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興元年1278年和1278年一樣嗎
祥興元年1278年和1278年一樣。
祥興元年即1278年。
祥興(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是南宋衛王趙昺的年號,也是南宋最後一個年號,宋使用該年號共計1年余。
Ⅱ 紹興的咸亨酒店和咸亨大酒店
魯迅魯迅路上的咸亨酒店正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長去的那個。但是要注意的是,那條路因為是魯迅故里的緣故,打著咸亨酒店類似旗號的也有不少,照片里的那家應該是原始的那家,當然它也開了分店在同一條路上,要去的話,可以問問那裡的服務員。
咸亨酒店現在我們稱為小咸亨或者咸亨小酒店,咸亨大酒店我們稱為大咸亨,或者直接用全稱。
說道正宗,不能說哪個更正宗,因為小咸亨的定位在於傳統的紹興菜餚,它在開業始打的就是傳統和地方特色。而大咸亨,從一開始就定位於一家高檔的現代化酒店,現在是五星級的酒店了。所以可以說一個象徵著文化,一個象徵著經濟。
當然要說道魯迅筆下的正宗咸亨,就是小咸亨了。
說到好,我朋友來旅遊的時候,我請她去小咸亨,要辦酒席自然是大咸亨。上次看到小咸亨有紹興傳統的十碗頭,感覺不錯。
咸亨大酒店是五星級酒店,貴是當然的了。我也就去過一次,也不是很清楚。
小咸亨擴建成五星級酒店並不影響現在的的老咸亨,那個永遠都是它的門面么,是別人用來認識它的標志。擴建的那個地方貌似是叫做魯迅文化廣場什麼的。現在的小咸亨確實是太小了,擴建是需要的。
Ⅲ 易經全文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佔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徵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Ⅳ 浙江咸亨國際通用設備有限公司的產品怎麼樣,評價好嗎
這個公司老讓人加班,公司的產品現在還不是太好,被投訴很多次
Ⅳ 收集著名詩人的背景故事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
<<--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鬱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
<<--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於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於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活到95歲,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
<<--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左拾遺,終著作郎,後歸隱江東。詩多寫山林隱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麗。
<<--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後做過嘉州刺史等官,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因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有功,廣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後遷容管經略史。詩多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官,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科。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和韓愈共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只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年輕時使年任俠,睿宗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執政時,任時麟台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在詩歌創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
唐玄宗(685-762),一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後來相繼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幸楊貴妃姐妹和邊將安祿山,釀成安史之亂,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後,尊之為在上皇。能詩,通曉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應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交趾探望父親,不幸溺溺水死,年僅二十七歲。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落魄無行,但詩文早有名,平生只做過主簿一類的小官,參加過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義兵,為徐起草了《討武氏檄》,後來兵敗亡命,不知所終。也是初唐四傑之一。
<<--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
沈亻全期(約656-714),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詩與宋之問齊名,合稱「沈宋」,所作多應制之作,意義不大,但對律詩的定型所起作用較大。
<<--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上元進士,武則天時官尚方監丞,中宗時入選為修文館學士,因謅事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士林所不齒,玄宗先天年間賜死。詩與沈亻全期齊名,合稱「沈宋」,所作多粉飾現實,歌頌昇平,價值不大,但律詩在初唐時有一定地位。
<<--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開元五年任滎陽主簿,終洛陽尉。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這首《次北固山下》為最著名。
<<--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曾任長洲縣尉,因事下獄兩遭貶謫,移睦州司馬,官司隨州刺史。詩多寫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離亂之作,善於描繪自然景物。五言詩成就較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寶十年賜進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學士,與韓雄(左)羽、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歷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題材多偏重於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
<<--
韓雄(左)羽(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進士。德宗時,除駕部郎中,知制誥,經中書舍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詩詞藻華麗,以七絕《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一首為最有名。據說當時有兩個韓雄(左)羽,都善詩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來,不知該授給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與詠『春城無處不飛花』之韓雄(左)羽。」可見此詩知名度之高。
<<--
劉繚(右上部)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開元十一年進士,曾任校書郎、洛陽尉、夏縣令,為人淡泊,喜結交方外之士。詩多寫自然景物。
<<--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曾因安史之亂,遷居今江西波陽。屢舉進士不第,後得宰相元載賞識,才得以做了幾任小官,累官檢校戶部郎中。大歷十大才子之一,詩多贈答應酬之作,無甚特色。但邊塞詩寫得很有氣勢,一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憲宗時官秘書少監,終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
