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識產權法律考試案例分析題
好長的題目啊 怪不得沒人回答。
判決被告承擔侵權責任、賠償損失。
被告沒有經過權利人授權衛視台播放而進行了播放。被告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不能對抗原告,只是被告可以在賠償後依據合同請求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
《著作權法》
第四十五條 電視台播放他人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錄像製品,應當取得製片者或者錄像製作者許可,並支付報酬;播放他人的錄像製品,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
第四十七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第四十八條 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第四十九條 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六條和第九十九條的規定。
② 馬歇爾的一生是怎樣的
1880年12月31日,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出生在尤尼恩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老馬歇爾是一家焦炭熔爐公司的董事長,在賓夕法尼亞擁有富煤礦。
馬歇爾小的時候學習不好,考試總得最後一名。他後來承認,9歲時他便認定自己註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親對他很失望,常用柳條鞭管教他。但這也未能使他的學習成績好起來。
老馬歇爾對軍隊情有獨鍾,希望兒子能成為軍官。聰明的長子似乎可以實現父親的夢想,他以優異成績考進著名的弗吉尼亞軍校。但他志不在軍隊,畢業後卻改行到一家鋼鐵廠當了化學師。父親只好將希望寄託在小兒子身上,可小兒子不成器。這么愚鈍的孩子能考上一所象樣的軍校嗎?
這時,馬歇爾突然雄心勃發,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亞軍校。他後來承認,他如此想上軍校,並非因為喜歡軍隊或想穿上軍裝出出風頭,而是因為要勝過他那個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
1897年9月,16歲的馬歇爾進入弗吉尼亞軍校。他剛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驗」。老生按例讓他在地板上懸蹲10分鍾,正下方固定著一把刺刀。他剛患過傷寒,身虛體弱,沒堅持幾分鍾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傷,血流如注。他被抬到醫務所急救,但始終未說出受傷的緣由。他的行為贏得大家的贊許,他受到尊敬,在軍校站住腳。
馬歇爾漸漸喜歡上軍校生活。他一年級結束時當上伍長,兩年後升為隊長。校內舉行的所有重大儀式,他都擔任學生指揮。他聲如洪鍾,面色威嚴,發號施令極具威懾力。
1901年,馬歇爾以名列第8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軍校,年底進入陸軍,次年受領陸軍少尉軍銜並被派往菲律賓。行前他與相愛的美麗姑娘伊麗莎白·科爾斯卡特結婚。新娘患有心臟病,未能與他同行,留在了國內。
這時菲律賓駐有美軍3萬5千人,維持某種「和平」,戰事已緩。年輕的少尉服役兩年,沒有參加戰斗,但經歷了叢林環境和疫病的考驗。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無私很受上級贊賞。
1903年夏,馬歇爾回到美國,被派往俄克拉何馬地區的雷諾堡。妻子身體不好,仍不能與他同行。馬歇爾在雷諾堡的出色表現受到上級注意。1906年他被選進利文沃思堡進修班進修。進修學員都是上尉以上的軍官,他是唯一的少尉。一年後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績獲得繼續深造的資格。這時,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與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無法與丈夫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無法生育。雖然如此,馬歇爾與妻子一直相親相愛,外人以為他們的婚姻生活完美無缺。
不久馬歇爾晉升為中尉。本世紀初美國軍隊晉升機會極少。馬歇爾帶著這個軍銜一直干到1916年。這時他已36歲,當了14年軍官,換過幾處駐地,兩赴菲律賓,兩進國民警衛隊。無論在哪裡,他都得到上級誇獎。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忠誠可靠。但他仍是一個中尉。他的上司哈古德將軍1916年在有關軍官能力的報告中寫道:「馬歇爾理應在常規軍中任准將職,推遲一天任命,軍隊和國家就遭受一天損失。」但是,提升軍官委員會只是任命了馬歇爾上尉職。
1917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了已延續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塞伯特將軍組建陸軍第1步兵師,調任馬歇爾任參謀部臨時中校銜參謀。第1步兵師在潘興將軍的美國遠征軍編內,最先在法國登陸。
在法國前線,作為師參謀部參謀,他的任務是向師指揮所報告前沿陣地的情況,檢查部署和給養狀況,維持部隊士氣。他執行任務一絲不苟,大部分時間是在前沿戰壕里。他常常一人徒步巡視陣地。他漸漸習慣了炮火,學會了放開膽子趕路。聽到炮彈的呼嘯,他會本能地卧倒在泥地上。他也象其他戰士一樣,最害怕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哪顆炮彈會把毒氣撒在自己身上。
馬歇爾因在前沿陣地表現出色,被提升為臨時上校,並調入設在肖蒙的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成為美國和歐洲的英雄。馬歇爾被調到這位總司令的身邊,當他的助手。他陪潘興在巴黎參加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在巴黎熱熱鬧鬧地過了10個月,1919年9月1日,馬歇爾隨潘興將軍凱旋美國。得勝回朝的將士們受到一片熱烈的歡迎之後,一切歸於平靜。馬歇爾戰時臨時上校被取消,仍當他的上尉。他留在了潘興手下任職,不久晉升為正式少校。這次晉升並未使他高興,只是使他感慨,他當了整整18年的軍官,還只是少校而已。
1921年8月,潘興將軍出任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作為首席助手隨他到華盛頓赴任。這次他又升了一級,領中校軍銜。1923年潘興任滿離職。馬歇爾決定到野戰部隊任職,以充實自己。1924年秋,他被派到美國駐中國天津的第15步兵團,任副團長。1926年底,他被任命為陸軍學院教官,返回華盛頓。1927年11月,他的妻子病逝。
本寧堡步校是美國陸軍最大的軍事學校,坐落在喬治亞州哥倫布市數英里之外。馬歇爾是出色的教官,能夠三言兩語概括復雜的軍事問題。他對學員要求很嚴格。他督促他們,鼓舞他們,激發他們的熱情。從步校出來的許多出類拔萃的將領都把自己日後得以攀上軍階高峰歸功於馬歇爾。馬歇爾在步校建立了一個學員檔案,把他認為有才華的青年軍官的名字一一記在上面。後來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之後,這個檔案便成了無價之寶,他常據此選派指揮官。
1932年底,馬歇爾調到斯克雷文堡帶兵,隨後又被任命為伊利諾斯州國民警衛師的師長。1936年8月,55歲的馬歇爾由中校正式晉升為准將。
1938年夏,馬歇爾准將被任命為陸軍部副部長。1939年9月1日,羅斯福總統任命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正式授予他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沒有馬上參戰。國內有人主張全力避免戰爭,有人主張積極參戰。馬歇爾將軍認為,無論願意與否,美國必然要捲入戰爭。而他作為陸軍參謀長,積極備戰更是責無旁貸。他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援英戰略。他認為英國人是在為美國贏得准備時間。
1941年12月8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參見珍珠港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終於捲入戰爭。
珍珠港事件使許多軍隊領導人受到處分,但對馬歇爾的職位未造成影響。他受到質詢和責難,但沒人想到要撤換他,也不再有人對他就美國參戰的主導設想表示異議。
為了適應戰爭,馬歇爾上任不久便著手對軍隊進行了整頓。他提出一長串應當退役的軍官的名單。這些軍官並非無能,而是因為年事已高,思想大多囿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甚至有人還用美西戰爭時期的方式思考問題。馬歇爾認為應該是吐故納新的時候了。他自己也提出要辭去職務,因為他與被自己開革的大多數軍官是同代人。他向總統明確表示,自己這個61歲的老人理應讓位給後來人,他們能更好地應付美國面臨的挑戰。總統批准了馬歇爾所列的退伍軍官的名單,但堅決留住了馬歇爾。
馬歇爾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軍官填補空缺,但遍數全國各個駐地,這樣的軍官並不很多。這時馬歇爾的那個檔案發揮了作用。檔案里又添了一些新名字。其中有年輕的上校艾森豪威爾。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模擬戰中是第3軍參謀長,曾展現出卓越的策劃才能,大挫對手的銳氣。第3軍軍長克魯格將軍稱他「目光遠大,不拘陳規,對於軍一級指揮問題的重要性具有深刻了解,積極主動,足智多謀」。由於艾森豪維爾表現出色,克魯格建議給他晉級。馬歇爾觀看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演習,對艾森豪維爾印象至深。回華盛頓後,他立即保薦艾森豪維爾升任准將,並將他調到自己的作戰處任副處長。
巴頓在馬歇爾的檔案上也榜上有名。馬歇爾對他的評語是:「喬治帶兵所向無敵,無往不勝。但要緊緊勒住他的籠頭。」1941年馬歇爾讓他指揮了一個裝甲軍團。後來巴頓帶兵打仗,屢立戰功。
1942年初,美英兩國商定在北非登陸,打擊德軍。馬歇爾為這次代號「火炬」的戰役進行了積極准備。他指派艾森豪維爾將軍出任盟國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全權指揮這次戰役。他與艾森豪維爾商量,選中喬治·巴頓指揮美軍特遣隊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登陸。同時,他還把奧馬爾·布萊德雷推薦給艾森豪維爾。
