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和朋友合夥買輛客運車 我該怎麼和合夥人簽合同 合同內容該怎麼寫 !!!
買車肯定只能一個人買,不能寫兩個人上去。第一,你要在合同中標明,在車輛出現事故、故障等情況你倆的責任(各付一半)。
第二,車輛獲得的收益的分配要明確,建議您可以根據購車投入資金的百分比來確定收益的分配。
第三,經營成本由你與合夥人按比例承擔,如車輛維護保養、加油、保險費等。
第四,在合同中明確規定,產生糾紛時的解決辦法,規定若干年後車輛報廢的處理辦法。
第五,規定合同期限,在期限內不得違約,不能在運營狀況不好時,單方面的撤出資金。
最後,希望在訂立合同的時候可以找到公正處來公正,或找個信得過的擔保人,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一定要規范,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嘛,呵呵,祝你成功!生意興隆!
② 如何避免在合夥經營出現爭執和糾紛
現在,合夥企業占市場主體的總數不到2%,原因就在於合夥企業中各合夥人往往可以共患難,難以共享樂,當企業出現贏利時,誰多分點、少分點,矛盾就出現了。這也是合夥企業數量少,並且很多經營不長的主要原因。避免出現爭執和糾紛辦法,一是在合夥企業章程中,盡可能把所有事情規定清楚,當遇到爭執時,嚴格按照章程來辦。二是合夥各方盡可能相互合作、相互協商、相互諒解,求同存異,不搞無原則爭論。不過,要真做到這點很難。
③ 合夥經營沒有合同的糾紛怎麼處理
你好。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規定,你們之間屬於個人合夥,雖版然沒有領取營權業執照,但是只要有口頭協議,並且有無利害關系的兩個證人證明,可以認定存在合夥關系。
現在關鍵是找證據證明存在合夥關系,除了證人證言,如果有其他能證明合夥關系的書證等,也可以補強證明。這樣,勝訴的機會就很大。
④ 我幾個合夥人買了台客車經營,合夥人在公司簽的合同,現在他不承認我
買車肯定只能一個人買,不能寫兩個人上去。第一,你要在合同中標明,在車輛出現事故、故障等情況你倆的責任(各付一半)。 第二,車輛獲得的收益的分配要明確,建議您可以根據購車投入資金的百分比來確定收益的分配。 第三,經營成本由你與合夥人按比例承擔,如車輛維護保養、加油、保險費等。 第四,在合同中明確規定,產生糾紛時的解決辦法,規定若干年後車輛報廢的處理辦法。 第五,規定合同期限,在期限內不得違約,不能在運營狀況不好時,單方面的撤出資金。 最後,希望在訂立合同的時候可以找到公正處來公正,或找個信得過的擔保人,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一定要規范,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嘛,呵呵,祝你成功!生意興隆
⑤ 客運合同糾紛中當事人是否可以選擇由事故發生地法院管轄
不能。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⑥ 物權法117條的與客運班線經營權的聯系
近兩年來,北京律師陳岳琴接觸了大量客運班線經營權糾紛案。「幾乎每天都有咨詢電話從全國各地打來,還有車主代表專程到我辦公室當面咨詢。這些車主來自四面八方。」
陳岳琴律師介紹,客運班線經營權糾紛在最近一兩年爆發,是因為掛靠經營合同臨近10年期尾聲
歷史上形成的「掛靠經營」方式帶來的產權不清晰問題,為近年各地有關客運班線經營權屬糾紛的頻發埋下隱患。全國各地客運公司掀起了新一輪客運班車收車浪潮,讓客運班線私人車主多感不公。由此帶來的利益相關方的矛盾沖突在「清掛」中常常難以調和。
陳岳琴曾經代理浙江永康、安徽合肥等地多起車主維權案。她強烈呼籲將「客運班線經營權入《物權法》調整」。
十年掛靠
陳岳琴介紹,從目前收集的情況看,全國各地百分之七八十的客運車輛都在掛靠經營。
全國各地最近的一次掛靠協議大多都在2002 年簽訂。當時交通部出台了305號文件,規定「對於超類別經營的小企業或個體運輸戶的車輛,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採取收購或作價入股等方式,由具有經營資質等級的道路客運企業統一經營。」根據國家標准,一輛客運班車的折舊年限為10年,所以掛靠經營合同也多簽訂10年。
陳岳琴說,交通部這份文件的初衷本是要禁止掛靠經營,但地方在執行時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多把個體經營者的車輛和經營權掛靠到了客運公司名下。甚至有的地方運輸管理部門還專門成立民營空殼公司來接納這些個體經營的車主和車輛,包括隨車攜帶的班線經營權。