<<--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曾舉進士,為劍南節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歷十才子一,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於五律。
<<--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
<<--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及劍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 ,終中書舍人。詩豪爽清麗,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屢試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進士,官虞部員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學多病,喜愛林泉,詩長於律體,多登高懷古之作。
<<--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亦作詞,是「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
馬戴(775-?),字虞臣,今陝西華縣人,一說河北人或江蘇人。屢試不第,直到武宗會昌四年才中進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書記,因直言得罪,被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尉,後官太常博士。詩風與賈島相近,嚴羽認為其律詩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
<<--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咸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咸通十哲」。因避黃巢之亂,曾在九華山隱居。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
<<--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僖宗光啟四年進士。終生飄泊,曾長期羈旅於四川和陝西一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但示授官。後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
韋庄(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陝西長安縣)人,昭宗乾寧元年進士,年輕時生活放盪,後入蜀為王建掌書記,王建為前蜀皇帝,任命他為宰相,詩詞都很有名,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擬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
<<--
僧皎然(730-799),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曾與顏真卿等唱和往還,又與靈徹、陸羽等同居吳興杼山妙喜寺。詩多送別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揚佛教出世思想。情調閑適,語言簡淡。
<<--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官司勛員外郎。早期有過一段風流不羈的生活,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後歷邊塞,詩風變得雄渾豪放。
<<--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
<<--
崔曙(約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開元二十三年第一名進士,但只做過河南尉一類的小官。曾隱居河南嵩山。
<<--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蘇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歷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詩清逸可誦,多飄泊之感。
<<--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與白居易同為早期新樂府運動倡導者,詩亦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其實,無論是反映生活的廣度與深度還是詩歌藝術,元稹都遠不能與白居易相比。
<<--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濟人,武宗會昌元年進士。官宏文館學士、尚書郎,後出為巴州、蓬州、綿州刺史。持論鯁切,以謀略高自標顯。終秘書監。詩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淺露。
<<--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應進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賜進士及第。曾從僖宗入蜀,依附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詩以七律見長。
<<--
裴迪(716-?),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早年與王維友善,同居終南山,相互唱和。現存詩多為五絕。常描寫幽寂的景色,思想傾向與王維的山水詩相近。
<<--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是大歷十才子之一。
<<--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大歷十年進士。曾作過縣尉、縣丞、司馬一類的小官,又從軍到邊塞,晚年退居今陝西西安市。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語言也較朴實。
<<--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今甘肅秦安人,一說為陝西略陽人。少有文名,曾官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因與李林甫不合,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詩多而無甚特色,只有少數樂府詩為人稱道。
<<--
張祜(生卒年不詳),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一說河南沁陽人。早年寓居蘇州,後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詩以宮詞為最有名,深得同時代詩人杜牧的推重。
<<--
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後韓愈勸之還俗。屢考進士不中,曾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是有名的苦吟詩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稱,又重煉字。與孟郊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
李頻(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歷官秘書郎 、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終建州刺史。詩以寫山水、別情為主要題材。
<<--
西鄙人,西部邊地的人民,故稱為西鄙人。
<<--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詳。
<<--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武則天證聖元年進士,曾任禮部侍郎、太子賓客、秘書監等。自號四明狂客,與李白、張旭等人在長安稱「飲中八仙」。工書法,尤善草隸,詩多祭神樂章和應制之作,偶有小詩清新可喜。
<<--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
<<--
王翰(約687-735後),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進士。任過仙州別駕,後貶道州司馬。任俠使酒,恃才不羈。詩多古體,蒼涼奔放。
<<--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進士,曾官鹽鐵判官、檢校祠部郎中。其詩多登臨紀行之作,多寫抑鬱怨憤之思,不事雕琢,而清新可喜。
<<--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天寶時名士,卻不樂仕進,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