沉默寡言的布萊德雷很快便證明他是美軍有史以來最富才乾的將領之一。他曾是艾森豪維爾的同班同學,在本寧堡當過馬歇爾的下屬。馬歇爾極其贊賞布萊德雷的指揮才能,曾打定主意,一旦美軍發動大規模戰役,即委以重任。後來艾森豪維爾很快就將第2軍交給了布萊德雷。再以後布萊德雷指揮了越來越多的軍隊,為打敗法西斯德國立下赫赫戰功。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定「火炬」作戰的具體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並在羅斯福和邱吉爾的干預下,於9月20日達成一項折衷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登陸日期最後定於11月8日。
英美軍按期於11月8日天始實施「火炬」登陸作戰計劃(參見北非登陸戰役)。登陸成功。經5個月的激戰,盟軍於1943年4月9日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軍第8集團軍自南向北進行突擊,美英聯軍自西向東發動進攻,經過18天的戰斗,於5月7日分別攻佔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被擠壓在這一地域的25萬德意軍隊走投無路,於5月13日投降(參見突尼西亞戰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隊全部被肅清,非洲戰場的戰事以美英的最後勝利而結束。
美英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美英兩國便開始考慮下一個主要戰略行動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率兩國軍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軍事戰略問題。馬歇爾將軍極力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北部攻入歐洲大陸。丘吉爾不同意。會議未能就此作出決定,實際是將進攻西歐的計劃推遲實施。會議最後決定以在西西里登陸為最近作戰目標。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參見西西里戰役),8月中旬佔領全島。隨即向義大利本土進軍,很快進逼羅馬,在納粹控制的歐洲取得立足點。但是盟國決策者和一般公眾在想到光復歐洲時,並不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地區,而是著眼於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以及德國本身。大家都知道,只有英美聯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後,導向最後勝利的大反攻才算真正開始。也正是基於這一簡單而正確的認識,馬歇爾將軍一直主張排除對其他因素的考慮,盡可能早地渡海登陸西歐作戰,全力消滅德軍。
1943年1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最終商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這次登陸戰役的代號定為「霸王」。
人們普遍認為,指揮「霸王」戰役的盟軍最高司令一職非馬歇爾將軍莫屆。馬歇爾將軍已是眾望所歸的人。此際,美國陸軍的步兵和航空隊同時活躍在世界的六大戰場,戰線極長,但是由於馬歇爾在華盛頓指揮得力,對各路人馬的狀況、需求、配備和軍務緩急了如指掌,應付自如,協調有致,為美軍的不斷勝利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表彰馬歇爾的功績,美國眾議院和羅斯福總統曾打算特設陸軍元帥一銜授予他。但是馬歇爾拒絕了。他努力實干,不務虛名。此舉博得許多人喝彩。美國著名作家塞瓦賴德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說:「這支捍衛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著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著喬治·馬歇爾的天才、無窮的精力,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權杖的。」
馬歇爾本人也想指揮歐洲戰役。1943年秋,同盟國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他擔任這一職務,這使他非常高興。但羅斯福回華盛頓後,卻無限地延長了馬歇爾的陸軍參謀長的任期。
羅斯福讓馬歇爾指揮歐洲戰役的決心本是十分堅定的。他在給潘興將軍的一封信中說:「我們准備讓他指揮的是這次戰爭中最大的作戰行動。我認為他將擔負的乃是歐洲戰場的全部指揮任務,而不僅僅關繫到某一地區。此外,英國三軍參謀部將同他就一切事宜進行磋商。再者,我認為如果不給喬治一個親臨前線統兵作戰的機會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釋是,我想讓喬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潘興……」
然而,羅斯福總統無疑最後還是同意了潘興將軍的看法。這位身卧病榻的老將軍在給總統的信中說:「……我們在打著一場全球性戰爭,離結束之日尚遠,因此要由最成熟的軍官擔任參謀長一職,以便明智地把握戰略方向。明達的軍界人士一致認為,馬歇爾將軍正是這樣一位軍官。假若把他調往某個地區作戰,則無論這個戰場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將使我們因為失去這樣一位深諳戰略、任何其他人擔任參謀長都無法同他相比……」
不錯,馬歇爾可以極其出色地指揮歐洲戰役,但是誰又能頂替馬歇爾充任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指揮者而且指揮得如此出色呢?羅斯福最終還是把馬歇爾留在了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上。
最後,經總統批准,馬歇爾委任了艾森豪維爾將軍任盟軍最高司令,指揮「霸王」戰役。
1944年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載出馬歇爾將軍的照片。周刊選他為「本年新聞人物」,稱他為「祖國的託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寫道;「作為一位文明美國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將軍有資格代表死難將士接受本國人民的感激之情。」
無論何人,只要去五角大樓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總統認定必須把馬歇爾將軍留在華盛頓。別人很難勝任此刻壓在參謀長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馬歇爾於1939年接任參謀長以來,這項職務的責任范圍之廣,都大大超過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參謀長手下工作,他必須每時每刻都能了解戰局情況,盟國的想法,敵方的計劃,總統的打算,國會的意圖。
馬歇爾在權力下放方面做得非常徹底。他的原則是:委派最合適的人選負責某項工作,然後就放手任他去干。如果乾的出色,他會咕噥兩聲表示贊許,如果不稱職,他就請他走人。他了解下屬的全部活動。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員厭掌握的所有情況,因此他規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報合任何事情。
「馬歇爾從不拉幫結伙,」副參謀長湯姆·漢迪將軍說,「人們可以同他爭辯。只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氣上來,也十分粗暴,有時厲聲痛斥,有時冷若冰霜。可是,他能長時間聽人介紹情況,記憶力之強令人吃驚,甚至小事也不漏過。有一次,他去國會參加一個委員會會議,議員們就某些次要但復雜的事項提了一些敏感瑣細的問題。他從容不迫,滔滔不絕地作出了權威性的回答。我問他怎麼竟能記住這么多細節,他說:『我是從近幾個星期軍官們所介紹的情況中摘出來的。』」
馬歇爾掌握情況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時准時在他的會議室里開始的情況介紹會。他頗以他搞的這個介紹會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軍和盟軍司令部的指揮官們羨慕不已。馬歇爾後來回憶說:「對於我和其他主要負責軍官來說,掌握世界局勢進展狀況具有越來越大的重要性,因為各戰區同時作戰。國內形勢也是風雲多變。我們有著許多頗具才氣的專家,於是便以一幫口才很好的年輕軍官為基本力量,逐漸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況介紹會。他們每天清晨4點起床,對前一天晚上收到的電報進行綜合整理,9點鍾准備就緒,按時開講。」馬歇爾還說,「他們後來很精於此道,把情況介紹會搞得真是令人驚嘆。你可以看到整個戰局的最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戰局情況變得易於了解了。」
有一次麥克阿瑟將軍派拉福萊特上校前來華盛頓照例向馬歇爾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馬歇爾請上校參加情況介紹會,聽一聽世界戰局的情況,聽得上校目瞪口呆。會後,拉福萊特上校再沒提麥克阿瑟的要求,舉手給馬歇爾敬了個禮,默默地走了。馬歇爾後來寫道:「情況介紹會使他意識到戰爭規模如此之大,我們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變了他的想法……他開始現實地觀察整個局勢了。」
在一天的工作時間里,馬歇爾閱讀報告,寫備忘錄,聽取情況介紹,接見來訪者,出席國會作證;晉見總統,制定影響戰爭進程的重大決策。他不斷用鉛筆在官方備忘錄空白處潦草地寫上各種意見、指示。總統向國會宣讀的戰爭進展情況報告大多出自馬歇爾的手筆。
馬歇爾的工作繁忙而復雜。他曾對艾森豪維爾說,對於像他這樣一個在世界各地都負有責任的參謀長來說,越是接近勝利,事情越難處理。四處都在發生爭吵,各軍種之間在吵,政府和軍隊之間在吵,盟國之間吵得尤其不可開交。
