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寒亭朱里鎮富郭庄三村有多少戶
醒吧,有魅力的腳
火星,衰敗吧!
游動吧,重力!
『貳』 河南頂城在哪裡
項城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居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1′-115°40′,北緯33°03′-33°30′ 。境域南北長49.5公里,東西寬35.25公里。西鄰上蔡縣、商水縣,東連沈丘縣,北與與淮陽縣隔河相望,南與平輿縣接壤,東南與安徽臨泉縣毗鄰。河南省5個重點擴權市之一。 全市共有地表水1.49億立方米,地下水2.07億立方米,過境水20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212.56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量2.04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1.61億立方米。地下水老於埋藏深度,一般3—5米。項城大部分地下水屬鈣鎂型水質,礦化度低於0.013克/升,PH值一般在7-8.5之間,適宜於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總土地面積16.06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8.5萬畝,佔62.2%農民人均耕地1.14畝;林地、村鎮、交通、溝河坑塘、渠道等用地60.68萬畝,佔37.8%。 項城市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兼有南北之長,氣候溫暖適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高粱、薯類、芝麻、棉花、煙葉等30多種。水生物有藕、菱、蒲、葦、浮萍等10餘種。林木樹種主要有楊、柳、椿、楝、榆、槐、泡桐、蘋果、梨、桃、棗、柿、杏、李、梅等50餘種,此外還有淡竹、杞柳、紫穗、白蠟條等經濟林和小灌木。 隨著氣候的逐步變暖,南花北移在項城的實驗搞的非常好,亞熱帶常綠植物廣玉蘭、雪松、桂花、枇杷、楊梅、棕櫚、竹類、柑橘、香樟、黃楊、冬青、海桐、梅花、杜鵑、山茶、梔子、羅漢松等紛紛落戶項城,這些亞熱帶植物成為北方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項城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鵝等,成以槐山羊和黃牛生產最為著名,是全國主要產區之一。魚類以鰱、鯉、鯽為主,此外還有野雞、野鴨、白鷺、黃鼠狼、刺蝟、野兔、蛇等益鳥益獸、微生物。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項城市轄6個辦事處、12個鎮、3個鄉:花園辦事處、水寨辦事處、東方辦事處、蓮花辦事處、光武辦事處 、千佛閣辦事處;南頓鎮、孫店鎮、李寨鎮、賈嶺鎮、高寺鎮、新橋鎮、付集鎮、官會鎮、丁集鎮、鄭郭鎮、秣陵鎮、王明口鎮、永豐鄉、范集鄉、三張店鄉。市人民政府駐花園辦事處。 花園辦事處 面積:14.99平方千米, 人口:48792人, 代碼:411681001 北起周項高速公路入口,南至蓮花大道,西起潘庄、後李窪邊界,東至沙河。2006年,轄9個村委會:鄺花園村、李窪村、後高營村(劉營)、尚關村、潘庄村、張寨村、從營村、趙營村、武庄村。辦事處駐迎賓大道旁。 水寨辦事處 面積:6.4平方千米, 人口:60379人, 代碼:411681002 北起蓮花大道,南沿迎賓大道順環城路向東至水新路,沿水新路向北至沙河。轄古樓、東關、南關、北關、西關、新莊、沙南、沙河、東郊、西郊、南郊、任營、孔營13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原水寨鎮政府。 東方辦事處 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42519人,代碼:411681003 西起水新北路,東至王集、孫營行政村邊界,北至沙河,南至王溝、趙橋行政村邊界。2006年,轄8個村委會:胡營村、劉堂村、東張營村、董營村、王集村、楊樓村(周公廟)、聶寨村、孫營村。辦事處駐東方大道昊寧葯業公司對面的原基金會清欠辦公室。 蓮花辦事處 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40764人,代碼:411681004 沿水新路向南至小張營行政村邊界,東至韓老家、王溝行政村邊界,轄王溝、韓老家、韓嶺、劉庄寨4個行政村[注]。2006年,轄8個村委會:王溝村、韓老家村、韓嶺村、劉庄寨村、韓小庄村、小張營村、大張營村、徐樓村。辦事處駐水新路原中行水新分理處。 千佛閣辦事處 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26691人,代碼:411681005 東起水新路,西至劉祖師廟、劉菜園、獅子李營行政村邊界,北起環城東路,南至大廟行政村邊界,轄劉祖師廟、郭庄、劉菜園、霍營、尚營、袁張營、呂店、祁庄、獅子李營、大廟10個行政村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劉祖廟村、郭庄村、劉菜園村、霍營村、尚營村、袁張營村、呂店村、祁庄村、獅子李營村、大廟村、朱窪村、周集村、老君廟村、千佛閣村。辦事處駐原城郊鄉政府新址。 光武辦事處 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52458人,代碼:411681006 北起駙馬溝,南至鄧灣、劉香庄邊界,西起東風、榮樓邊界,東至迎賓大道向南劉香庄邊界,轄劉冢、蛤蟆寨、榮樓、東風、鄺庄、解庄、鄭營、鄧灣、劉香庄9個行政村(另說明:東風行政村按城區管理,由南頓鎮政府代管)。