<<--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濟縣人,大歷時進士,曾任洪州戶曹參軍,與盧綸、李端等為詩友。
<<--
顧況(約725-約814),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肅宗至德二年進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權貴,被貶為饒州司戶。後攜家隱居潤州延陵茅山,自號華陽真逸。善畫山水,詩平易流暢,比較注意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嚴羽稱其有盛唐風骨。
<<--
朱慶余(生卒年不詳),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敬宗寶歷二年進士。曾官秘書省校書郎。其詩辭意清新,描寫細致,為張籍所賞識,內容則多寫人具日常生活。
<<--
鄭畋(約824-882),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武宗會昌年間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職,曾鎮壓過黃巢起義軍。
<<--
韓亻屋(844-約914後),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今陝西西安人。昭宗龍紀元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黃巢入長安,隨昭宗奔鳳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以不附朱全忠補貶斥,南依閩王王審知而卒。其詩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
<<--
陳陶(約812-885前),字嵩伯,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作嶺南人,又作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舉進士不第,寄情山水,自稱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間避亂入洪州西山學神仙,後不知所終。
<<--
張泌(930-?),字子澄,今江蘇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後主時官中書舍人。
<<--
無名氏,無名。
<<--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詩序》雲: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奇妾,後奇叛來,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為皇子傅母。皇子壯,封漳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
<<--
薛濤 字洪度,生於大歷五年,卒於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歲。原籍長安,幼隨父居成都,八九歲能詩,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
<<--
蘇味道 趙州欒城人。與里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人謂之蘇李。弱冠擢進士第,累轉咸陽尉。裴行儉引管書記,延載中,歷鳳閣舍人、檢校侍郎。證聖元年,出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聖歷初,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前後居相位數載,多識台閣故事。神龍時,坐張易之黨貶眉州刺史,還為益州長史卒。詩風清正挺秀,綺而不艷。多詠物詩。代表作為《正月十五夜》、《詠虹》、《和武三思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寫元宵夜景,火樹銀花加之穠李游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詠虹》詩對虹的描寫刻劃亦頗值得稱道。有集十五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六十五)。
<<--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為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採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代悲白頭翁》、《洛川懷古》等。其中《代悲白頭翁》一詩寫花開花落,時光擲人;昔日紅顏美少年,今成半死白頭翁,由此發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之感慨。其用詞與意境與《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詞「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以及黛玉的《葬花詞》「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的用詞與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辭氣不弱於後者,年代上則早之幾百年,由此足見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學造詣之高。所謂曲高和寡,尺澤之鯢難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為人重亦難怪也。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八十二)。
<<--
虞世南 字伯施,餘姚人。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謚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楮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於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
張謂 字正言,河南人。天寶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歷間官至禮部侍郎,三典貢舉。其詩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歸上都》等,其中以《早梅》為最著名,《唐詩三百首》各選本多有輯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寫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一百九十七)。
<<--
徐氏 系前蜀太後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國色,能為詩,蜀王建納之。姊為賢妃,娣為淑妃。王衍即位,冊賢妃為順聖太後,淑妃為翊聖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後太妃同禱青城山,凡游歷之處,各賦詩刻於石。其詩不僅能點出所游歷勝景的妙處,還跳出所詠實物的囿限,浮思聯翩,虛實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誠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詩中《題金華宮》、《玄都觀》(一)、《三學山夜看聖燈》(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學山夜看聖燈》(一)為最善。「磬敲金地響,僧唱梵天聲。若說無心法,此光如有情」將觀聖燈之景有聲有色地呈現於人前,寫得十分高妙離俗。有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九)。
<<--
於良史 徐州張建封從事。其五言詩詞語清麗超逸,講究對仗,十分工整。詩多寫景,同時寄寓思鄉和隱逸之情。詩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藍田山口奉寄沈員外》兩首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是很有名的佳句。
<<--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貞元十二年登第。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ca>
Ⅵ 如果孔乙己考中了舉人,再來到咸亨酒店,酒客及看客們的態度會有怎樣的變化
加入孔乙己成了舉人:
「孔老爺,孔老爺,恭喜高中了!~~」 只見3個報錄人 騎馬來到咸亨酒店,一片鑼鼓聲。
見到孔乙己在店中喝酒,立馬下馬祝賀。 孔老爺,恭喜啊恭喜啊。
孔乙己聽到自己中了舉人,喜形於色,但又面生愧色 因為沒錢打賞這些報錄人
酒店掌櫃聽說了,立馬擺上酒桌,宴請這些報錄人。並對孔乙己點頭哈腰,問到:孔老爺還有什麼吩咐?