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後(參見諾曼底戰役),美軍將領認為英軍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對他十分不滿,雙方矛盾重重。馬歇爾站在戰勝敵人的最高立場上,必須不偏不倚地處理各種矛盾,使盟軍協力勝敵。協調美軍與友軍的關系也正是馬歇爾的主要責任之一。他不斷提醒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維爾說,將軍們都容易變得「虛榮自負」,絕不要忘記,「蒙哥馬利差不多是英國唯一的英雄」,所以不要和他找麻煩。
此時,每個戰場都醞釀著糾紛,許多危機需要平息,許多歧見有待消除。太平洋、地中海、西北歐,每天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而有些問題決非一天半天所能解決。
在太平洋戰場上,一路殺回菲律賓群島的麥克阿瑟將軍不斷向參謀長要人要物,而海軍是千方百計不讓馬歇爾去注意菲律賓。這樣,馬歇爾就首先要說服參謀長聯席會議其他成員,承認菲律賓群島是合理的軍事目標,應給予大力支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讓麥克阿瑟了解,從全局出發,不可能對他有求必應。
在中國戰區,馬歇爾不得不撤換他的司令官史迪威將軍。這不是因為這位將軍缺乏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對中國的蔣介石和東南亞英軍司令蒙巴頓蔑視而不恭,口出妄言。馬歇爾只好忍痛將他革職。
馬歇爾清楚看到,在抗擊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美軍並非孤軍奮戰,他必須倚重、倚靠甚至倚賴友軍,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歐洲戰場上,他始終要求艾森豪維爾遵循他的指示,打敗德軍,贏得勝利,同友軍保持良好關系。在歐戰的最後階段,一些美軍將領要求搶在蘇軍之前攻佔柏林,丘吉爾和蒙哥馬利也堅決反對放棄柏林,認為這等於西方把宣傳上的一個大勝利白白丟掉了。但是馬歇爾頂住了這股壓力。在他看來,放棄柏林完全是一種軍事決策。在羅斯福總統剛剛去世,杜魯門總統剛剛上任之際,他必須以軍人的方式進行思考,做出這種符合軍事邏輯的決策,由蘇軍攻佔柏林。馬歇爾和艾森豪維爾不能忘記,蘇聯還是西方的盟友。
「是的,我認為我們當時不應當攻佔柏林,」馬歇爾後來寫道,「必須記住,我們那時正在努力和俄國人打交道。我們一直同他們並肩作戰。他們是我方武裝部隊的組成部分——非常堅定的一部分。他們在戰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削弱了德軍力量,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加以考慮。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變得非常敏感,時刻在注意是否有跡象表明英國人和美國人打算背著他們決定戰爭的結局……」
1944年12月,馬歇爾受領五星上將軍銜。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終於被打敗了,德軍向盟軍和蘇軍無條件投降。這時馬歇爾已快滿65周歲。他雖然體力尚好,但心力卻不濟了。戰爭幾乎絞盡了他的腦汁。自1941年以來,他每天都要拍板決策,而每個決策幾乎都關繫到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隨著戰事的擴大,他對全世界所負的責任也加重了,煩惱和憂慮更是有增無減。他是參謀長,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露出絲毫的猶豫。無論是誰,無論是總統、國會、盟國、還是美國人民和將士,都需要有這樣一種信心:任憑混亂,至少馬歇爾方寸未亂,能夠作出決策,爭取勝利。在那前景暗淡、形勢險惡的時刻,人們把他視為中流砥柱,相信只要跟他站在一起,就能化險為夷。正如英國百慕大總督夫人瑪麗·伯利在1945年春天給他的信中所說:「你前往歐洲途經百慕大時,我們曾一道進餐。記得我當時想,你會加速勝利的到來,這使我對一切都充滿了信心。你一定收到過許多類似的信,但是我還是要向你表示祝賀,祝賀傑出的陸軍取得的輝煌戰果?我還要說,我們極為欽佩陸軍的締造者和指揮者,我們完全認為他替我們贏得了渴望已久的勝利。我還有千萬句贊美的話要說……」
此時,歐戰勝利了,希特勒死了,納粹軍隊投降了,馬歇爾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他一心想卸下參謀長的重任。好像為了提醒他解甲歸田的時候即將來臨。波茨坦會議期間有人捎來一籃子土豆、萵苣、胡蘿卜、蠶豆、捲心菜,都是來自弗吉尼亞州多多納家裡菜園的東西,這是他後婚的妻子凱瑟琳給丈夫的明顯暗示:現在是他回家種花務農的時候了。
但是,對日戰爭還沒有結束,馬歇爾還不能休息。又過了3個多月,到8月,在中國、美國、蘇聯和其他各國的共同打擊下,日本被徹底打敗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在電台上親自宣讀了《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美軍佔領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的儀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這年夏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給馬歇爾將軍寫了一封信,對他在這場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贊揚:「你之所以能夠統率這支浩盪大軍,絕非偶然。是你,受命於危難,起而創建這支軍隊,組織這支軍隊,激勵這支軍隊。由於你領導有方,不消多日,部隊就建立起來,日臻完善,終於橫掃法德全境。你不僅創建了野戰大軍及輔助部隊,還造就了大批指揮人才,他們駕馭現代化兵種和軍團的龐大有機體,迂迴轉戰,以無比的速度調遣運動,幾乎是哪裡需要,哪裡就涌現出這樣的指揮官……這些年來,足下的勇氣和精力在我心中激起的尊敬和,景仰正與日俱增,你的所作所為對於與你共患難的同志,真是一種絕大的安慰,而且請不要忘記,我本人也希望是其中的一員。」
1945年8月20日,馬歇爾給杜魯門總統寫信要求卸任:「現在戰爭已經結束,軍隊正積極復員,有關削減軍備生產的重大軍事決策已經作出,戰後軍事計劃也進入相當深入的階段,現在我覺得,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要求辭去參謀長這個職務了。」馬歇爾信中還寫道,「我在陸軍部服務7年有餘,其中6年任參謀長,深知任務之艱辛繁重,如能獲得解脫,則幸甚矣。」最後馬歇爾提名艾森豪維爾繼任參謀長。
杜魯門總統考慮了一些時候,終於接受了馬歇爾的辭呈,但要求他干到秋天。
1945年11月,總統在白宮為馬歇爾舉行了告別儀式,在他佩戴的軍功章旁邊添上一簇橡樹葉章。總統親自宣讀了嘉獎令:「在這場就規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數百萬美國公民曾為祖國立下了殊勛,而五星上將喬治·卡·馬歇爾奉獻的則是勝利……他的品格、作為、效率鼓舞了全軍、全國、全世界。美國之得有明日,實有賴於馬歇爾和千百萬人民。他於世間大將軍行列中卓立前茅。」
儀式結束後,杜魯門總統把馬歇爾拉到一邊,祝他退休生活安適,愉快長壽,還保證說:「將軍,你已經為國家做了這么多的事情,我不會在你退休以後再來打擾你的,你該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是杜魯門總統食言了。10天後,他給馬歇爾打了電話:「將軍,你願意為我到中國跑一趟嗎?」
1945年12月,馬歇爾作為駐華特使抵上海,負責「調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系。1946年11月軍調失敗,他返回美國。
1947年1月,他出任國務卿,6月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人稱「馬歇爾計劃」。1949年1月辭去國務卿職務。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國防部長。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959年10月16日馬歇爾病逝。全美國舉哀一日。他留有遺言:「簡葬我,一如軍中忠誠為國之尋常將士。切忌鋪張。典式毋盛。追悼會宜簡,到場只限族親,尤須悄然為之。」葬禮按其遺言進行。其肅穆、簡朴,有序無嘩,宛若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生平指揮作戰之狀。
這位為打敗法西斯建立了豐功偉績的一代英才靜靜地長眠於阿林頓公墓。
③ 請問有誰在【福奈特】乾洗店洗壞過衣服的,是怎麼處理的
具體壞是什麼情況 是衣服質量問題還是操作不當
可以到福奈特總部投訴試試
要不就12315
④ 福萊特把一件2千多的皮衣洗壞了而且不承認怎麼辦
請參閱《全國洗染服務糾紛解決辦法》( 試行)
第七條 經營者在接收衣物時應當對衣物狀況進行認真檢驗,包括提示消費者檢查衣袋內是否有遺留物品,特別是飾品、易損、易腐蝕及貴重物品等,將衣物的臟凈、破損程度和織物面料質地、性能變化程度以及確實不易洗染或不能除凈的牢固性污漬、洗染效果等向消費者說明,確認,並在服務合約中註明。
第九條 經營者可以根據消費者意願對高檔衣物或具有珍貴價值的衣物實行保值清洗,即由經營者和消費者協商一致做出書面清洗約定,約定保值額、清洗費用(按衣物價值的5%—20%)和服務內容。沒有做出書面保值清洗約定的,按普通衣物洗滌和普通衣物賠償處理,最高不超過2000元
第十條 因經營者責任,洗後的衣物未能達到《洗染業服務質量要求》(SB/T 10625-2011)的要求,洗後衣物潔凈度差、定型不到位等,經營者應予再次加工。經重新加工後仍未達到質量要求的,應退還消費者交付的洗滌費。
第十一條 因經營者責任使衣物洗滌後出現輕微損壞,不在明顯部位或修補後不影響外觀和穿著價值的,在退回原洗滌費給消費者的同時,建議給予洗滌收費價的3倍補償。
若丟失或因損壞不能穿著的,按洗滌費10-20倍給予賠償。賠償後的衣物,如消費者索要,可減少30%的賠償額,衣物歸消費者所有;協商賠償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可引導消費者尋求相關職能機構解決。
對實行保值清洗的衣物,因經營者責任造成損壞、丟失的,或者清洗後直接影響衣物原有形態(質量)而無法恢復的,經營者應當根據與消費者約定的保值額予以賠償;賠償後衣物歸經營者所有,如消費者索要,可按保價金額70%賠償;如洗滌後衣物出現質量問題,經過修補仍有穿著價值的,經營者應按消費者保價金額的25%賠償。
以上是賠償方案,但是怎麼證明是對方的責任還是您的責任呢?是洗之前的問題(客戶)?還是洗滌過程中導致的問題(洗衣店)?或者是洗滌後發生的問題(客戶收衣之前是洗衣店,客戶收衣之後是客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當然請本著友好協商的原則處理。
幾個證據點:
1、洗衣票據:
1.1洗衣票據上沒有註明這件衣服有任何問題(以票據內容為准,有問題都會記錄,沒有問題都不會寫)那就是洗衣店的責任!
