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界定職務侵權行為
2.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公務所致。如果不是在執行職務中或內是與執行職務無關的侵權容行為則不適用職務侵權行為的規定。但如果法律規定有為某種預防或防止義務而不為反而參與,則認為這是與其職務有關的行為,對因此造成他人損害的,也屬於職務侵權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非職務行為、個人行為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Ⅱ 職務侵權與僱傭侵權的區別是什麼
職務侵權時抄止在代表國家行使權力過程中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只有以國家的名義,行使國家權力的行為。
僱傭侵權時指在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活動;超出僱主授權,但客觀上表現為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就認定為是在從事僱傭。
Ⅲ 職務侵權行為的認定
具體來講,職務侵權行為應該同時符合以下兩個要素:
1. 行為人的行為構成對第三人的侵權
判例1:趙某系某小學的學生,王某系班主任。某日中午放學後,王某讓趙某為其打開水。趙某在打開水
時,右腿被燙傷。法院認為:王某不遵守學校規定,讓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趙某為其打開水,不屬於職務行為,致使趙某被燙傷,應承擔全部責任。法院最終判決王某賠償趙某的相關損失。判例2:某出租公司司機乙駕駛計程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甲頭部受傷並花去醫葯費若干。甲以某計程車公司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要求其承擔損失,法院認為司機乙處於經營期間,其行為屬職務行為,應由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判決出租公司賠償甲的損失。
行為人對第三人造成損害的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一般情況下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後果、行為和損害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過錯等四個要件,但在特殊侵權的情況下,是過錯推定或者無過錯,免責條件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在上述判例1中,趙某的損害如果學校管理存在過失,應該承擔監護不周之責,便屬於特殊侵權的范疇,但該判例中,趙某的致害原因在於王某讓其去打開水,不適用特殊侵權的歸責,而應適用一般侵權的過錯歸責原則。至於上述判例2中的乙開車撞傷甲的行為,符合一般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按照過錯歸責原則處理。
2. 該行為應為行為人執行職務的行為
對於行為人的哪些侵權行為屬於職務侵權行為,即如何認定行為人「執行職務」,筆者認為應當採取僱主主觀意思擴張解釋說,即「應指一切與僱用人所命執行之職務通常合理相關聯的事項。」該說以僱主所指示執行的事務為基本范圍,同時認為客觀上與執行僱主指示的事務有合理關聯性的行為也屬於職務行為,是主觀說和客觀說相結合的一種學說。台灣判例實務基本參照該種學說,對職務侵權行為中「執行職務」
的解釋為:(1)行為本身即屬職務之執行(包括違法執行在內);(2)有客觀事實足以認其系執行職務之行為;(3)與執行職務相牽連之行為。由此看來,職務侵權行為的認定,必須以組織的主觀意思為基礎,即圍繞組織賦予行為人的職務要求,在執行職務過程中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的合理范圍內都應予以考慮。至於如何認定「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筆者認為實踐中需要綜合參照以下標准:(1)行為人的職務與侵權行為之間是否有相當因果關系或相似性,即是否存在通常的可預見性;(2)侵權行為所藉助的危險工具(如汽車、公章、票據等)是否是為完成職務而由組織所提供;(3)該侵權行為是否發生在行為人執行職務的時間范圍內,發生的場所是否處於組織的支配領域內,組織對此侵權行為的發生有無控制的必要性與可能性;(4)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主觀意圖如何;(5)執行職務過程中突發的自然性的個人行為,例如上廁所、引火取暖、吸煙、短暫地休息一會兒,一般應認定為「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6)行為人的行為並非實質性地偏離完成工作所必須或應當實施的行為范疇,通常也可以視為「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總之,擴大解釋「執行職務」的外延,目的是為了更好保護受侵害的第三人的利益。
從判例1來看,王某讓趙某打開水造成趙某損害的行為,發生在放學期間,與學校聘任王某教課的職務沒有相當因果關系,按照通常理解,學校或者老師都不應讓小學生去打開水,趙某打開水完全在於王某的指示行為,可見王某讓趙某打開水的行為既不是發生王某執行職務過程中,又與其執行職務無任何合理聯系,故該行為系王某的個人行為,不應認定為職務行為。但在判例2中,司機乙肇事的時間是在其以出租公司的名義經營期間,侵權行為發生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作為汽車司機,過失撞傷行人也是從事這一行業可以合理遇見到的風險,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因此,司機乙的侵權行為應認定為職務行為,由出租公司對受害的第三人直接承擔責任。
Ⅳ 職務侵權行為的介紹
所謂職務侵權行為是指職務行為的實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第三人構成侵權的職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事宜,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租賃合同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行為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Ⅳ 什麼是職務侵權行為
