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怎樣
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專背公序良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屬國民法總則》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條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1)民事糾紛適用哪些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七十八條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Ⅱ 派出所對一般民事糾紛進行調解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派出所對一般民事糾紛進行調解的法律依據是《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號)第十章治安調解。
具體規定如下:
第一百五十三條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侮辱、誹謗、誣告陷害、故意損毀財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隱私、非法侵入住宅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調解處理:
(一)親友、鄰里、同事、在校學生之間因瑣事發生糾紛引起的;
(二)行為人的侵害行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過錯行為引起的;
(三)其他適用調解處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對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民間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處理。
對情節輕微、事實清楚、因果關系明確,不涉及醫療費用、物品損失或者雙方當事人對醫療費用和物品損失的賠付無爭議,符合治安調解條件,雙方當事人同意當場調解並當場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當場調解,並製作調解協議書。
第一百五十四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調解處理:
(一)雇凶傷害他人的;
(二)結伙斗毆或者其他尋釁滋事的;
(三)多次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
(四)當事人明確表示不願意調解處理的;
(五)當事人在治安調解過程中又針對對方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
(六)調解過程中,違法嫌疑人逃跑的;
(七)其他不宜調解處理的。
第一百五十五條調解處理案件,應當查明事實,收集證據,並遵循合法、公正、自願、及時的原則,注重教育和疏導,化解矛盾。
第一百五十六條當事人中有未成年人的,調解時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但是,當事人為年滿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本人同意不通知的,可以不通知。
被侵害人委託其他人參加調解的,應當向公安機關提交委託書,並寫明委託許可權。違法嫌疑人不得委託他人參加調解。
第一百五十七條對因鄰里糾紛引起的治安案件進行調解時,可以邀請當事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員會的人員或者雙方當事人熟悉的人員參加幫助調解。
第一百五十八條調解一般為一次。對一次調解不成,公安機關認為有必要或者當事人申請的,可以再次調解,並應當在第一次調解後的七個工作日內完成。調解應當製作筆錄。
第一百五十九條調解達成協議的,在公安機關主持下製作調解協議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名,並履行調解協議。
調解協議書應當包括調解機關名稱、主持人、雙方當事人和其他在場人員的基本情況,案件發生時間、地點、人員、起因、經過、情節、結果等情況、協議內容、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內容。
對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保存案件證據材料,與其他文書材料和調解協議書一並歸入案卷。
第一百六十條 調解達成協議並履行的,公安機關不再處罰。對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應當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予以處罰;對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糾紛,公安機關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調解案件的辦案期限從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達成協議不履行之日起開始計算。
第一百六十一條對符合本規定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的治安案件,當事人自行和解並履行和解協議,雙方當事人書面申請並經公安機關認可的,公安機關不予治安管理處罰,但公安機關已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除外。
Ⅲ 糾紛適用法律法規包括哪些
根據現行相關 法律規 定,所謂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權利義務為回內容的 社會糾紛答 (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 法律規 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糾紛 。大的分類通常有 民事糾紛 , 刑事糾紛 ,行政糾紛。在這三個大的分類下還有很多小分類。
Ⅳ 處理民事糾紛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什麼不得違反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十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Ⅳ 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
民法總則第十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Ⅵ 民事糾紛,證據的作用適用那條法律
涉及訴訟應該採取訴訟的方式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關於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是法院審判的依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Ⅶ 處理民事糾紛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什麼不得違反公序
民事法律行為,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在2017年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法總則》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Ⅷ 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判決民事案件在實體上主要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證券法》、《票據法》、《商標法》、《專利法》、《房地產管理法》等民事、商事法律規范。程序方面適用《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證據規定》。
Ⅸ 雙方發生糾紛時,應適用什麼法律
一接手國際貨物買賣糾紛案件,程序方面,首先是確定是否有管轄權,其次是法律的適用。這也是律師在代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時,首先要考慮的兩項重要內容。法律適用,實踐中,出現爭議比較大的是我國《合同法》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具體操作來說,主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除了三種情形必須使用中國法律,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所適用的法律。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二、雙方都符合國際公約適用條件的,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只在成員國之間具有法律效力。截至2005年上半年,核准和參加《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共有65個國家,我國是該公約的成員之一。在簽訂合同時,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在我國和其它締約國成員的,合同自動適用《公約》。
截至2010年8月,核准和參加該公約的共有76個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蒲隆地,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明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希臘,幾內亞,宏都拉斯,匈牙利,冰島,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立陶宛,盧森堡,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紐西蘭,挪威,巴拉圭,秘魯,波蘭,羅馬尼亞,韓國,俄羅斯聯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美國,烏拉圭,烏茲別克,委內瑞拉,尚比亞等。
2、國際公約有的屬於任意性規范,有保留條款,即某些條款可以選擇,參加國可以在送交批准書時聲明某些條款對該國不適用,參加國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中明文予以排除而不適用於該合同。中國在提交《公約》核准書時,提出了兩項保留意見:一是不同意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只同意《公約》適用於營業地位於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二是不同意用書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訂立、修改和終止合同。符合中國對於《公約》的保留條款情形的,則不受公約約束。
3、《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即,在可以適用國際公約的情況下,應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三、前兩種情形都不存在的情況下,則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於2007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來確定法律的適用。
你仔細看看,應該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