酒店裡的人也紛紛議論:「聽說了嗎,就是這個孔乙己,中了舉人啊,不簡單啊」
「你看你看,我早說他有前途..」
「你哪裡說了,前幾天你還..」
「老黃歷了,老黃歷了,不提也罷。 哈哈。」
便提酒走到孔乙己處祝賀。
孔乙己見此情形,起初還以為是有人同他開玩笑,見眾人之反應,終於知道是真的了,雖然這種假設在夢中不知出現了多少回。
孔乙己心想,從此便可以揚眉吐氣了,不禁笑出了聲。
他找了個位置坐下, 又問掌櫃的要了兩壇老酒,一碟茴香豆。高興地品酒
幻想著以後的官路,榮華富貴,錦衣美食。...
Ⅶ 浙江咸亨國際外業是干什麼的
沒聽過這個企業
Ⅷ 紹興有什麼景點樂清至紹興坐什麼車
紹興有十大風情
水 鄉 社 戲
鑒 水 烏 蓬
咸 亨 酒 韻
南 鎮 祭 禹
曲 水 流 觴
台 門 遣 韻
水 鄉 集 市
龍 舟 競 渡
茶 館 聽 書
花 雕 嫁 女
之一 —— 水 鄉 社 戲
文豪魯迅對孩提時代看過的故鄉社戲始終未能忘懷,稱贊備至。魯迅先後寫了小說《社戲》、散文《無常》和雜文《女吊》等作品,對社戲有過動人的描繪和精闢的論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寫下多少吟詠和描繪社戲的詩文。
紹興的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舍等地的古戲台迄今猶存。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魯迅在《社戲》中說,外國人以為中國戲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適於劇場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遠遠地看起來",卻"自有他的風致"。《龍虎鬥》、《游園吊打》是很能體現紹劇特色的戲,歷來為紹興觀眾所拍手稱快,叫好。魯迅把這兩出戲寫進《阿Q正傳》、《社戲》等著名小說里,均不是他信手拈來之筆,而是充分反映了它們的人民性。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出,甚至連圓圈都畫不圓的阿Q在臨刑前遊街時,居然還要哼幾句"手執鋼鞭將你打",足以說明社戲受到紹興人民的普遍歡迎了。魯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筆,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兒少年代觀社戲的美好回憶,一派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更激起了人們對社戲的眷戀和懷念。
時過境遷,水鄉社戲在傳承,在發展。現在的水鄉社戲以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定能贏得無數觀眾的喝彩。
之二 —— 鑒 水 烏 篷
沿著長長古纖道,坐烏篷船游鑒湖徜徉在輕緞似的湖面上,船移岸動,草綠花紅,長櫓出水,柳絲搖風,只見遠山黛影,近岸綠萍,煙霧迷濛,嵐氣氤氳,心馳天外,人在畫中。坐在船底席上,手擱船舷,潑水嬉戲,岸邊水草,幾與眼鼻相近,小船晃悠悠起伏顛簸在浪谷波峰,那天,那山,那雲,和自己的身心一樣俯仰漾動,陶陶然,醉醺醺…….