1.2如果洗衣店收衣時,在洗滌之前(還沒有開始洗滌的時候發現了問題,絕非乾洗店直接導致的)發現了問題,一般都會電話與客戶溝通,一般問題都好解決。洗了之後不管是不是他造成的他都有責任,除非衣服本身質量問題!
2、取衣當場:
2.1取衣服當場發現了洗滌質量問題,而且當面提出。責任在洗衣店
2.2取衣當時沒有當面驗收,取走之後一般行業默許為不過夜(夜就是說最好不要到第二天),比方說取衣回家途中,或者是一到家就發現了問題,在還沒穿之前,負責人的洗衣店一般都是主動承擔責任的!
3、取衣之後:
排除以上情況,就用可能是兩種情況導致的:
3.1 客戶取衣驗衣後未發現問題,由客戶保管不當導致的質量問題,這個就是客戶的責任。
3.2a 乾洗店造成的,但是客戶又未及時發現,很有可能是發生在取衣之前的質量事故。
3.2b 客戶取衣時沒驗貨,過來很久才發現的質量問題。這個雙方都有嫌疑,當時洗衣店一般都會在洗衣票據上說明的,未當面提出的問題一般都不負責的。
⑤ 2016年有哪些年度好書值得推薦
回首2016,麋鹿大概讀了100本書(還沒具體算);年度好書單,那比較權威的肯定是新京報書評周刊、南方周末等媒體評選出的咯~~
麋鹿的書單肯定不權威,就先從自己讀書的角度來推薦幾本我個人認為值得一讀的好書吧!
(一)虛構類及散文類:
《巨人的隕落》
說起「思維導圖」,最初,我是在一些朋友的書評和讀書筆記中看到的。有人用思維導圖勾勒書籍的基本框架,有人用言簡意賅的詞句總結對某個問題的剖析,一目瞭然、提綱挈領,非常實用。於是,自己也在手機上下載了幾個「思維導圖」的app,在看書、做筆記的時候偶爾使用一番。
但我的使用,基本還是限於讀書時期老師課堂板書的水平:僅僅是將自己的所讀、所感用大括弧發散、簡單按照邏輯關系分類、再發散、再分類解釋……正當我想系統地學習一下思維導圖的使用方法時,我讀到了日本思維導圖培訓師矢島美由希的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
比起我用手機app所畫出的簡單「列表」,封面上顏色各異、布局巧妙、細致貼切,夾雜著一些有趣美妙的小卡通插畫的思維導圖不禁讓我嘆為觀止。尤其特別的是,一碗簡單的、冒著熱氣的拉麵,都能從吃飯時間、預定與否、價錢、是否有優惠券等幾個層級發散開來;並且進一步發散出了交通方式、所用時間等「分支」;另一幅關於旅遊計劃的思維導圖,更是讓人拍手贊嘆:作者根據日期安排、遊玩計劃畫出的思維導圖,不禁一目瞭然,更是清晰無比,導圖中點綴的插畫也讓人倍感溫馨。
3.《成功心理學》
當今的社會,「成功」一詞,已經被五花八門的「成功學」書籍和速成式指南以及安撫式雞湯描繪的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數以千萬的財產值、行業內可以「呼風喚雨」的業界地位、職場上不斷攀升的職務地位、兒女雙全且都在名校接受良好教育……這些被疲憊的都市人群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的目標,真的就是成功嗎?可是,疲倦、迷茫、失落,卻往往會伴隨著追尋的過程,而目標,卻永遠遙不可及。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和「隨心所欲的成功生活」,就像兒時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就像鏡中花水中月,對於我們而言,總是可望而不可及。因為,「就算是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也不能夠就擁有整個春天」啊。
所以,在丹尼斯•韋特利的《成功心理學》的開篇,作者就引導我們界定自己心目中關於成功的定義,回答「什麼是成功?」這個問題,闡明自己的成功願景。
了解了「What--什麼是成功」後,「How--如何成功」,則更為人所期待。人人都期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來就無可厚非,機場書店裡傳授「領袖之道」、「心靈雞湯」的書籍總能登上暢銷榜,「仁波切」大師的語錄不斷地刷爆朋友圈,「一個人去西藏」、「走著走著就到了西藏」的備受追捧,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大眾在追求成功時內心的迷茫與浮躁。而與此類「成功學秘籍」及「心靈雞湯」式說教不同的是,《成功心理學》這本書,講述的是成功的基本心理學原理,主要從心理學的維度探討成功的方法及途徑。了解了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後,《成功學心理學》在書中一一介紹了成功的七大重要構成要素,即自我意識及與此密切相關的自我引導、自尊、積極思考、自律和自我激勵以及積極融洽的人際關系。
4.《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
日本習慣培養專家顧問古川武士的《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立長志」,除了超強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的訣竅和方法;這本書,就是作者傾心向讀者教授習慣養成能力的一本書。
書的開始,作者講述了「人生命運迥然不同的兩個上班族」的故事:
吉田先生性格開朗,愛趕潮流、喜歡挑戰新事物,但總是陷入「3分鍾熱度」的怪圈;而新井先生可就踏實多了:他總是客觀審視自己,設立能力范圍內的合理目標;對時間管理和電子報務產生興趣後,新井就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最終在堅持七年後,成為了時間管理方面小有成就的專家並開始獨立創業。
讀到這里我不禁汗顏:吉田先生不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嗎……就拿在網上寫作而言,我從QQ日誌寫到開心網、MSN還沒停止服務時也跟風寫過一陣;在新浪開過博客,現在卻連密碼都不記得了;目前就是跟風玩微博和寫豆瓣日記,可是,到底能堅持到什麼時候呢?心裡沒底。
所以,我想,你和我一樣,都需要學習一下新井先生「小小的行動產生'加倍回報'的結果」的方法。在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指點迷津,這個方法,就是---以科學的方法養成好習慣。
其他方面的書,麋鹿也讀了不少,但歸納下來,上述幾本我認為是令我收獲比較大的。貼在這里供其他小夥伴參考~~!
⑥ 杜魯門怎麼下台的
任期結束,決定不再連任而已。
⑦ 福萊特建設性沖突的概念
分享
有廣泛的興趣和知識,開始學的是哲學和政治學,以後對職業指導、成人教育和當時正在興起的社會心理學感到興趣。1924—1925年間,她以紐約向一批企業經理人員作了一系列有關她的政治哲學在企業
⑧ 喬治.馬歇爾是個怎樣的人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國陸軍五星上將(1944),軍事戰略家。
880年12月31日,馬歇爾出生在尤尼恩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老馬歇爾是一家焦炭熔爐公司的董事長,在賓夕法尼亞擁有富煤礦。
馬歇爾小的時候學習不好,考試總得最後一名。他後來承認,9歲時他便認定自己註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親對他很失望,常用柳條鞭管教他。但這也未能使他的學習成績好起來。
老馬歇爾對軍隊情有獨鍾,希望兒子能成為軍官。聰明的長子似乎可以實現父親的夢想,他以優異成績考進著名的弗吉尼亞軍校。但他志不在軍隊,畢業後卻改行到一家鋼鐵廠當了化學師。父親只好將希望寄託在小兒子身上,可小兒子不成器。這么愚鈍的孩子能考上一所象樣的軍校嗎?