2002年至今年,剛好滿十年。舊車到了報廢期,各掛靠公司也基本完成了原始積累。客運公司就以「政府禁止掛靠經營、客運班線經營權是行政許可給客運公司的」等等理由,要求原車主退出客運經營。車主不同意,便引發了這一輪強行收車風暴。
強制收車
收車風暴在各地「上演」的「劇情」不盡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收你沒商量」:
2010年4月,浙江永康市三名上訪車主代表被拘留15天。2010年 5月6日,60多位永康車主被迫與雙飛公司簽訂《終止租賃經營協議》。
江蘇海安也有兩名車主代表被拘留了15天。
安徽合肥客運公司則於2011年 12月 29日登報通知車主「承包經營到期」,要求車主交車,並以不交車不給辦保險和車輛年檢相要挾。
安徽廬江長城公司乾脆用大鎖把車子的方向盤鎖住,不讓車子繼續上路營運……
隱患成因
上世紀九十年代允許個體戶通過有償方式獲得客運班線經營權,經營客運。後來交通部出台文件,要求「公司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只有公司才能獲得客運經營的行政許可。但個體車主車子買了,客運市場也跑出來了,怎麼辦?公司出資質、車主出現成的車子和線路牌,即所謂的「掛靠經營」,就成了當時「效率最優」的合作選擇。
當初簡單的合作成為日後糾紛的「伏筆」。
陳 岳琴分析:「如果當時客運公司和車主都按照交通部文件精神進行深度合作,即車主以車輛所有權和班線經營權折價入股,成為客運公司的股東,便不會有日後的班 線經營權之爭。但當時的客運公司無意出讓股份,自由慣了的個體車主也不願意把車子和經營牌照交給公司,雙方只願意簡單合作:公司出資質,車主交點兒管理 費,剩下的經營所得都歸車主。如此簡單的掛靠經營合作模式成為當時大多數車主選擇的同時,也為日後經營權屬糾紛的產生埋下隱患。
十年後的今天,到了報廢期的車輛本身已不值什麼錢,但班線經營權卻越來越值錢。此時客運公司說,「班線經營權是政府許可給我們的,你們走人吧!」車主們如何甘心?
判決各異
在各地法院的已有判決中,對於車輛所有權歸車主這一點基本無異議。但對班線運營權的歸屬,則有不同認識。
一種是將班線運營權判給個體車主。據陳律師介紹,浙江麗水一相關案例判決生效後,車管所把車輛所有人從掛靠公司變更登記為個體車主,運管所也把運輸證變更登記為個體車主。該判決的指導思想是,不承認班線運營權獨立於車輛存在;車輛的所有人是誰,班線運營權就應該歸誰。
還有一種是法院在確認客運班線經營權屬問題上採取了迴避態度,認為車主「以民事訴訟的方式要求確認班線經營權,依法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圍」,故裁定駁回該項訴請。陳岳琴認為,「這是法官試圖迴避客運班線經營權的財產價值,而把它看成一個單純的行政許可來處理。」
客運班線經營權有物權屬性嗎?答案是肯定的。對此,一些政府主管部門的文件、各地的實際做法,均有支持:
安徽省公路運輸管理局皖公運客(2007)11號《關於禁止新增客運車輛掛靠經營的通知》明確,「道路客運車輛掛靠經營是指道路客運企業將其擁有的道路客運經營權以收取管理費的方式轉讓給不具備經營條件的個人,由車主出資購買車輛,以所掛靠企業的名義進行經營的行為」。此文件反映出,政府主管部門認可客運班線經營權是一項財產權利。
實 踐中,各地政府在解決掛靠經營問題時,也多有承認班線運營權財產屬性的先例。浙江省金華市政府下發的[2009]97號文件,對於農村
⑦ 合夥經營糾紛
1、這不是合夥經營糾紛了,這是債務糾紛。2、准備好你當時ATM轉賬的單據,如果找不到,就讓銀行調出當時的目錄單。3、讓對方寫個借條,在什麼時間內返還。4、如果不行,那就起訴吧。
⑧ 中外雙方在合作經營期間發生糾紛,解決的途徑有哪些
協商解決,對有分歧部分另行簽定補充協議解決,或者根據合作經營合同的關於爭議的解決約定申請仲裁或者訴訟解決
⑨ 合夥經營糾紛問題
你的問題太籠統,這樣對於問題的解決有難度。
1、首先要確定,合夥協議內是否約定了退夥的條件,退夥的後容果及合夥財產的分割,債權債務的處理等。
2、有約定的依約定,如果沒有約定的,在發生了法定的退夥事由時合夥人也可以要求退夥。
新的《合夥企業法》已於今年6月1日實施,有很多新的內容,建議你請律師咨詢,這樣對問題的解決、損失的控制有幫助。
⑩ 合夥做生意發生糾紛怎麼辦
民事糾紛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法院起訴。