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艙覆蓋半圓形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箬上塗桐油黑漆,紹興方言稱黑為"烏",故稱"烏篷船"。烏篷大抵三道,除中間"定篷"外,另兩扉可自由移動。晴日游湖,你可移動船篷,直立船艙放眼四望,視野開闊,水勢浩渺,岸芷汀藍,苗青花鮮,清風白雲,洗心沸肩,忘情江湖,真?quot;水仙"。
船游湖中,還不時可見一道道漁范,輕舟過箔,聲如琴韻;箔旁往往兀立起漁察一座,為漁翁安棲之所,入夜漁家燈火點點,映波搖盪,遠遠望去,宛如仙閣,星落銀河。一遇到下雨天氣,"船底江聲篷背雨,遊人聽得最分明",更覺身浮雲間,夢繞枕邊。
烏篷船有用櫓搖的,用槳劃的,也有腳"躅"的,所以又叫"腳劃船"。看著船頭腦一邊用腳躅櫓,一邊雙手捧著酒碗喝酒,聽著他用地道的紹興話,向你述說越中掌故,往古趣聞,你會沉醉在這份風情中悠然出神。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劃船"。坐著這紹興特有的烏篷船,沿長長古纖道游 浮行,你可真正走進了江南紹興的水鄉風情。
之三 —— 咸 亨 酒 韻
咸亨酒店,原為魯迅的周氏本家堂叔仁房的周仲翔等人於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合夥開設,與魯迅故家只隔一條石板路。酒店雖小,"卻有雙間店面"。其"格局"在"城中遍壚"的酒鄉紹興極富代表性。且不說其主營的紹興黃酒的代表品種,就連那當街的曲尺形櫃台,高豎於櫃端的"太白遺風"青龍牌,櫃上一字擺開的過酒坯,用以溫溫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薺色的條桌長凳,均堪稱清末紹興酒店的典型風范,自酒種、酒菜、酒具,以至於酒客、酒風,無不濃縮著紹興酒文化的醇厚韻味。
紹興酒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時期起源,至春秋戰國已用之政治、軍事,見諸史冊,至明清則更是"越酒行天下",美譽播中外的全盛時代。在鄉,則"家家可乞漿",在城,更是"酒壚千百所",而咸亨酒店的範式則占這"千百所"中的大部,在水街石巷隨處可見,蔚為酒城一景。
雖然原型的咸亨酒店並未因其取之於《易經、坤封》的"品物咸亨"而真的"咸亨"起來,但這一儒雅吉祥的店名卻與始於近代的百年現代進程中國人求富圖強的民族心理契合。魯迅取之而用於針砭時弊與"國民性"的故事背景,寫成了自己最為滿意的小說《孔乙已》,可謂立意精警用心良苦。店以文傳,咸亨酒店遂與這位代表中華民族新文化前進方向的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及其不朽的傑作密不可分開,並與都昌坊口的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土谷祠等文化遺傳,共同構成了解讀魯迅的原典鑰匙。
之四 —— 南 鎮 祭 禹
南鎮祭禹,由來已久。自夏代以來,祭禹之典歷代承續,而以明清兩朝為盛。總的來看,歷代祭禹有四種形式或四個層次:一是天子親祭,如秦始皇、康熙帝、乾隆帝;二是諸侯級祀,如越國、吳越國;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災情等;四是基層一級,即"每歲有同於春秋二仲月祭"。至於黎民百姓,則向來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廟代之。其實,嬉禹廟的風俗較之祭禹禮制更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興禮祀"的依據中承傳而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某種風俗。
相傳夏歷三月初五日是大禹的誕辰。這一天是民間洲嬉禹廟的高潮。清康熙《會稽縣志》中記載:"屬生之日,禹廟遊人最盛,無論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全民皆乘畫航,丹堊鮮明,酒樽食具甚感,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小民猶相矜尚,雖非富饒;亦終歲儲蓄,以為下湖之行。春欲盡數日,游者一眾,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游不減西園"。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市深入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1995年4月20日,隆重舉行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2000年,紹興市各界再次舉行公祭大典,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至於民間祭禹,則自第一年公祭以來,年年不斷,今天,仲春祭禹已與書法節、黃酒節一起,成為紹興市本級的三大新興節會,聞名遐邇。
之五 —— 曲 水 流 觴