2006年,轄8個村委會:榮樓村、鄺庄村、解庄村、劉冢村、蛤蟆寨村、鄭營村、鄧灣村、劉香庄村。辦事處駐榮樓東。 註:根據「此次調整時候有關資料」。本頁所有鄉鎮的「2006年村(居)名錄」根據「河南省2006年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南頓鎮 面積:71.72平方千米 人口:7.8萬人 代碼:411681100 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區6千米,東及東北鄰城郊鄉,南鄰范集鄉,東南鄰永豐鄉,西及西北與商水縣接壤。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南頓村、河口村、楊庄村、八聯村、位庄村、任冢村、白坡村、劉店村、馬旗村、周樓村、齊坡村、王莊村、劉寨村、七溝村、王坡村、彭庄村、汪庄村、馬樓村、玄六村、田園村、姜庄村、高窪村、水劉村、東風村。鎮政府駐南頓。 據《太平環宇記》載:「南頓,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令尹子玉所築。」漢置南頓縣,晉惠帝置南頓郡,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明省入項城,清設南集牌,民國時設區。建國後為第六區,1958年成立南頓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南頓鄉,1988年撤鄉設鎮。原轄28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2006年,將與城區接壤的東風、榮樓、鄭營、鄧灣、劉香庄5個行政村共13.59平方千米、27297人劃入城區(說明:東風行政村按城區管理,由南頓鎮政府代管)。 孫店鎮 面積:70.8平方千米 人口:7.5萬人 代碼:411681101 位於市境西南部,西與上蔡、商水為鄰,南鄰三張店鄉、李寨鎮,北鄰范集鄉。2006年,轄34個村委會:孫店村、汝陽劉村、前董村、後董村、董墳村、袁營村、龔堂村、霍坡村、大龔村、鄭營村、王樓村、彭營村、輝李村、馮營村、劉營村、高皇廟村、師庄村、大李村、閆店村、張庄村、丁營村、火張營村、解堂村、石營村、廣陽村、陳州張村、崔寨村、陳東頭村、高營村、祁橋村、馬庄村、劉庄村、李營村、朱庄村(8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孫店。 據傳,明朝末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灣處定居。因此處是虹河上的一個埠口,孫姓為謀生計,在此開設店鋪,後成村名孫灣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孫灣寨,有集。後寨廢,稱孫灣店。民國時期簡稱今名。民國時期屬孫店鄉,1948年為孫店區,1958年成立孫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孫店鄉,1988年撤鄉設鎮。 李寨鎮 面積:67.5平方千米 人口:7.07萬人 代碼:411681102 位於市境西南邊緣。東鄰三張店鄉,東南鄰賈嶺鎮,西、南鄰平輿縣,西北鄰上蔡縣,北鄰孫店鎮。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李寨村、大位寨村、謝寨村、大黃村、東薛村、喬庄村、尤許村、大范村、楊堂村、大衛村、馬寨村、趙堂村、張庄村、郭王莊村、後韓村、曹窯村、大王村、勤儉村、閆庄村、小范村、庄王村、宗廟村、董橋村、熊庄村、衛店村、項營村、太阜店村(7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李寨。 李寨原名韓李寨。據建寨碑文記載:清道光(1821--1850)年間,後韓庄韓萬益和小李庄李紅,協議建寨。李姓獻出自己村莊作為寨址,韓姓負擔建寨一切費用。寨建成後,名韓李寨。1948年6月,屬月潭區。1951年6月增設十區(韓李寨),1961年7月,並入孫店區,1965年7月,復名韓李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李寨鄉,1996年11月撤鄉設鎮。 賈嶺鎮 面積:87.6平方千米 人口:7.6萬人 代碼:411681103 位於市境南端,東鄰安徽省臨泉縣,西鄰李寨鎮,南鄰平輿縣,北臨三張店鄉、秣陵鎮、新橋鎮。2006年,轄34個村委會:賈嶺村、馬店村、凡樓村、韓庄村、閆老莊村、龐庄村、閆老寨村、老雷子村、大曹村、蘇閣村、路閆庄村、大劉村、閆梅村、文樓村、黃集村、歐寨村、宋庄村、南劉村、王樓村、王竹園村、李店村、蔣廟村、大王村、張新村、小位庄村、梅庄村、東劉村、白楊樹村、塗庄村、羅庄村、麻大庄村、麻王莊村、麻老莊村、吳老莊村(11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賈嶺。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此處有一道山嶺,呈西北、東南走向,名十字嶺,又名金雞嶺。後有戶賈姓在此落戶,更名賈家嶺,簡稱賈嶺。1958年建賈嶺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賈嶺鄉,1988年撤鄉設鎮。 高寺鎮 面積:64.7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1681104 位於市境中部,東鄰官會鎮、新橋鎮、西鄰范集鄉,南鄰秣陵鎮,北鄰丁集鎮、永豐鄉。