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含義指的就是當事人對於侵權法律如何進行分配器具體的表現形式,更為具體來說就是在侵權關系中存在著不同的當事人需要根據其責任來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在大陸法系中,對於侵權責任形態一直存在著較為具體的規定。比如說在羅馬法中,對於私犯的劃分中期基本標准就是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侵權行為法也經過了不斷的發展,同時對於侵權責任形態也進行了不斷的豐富,開始出現分擔責任以及補充責任等新的形態,這就可以更好的解決不同需要。
盡管大陸法系中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抽象以及概括性強,但是對於侵權責任形態卻一直沒有進行過抽象以及系統的研究,對於其規則都是使用散裝的形式,也就是說對於分散在侵權行為法中的不同部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整理,這也是大陸法系的侵權行為中的理論和立法中需要改革的一個問題。
二、侵權責任法中已經規定出的侵權責任形態的相應內容
(一)侵權責任中的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在侵權責任中,自己責任和替代責任期具體的表現就是要讓行為人來承擔責任還是要由和行為人之間存在一種特定關系的責任人來承擔責任。在民法法律體系中國,對於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規定的形態也是一種表現形式,在侵權法體系中對於最基本的賠償責任進行規定的具體分配形式。如果說,行為人對於自己的行為進行賠償的話,就被成為自己責任,也可以被成為直接責任。假如說是存在特定關系的負責人對於行為人的行為進行賠償的話就被成為替代責任,也可以被稱為間接責任。
(二)侵權責任的單雙方責任單方責任和雙方責任在侵權責任中具體來說就是要表示出在侵權責任重到底是由其中一方進行賠償還是雙方都需要進行賠償。其中單方責任指的就是由一方來進行賠償的侵權責任形態,比如由加害人一方來進行賠償,或者是因為受害人的過失引起的傷害由受害人進行賠償。而雙方責任指的就是由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共同來進行責任的承擔。其中重點就是雙方責任。這種雙方的責任形態指的就是侵權行為的後果,由行為人來承擔責任,但是受害人也需要承擔其相應的那一部分責任。具體來說就是加害人和受害人來分擔責任,這樣起綜合就是全部責任。如果說雙方都不存在過錯的話,就會出現公平責任。在發生損害的過程中行為人需要承擔雙方的責任形態,但是如果受害人一方也存在其過失的話就可以進行抵消。
(三)侵權責任的單獨責任以及共同責任如果在具體的法律事件中侵權責任由被告方來承擔的話,這樣就會存在加害人是單數還是多數的問題。這樣侵權責任形態就會因為加害人在數量上的變化而出現更多的變化。首先就是單獨加害人,其結果就是由自己進行負責或者替代負責。但是如果存在多個加害人的話就會出現共同責任。共同形態就是侵權行為人的數量是負數,這樣就會把具體的賠償責任進行分配或者分擔。具體承擔的形式就是如果已經構成了共同侵權行為就需要共同責任人之間一起承擔責任,那麼這就屬於連帶責任,假如多個行為人之間樹化玉不真正的連帶責任,那麼多個行為人就必須要承擔不真正的連帶責任。如果說形成了補充形式就需要行為人來承擔補充責任,要具體的分為直接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如果說多個行為人構成沒有過錯聯系的共同致害行為,那麼行為人就需要根據具體原則來承擔責任。
(四)侵權責任形態的作用和意義第一,侵權責任形態的作用體現在可以把構成和方式連接起來。在侵權法的體系中,其構成和方式都是基本概念,但是侵權形態就可以將這兩個基本概念連接起來,成為連接兩個部分的中樞。在侵權法體系中,侵權責任的構成和方式都是起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將這兩個部分連接起來對於侵權法的發展以及成熟有重要的意義。第二,侵權責任形態可以跟好的落實其責任以及賠償等的具體歸屬而避免出現模糊以及矛盾等。在法律體系中,侵權責任的構成主要解決的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已經形成侵權的具體問題。如果說構成了侵權責任的話就需要將責任具體的落實到行為人或者負責人的神色。所以就需要由具體的行為人或者負責人來承擔責任。第三,可以實現補償以及制裁的作用。侵權責任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實現補償和制裁,但是假如缺少了具體形態的話就無法具體的實施補償和赤字,也就無法對侵權人的行為進行制裁來保護受害人。
三、我國法律中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在侵權法的司法實踐中,侵權責任形態就是其對損害賠償責任進行具體分配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法律體系中規定的侵權責任形態的體系以及相關規則等都只是對於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和需求的反映。在我國法律體系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存在有很多種不同的侵權責任形態。這些侵權責任形態其作用就是更為科學以及細致的對於法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進行平衡。准確的對這些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進行應用的話可以實現對於法律關系中受害人一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同時也可以更為公平的確定加害人的賠償責任。立法工作的具體要求就是要讓法律可以更為直接的反應顯示出現實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此還沒有給出更為抽象規定,而是借用大陸法系中分散的方式進行規定。所以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借鑒英美法律中的做法來對侵權責任形態中做出系統抽象的規定,這樣可以讓其規則更為明確並且由較好的操作性。
第二個意義,就是在現實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因為立法對於侵權責任形態的固定是分散的還不是系統的,所以說各種不同形態規定就會存在於各種具體的規定中,並且因為並不規定每一個具體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所以法官在使用侵權責任形態時就會出現很多混亂的情況。
第三個意義就是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必須要對侵權責任形態進行統一明確的規定,否則對於很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會無法進行糾正。如果在個案上存在對於法律的錯誤適用並沒有大問題,但是如果在法律以及司法的解釋上存在很多問題的話就會對於法律實踐造成嚴重的後果。因為一旦如此很可能導致無法用法律去合理的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無法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就需要在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來改變。
四、我國法律中規定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分析
第一就是自己責任的規則,在對此進行規定的時候可以借鑒法國法律體系中中的具體規定,將其規定為:在規定侵權責任時沒有特別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的,為自己負責,就是要行為人應該對自己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起責任。