這時,馬歇爾突然雄心勃發,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亞軍校。他後來承認,他如此想上軍校,並非因為喜歡軍隊或想穿上軍裝出出風頭,而是因為要勝過他那個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
1897年9月,16歲的馬歇爾進入弗吉尼亞軍校。他剛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驗」。老生按例讓他在地板上懸蹲10分鍾,正下方固定著一把刺刀。他剛患過傷寒,身虛體弱,沒堅持幾分鍾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傷,血流如注。他被抬到醫務所急救,但始終未說出受傷的緣由。他的行為贏得大家的贊許,他受到尊敬,在軍校站住腳。
馬歇爾漸漸喜歡上軍校生活。他一年級結束時當上伍長,兩年後升為隊長。校內舉行的所有重大儀式,他都擔任學生指揮。他聲如洪鍾,面色威嚴,發號施令極具威懾力。
1901年,馬歇爾以名列第8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軍校,年底進入陸軍,次年受領陸軍少尉軍銜並被派往菲律賓。行前他與相愛的美麗姑娘伊麗莎白·科爾斯卡特結婚。新娘患有心臟病,未能與他同行,留在了國內。
這時菲律賓駐有美軍3萬5千人,維持某種「和平」,戰事已緩。年輕的少尉服役兩年,沒有參加戰斗,但經歷了叢林環境和疫病的考驗。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無私很受上級贊賞。
1903年夏,馬歇爾回到美國,被派往俄克拉何馬地區的雷諾堡。妻子身體不好,仍不能與他同行。馬歇爾在雷諾堡的出色表現受到上級注意。1906年他被選進利文沃思堡進修班進修。進修學員都是上尉以上的軍官,他是唯一的少尉。一年後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績獲得繼續深造的資格。這時,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與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無法與丈夫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無法生育。雖然如此,馬歇爾與妻子一直相親相愛,外人以為他們的婚姻生活完美無缺。
不久馬歇爾晉升為中尉。本世紀初美國軍隊晉升機會極少。馬歇爾帶著這個軍銜一直干到1916年。這時他已36歲,當了14年軍官,換過「處駐地,兩赴菲律賓,兩進國民警衛隊。無論在哪裡,他都得到上級誇獎。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忠誠可靠。但他仍是一個中尉。他的上司哈古德將軍1916年在有關軍官能力的報告中寫道:「馬歇爾理應在常規軍中任准將職,推遲一天任命,軍隊和國家就遭受一天損失。」但是,提升軍官委員會只是任命了馬歇爾上尉職。
1917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了已延續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塞伯特將軍組建陸軍第1步兵師,調任馬歇爾任參謀部臨時中校銜參謀。第1步兵師在潘興將軍的美國遠征軍編內,最先在法國登陸。
在法國前線,作為師參謀部參謀,他的任務是向師指揮所報告前沿陣地的情況,檢查部署和給養狀況,維持部隊士氣。他執行任務一絲不苟,大部分時間是在前沿戰壕里。他常常一人徒步巡視陣地。他漸漸習慣了炮火,學會了放開膽子趕路。聽到炮彈的呼嘯,他會本能地卧倒在泥地上。他也象其他戰士一樣,最害怕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哪顆炮彈會把毒氣撒在自己身上。
馬歇爾因在前沿陣地表現出色,被提升為臨時上校,並調入設在肖蒙的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成為美國和歐洲的英雄。馬歇爾被調到這位總司令的身邊,當他的助手。他陪潘興在巴黎參加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在巴黎熱熱鬧鬧地過了10個月,1919年9月1日,馬歇爾隨潘興將軍凱旋美國。得勝回朝的將士們受到一片熱烈的歡迎之後,一切歸於平靜。馬歇爾戰時臨時上校被取消,仍當他的上尉。他留在了潘興手下任職,不久晉升為正式少校。這次晉升並未使他高興,只是使他感慨,他當了整整18年的軍官,還只是少校而已。
1921年8月,潘興將軍出任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作為首席助手隨他到華盛頓赴任。這次他又升了一級,領中校軍銜。1923年潘興任滿離職。馬歇爾決定到野戰部隊任職,以充實自己。1924年秋,他被派到美國駐中國天津的第15步兵團,任副團長。1926年底,他被任命為陸軍學院教官,返回華盛頓。1927年11月,他的妻子病逝。
本寧堡步校是美國陸軍最大的軍事學校,座落在喬治亞州哥倫布市數英里之外。馬歇爾是出色的教官,能夠三言兩語概括復雜的軍事問題。他對學員要求很嚴格。他督促他們,鼓舞他們,激發他們的熱情。從步校出來的許多出類拔萃的將領都把自己日後得以攀上軍階高峰:歸功於馬歇爾。馬歇爾在步校建立了一個學員檔案,把他認為有才華的青年軍官的名字一一記在上面。後來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之後,這個檔案便成了無價之寶,他常據此選派指揮官。
1932年底,馬歇爾調到斯克雷文堡帶兵,隨後又被任命為伊利諾斯州國民警衛師的師長。1936年8月,55歲的馬歇爾由中校正式晉升為准將。
1938年夏,馬歇爾准將被任命為陸軍部副部長。1939年9月1日,羅斯福總統任命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正式授予他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沒有馬上參戰。國內有人主張全力避免戰爭,有入主張積極參戰。馬歇爾將軍認為,無論願意與否,美國必然要捲入戰爭。而他作為陸軍參謀長,積極備戰更是責無旁貸。他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援英戰略。他認為英國人是在為美國贏得准備時間。
1941年12月8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參見珍珠港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終於捲入戰爭。
珍珠港事件使許多軍隊領導人受到處分,但對馬歇爾的職位未造成影響。他受到質詢和責難,但沒人想到要撤換他,也不再有人對他就美國參戰的主導設想表示異議。
為了適應戰爭,馬歇爾上任不久便著手對軍隊進行了整頓。他提出一長串應當退役的軍官的名單。這些軍官並非無能,而是因為年事已高,思想大多囿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甚至有人還用美西戰爭時期的方式思考問題。馬歇爾認為應該是吐故納新的時候了。他自己也提出要辭去職務,因為他與被自己開革的大多數軍官是同代人。他向總統明確表示,自己這個61歲的老人理應讓位給後來人,他們能更好地應付美國面臨的挑戰。總統批准了馬歇爾所列的退伍軍官的名單,但堅決留住了馬歇爾。
馬歇爾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軍官填補空缺,但遍數全國各個駐地,這樣的軍官並不很多。這時馬歇爾的那個檔案發揮了作用。檔案里又添了一些新名字。其中有年輕的上校艾森豪威爾。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模擬戰中是第3軍參謀長,曾展現出卓越的策劃才能,大挫對手的銳氣。第3軍軍長克魯格將軍稱他「目光遠大,不拘陳規,對於軍一級指揮問題的重要性具有深刻了解,積極主動,足智多謀」。由於艾森豪維爾表現出色,克魯格建議給他晉級。馬歇爾觀看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演習,對艾森豪維爾印象至深。回華盛頓後,他立即保薦艾森豪維爾升任准將,並將他調到自己的作戰處任副處長。
巴頓在馬歇爾的檔案上也榜上有名。馬歇爾對他的評語是:「喬治帶兵所向無敵,無往不勝。但要緊緊勒住他的籠頭。」1941年馬歇爾讓他指揮了一個裝甲軍團。後來巴頓帶兵打仗,屢立戰功。
1942年初,美英兩國商定在北非登陸,打擊德軍。馬歇爾為這次代號「火炬。的戰役進行了積極准備。他指派艾森豪維爾將軍出任盟國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全權指揮這次戰役。他與艾森豪維爾商量,選中喬治·巴頓指揮美軍特遣隊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登陸。同時,他還把奧馬爾·布萊德雷推薦給艾森豪維爾。
沉默寡言的布萊德雷很快便證明他是美軍有史以來最富才乾的將領之一。他曾是艾森豪維爾的同班同學,在本寧堡當過馬歇爾的下屬。馬歇爾極其贊賞布萊德雷的指揮才能,曾打定主意,一旦美軍發動大規模戰役,即委以重任。後來艾森豪維爾很快就將第2軍交給了布萊德雷。再以後布萊德雷指揮了越來越多的軍隊,為打敗法西斯德國立下赫赫戰功。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定「火炬」,作戰的具體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並在羅斯福和邱吉爾的干預下,於9月20日達成一項折衷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登陸日期最後定於11月8日。
英美軍按期於11月8日天始實施「火炬」登陸作戰計劃(參見北非登陸戰役)。登陸成功。經5個月的激戰,盟軍於1943年4月9日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軍第8集團軍自南向北進行突擊,美英聯軍自西向東發動進攻,經過18天的戰斗,於5月7日分別攻佔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被擠壓在這一地域的25萬德意軍隊走投無路,於5月13日投降(參見突尼西亞戰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隊全部被肅清,非洲戰場的戰事以美英的最後勝利而結束。
美英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美英兩國便開始考慮下一個主要戰略行動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率兩國軍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軍事戰略問題。馬歇爾將軍極力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北部攻入歐洲大陸。丘吉爾不同意。會議未能就此作出決定,實際是將進攻西歐的計劃推遲實施。會議最後決定以在西西里登陸為最近作戰目標。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參見西西里戰役),8月中旬佔領全島。隨即向義大利本土進軍,很快進逼羅馬,在納粹控制的歐洲取得立足點。但是盟國決策者和一般公眾在想到光復歐洲時,並不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地區,而是著眼於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以及德國本身。大家都知道,只有英美聯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後,導向最後勝利的大反攻才算真正開始。也正是基於這一簡單而正確的認識,馬歇爾將軍一直主張排除對其他因素的考慮,盡可能早地渡海登陸西歐作戰,全力消滅德軍。
1943年1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最終商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這次登陸戰役的代號定為「霸王」。