2006年,轄26個村委會:,橋北頭村、張廟村、吳庄村、高寺村、席營村、袁樓村、油坊村、程庄村、團店村、張營村、張老家村、新莊村、高閆村、袁庄村、瓦房村、曹坡村、黃冢村、孫堂村、白衣閣村、樊庄村、張小集村、蔣庄村、張鳳庄村、陳樓村、樓堤村、袁閣村(10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高寺。 古代,此處有一高丘,名高陽丘。後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簡稱今名。1965年由新橋、老城、丁集三個公社劃出部分大隊成立高寺公社,1983年改為高寺鄉,2001年撤鄉設鎮。 新橋鎮 面積:74.5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 代碼:411681105 位於市境南部,東鄰付集鎮、西鄰老城鄉,南鄰安徽省臨泉縣,東南臨沈丘縣,西南鄰賈嶺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北村、南村、孫營村、南趙庄村、潘營村、北李營村、鄧庄村、林庄村、常樓村、存民庄村、張小庄村、楊木庄村、賈庄村、曹樓村、師大樓村、石灣村、姜胡同村、南李營村、張橛庄村、王呂庄村、文庄村、梨西村、李樓村、劉營村、苑庄村、艾庄村、三官廟村、土樓村、蔣樓村(11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新橋。 據傳:此處泥河上原建有木橋,名稱無考。明弘治(1488-1505)年間將原橋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橋,故名。1958年成立新橋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新橋鄉。1988年撤鄉設鎮。 付集鎮 面積:47平方千米 人口:5.2萬人 代碼:411681106 位於市境東南部,東及東南鄰沈丘縣,西及西南鄰新橋鎮,北鄰官會鎮。2006年,轄21個村委會:郭溝村、付集村、高劉村、汪營村、直河村、付庄村、曹營村、韓營村、於寺村、馮寨村、張埝村、李大庄村、官莊村、雙廟村、於樓村、黃廟村、崔小庄村、單庄村、馬庄村、於寨村、蘇李村(10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劉庄。 據傳宋朝曹娘娘乘船在運糧河上遊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叢林,景色宜人,便棄船登岸遊玩,見幾戶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說這是富集(富戶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來此定居,先居傅墩,後從傅墩遷此,傅族財大勢大,將富集更名為傅集。1965年由新橋官會兩公社劃出部分大隊建立傅集公社,因公社駐地傅集故名;1970年公社機關由傅集遷到劉庄,仍稱傅集公社。1983年改稱傅集鄉,1997年撤鄉設鎮。 官會鎮 面積:72.48平方千米 人口:7.25萬人 代碼:411681107 位於市境東部,東至直河與沈丘縣交界;南至汾河與傅集鎮、新橋鎮為鄰;西與高寺鎮、丁集鎮接鑲;北與王明口鎮毗連。2006年,轄27個村委會:官會村、高趙庄村、劉樓村、高庄村、路營村、蔡庄村、時橋村、孫寨村、靳庄村、韓營村、時庄村、李橋村、腰庄村、徐庄村、鄭樓村、毛樓村、公劉村、沙廟村、於廟村、紀庄村、范橋村、馬老莊村、汾庄村、李四坑村、幫糧集村、薛樓村、李趙庄村(13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官會。 據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項城、沈丘、銅城三縣知縣,為解決水利糾紛於此會晤,故名官會。1958年建官會人民公社地,1983年為官會鄉。1998年撤鄉設鎮。 丁集鎮 面積:63.71平方千米 人口:5.9萬人 代碼:411681108 位於市境北中部,東與王明口鎮壤;南至曹河與高寺鎮相連;西與永豐鄉交界;北至人民溝與秣陵鎮毗鄰。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沈庄村、下樓村、橋口村、關庄村、田寨村、任樓村、徐營村、王李橋村、閆庄村、河北村、李庄村、索庄村、龍王廟村、邵庄村、李樓村、土屯村、大田營村、田廟村、王官橋村、石樓村、劉堂村、陳營村、鴿子樓村、王樓村、戴橋村、霍庄村(11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丁集。 據傳古時候,這里有個村叫丁村,村頭有集,名丁村集。後來選在集東谷河上建橋,丁村集隨之遷移,後來,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遷居丁集者越來越多,丁集便逐漸發展起來。1958年建立丁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丁集鄉,1988年撤鄉設鎮。 鄭郭鎮 面積:65.5平方千米 人口:6.7萬人 代碼:411681109 位於市境東北部,於沈丘、項城兩城之間,北隔沙河與淮陽縣相望,西鄰城郊鄉,南鄰王明口鎮。2006年,轄25個村委會:北街村、南街村、前時村、李窪村、後時村、師寨村、張堂村、侯庄村、王井村、金東村、金西村、劉營村、任庄村、張營村、孟營村、高營村、束庄村、賈庄村、王埝村、於堰村、朱營村、趙橋村、胡樓村、牛營村、趙集村。鎮政府駐鄭郭。 鄭郭名稱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一種說法是《項城縣志》「雜事志·異聞」篇:據傳,該村鄭、郭兩姓結親,鄭夫早亡,郭姓媳婦侍奉牙齒俱落之婆母,以乳汁養之數年,感動上天。