作為修禊余興的"曲水流觴"古已有之,魏晉以前,即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的詩句描述其事。然而,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會稽蘭亭的"曲水流觴"卻因其景美、人美、文美、書美而成就了千古"書聖"及"書法聖地"的美談和美名,顯得不同凡響,不僅使"上已修禊"一俗淡化了迷信色彩,集聚了智光才情,得以人性的張揚和精神的提升,而且為後世效慕相沿成風,成為文化史尤其是書法史上的一大雅事和一座豐碑。
王羲之自永和六年由護軍將軍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定居會稽的第三年上已,與當時在紹名士謝安、郝曇、孫綽、李統、李充、許詢、支遁及子侄共四十二人,在蘭亭?quot;修禊"之後行"曲水流觴"這余興,眾人列坐曲水兩側,注酒於觴,浮觴於水,令觴停於前者飲而吟詩共得佳作三十七首,由王羲之編為《蘭亭集》,並乘酒興寫成序文。尤為後世所重的是《蘭亭集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法成就。這篇行書作品,"飄著浮雲,矯若驚龍"、"筆刀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益代"。王羲之將魏晉以前中國書法質朴古拙的線條藝術,推向流美妍妙的全新境界,"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創造了足以體現創作主體,審美個性的今體行書,被後世公推為"行書第一","為百世學書人立極"。
上已一俗,因有此蘭亭雅集和美文墨寶而流美千古,蔚為百代書家遺風,平添了光照萬世的文化韻味,不僅為後世文人效慕追隨,而且雅風流播,遠及海外。
之七 —— 水 鄉 集 市
一條老街沿著河岸延伸,悠悠長長且直且彎。鱗次櫛比的商店,青石板鋪砌的路面從商店的屋檐或雨廊下通過,古老的水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裡,趕集的人們熙熙攘攘,一半在石板路上溜達,一半在腳劃烏篷船里晃悠。
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就喧鬧起來。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岸上有米行、著國、茶莊、染坊、當鋪、葯店、剃頭店、裁縫店、南貨店、古玩店、打鐵鋪……靠河邊還有各種小攤,吃點心的,賣玩具的,搞修理的…….。河埠頭則有賣魚蝦、水果、蔬菜的……酒樓和茶館則大都設在離橋頭不遠的地方,水鄉人對橋情有獨鍾,生意人更是把橋作為通達的象徵。做完了生意,賣好了物品的趕集人,便坐在橋頭的酒樓或茶館里,飲酒、喝茶、聊閑天。
水街集市是紹興的一大特色,遍布城鄉。水鄉人趕集,也喜歡與水與船作伴,而愛趕熱鬧可以說是紹興人的天性,趕集總往人多的地方擠,人擠來擠去,掉到河裡是常有的事。好在河灣里的水上戲台正在演社戲,看社戲的觀眾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河裡漂滿了烏篷小劃船,從岸上擠到河裡去的人會立即被"船頭腦"撈上來,那被撈上來的"落湯雞",顧不得換一換渾身的濕衣裳,就坐在船頭看起戲來。
紹興人趕集,不僅僅是為了購物,他們趕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趣,而購物只是一個理由。
之八 —— 茶 館 聽 書
紹興人愛品茶花,茶館便應運而生。舊時紹興城裡的茶館,遍及大街小巷,茶館的設置,以沿河為多。抗戰前的1936年,紹興城裡有大小茶館206家,幾乎半數設在街河岸邊,有的乾脆設於橋頭。魯迅小說《葯》中華老栓開設的那種小茶館,城內隨處可見。另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大茶館和大茶樓,如花巷的"適廬",縣前街的"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的"越明",新河弄的"鼎豐"等。小茶館的顧客多為小市民,大茶館的顧客則為上層有閑人士。舊進茶館的掌櫃很講究泡茶的藝術,他們經常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葉、水源、火候、茶具和環境,說只有"五境"得當和配置相宜,才能煮出好茶,且相互襯托。特別是茶具,更是講究。因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保持茶的清香醇味。他們尤重越瓷,認為越瓷所產生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發原汗原味和芳香,並使湯色明凈。
舊時紹興的茶館也是民間文化的傳播場所,一塊驚堂木在茶桌上拍得震天響,那是說書,煞是吸導映客:一把胡琴加一副板子,那是紹興蓮花落。唱到精彩處,茶客們或是鴉雀無聲,或是滿堂歡笑,這時候連"茶博士"(舊時對茶館伙計的稱呼)也忘記了自己的職事,站在角落裡聽得出神。魯迅先生晚年在一篇雜文里對茶館的作用概括為三條:"打聽新聞,閑談心曲,聽聽說書"。
現今紹興城區茶館業如火如荼,古老的紹興茶館必將遺韻永繼。
之九 —— 龍 舟 競 渡