第二就是替代規則的規則,對此可以借鑒法國法律體系中的規定:承擔替代責任的,其責任人就是對造成損害的行為人的行為進行負責的人,該責任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對於已經承擔了替代責任的責任人,有權向出現過錯的行為人進行追償。
第三就是連帶責任,在對此進行確定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將其規定為:受害人可以向連帶責任人其中的一個人或者多人請求其承擔起部分責任或者全部責任,但是其賠償總額不可以超過損害賠償責任的總額。對於已經承擔了超過其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利向其他的連帶責任人行使追償的權利。
第四就是按份責任的規則確定。對此可以直接規定為,在多個加害人應該按照其行為來進行侵權責任的確定,其中責任人可以拒絕超過其責任范圍的賠償請求。
第五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具體確定,對此可以確定為如果一個損害事件造成了多個賠償請求,其中多個請求權的救濟目的相同,那麼受害人就只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選擇一個請求權。
除此之外還有補充責任以及雙方責任、並和責任規則的確定等,還需要更多的探討。
總之,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我國對於侵權責任的具體形態還存在很多空白或者漏洞,所以對此還應該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C.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各類侵權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各類侵權責任:
一、過錯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是過錯責任一般條款的體現。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侵犯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法律事先規定,一旦加害人實施了某種加害行為,法律就推定加害人有過錯,被告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如果加害人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其責任即可豁免。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侵害時,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38條);2、下列情況下,醫療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58條);
(1)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 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3) 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3、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75條);
4、動物園的過錯推定責任(81條);
5、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過錯推定責任(85條);
6、堆放物侵權(88條);
7、林木折斷侵權(90條);
8、窨井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91條)。
三、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術語,是為彌補過錯責任的不足而設立的制度。
無過錯責任的表現形態主要有:
1.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具有缺陷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造成損害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2.環境污染侵權,指因環境污染而發生的侵權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指因高度危險作業或高度危險物導致他人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4.動物致人損害,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應由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等承擔侵權責任,但動物園的動物致人損害,動物園承擔的是過錯推定責任。
D. 侵權責任法構成
《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該條是關於並發的侵權行為即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在聚合(等價)因果關系情形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其構成要件如下:
1.數人無意思聯絡。數人意味著主體具有復數性,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數人之間沒有意思聯絡,即沒有共同的故意,也沒有共同認識意義上的共同過失。
2.分別實施侵權行為,即每一行為人的行為都獨立構成侵權行為。如系一般侵權行為,則各行為人主觀上均應具有故意、過失,其行為違法,造成損害後果,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系特殊侵權行為,則各應具有加害行為且行為違法,造成損害後果,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間有因果關系,但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過失在所不問。
3.損害後果具有同一性,即損害後果同一不可分。例如,甲乙分別開槍,同時命中丙頭部,兩彈均為致命傷。甲乙開槍射殺丙的行為事先並無共謀,彼此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僅偶然同時實施侵害行為,造成丙死亡結果。雖各自成立侵權行為,即所謂並發的侵權行為,但損害結果不可區分,甲乙均應對死亡結果負責。
4.各個獨立的行為均足以造成全部損害。該要件系從因果關系角度觀察:第一,各侵權人的行為均為發生損害後果的直接原因;第二,每一獨立的侵權行為均具有造成全部損害後果的原因力;第三,各原因力可以相互替代,而損害結果的同一性並不因此發生改變。此種因果關系,學理上稱為等價因果關系,或稱為聚合因果關系。其形式上應當是各等價因果關系的聚合,而非各原因力的累積或疊加。例如,甲乙各因同業競爭意圖謀害丙,在公眾社交場合趁丙不備各在其飲料中投入毒物,其量各足致丙死亡;丙飲用後毒發身亡。
具備以上構成要件,雖系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但按照《侵權責任法》第11條的規定,各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E.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1、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方式以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為前提。