清順治三年,此處颳起特大旋風,飛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餘間盡被損毀,唯獨郭寡婦四間草房安然無恙。事後,「郭家賢孝女、鄭家好媳婦」,廣為流傳。鄭郭集因此得名。1958年建鄭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鄭郭鄉,2001年3月撤鄉設鎮。原轄39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2006年,將與城區接壤的王集、楊樓、孫營、聶寨4個行政村共5.3平方千米、16119人劃入市區。 秣陵鎮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人 代碼:411681110 2006年,轄4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北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西郊村、南郊村、北郊村、東郊村、大凡村、白溝村、吳庄村、前老家村、金營村、土屯村、三里店村、王營村、范冢村、閆樓村、新莊村、王路口村、陶灣村、西陳樓村、八里庄村、周池村、東陳村、南張村、夏營村、李庄村、姚庄村、吳場村、骨頭冢村、李閣村、朱營村。鎮政府駐北關居委會。 「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為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冬,縣政府遷水寨後,這里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2005年,撤銷秣陵鎮、老城鄉,設立新的秣陵鎮。 王明口鎮 面積:75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 代碼:411681111 位於市境東部,緊靠洛界公路和漯阜鐵路。2006年,轄26個村委會:王明口村、邢集村、陳州營村、孔庄村、張吳樓村、袁寨村、侯庄村、趙公橋村、田莊村、閆寨村、賈樓村、李庄村、大於庄村、胡寨村、黃許營村、苗庄村、小孫寨村、田老家村、閆灣村、王家寨村、方庄村、柳杭村、牛灘村、三官廟村、咬子頭村、王老莊村(142個自然村)。 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2001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 永豐鄉 面積:56.6平方千米 人口:62670人 代碼:411681200 位於市境北中部,東鄰丁集鎮,西鄰范集鄉,南鄰高寺鎮,北鄰南頓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永豐村、馮灘村、沈庄村、克庄村、王莊村、王營村、閆庄村、朱灘村、平樓村、後欒村、馬庄村、大黃村、大李庄村、鮑庄村、前欒村、栗營村、凡沖村、火星閣村、馬樓村、毛集村、唐樓村、汕河村、大劉村、大靳村、郭大庄村、谷樓村、王樓村、羅集村、鞠營村(99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永豐。 永豐原名百家冢鋪。清宣統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豐」,取永年豐收之意。1965年由范集、南頓、丁集三個鄉劃出部分大隊,成立永豐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永豐鄉。 范集鄉 面積:58.12平方千米 人口:6.4萬人 代碼:411681201 位於市境西部,北鄰南頓鎮,東鄰永豐鄉、高寺鎮,西鄰商水縣。南與孫店鎮、秣陵鎮隔河相望。2006年,轄28個村委會:范集村、楊庄村、黨庄村、程營村、大陳村、雙樓村、位營村、曹屯村、李樓村、曹庄村、申營村、史庄村、蔣寨村、宋營村、朱庄村、張樓村、路口村、文庄村、侯營村、尚店村、楊營村、司庄村、前鄧樓村、大吳村、付樓村、余營村、大王村、郭王村(8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范集。 據傳: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項羽軍師范增隱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園、亭台樓閣,頗為壯觀。後起集,名范亭集。清咸豐11年(1861)趙作賓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簡稱范集。1946年屬項城縣婁堤鄉第六保,1947年屬項城縣第七區,1951年改為范集區、范集小區,1958年成立範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范集鄉。 三張店鄉 面積:61.55平方千米 人口:5.127萬人 代碼:411681202 位於市境南部,東鄰秣陵鎮,西鄰李寨鎮,東南鄰賈嶺鎮,西北鄰孫店鎮。2006年,轄25個村委會:三店村、大丁村、新寨村、張寨村、李庄村、坡龔村、田集村、紀韓村、綽劉村、夏寨村、陳張村、楊樓村、盛營村、黃庄村、夏庄村、任庄村、大趙村、楊崗村、賈代村、大麴村、石廟村、馬庄村、張庄村、雙黃村、裴庄村(80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三張店。 據傳,明朝,由太康縣西南張庄遷來張姓在此開鹽店;由孫店南虹河沿章庄遷來章姓;由縣城(今秣陵鎮)西北遷來臧姓,共居一村,因名。1965年,由李寨、賈嶺、孫店、城關四個區劃部分大隊,成立了三張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三張店鄉。