職來務侵權行為:或稱職源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應該同時符合以下兩個要素: (一)行為人的行為 構成對第三人的侵權 行為人對第三人造成損害的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一般情況下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後果、行為和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過錯等四個要件,但在特殊侵權的情況下,是過錯推定或者無過錯,以及免責條件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該行為應為行為人執行職務的行為 對職務侵權行為中執行職務的解釋為:(1)行為本身即屬職務之執行(包括違法執行在內);(2)有客觀事實足以認其系執行職務之行為;(3)與執行職務相牽連之行為。由此看來,職務侵權行為的認定,必須以用人單位的主觀意思為基礎,即圍繞其賦予行為人的職務要求,在執行職務過程中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的合理范圍內都應予以考慮。 職務侵權行為,由侵權行為人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單位在承擔責任後,可對內對行為人進行追償。職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適用無過錯規則原則。免責事由只有一個,即該行為非職務行為,
Ⅵ 什麼是「職務侵權行為」
所謂
職務侵權行為
是指
職務行為
的實施侵害了
第三人
的
合法權益
,對第三人構成回侵權的職答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
法定代表人
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
事宜
,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
租賃合同
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
行為
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Ⅶ 職務侵權的責任
職務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從責任主體上看,也可以分為對內責任和對外責任兩個方面。
首先,對外責任,主要是指由誰來直接對第三人或受害人承擔責任。組織對行為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因侵權而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義務。在此項賠償義務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中,受害人是當然的權利主體,至於義務主體是誰,學者們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組織與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共同的義務主體;另一種意見認為,義務主體只能是組織,組織是實體法上的當事人即加害人和訴訟法上的當事人即被告。一般情況下,在發生職務侵權行為後,根據法人侵權理論或僱主責任理論,組織應該承擔行為的後果,受害人只能向組織請求承擔責任。中國的有關立法規定和司法上也基本是這樣操作的。在職務侵權行為形成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受害人應向組織請求承擔職務侵權行為責任。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職務侵權行為的對外責任都由組織一方承擔,在特殊情況下,「對於董事實施的同一侵權行為,公司因為機關理論而要對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負責,董事則因為違反了一般侵權法上的注意義務而要對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負責。公司和董事是此種侵權行為的共同侵權人,故必須共同地和連帶地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現代各國民商法對此都作了規定。」故當行為人為代表人,其在實施職務侵權行為時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應當與組織對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法律規定代表人與組織承擔連帶責任,不僅考慮到他們之間休戚與共的利益關聯,更凸顯現代公司法對董事責任的加重,以平衡其權力的擴張,防止其權力的濫用,保護公司的正常經營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其次,對內責任,則是指組織或行為人在對外承擔相應的責任之後,組織與行為人之間的責任承擔。進一步說,即組織對行為人有無追償權,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在職務侵權行為中,行為的法律後果完全由組織承擔,行為人不須承擔該行為的民事責任,不會產生職務侵權行為之對內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職務侵權行為可能導致對內責任的承擔:
(1)根據公司企業等組織的內部協議,行為人對職務侵權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至於此種情形下,組織是否享有追償權,能否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起訴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民事責任,則要區分情況:A、若該責任依據是行為人與組織之間的民事協議,包括組織章程或者勞動合同,則該責任屬於民事爭議,組織可以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追償行為人應該承擔的責任。B、若該責任屬於內部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公司的管理規范,學校的管理規章等,其管理規范或者規章屬於組織內部行政管理方面的規定,不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故組織不能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其權益。而只能根據管理規范的要求,在組織內部,通過工資、獎金發放或者職位晉升等其他獎懲措施,讓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實現組織的利益。
(2)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行為人與組織應該對外共同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在組織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根據其與行為人的事先協議或者有關約定,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份額的民事責任,反之亦然。在此情況下,由於該追償權屬於法律的明文規定,故該組織與行為人內部責任承擔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予受理。
Ⅷ 職務侵權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專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屬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如果你朋友不涉及國有單位,應該在五年以下量刑,有從輕情節的話可爭取到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