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回醫療企事業法答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目前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
⑵ 醫療糾紛的定義是怎樣的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版業道德,改善權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⑶ 淺談對醫療糾紛的看法
醫療糾紛是目前中國復最難以制解決的問題,首先一個就是,技術,專業,醫與患是極度度對稱。鑒定與醫療機構同屬一家。法律鑒定結果最終還是由醫療機構決定。在這么多甚至所有的一切都由自己認定是非。患者沒有任何勝算的機會,除非是用眼睛直接能看的,比如,截肢,右臂傷殘,截掉左臂。就這樣在賠償問題上,法院在判決上,仍然還要考慮醫院的「公益性」只能象徵性的賠償。這是制度問題,國情啊,
⑷ 醫療糾紛案例論文2000字左右
也許能在(法學)這類的文獻上參考學習下,都是免費查閱的
⑸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專利的處分。屬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⑹ 醫患矛盾產生的背景,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分析。
造成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和理解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醫療資源不足,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患者有意見;有醫療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群眾不滿意;也有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換位思考。部分醫務人員不能設身處地的替患者著想,而是較多地考慮醫療機構和自身的利益。而患者對醫務人員也缺乏理解,不了解醫學的復雜性。這不僅僅是一個溝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感情問題,是我們是否堅持醫療服務的宗旨問題。
從醫務人員一方來講,我們創辦醫療機構的目的是什麼?醫務人員的職責是什麼?我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如果手術前,醫生與患者溝通時只是說:「這個手術有危險,出了問題你自己要承擔風險,要不就別動手術。」這樣的溝通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有的醫務人員不信任群眾,為防止可能發生的糾紛,讓患者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以尋找沒有責任的「證據」。這樣的醫患關系能和諧嗎?
醫患之間的溝通應該是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溝通。如果醫務人員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把病人擔心的事情講清楚、說明白,幫助患者選擇既保證醫療質量,又能夠減少費用支出的治療方法,人心換人心,患者必然會理解醫務人員的難處。患者容易產生不滿意的地方,一是服務質量,二是醫療費用。如果患者花費許多錢,獲得的是低質量的醫療服務,不僅病沒治好,反而加重病情,這是群眾最不滿意的。
因此,我們首先要眼睛向內,正視並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決不了問題。要善於分析自身的問題,我們的服務環境怎麼樣,服務理念怎麼樣,服務態度如何,服務效果好不好。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來說,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轉變服務理念,提高醫療質量,千方百計減輕群眾負擔,多與病人進行一些感情溝通,多給病人一些人文關愛,多替患者著想,並盡其所能減輕患者痛苦。這樣,就能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這樣才能緩解醫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