[編輯本段]建制沿革
項城在周初年為項子國。是西周時封疆劃界分封的子爵,是封國而治的地方行政單位或行政區劃之一,隸屬於周王(或周天子)。到東周春秋時,仍為項子國。魯僖公十七年夏,魯國滅掉項子國,從此項子國國名即被取消,僅存項地名。 東周戰國時期,楚滅魯,項地即改屬於楚國。楚襄王時,將楚都由郢徙於陳,以項為別都(即陪都)。 秦始皇並兼六國,統一中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改陳地為潁川郡,以陳為縣。項地歸屬於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名。 秦末楚漢相爭之後,楚敗漢勝,漢高祖在項地設置項縣,屬汝南郡。到東漢時,沿襲西漢的地方行政區劃而無變更,仍為項縣,屬汝南郡。 三國時期,仍為項縣,在曹魏統轄境域之內。項縣隸屬陳國。 晉代行郡國制。項縣名稱未變,西晉時先屬陳國,後改屬梁國。 南北朝時,戰爭頻繁,東討西伐,南征北戰,潁、淮流域歸屬時變,項縣隸屬州郡亦時變,縣名稱亦有變化。 南朝劉宋時曾改項縣為項城縣,增一「城」字,屬於豫州陳郡。北朝北魏、北齊、北周均稱項縣,北魏時項縣隸屬陳郡,北齊時項縣改屬信州。南朝齊、梁也都仍稱項縣,梁時項縣屬因殷州。北朝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在項縣僑立的秣陵縣隸屬北丹陽郡,項縣仍隸屬陳郡。 隋朝統一中國後,確定為項城縣。五代時,項城縣隸屬陳州。金代時,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元代時,項城縣隸屬陳州。明代時,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 清代,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陳州府,疆域無大變化,但與西鄰各縣有插花地。 中華民國時,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淮陽淪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至項城縣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解放戰爭後期曾先後建立沈項臨縣和沈項淮縣,隸屬豫東行署。解放戰爭後,結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權,與四鄰各縣進行邊境調整,從根本上解決了與鄰縣間的插花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年底,項城縣城由秣陵鎮遷至水寨鎮。1949年至1953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1953年至1958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商丘專員公署。1959年至1961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開封專員公署。1962年至1965年項城縣隸屬河南商丘專員公署。1965年至2000年項城縣(市)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設市,項城隸屬於周口市。1993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項城市。
[編輯本段]交通優勢
交通優勢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項城市緊緊抓住道路建設這個關鍵,不斷加大道路建設投資,今日之項城,已成為雄踞中原,水陸暢達,維系八方,交通便利的新興城市。漯阜電氣化鐵路穿境而過,東連京九、西接京廣鐵路兩大動脈;阿深高速公路、106國道平行縱貫南北全境,漯界高速公路,漯界高等級公路,331省道(劉鐵冢-孫庄-楊集)、217省道(傅集-老城-劉鐵冢-孫店-范集-商水)橫跨東西,沙潁河航運通江達海,豐水期和枯水期分別可通行1500--300噸級拖船,是河南距離長三角最近的水運城市,沙潁河航道具有很高的水運價值。 市鄉(鎮)公路、鄉村公路、硬化道路縱橫交織。特別是近十年來,全市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24514萬元,大修改建干線公路80公里,新建、大修縣鄉公路320公里。全市公路(油路)通車總里程達476�3公里,公路網密度43�1公里/百平方里,較1994年分別增長2�7倍和2�63倍。連續榮獲河南省第五、六、七、八屆「好路杯」金杯縣稱號。全市已開通長途客運班線43條,城鄉客運班線13條,同國內43個大中城市互通了直達客車。完整的水陸交通網路,使項城成為豫東較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貨中轉站。項城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愈益明顯。
『叄』 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夏邱鎮夏東村王姓家譜,本人現在河南新鄉定居,為後代起名。。
高陽村看看下面的信息是不!
魏家左明成化衛中國和單佐(山東)轉移到建村,故名。以前弄縣的情況下,高陽
高陽通顓頊古都8歲前,29歲。商代人群結算。家庭高陽縣明洪武年間的漢高祖六年之前,因為搬遷的老城區馮家高陽縣在此之前,是老城區,老城區的起源。
事實上,南門,,包括黃庄,李家莊,中華民國注冊成立的高陽。
北蔡口,位於蔡家口北北蔡家嘴說,後簡北蔡口。蔡家嘴也改變了南蔡口。明天(1404年至1412年)的國王,常兩姓姓山西省,劉,大二縣劉庄(也不可能)移動到建村。