《合同法》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及相關司法解釋,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法院才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因此,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是書面協議。
案例:
法院:書面協議是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
記者包斌斌通訊員楊甜甜王群華
如今老百姓家裡但凡有點閑錢都想拿來投資,拉上幾個朋友,湊上幾個親戚,大家一起做點小買賣的也很常見。可誰知這小生意里也有大學問,搭夥搭不好還會搭出糾紛,鬧上公堂。
近日,三門縣人民法院審理了兩起合夥協議糾紛案,原、被告席上坐的不是親戚就是曾經的生意好夥伴。
案例一
被告承認合夥關系法院調解解決問題
原告高某與孫某原系夫妻關系。2012年6月份,被告王某也就是孫某的姐夫,與高某和孫某商量,要他們籌錢去福建承包土地種植蠶豆。見有賺錢機會,高某讓父母將房產抵押向銀行貸款,並將20萬元投資款通過銀行轉至王某的賬戶,同年10月,高某和孫某兩人先後到了福建幫忙干雜活。
但不久後,孫某與高某發生矛盾,鬧起了離婚。為了照顧小姨子的情緒,王某稱無法繼續與高某合夥,並提出承包的土地全部由其經營,高某投入的錢及銀行貸款的利息等蠶豆收成後將一起結清(高某同意扣除其中的1萬元)。
今年4月,合夥承包種植的蠶豆大獲豐收。王某卻不肯把高某投入的資金歸還。高某多次催討無果,只得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依法判令由被告王某歸還給原告高某投資款本金19萬元及利息。
雙方合夥時並沒有簽訂書面的合夥協議,原告高某手裡的證據只有一張銀行轉賬匯款的憑證。所幸的是被告王某在庭審時承認合夥事實,但是要求原告高某與孫某應當先歸還以前欠被告的錢,賬算清楚才願意歸還投資款。
經過法院調解,高某同意歸還欠王某欠款,王某也歸還了高某的投資款。
原被告之間的合夥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案例二
被告不承認合夥關系原告訴訟請求被駁回
但並不是所有的合夥糾紛都得以圓滿解決。
在三門法院之前審理的一起合夥協議糾紛。原告齊某、黃某訴稱,2011年,原告與被告張某合夥聯繫到三門某小區建築工程施工業務,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一致同意把該業務介紹給他人施工,所得業務介紹費三人均分。後原、被告一起把該業務介紹給鄭某施工。
2012年1月12日,鄭某承諾給原、被告業務介紹費43萬元,並出具了承諾書。後被告張某分三次擅自從鄭某處領取了43萬元介紹費,並據為己有。兩原告得知情況後,多次要求被告按照口頭達成的協議對業務介紹費進行分成,但遭到被告拒絕,無奈之下只好訴至法院。
庭審時,被告張某辯稱本案並不存在合夥事實,原、被告之間也沒有達成書面或口頭的合夥協議,原告提供的鄭某出具的承諾書中沒有兩原告的名字,43萬元業務介紹費是被告一人所有。
根據法律規定,雙方合夥一般必須有書面協議,且原告也沒有提供雙方存在口頭合夥協議的證據,合夥的具體比例和分成也都不確定。故此三門法院駁回了兩原告的訴訟請求。
釋法
書面協議是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及相關司法解釋,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法院才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
因此,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是書面協議。
但在沒有書面協議的情況下,如果另一方對合夥事實認可也無妨,正如高某合夥中蠶豆一案,雙方之間只要算好賬目糾紛便容易化解。
如果另一方對合夥事實不認可,就如前文所述齊某、黃某一案,兩原告不能提供有效的證據證明雙方之間的合夥關系,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法院也無法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俗語說「親兄弟,明算賬」,親朋好友一起投資做做生意本是好事,誰曾想這小買賣會變成大麻煩,在此法官提醒市民,投資有風險,合夥須謹慎,合夥前最好白紙黑字立下字據,以防日後出現紛爭有口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