追溯紹興龍舟競渡的淵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這一文化體育活動歷史悠久,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是毋庸置疑的。有地方誌書記載:"競渡起國越王句踐",南宋大詩人陸游更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空巷看競渡"等吟詠詩。紹興是水鄉澤國,河道縱橫,江湖棋布。這是大自然恩賜給紹興人賽龍舟的極好的競技場所。龍舟競渡前,一般以村為單位,篩選人員,組建參賽隊伍,著裝統一,並頻頻演練。屆時(如端午節等),各參賽舟船去集水面開闊處,每條龍舟配備10名左右成偶數的劃槳手,左右配對使槳。另外,舟首有一人持旗或擂鼓指揮,統一步調和節奏,舟尾還有一位舵手,握一支長櫓,邊搖邊把握方向。當用鑼聲或揮旗發出競渡開始的信號後,條條龍舟如箭離弦,爭先恐後,參賽者個個周身熱血沸騰,神經綳緊,使盡平生力氣。一時間,起槳處如撥絮飛雪,號子聲、擂鼓聲和觀眾的助威加油聲此起彼伏落,響徹支霄,場面甚為壯觀,人們沉浸在激動和歡樂之中。有的龍舟率先沖過終點獲勝後,船頭的那位司鼓或揮旗者還會即時表演豎蜻蜓之類的雜耍,引來其他參賽者和觀眾的齊聲喝彩。
歷史上紹興的龍舟競渡不僅在白晝舉地,也有安排在夜晚的。夜晚的龍舟競渡未必是搶速度、爭第一為唯一目的,而是利用夜幕,充分發揮燈光等作用,將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舟船的行駛中,由絲管弦樂伴奏,演員們或表演,或歌唱,微風吹過,分外悠揚。此時此刻,水面成了燈的世界,歡樂的世界,沸騰的世界。在燈光倒影下,一切在跳動,在激動,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時隔數十寒暑,人們還在咀嚼餘味。
之十 —— 花 雕 嫁 女
花雕是紹興酒的代名詞,是歷代名人墨客為之傾倒的傳統名酒。花雕嫁女則是最具紹興地方特色的傳統風俗之一。
晉代"竹林七賢"中最為英俊挺拔、剛正不阿的鄉賢桶中散,其子稽含即是記錄花雕的原始聖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詳錄:"南人有女數歲,既大釀酒,侯冬陵地竭時,置酒罌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瀦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意思是說:南方人生下女兒到歲時,便開始大量釀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乾枯時,將盛酒的壇子封好口,埋於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積水滿池塘時,也不挖出來。只有當女兒出嫁時,才將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來,用來招待雙方的客人。這種酒稱為女酒,它的回味是極好的。作為上虞人,稽含在這里記錄的是最能代表紹興風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實。此埋於地下的陳年"女酒",由於其儲存的包裝物為經雕刻繪畫過的酒壇,故稱"花雕"。酒壇外面為什麼要雕花?是父母對女兒美好的祝願,是父母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祈求,一個希翼。女酒花雕是家中女兒出嫁時宴請之美酒,是家中女兒長大成人的見證。飲花雕之際,乃嫁女之時。此時此事,喜事,美事,福事,樂事也。
今日的紹興,花雕嫁女之風已難覓完整之過程。然而,女兒出嫁之日,用上等好酒,用品質優良的花雕酒,仍然是真饗親朋好友的必備之物。花雕酒蘊含的仍然是紹興人對出嫁女兒的一種深情,一種期待,一種心願。
紹興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景點 200 多處,其中魯迅故里、蘭亭、會稽山旅遊區、柯岩風景區、新昌大佛寺景區和諸暨五泄風景區為 4A 級旅遊景區;東湖、周恩來紀念館、沈園、諸暨西施故里景區為 3A 級旅遊景區。風景名勝區 28 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 個:諸暨市浣江——五泄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 7 個:鑒湖、新昌穿岩十九峰、新昌大佛寺、新昌沃洲湖、嵊州南山湖、上虞曹娥江、吼山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 處:環城河、新昌沃洲湖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1 個:新昌硅化木地質公園。
全市擁有旅行社82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紹興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紹興海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紹興商務國際旅遊有限公司;國內旅行社79家。
旅 游 常 用 電 話
旅遊投訴:96118
文旅公司投訴:0575-8338897
公路客運咨詢投訴:96520
出租客運投訴:9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