8早期的宋姓建村北口魚壩,魚壩北口,北後,簡八北八簡後。據傳說,這里在西司唐河,水,形成一個壩口,說魚壩口。張,王鑒村南說,南方中排名第八。
趙堡店,宋的當地豪強愛國者抵抗外來入侵的轟動,建堡自衛,由於打王趙棋號碼,姓名趙王,堡。設置關道明永樂年間,人們在村北店沿道路眾多,因此而得名。在此之前,也被稱為北趙堡。另一位代表說,這個古老的水域,名趙堡湖,乾燥後。明代,山西移動平靜下來,說趙堡店。
鋒利的巢建在這個村子裡,一位姓宋珍,煮鹽為生,村炒鹽窩。清提到炒窩。的變化,指出巢1958年
邊緣渡輪,像縣的邊緣,渡輪名稱。
店趙堡,宋的本地豪強愛國者的抵抗外來入侵攪拌建堡自衛,打王趙棋號碼,姓名趙王,堡結束。
位於管到村北的明永樂年間,無??數的人設店公路沿線,故名。在此之前,也被稱為北趙堡,這是古老的水域趙堡湖的名稱,乾燥後。明代,山西移動平靜下來,說趙堡店。
北沙,南有大面積的沙,風吹沙,看不到出頭之日,殺氣斯特恩(開個玩笑)命名
團丁,根據傳說這里水泊命名的馬姓桑去滯留這船不能走下滑後的固定居民俗稱船丁叫團丁另一個說,村裡的形狀像一艘名為船小團丁
他的妻子的家庭的職級和文件的調用,因為岳姓建村名,而不是岳飛。楊家務被轉移到定居,但仍叫他的妻子的家人左。和楊家村家務一個千思利益相關者。
蘇果庄,姓蘇劍村在1404年,村裡叫對方的'兄弟'(有點怪),所以菅庄明,後演變成蘇果庄。
趙士官。在這里起源官田,叫,官屯運河(指趙王河,京杭大運河)管初廠這里改名為趙關屠嗯的。明建文年,王定居,法院的人,挺牛的,不納糧員佐級稅,他們改變趙一致職級和文件,然後更改趙士官。
古有安全洲八景之說,指的是:春遊雲錦氣韻,可俯瞰中,石臼停止船,白洋釣魚,柳絮飛沙灘PO口花瓣,板橋詠嘆調,易水秋歌,八景之一的寶口花瓣寶口村附近的寶水渡口,實名
新橋通唐代司馬尹七鰲劍,他的後代,就叫殷巧後諧音新橋。清除悠久的歷史,而不是新橋的一個村莊
光緒年間,東趙建立了一個堡壘村村民說,趙堡辛庄,後改為向趙堡辛庄
南環路頭,居住在元代。明代山西移民在移動擴展,因為名馬河南橋,南大橋,後更名為南環頭。
趙桐,一直有人居住北魏。趙王河,名叫趙。
季度長,宋兵,貯存飼草料地,它說要送糧庄。賽季的後
布里斯托爾的起源趙王堡(即商店趙堡),轄改變,後者已成為村莊,城堡,後更名為布里斯托爾。分南,北布里斯托爾。北布里斯托爾寧靜的村莊也被稱為美麗的名字,也有寧靜的橋,布里斯托爾是一個傳奇的地方,布里斯托爾合理的自豪。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森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的歷史,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也相當重視。原李石曾,腳本產生的法律學校。這是我們的驕傲。
在堤防,唐代韓由陝西不確定的(慚愧,記不清了)的方式來縣落戶的,愚蠢的堤防,故名愚蠢堤村。
高陽,這是一個九河潲水,十幾年下來9澇漬常修水利。康熙年間,直隸總督於成龍督修愚蠢堤,它改變了在堤防,村名也改變了。
好評0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 2樓
南宋王朝的地方養馬場村行列,南新村說,南馬。牛命名建原來在孝義堤防西畔,兩個向西移動。
南路站非常古老的村莊,說在宋代之前。附近發生更多的水,有較高的土地,土地的單位。許建村南部,被稱為南路站。劉言兩姓建村北部被稱為北路站。
孫壯的的明馬姓由山西遷移到建村,村民們互稱「兄弟」,然後叫馬可·庄說後,馬戈村。
西方的發揮,湖名羅漢村,村建西沿的名字講話後說,西。
劉柳灘,柳灘,1名8安居房飛絮葯王山,在北部的村莊。 ,
邱做Qiuzuo它,丘姓建村的位Pangzuo南名稱。
根據傳說這里原來柳18個村,千柳,遮天蔽日,春天,柳樹,晴朗的天空舞雪,阡陌模糊。
住宿佐村始建於宋代。簡單的臨河通道水泄,易流動的左的名稱。排序的幽默感。由於儒家學者溺水,村進行名儒留職級和文件的村莊,似乎依然燦爛。後來留職級和文件。
金庄,通過唐末金王李柯屯兵金旺庄這個名字後來被稱為金庄。
王曄,明建村。 「似乎人從鄰村遠,大家都說村是在小野抑鬱症毛毯,然後叫野抑鬱症改變後,王曄
龐口,周朝美元自幽州轉移到建村,為高河附近的古說,下一個埠。改變後,龐口
富營,姓苻堅村名。
支付回國創業,談順安軍。付家營川順安軍霸佔田工程。順安軍行政區的建立,如保定,縣的名稱,而不是軍事的指定歌曲集的這個高陽,清苑東,任丘西的司法權區的新南曾金全境,根據。
讓我們熱血沸騰,在1127年,順安軍方拒絕採取的是理所當然的,出來的上漲對黃金調兵數千人殺了人,這完全體現了高陽的戰斗精神。
前的劉,劉西琉後,幾乎所有的,因為葯王山,和給定的方向,這里是原來的八個安居房,柳樹,所以嵌入一柳詞。
版稅庄。但他補充說,王室的命名齊的原因。通過建立特許權使用費黃庄。
道瓊斯口店,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桃澱粉。後建村,村民們燒制陶器是非常有名的,叫陶口店
東保持水果庄,劉姓男子在不久的高陽村,由於原來的建築(在這里指的是舊市),姓劉的郭庄。後冉姓兄弟五人從澧縣移動,而不是留果庄,離開果後興建西庄的區別,以及東部的字。
年輕的家務,中東王國。起源下落不明宋順軍的水道應天服務,並設置了稅務機關主持的楊姓,被稱為年輕家務。
磡蘆葦。村位窪地多蘆葦的名字比南簡里德,里德,北廣建村,扔大鐮刀蘆葦,答案是坎蘆葦。
蘆葦元墩,始建於唐代傍水多蘆葦蘆葦公園的。它的軍隊霸佔田Songshun作品,所以它也被稱為後蘆葦陣營孩子的變化美達服務,里德說蘆葦元素屯
天創園屯的變化後,小村。姓田轉移到解決的名義從明代開始的村,只有少數。
堤口,前身為狼虎口。王健,二年級的姓村分為水路紅色,就像到狼虎口,故名。萬曆維修的橫堤在這一點上,它也被稱為老堤口。在兩村..