人們普遍認為,指揮「霸王」戰役的盟軍最高司令一職非馬歇爾將軍莫屆。馬歇爾將軍已是眾望所歸的人。此際,美國陸軍的步兵和航空隊同時活躍在世界的六大戰場,戰線極長,但是由於馬歇爾在華盛頓指揮得力,對各路人馬的狀況、需求、配備和軍務緩急了如指掌,應付自如,協調有致,為美軍的不斷勝利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表彰馬歇爾的功績,美國眾議院和羅斯福總統曾打算特設陸軍元帥一銜授予他。但是馬歇爾拒絕了。他努力實干,不務虛名。此舉博得許多人喝采。美國著名作家塞瓦賴德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說:。這支捍衛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著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著喬治·馬歇爾的天才、無窮的精力,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權杖的。」
馬歇爾本人也想指揮歐洲戰役。1943年秋,同盟國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他擔任這一職務,這使他非常高興。但羅斯福回華盛頓後,卻無限地延長了馬歇爾的陸軍參謀長的任期。
羅斯福讓馬歇爾指揮歐洲戰役的決心本是十分堅定的。他在給潘興將軍的一封信中說:「我們准備讓他指揮的是這次戰爭中最大的作戰行動。我認為他將擔負的乃是歐洲戰場的全部指揮任務,而不僅僅關繫到某一地區。此外,英國三軍參謀部將同他就一切事宜進行磋商。再者,我認為如果不給喬治一個親臨前線統兵作戰的機會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釋是,我想讓喬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潘興……」
然而,羅斯福總統無疑最後還是同意了潘興將軍的看法。這位身卧病榻的老將軍在給總統的信中說:「……我們在打著一場全球性戰爭,離結束之日尚遠,因此要由最成熟的軍官擔任參謀長一職,以便明智地把握戰略方向。明達的軍界人士一致認為,馬歇爾將軍正是這樣一位軍官。假若把他調往某個地區作戰,則無論這個戰場看上丟如何重要,都將使我們因為失去這樣一位深諳戰略、任何其他人擔任參謀長都無法同他相比……」
不錯,馬歇爾可以極其出色地指揮歐洲戰役,但是誰又能頂替馬歇爾充任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指揮者而且指揮得如此出色呢?羅斯福最終還是把馬歇爾留在了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上。
最後,經總統批准,馬歇爾委任了艾森豪維爾將軍任盟軍最高司令,指揮「霸王」戰役。
1944年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載出馬歇爾將軍的照片。周刊選他為「本年新聞人物」,稱他為「祖國的託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寫道;「作為一位文明美國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將軍有資格代表死難將士接受本國人民的感激之情。」
無論何人,只要去五角大樓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總統認定必須把馬歇爾將軍留在華盛頓。別人很難勝任此刻壓在參謀長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馬歇爾於1939年接任參謀長以來,這項職務的責任范圍之廣,都大大超過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參謀長手下工作,他必須每時每刻都能了解戰局情況,盟國的想法,敵方的計劃,總統的打算,國會的意圖。
馬歇爾在權力下放方面做得非常徹底。他的原則是:委派最合適的人選負責某項工作,然後就放手任他去干。如果乾的出色,他會咕噥兩聲表示贊許,如果不稱職,他就請他走人。他了解下屬的全部活動。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員厭掌握的所有情況,因此他規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報合任何事情。
「馬歇爾從不拉幫結伙,」副參謀長湯姆·漢迪將軍說,「人們可以同他爭辨。只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氣上來,也十分粗暴,有時厲聲痛斥,有時冷苦冰霜。可是,他能長時間聽人介紹情況,記憶力之強令人吃驚,甚至小事也不漏過。有一次,他去國會參加一個委員會會議,議員們就某些次要但復雜的事項提了一些敏感瑣細的問題。他從容不迫,滔滔不絕地作出了權威性的回答。我問他怎麼競能記住這么多細節,他說:『我是從近幾個星期軍官們所介紹的情況中摘出來的。』」
馬歇爾掌握情況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時准時在他的會議室里開始的情況介紹會。他頗以他搞的這個介紹會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軍和盟軍司令部的指揮官們羨慕不已。馬歇爾後來回憶說:「對於我和其他主要負責軍官來說,掌握世界局勢進展狀況具有越來越大的重要性,因為各戰區同時作戰。國內形勢也是風雲多變。我們有著許多頗具才氣的專家,於是便以一幫口才很好的年輕軍官為基本力量,逐漸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況介紹會。他們每天清晨4點起床,對前一天晚上收到的電報進行綜合整理,9點鍾准備就緒,按時開講。」馬歇爾還說,「他們後來很精於此道,把情況介紹會搞得真是令人驚嘆。你可以看到整個戰局的最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戰局情況變得易於了解了。」
有一次麥克阿瑟將軍派拉福萊特上校前來華盛頓照例向馬歇爾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馬歇爾請上校參加情況介紹會,聽一聽世界戰局的情況,聽得上校目瞪口呆。會後,拉福萊特上校再沒提麥克阿瑟的要求,舉手給馬歇爾敬了個禮,默默地走了。馬歇爾後來寫道:「情況介紹會使他意識到戰爭規模如此之大,我們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變了他的想法……他開始現實地觀察整個局勢了。」
在一天的工作時間里,馬歇爾閱讀報告,寫備忘錄,聽取情況介紹,接見來訪者,出席國會作證;晉見總統,制定影響戰爭進程的重大決策。他不斷用鉛筆在官方備忘錄空白處潦草地寫上各種意見、指示。總統向國會宣讀的戰爭進展情況報告大多出自馬歇爾的手筆。
馬歇爾的工作繁忙而復雜。他曾對艾森豪維爾說,對於像他這樣一個在世界各地都負有責任的參謀長來說,越是接近勝利,事情越難處理。四處都在發生爭吵,各軍種之間在吵,政府和軍隊之間在吵,盟國之間吵得尤其不可開交。
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後(參見諾曼底戰役),美軍將領認為英軍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對他十分不滿,雙方矛盾重重。馬歇爾站在戰勝敵人的最高立場上,必須不偏不倚地處理各種矛盾,使盟軍協力勝敵。協調美軍與友軍的關系也正是馬歇爾的主要責任之一。他不斷提醒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維爾說,將軍們都容易變得「虛榮自負」,絕不要忘記,「蒙哥馬利差不多是英國唯一的英雄」,所以不要和他找麻煩。
此時,每個戰場都醞釀著糾紛,許多危機需要平息,許多歧見有待消除。太平洋、地中海、西北歐,每天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而有些問題決非一天半天所能解決。
在太平洋戰場上,一路殺回菲律賓群島的麥克阿瑟將軍不斷向參謀長要人要物,而海軍是千方百計不讓馬歇爾去注意菲律賓。這樣,馬歇爾就首先要說服參謀長聯席會議其他成員,承認菲榨賓群島是合理的軍事目標,應給予大力支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讓麥克阿瑟了解,從全局出發,不可能對他有求必應。
在中國戰區,馬歇爾不得不撤換他的司令官史迪威將軍。這不是因為這位將軍缺乏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對中國的蔣介石和東南亞英軍司令蒙巴頓蔑視而不恭,口出妄言。馬歇爾只好忍痛將他革職。
馬歇爾清楚看到,在抗擊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美軍並非孤軍奮戰,他必須倚重、倚靠甚至倚賴友軍,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歐洲戰場上,他始終要求艾森豪維爾遵循他的指示,打敗德軍,贏得勝利,同友軍保持良好關系。在歐戰的最後階段,一些美軍將領要求搶在蘇軍之前攻佔柏林,丘吉爾和蒙哥馬利也堅決反對放棄柏林,認為這等於西方把宣傳上的一個大勝利白白丟掉了。但是馬歇爾頂住了這股壓力。在他看來,放棄柏林完全是一種軍事決策。在羅斯福總統剛剛去世,杜魯門總統剛剛上任之際,他必須以軍人的方式進行思考,做出這種符合軍事邏輯的決策,由蘇軍攻佔柏林。馬歇爾和艾森豪維爾不能忘記,蘇聯還是西方的盟友。
「是的,我認為我們當時不應當攻佔柏林,」馬歇爾後來寫道,「必須記住,我們那時正在努力和俄國人打交道。我們一直同他們並肩作戰。他們是我方武裝部隊的組成部分一非常堅定的一部分。他們在戰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削弱了德軍力量,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加以考慮。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變得非常敏感,時刻在注意是否有跡象表明英國人和美國人打算背著他們決定戰爭的結局……」
1944年12月,馬歇爾受領五星上將軍銜。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終於被打敗了,德軍向盟軍和蘇軍無條件投降。這時馬歇爾已快滿65周歲。他雖然體力尚好,但心力卻不濟了。戰爭幾乎絞盡了他的腦汁。自1941年以來,他每天都要拍板決策,而每個決策幾乎都關繫到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隨著戰事的擴大,他對全世界所負的責任也加重了,煩惱和憂慮更是有增無減。他是參謀長,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露出絲毫的猶豫。無論是誰,無論是總統、國會、盟國、還是美國人民和將士,都需要有這樣一種信心:任憑混亂,至少馬歇爾方寸未亂,能夠作出決策,爭取勝利。在那前景暗淡、形勢險惡的時刻,人們把他視為中流砥柱,相信只要跟他站在一起,就能化險為夷。正如英國百慕大總督夫人瑪麗·伯利在1945年春天給他的信中所說:「你前往歐洲途經百慕大時,我們曾一道進餐。記得我當時想,你會加速勝利的到來,這使我對一切都充滿了信心。你一定收到過許多類似的信,但是我還是要向你表示祝賀,祝賀傑出的陸軍取得的輝煌戰果?我還要說,我們極為欽佩陸軍的締造者和指揮者,我們完全認為他替我們贏得了渴望已久的勝利。我還有千萬句贊美的話要說……」
此時,歐戰勝利了,希特勒死了,納粹軍隊投降了,馬歇爾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他一心想卸下參謀長的重任。好像為了提醒他解甲歸田的時候即將來臨。波茨坦會議期間有人捎來一籃子土豆、萵苣、胡蘿卜、蠶豆、捲心菜,都是來自弗吉尼亞州多多納家裡菜園的東西,這是他後婚的妻子凱瑟琳給丈夫的明顯暗示:現在是他回家蒔花務農的肘候了。
但是,對日戰爭還沒有結束,馬歇爾還不能休息。又過了3個多月,到8月,在中國、美國、蘇聯和其他各國的共同打擊下,日本被徹底打敗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在電台上親自宣讀了《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美軍佔領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的儀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這年夏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給馬歇爾將軍寫了一封信,對他在這場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贊揚:「你之所以能夠統率這支浩盪大軍,絕非偶然。是你,受命於危難,起而創建這支軍隊,組織這支軍隊,激勵這支軍隊。由於你領導有方,不消多日,部隊就建立起來,日臻完善,終於橫掃法德全境。你不僅創建了野戰大軍及輔助部隊,還造就了大批指揮人才,他們駕馭現代化兵種和軍團的龐大有機體,迂迴轉戰,以無比的速度調遣運動,幾乎是哪裡需要,哪裡就涌現出這樣的指揮官……這些年來,足下的勇氣和精力在我心中激起的尊敬和,景仰正與日俱增,你的所作所為對於與你共患難的同志,真是一種絕大的安慰,而且請不要忘記,我本人也希望是其中的一員。」