2、損害賠償以給付金錢或實物財產為內容
在其他責任形式中,侵權行為人不存在向受害人給付金錢的問題;即使以實物財產賠付,該財產也應屬於侵權行為人所有。而在返還財產的責任形式中,侵權人向受害人返還的財產本來就屬於受害人所有或管理。
3、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受各種因素的制約
其他形式的責任,在實際承擔時較為簡單,易於操作。
F. 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特點
1:採用英、美、法系侵權法的立法模式,單獨制定一部《侵權責任法》;
2:規定了完善的侵權責任制度,集郵總則性規定,又有分則性規定;
3:全面列舉了保護的權利范圍;
4:第一次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突出了用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保護人身權益;
5:規定了惡意產品侵權責任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
6:更加關注民生,解決民眾生活中迫切關注的問題。
G. 我國《侵權責任法》採納了違法性要件嗎
您好,違法性概念為德國民法所特有,並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所繼受。在德國法上,構成一般侵權責任必須具備損害、因果關系、行為的違法性、過錯四個要件,違法性是其中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已採納了德國法的違法性要件說。
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不僅表現在其獨立成編的體例特徵,也表現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上,並未完全採用德國法的四要件說,而是從中排除了違法性這一因素。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H. 王利明:我國侵權責任法採納了違法性要件嗎
您好,以下內容摘自王利明教授的論文:違法性概念為德國民法所特有,並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所繼受。[1]德國法上,構成一般侵權責任必須具備損害、因果關系、行為的違法性、過錯四個要件,違法性是其中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已採納了德國法的違法性要件說,但筆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不僅表現在其獨立成編的體例特徵,也表現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上,並未完全採用德國法的四要件說,而是從中排除了違法性這一因素。
著名德國學者基爾克(Otto von Gierke)在批評德國物權行為理論時,曾有一句名言:「如果在立法草案中以教科書式的句子強行把一樁簡單的物品買賣,在至少是三個法律領域里依法定程式徹底分解開來,那簡直是理論對生活的強奸。」[63]這句話似乎也可以用來分析侵權法中的違法性理論。筆者認為,違法性理論是德國法的產物,也是德國語境下的產物,其用於解釋德國法的相關規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說服力。但是,鑒於我國《侵權責任法》已經明顯排斥了這一概念,所以,照搬德國法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侵權責任法》,未免有削足適履之嫌。我們不否認,運用此理論可以來解釋個案中的個別現象,或者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此來概括所有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則既不符合現行立法的規定,也不符合司法實踐的需要。從中國的現行立法來看,顯然在過錯責任中採納了三要件說,將違法性要件排除在外,以過錯的概念吸收了違法性的概念,這是筆者學習研讀侵權法的點滴體會。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I. 《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定的並發侵權行為包括哪些構成要件
《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該條是關於並發的侵權行為即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在聚合(等價)因果關系情形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其構成要件如下:
1.數人無意思聯絡。數人意味著主體具有復數性,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數人之間沒有意思聯絡,即沒有共同的故意,也沒有共同認識意義上的共同過失。
2.分別實施侵權行為,即每一行為人的行為都獨立構成侵權行為。如系一般侵權行為,則各行為人主觀上均應具有故意、過失,其行為違法,造成損害後果,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系特殊侵權行為,則各應具有加害行為且行為違法,造成損害後果,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間有因果關系,但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過失在所不問。
3.損害後果具有同一性,即損害後果同一不可分。例如,甲乙分別開槍,同時命中丙頭部,兩彈均為致命傷。甲乙開槍射殺丙的行為事先並無共謀,彼此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僅偶然同時實施侵害行為,造成丙死亡結果。雖各自成立侵權行為,即所謂並發的侵權行為,但損害結果不可區分,甲乙均應對死亡結果負責。
4.各個獨立的行為均足以造成全部損害。該要件系從因果關系角度觀察:第一,各侵權人的行為均為發生損害後果的直接原因;第二,每一獨立的侵權行為均具有造成全部損害後果的原因力;第三,各原因力可以相互替代,而損害結果的同一性並不因此發生改變。此種因果關系,學理上稱為等價因果關系,或稱為聚合因果關系。其形式上應當是各等價因果關系的聚合,而非各原因力的累積或疊加。例如,甲乙各因同業競爭意圖謀害丙,在公眾社交場合趁丙不備各在其飲料中投入毒物,其量各足致丙死亡;丙飲用後毒發身亡。
具備以上構成要件,雖系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但按照《侵權責任法》第11條的規定,各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J. 談談我國侵權責任法預防損失發生的機制
章魚我愛你 么么噠
在對原告所受損害做出賠償之外,侵權法還負有遏止損害發生的內功能。這容種遏止功能通常依附於賠償功能。這是因為,在損害已經發生的絕大多數情形下,只要恰當地確定和執行賠償裁決(即:迫使侵權人對其所造成的全部有關損害有時也包括原告的訴訟費用做出賠償),便會(間接地)影響未來侵權人的成本、效益分析,實現對其未來侵權行為的有效遏止。在損害尚未發生等少數情形下,由於不存在損害及損害賠償,法院為保護有關權益所能做出的裁決通常是,責令被告停止其侵權行為。
與賠償裁決相比,這種裁決在更為直接的意義上構成了對損害的遏止。
侵權行為法只對損害進行有限遏止的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侵權行為法的制度設計並不是從根本上禁止一切可能給他人帶來人身、財產或其他損害的活動。畢竟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根本杜絕所有損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