關於明代跨堤防建設。潘是值得一提的是,裁判官周。萬曆39周縣,跨堤崩潰,資金申請不成功,他拿出退休金銀雇的人來幫他建進泥苦與公眾,縣遷競爭來完成,在八天。
高陽位於多河,潲水古九河下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水,趙布新莊區通高陽最早的土地,所以大的一部分,名為「西柳一定的關系
水村在河西多劉名。始建於晉代。
斗華,苑裡縣,北郭丹的移動,村四周高,中間凹陷,稱為桶抑鬱症的。
王福高陽轉項古都,然後王福他的別墅,狩獵宮殿,當然,駐兵守衛,顓頊家庭成員也住在這里說,改變後的宮殿王福。村,祝福也叫王福。事實上,村裡的風水是非常好的,宮歷史無數單裁判官將有更多的盡可能多的十幾個,但最有名的首推李王??福大墳墓,墓韓國多個驗證藎光。韓藎光高陽縣於堤的人,前學者的中牟裁判官,順治年間,屬於古蛟數字。以上善治在他的任期內,人民回家,編譯中牟縣,後來死按著上面。康熙其修墓的庫房,資金,縣車每人一車泥土,埋葬數萬數千人自己的頭發一天埋的墓優雅的文房四寶建築物的形狀,只在京畿道曾過飯墓與它相媲美。它的墓大多在文革中受傷,現在只可能體現在它的輪廓。
2010年4月29日1時38分回復
120.3.200 * 3
老城區的土疙瘩,應設在村東,:段旭墓。東北舊城區的鄉村土疙瘩,名字敲的鞋子大冢,羽絨鞋,中國和土耳其從正宗的宋建立川松。
北圈頭古馬家河的河流經過這里,貨架上在北橋名稱北橋,南橋,北橋後的諧音北圈頭
馬家河上面提到的,是孝義河。
板橋,通過後橋,高登望月鐵板橋,石樹碑雲故名板橋古河道。在
藇郭壯,不夠精確,銳利的巢那邊/八個國家之一,是由於村,男孩,徐闖的名稱後,廣種薄收桑榆,改許鍋庄建設<BR /周辛庄,源於,從任丘百英尺周家。被移出由於村建庄,周家新莊,後寫周家辛庄
布里斯托爾上述李,南部也。關於康熙年間,由於村民糾紛分為南,北布里斯托爾。雍正,北部寧靜的村莊。
安居房的新安狀態。古名,蓋因儒家楊也是儒家水之陽。八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狀態不再說了。高陽其三。描述如上。秋歌易水,而不是在京畿道高陽,出於個人的喜好。其餘的四大金剛,它是簡短的發言,高陽沒有聯系。
博士庄,前身為歷史上庄,蓋因史姓建村。一位姓王的變化,後一個博士博士庄
利家口,相傳是林的家鄉,說林家口,,後諧音李家口。
北圈頭文字描述。六甲連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古龍的書都知道十二連環塢,但我們高陽有十二連城。有王,張,燕,石,劉茵,穆力,12盟兄弟的排名,叫十二個門徒一起到南連城,1939年,南方集團的兩個村莊,村後姓劉的名字命名
3房子,順治年間,張,段,信房屋居住人的張氏家族內部的部分房子,辛家一起作為一個村莊,房子後說。段
華西村教育的表款,蓋因「楞嚴經塔西佗的名稱。村裡也孫悅,陸軍總,北伐的軍事統帥。楞嚴塔,也被稱為塔,宋健,趙桐的敵人
西川鼓,馬河的創始人,也被稱為馬山豐,出生於教學單位後,母親改嫁到村頭,在村,馬宋:教台灣種(卓三音)村,出生叫馬河...說的的馬Zengfen的父親連登在北京的生活,他們的後代,以提高獨立成一所學校,郝艷夏出生在遼寧的原產地教我不知道是否確切
留站左上述說明。靳出骯上述。值得一提的是,,北靳出骯的原有的兩個村莊,仍然有北??堡靳出骯。楊家村楊家佐建於炮台東說,離開後,楊家佐先生的名字。三間房子的
坊子區的起源和教台灣獨身醫院分不開的教導去醫院冀中最大的地主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原租戶農業,段是最早到期站教學醫院(現教台村西)更遠的不便,與物種的主人位於建房居住,後張辛姓成為佃農,繁衍至今,教台村南說,南場,獨院場片
老調重彈,因為西河調,流行的東白洋淀保定後,一個姓韓自幼從澧縣迷戀因此,完成後都會有一個原型,在高陽的老調重彈,唱,安全湖以南地區,並開始進入城市的天津,北京,保定,1953年(1954年)高陽老調劇團成立後,國內第一家專業影院的老調重彈。
困難教,教兵站顏掃北王。位南路閩南教學站。
恢復原狀,原始桂花樹,南歸還西明朝銷毀。的諧音恢復原狀。南馬恢復樹。樹北,北回來了。南回到西,西恢復原狀。署南歸還遷出。
南歸還四姓建村,北恢復原狀三姓村建立
這里的古堡,的保留加龍省附近。村民們祈禱災難,龍的名字。由於南部的名稱南隆。北北龍。劉吉傳說在此建都,龍打消了這個念頭。圖例。
保留加倫河從南到北,為季節性河流。淄河,唐河向北進入白洋淀上游納沙泰爾。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 4樓
無影山,古縣,記錄也有詩雲天堂臨勝境,日本和中國的無影秋季姚壇。說的是無影山。在老城區。通過有蒼山,horsepond都沒有見過。舊志雲,無影山,老城區西北約一英里的承諾。山上的陽光無影,丘耳此基礎課程。