1945年8月20日,馬歇爾給杜魯門總統寫信要求卸任:「現在戰爭已經結束,軍隊正積極復員,有關削減軍備生產的重大軍事決策已經作出『戰後軍事計劃也進入相當深入的階段,現在我覺得,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要求辭去參謀長這個職務了。」馬歇爾信中還寫道,「我在陸軍部服務7年有餘,其中6年任參謀長,深知任務之艱辛繁重,如能獲得解脫,則幸甚矣。」最後馬歇爾提名艾森豪維爾繼任參謀長。
杜魯門總統考慮了一些時候,終於接受了馬歇爾的辭呈,但要求他干到秋天。
1945年11月,總統在白宮為馬歇爾舉行了告別儀式,在他佩戴的軍功章旁邊添上一簇橡樹葉章。總統親自宣讀了嘉獎令:「在這場就規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數百萬美國公民曾為祖國立下了殊勛,而五星上將喬治·卡·馬歇爾奉獻的則是勝利……他的品格、作為、效率鼓舞了全軍、全國、全世界。美國之得有明日,實有賴於馬歇爾和干百萬人民。他於世間大將軍行列中卓立前茅。」
儀式結束後,杜魯門總統把馬歇爾拉到一邊,祝他退休生活安適,愉快長壽,還保證說:「將軍,你已經為國家做了這么多的事情,我不會在你退休以後再來打擾你的;你該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是杜魯門總統食言了。10天後,他給馬歇爾打了電話:「將軍,你願意為我到中國跑一趟嗎?」
1945年12月,馬歇爾作為駐華特使抵上海,負責「調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系。1946年11月軍調失敗,他返回美國。
1947年1月,他出任國務卿,6月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人稱「馬歇爾計劃」。1949年1月辭去國務卿職務。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國防部長。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959年10月16日馬歇爾病逝。全美國舉哀一日。他留有遺言:「簡葬我,一如軍中忠誠為國之尋常將士。切忌鋪張。典式毋盛。追悼會宜簡,到場只限族親,尤須悄然為之。」葬禮按其遺言進行。其肅穆、簡朴,有序無嘩,宛若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生平指揮作戰之狀。
這位為打敗法西斯建立了豐功偉績的一代英才靜靜地長眠於阿林頓公墓。
⑨ 我求個 炫舞戒指的字體 「涷」 透明的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美國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美國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
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聯邦政府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
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
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美國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
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
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聯邦立法機構--國會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委員會分為:
①常設委員會,其數目各屆國會不盡相同,任期與每屆國會任期同為2年。影響較大的有:眾議院的議事規則、賦稅、撥款、軍事、司法、外交等委員會,參議院的外交、撥款、財政、司法、軍事等委員會。
②特別調查委員會,為處理臨時或專門性問題而設立。
③聯席委員會,需要作出與兩院共同有關的決定時成立。
④調解委員會,其任務是擬定一個能為兩黨接受的議案。國會還設有總審計室、國會圖書館等附屬機構。
參議院
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2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選l/3,連選得連任。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
眾議院
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議席分配法》,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
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聯邦行政機構
聯邦行政機構,又稱行政各部、內閣各部。國務院居內閣各部之首,首腦國務卿為總統的主要外交顧問,負責全面指導、協調和管理美國對外事務,也是內閣頭號成員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
內閣部實行部長負責制。部下面設司(局)、處。部內機構一般分屬兩類:業務管理機構和機關管理機構。由於各部的歷史發展和職責許可權不同,各部業務管理機構的設置差別較大。各部機關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相同,一般設有機關事務管理;人事、預算、財務和公共關系等機構,以及法律總顧問辦公室、監察長辦公室、受理與本部規章內事務的地方派出機構。部內的司(局)由助理部長(局長)領導、各處由助理部長幫辦領導。
國務院
國務院是聯邦政府主管外交並兼管部分內政事務的行政部門。1789年9月由外交部改組而成。它是美國政府中成立最早的部級機關,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國務院的行政首長是國務卿,由總統任命 (經參議院同意)並對總統負責,是僅次於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他還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國務院設有副國務卿、 政治事務副國務卿、協調安全援助計劃副國務卿,以及副國務卿幫辦,助理國務卿等官員。國務院機構龐大,設有國務卿辦公室, 主管非洲、歐洲、遠東與太平洋、拉丁美洲、近東和南亞地區事務的地區司,主管經濟與商務、情報與研究、法律顧問、公共事務的專業司;在世界各地設有許多大使館、代表團、總領事館、領事館以及駐聯合國代表團。
國務院的具體職責是:主管美國在全世界的大使和領事網以及涉外官員的工作,協助總統同外國簽訂條約和協定,安排總統接見外國使節,就承認新國家或新政府向總統提供意見等。
美國法院組織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一)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1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2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它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 。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3專門法院
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二)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1 基層法院
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2 州上訴法院
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3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共和黨(Republic Party)
共和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民主黨輪流執政。又名「老大黨」。以象為徽。
[黨史]: 19世紀50年代,北部工業家與南部種植園主的政治斗爭白熱化。1854年民主黨政府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對奴隸制擴展的地域限制,導致1854-1856年堪薩斯內戰,促成共和黨於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黨中的激進派、自由土地黨人和前輝格黨的大部分黨員組成。主要代表工業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工人和西部小農的利益。反對在美國擴展奴隸制。至此,美國兩黨制確立。
共和黨創立後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氣。1860年其候選人A·林肯以「言論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身自由」為綱領當選第16屆總統 (1861-1865)。南北戰爭中,共和黨領導北方人民,戰勝南部同盟,在全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戰後,共和黨連續執政20年,以「拯救聯邦」和「 解放黑人」的「老大黨」自稱,並與南部白人至上主義者妥協。19世紀80-90年代美國進入壟斷階段。這一時期,共和黨長期執政,為東北部和中部財團利益服務。1898年總統W·麥金利(1843-1901)發動爭奪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爭。翌年提出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20世紀20-30年代,連續執政的3位共和黨總統對大企業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嚴重失調,造成商品積壓、金融混亂和大批失業,導致1929-1933年經濟危機。共和黨在1932年總統競選中慘敗,從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黨開始得到南部財團支持,1953年其候選人D·D·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 。任內提出侵略中東的「艾森豪威爾主義」。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繼擔任總統。1981年E·W·里根上台,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外提出「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重振國威」的口號,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同時在加強實力的基礎上,謀求同蘇聯談判。1984年連任總統。1989-1993年 ,G·布希出任總統。
該黨以大選年競選總統的綱領為全黨政綱。無固定成員,黨員人數以每次大選前選民登記為准。只有少數人是經過一定關系和手續加入黨的基層組織的黨員。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每4年於選舉年夏季召開一次,提名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綱領。常設機構為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設正、副主席、秘書、司庫等,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主持總統競選活動。各州設州委員會,主持本州競選活動。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共和黨輪流執政。以驢為徽。
[黨史] :1791年建黨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傑克遜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全國第3次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民主黨。主要代表西南部新興的植棉奴隸主和舊南部奴隸主、小農、邊疆居民和工匠等階級的利益。
1828年A·傑克遜當選總統(1829-1837在任),他為維護聯邦統一、制止分裂危機,進行了政治改革。他擴大了總統及聯邦政府職權,實行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以州為單位提出總統選舉人,勝利者獲得本州全部選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黨各級委員會;擴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選權等。美國學者稱之為「傑克遜民主」。此後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國輝格黨執政外,均由民主黨掌權。
19世紀40年代民主黨被大奴隸主控制,主張在新土地上擴大奴隸制。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發生分裂,北部民主黨並入共和黨;南部民主黨則成為奴隸主政黨,並挑起美國內戰。戰後民主黨長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並得到與進口貿易有關的北方工業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長期是「南方黨」,直到1932年大選時,才開始打破傳統的地域界線。
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來,民主黨在本質上與共和黨無異,亦被壟斷財團控制。但因其一貫標榜民主頗得工會中上層支持,常以代表勞工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主黨T·W·威爾遜政府於1917年參戰。1920年後共和黨執政。1933年民主黨的F·D·羅斯福在嚴重經濟危機中擊敗共和黨總統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總統,實行新政,以解決經濟危機,並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4次蟬聯總統。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後,由H·S·杜魯門繼任。1950年杜魯門政府派兵入侵朝鮮。1953年杜魯門下台。此後,民主黨與共和黨繼續交替執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黨執政,J·F·肯尼迪、L·B·約翰遜、J·卡特(1977-1981在任)任總統。民主黨對內繼續推行「新政」政策,先後提出「公平施政」、「新邊疆」和「偉大社會的方針」;對外推行擴張政策。肯尼迪、約翰遜任內強化了越南戰爭。1994年B.柯林頓出任總統。
該黨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競選綱領。中央設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和主持競選活動。該機構設主席、副主席、秘書、司庫和特別法律顧問等職。下設各州委員會,組織本州競選活動。該黨無固定綱領,以競選總統的綱領作為政綱,亦無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其他黨派組織
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
美國政黨。19世紀90年代後半期,新的社會主義運動在美國逐漸興起。1897年6月18日,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國社會民主聯盟,並選出了執行機構——全國委員會,E·V·德布斯任主席。1898年6月7日,在芝加哥召開聯盟的第1次代表大會上,因辯論247綱領委員會的報告而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實施移民計劃;建議用組織大批移民到西部去的辦法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派主張放棄這種空想,只相信「國際社會主義原則和綱領」,只採取社會主義的宣傳方法,並拒絕承認大會以多數票通過的移民計劃,宣布退出大會另舉行會議,成立社會民主黨,並選舉一個全國執行委員會。德布斯當選執行委員。新黨以參加競選為政治斗爭手段,發展迅速。此後兩年,社會民主黨在馬薩諸塞、新罕布希爾等9個州指定各州候選人或地方候選人。1899年地方選舉中,該黨成員中有人當選為市長、市參議員、鎮議會議員。1900年德布斯被推選為美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的總統候選人。1900年3月6日,社會民主黨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召開第1次代表大會,會上討論並要求社會主義力量統一起來。1901年7月29日,該黨與退出美國社會主義工黨的M·希爾奎特派共同組成了社會黨。
社會黨(Social Party)
美國政黨。1898年美國勞工和政治領袖E·V·德布斯領導並創立的社會民主黨,於1901年7月29日同M·希爾奎特領導的社會主義工黨溫和派合並,取名社會黨。總部設在聖路易斯。
黨的基本綱領是把工人階級和同情它的階級組成一個政黨,以參加競選作為政治斗爭手段,以期奪取政府的各項權力,並利用這些權力把現存的生產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變為全體人民的集體所有制。反對通過社會革命途徑建立社會主義。1901年有黨員1萬名,1912年增至12萬,遍布各州工會。組織成員比較復雜,有城鄉小資產階級包括許多律師、牧師、小僱主和來自俄、波、匈等國的移民。還有工人,其中國外出生的工人佔多數。黨內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把持了黨的領導權。黨的主要領導者左派代表是德布斯,右派代表是希爾奎特。右派曾公開擁護伯思施坦修正主義。
1905-1914年間是社會黨活動全盛時期,創辦了13種日報、12種月刊和近300種周刊。1912年社會黨發生第一次分裂。著名工人運動話動家W·D·海伍德被免除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他和134名工人黨員相繼退黨。1917年,社會黨在左派鼓動下,通過反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議;德布斯與C·E·魯滕堡因反戰活動被捕人獄。1920年總統競選中,德布斯雖在獄中,仍獲得92萬張選票。社會黨在許多地方工會和美國勞工聯合會中產生過一定影響,在州和地方議員選舉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俄國十月革命後;黨內左派主張拋棄改良主義綱領,直接推翻資本主義制度。1919年,社會黨再次發生大分裂。左派魯滕堡等退出,組建成美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勞工黨(1921年兩派合並為統一共產黨)。1924年,社會黨支持進步黨R·M·拉福萊特競選總統,以加強資產階級和工會領袖掌握領導權的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反對壟斷資本的統一戰線。1928年起,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N·托馬斯(1884-1968)連續5次參加總統競選失敗;之後曾又兩次參加總統競選,均得票極少。1960年,德布斯決定退出全國政治生活,致力於教育活動。
60年代末,社會黨分裂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黨。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會民主聯盟在1972年與社會黨重新聯合,更名為社會民主黨。
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工人階級的政黨。19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左派社會黨相繼成立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和美國共產黨。兩黨的政治綱領大致相同。不久同時遭到美國政府查禁,1920年1月被迫轉入半地下。1920年5月,共產黨部分黨員先與共產主義勞工黨聯合組成美國統一共產黨,1921年5月該黨又與共產黨合並,組成以C·B·魯騰堡為執行書記的美國共產黨。美共通過勞工聯盟和工人理事會積極開展活動,並支持它們於1921年12月組成公開的美國工人黨。1923年4月,共產黨與工人黨合並,稱美國工人黨,從而結束黨的半公開活動時期。1925年8月,美國工人黨改稱美國工人(共產)黨。
1927年魯騰堡逝世,J·洛夫斯通擔任執行書記。1928年10月,他批判和清洗托洛茨基分子J·G·坎農機會主義集團。以W·Z·福斯特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公開揭露和批判洛夫斯通修正主義路線,1929年7月,美共中央委員會將這個修正主義集團清除出黨,並選舉福斯特等4人擔任書記。1990年黨的「七大」又改名為美國共產黨。
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美共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抗議失業、抗議飢餓和反對削減工資的群眾運動,參與組織一系列總罷工和震撼全國的示威遊行,並深入南部為維護工人、黑人和農業勞動者的政治經濟權益而斗爭。美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同情和支持中國、西班牙等被侵略國家,1937年組織3000名戰士參加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當總統F·D·羅斯福「新政」遭到法西斯分子攻擊時,美共從初期待否定態度轉而有限度地、批判地支持羅斯福及其一些改革。美共威望迅速提高,30年代末黨員人數也增加到10萬人。1932年福斯特患重病。1934年4月,在美共「八大」上,E·R·白勞德當選為總書記,但他逐步滑向修正主義。德黑蘭會議後,公開主張放棄社會革命,實行改良主義和階級合作。1944年5月解散共產黨另建非黨的共產主義政治協會。1945年7月,美國共產黨人在福斯特的領導下舉行非常大會,嚴厲批判了白勞德的錯誤路線,恢復了共產黨的組織。1946年2月白勞德被開除出黨,福斯特當選為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對共產黨人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和鎮壓。1948年美共12名政治局委員被判刑。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美共又受到「反斯大林主義」等國際事變的沖擊,黨內一部分人發生動搖,甚至提出了把黨變成某種政治或』教育協會的主張,黨員人數銳減。1957年2月,黨的「十六大」批判這種錯誤傾向,但此後黨內修正主義繼續泛濫。1958年2月,美共召開全國委員會批判修正主義錯誤觀點。1961年黨的領導人福斯特逝世,E·G·弗林繼任黨的主席。1966年美共恢復合法地位和各種公開活動,1968、1972年均提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美共「二十一大」以後,把產業工人和黑人作為工作重點。1979年美共「二十二大」通過的綱領指出,要通過和平道路戰勝壟斷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國。70年代末美共約有黨員1.5萬人,黨組織分布在37個州,G·霍爾任總書記,H·溫斯頓任主席。黨的中央理論刊物是《政治月刊》,機關報為《每日世界》。
⑩ 如何正確理解沖突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
根據美國行政管理學家福萊特的研究,沖突是建立在利益不同的基礎上的。建設性沖突就是指能夠通過利益整合使得雙方調整關系,共同獲益,從而社會福利最大化;破壞性沖突就是雙發僵持不下,甚至爆發劇烈對抗,造成社會福利的總體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