宋代景德四年,的戰爭很少宋軍營田,?美達服務,河道渡口,開始有人居住,附近縣高陽出現在許多村莊的名稱陣營,場,河服務,口,古墩,說的三個古老的作品。老城區的東部,有10個營9工程。
嚴福屯,大約始於唐代,趙流離失所者在這個開放的鹽池集鹽墩村,後逐漸成為村,鹽丈夫屯。之後,村裡的雅士,擴展名福屯。在
田座,田明姓遷自山西,建村,田家莊清左稅改名為田坐。
關於六郎艷照,所需的空間也長,只有幾句話。高陽池塘湖泊密布,不涉及深,光線不能是船,變成了一個危險的堅實的土地,霸州市益津關,雄州瓦橋關,說三關,高陽關時,也被稱為草橋關,位於十字路口附近。太宗之間轉移的老城區,高陽說,高陽關。宋景德鎮兩年,楊延昭保護自己的狀態調,高陽關副部署,在任何的九人死亡。楊延釗表現優異,品德高尚。契約是多方面的,就不細說了苦木表示,其單屯田。趙楊雁軍事發明,美達只有一個。與外界的連接,他挖溝渠,集斗門,土地開墾,種植水稻,廣種薄收桑榆。移動後人相當一致好評,並廣泛引用,最成功的是在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
宋「關閉」瓦橋關(也稱雄關閉,今河北雄縣境內),益津關(此人),草橋關(或內文安的淤口關)這是歷史事實,楊延昭20歲的前沿職業(包括此西北部山東無棣北部的)在滄州市,河北省霸縣三關前線呆了,是歷史的真實,而不是藝術的戲劇王國。
古老的城市,也被稱為龜最大的洲仔,以前的高陽縣城後,各地,州,市,地,縣,鎮,村,你知道嗎?在世界許氏宗親會的起源,你可能知道一個或兩個。老城區有傳統的傳奇採用了北方女孩沒有去角落
以北的黃帝25分。是公主嫘祖。兩個兒子雷祖一個慶陽,張義。張頤孩子的名字顓頊。這是我國古代皇帝的人。軍艦蒼舒中,劉鍾永八隻要求左,早期國家高陽。這高陽,是老城區。高陽蓋中高水陽。漢高祖六年才家高陽。明洪武年間,由於洪水向西遷移,被稱為的舊羊城,後來被稱為老城區的面積。這個古老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很多,不是一朝一夕的有
高陽的幾個村莊的消亡。包括許原產地塔村。一般來說,有三個原因。對於淹沒。第二個是硬蓋紅蟲吃人,咬死。第三,這場戰爭。顏掃北王在這里屠村眾多的梅果庄東北,西龍瘟疫死亡之間的一個村莊,村的消亡,列舉幾個。劉庄,北,南蔡蔡。銀庄,梅果村北。太平教台村東南。佳陀王,鑫橋地區。
小豐村,很有趣的一個村莊。已更名為元代聶姓建村,一個小堡村的名稱。易小福村後,殘暴的村民,被稱為小壩村,解放,也被稱為元趙佐。改名為小豐村約1944_1946之間的
梅果庄,梅庄說,進了村,建於元代的梅姓村,村裡一段時間屬於世村,大家都稱他為梅郭庄,後改名梅果庄。
曹口,一位張姓建村。漕河渡輪的名字是曹口。
施,該村始建於漢代。村碑雲,通用汗永源石也。名為西施內。後施。
王如果庄,原名王古庄。之後,王果庄,東王果庄,也被稱為「果王壯區別。
羅屯,原本北環路頭。清羅姓定居的依賴,冠姓,說,羅家屯
姓梁的宋代建村道梁村,後翼梁姓沒有得到清朝改善村
進了村南趙堡後期,由於趙堡店村南,南趙堡說。
2010年4月29日1時38分回復
120.3.200。 * 5樓
宋陽關冰將更加廣泛,好馬了很多,要求飼料供應是不足夠的,豐富的植物水有關北,湖中設置的馬廄監獄特別喂馬。這名湖,的馬廄湖,在這條龍,寶口。
擁有城市前身為湖泊邊村,蓋因在湖邊。明讓人感動的解決改名雍城,周圍水勇意義。經過簡化的城市所擁有的。
系劉家莊,楊家務有人移動。劉說,劉家莊。
龍村的名稱。覆蓋,因此古臨保留龍之河「,採取的祝福鑲嵌災難的意思是豬華龍」,故名龍村。南龍,北龍。
明永樂年間,姓曹,跑在西北龍華村建村名西龍從山西。
永樂年間從山西冠戴姓自己的姓,戴庄說,後來簡化為代家莊
宋朝,這個村。史姓建村。說庄的歷史。由於改道的河流,南方的河的村居說留給歷史學家,歷史學家左
改變河西村成立後,由於位於西部的河流,河西的名稱。
庄頭原屬於河西。前身為樁頭,如果有一排樁和防水接觸。後來改名為建國
鑫,左部劉姓蠡縣劉作移動,建村,劉琢說,新的。姓劉的信道後,更換新的住宿左。後簡稱留鑫左。
東街,以前的豐家口
南蔡家嘴,蔡宋建村,因古寇水渡輪的王冠它的名字蔡家嘴的邊緣。北部的一個新蔡縣家口之間的差異後更名為南蔡家嘴。也被稱為南蔡口。
關於2002年明永樂年間,高陽移民在1404年提出。樹自洪洞縣北廣濟旁古槐。從一定意義上講,有積極的方面,如種植果樹,如商業活動。否則,小興州說。
移民的高陽,也都聚集到發散。再分散的村莊。
古老的有利家口皇家大,王甫村王駙家庭記錄,沒有記錄的南蔡家埠的姓??王。
住宿左傳·襄,建於北宋最終命名,是因為趙王堡屯兵取代趙堡屯選擇吉祥之意,改名為留左傳·襄由於河流改道,村民。村裡的人是太高,否則留長的語言是不容易拿出來的。描述
北佛堂教平台的文本。
Mengzhong豐,建新村建於晚周時期,姓武,杜二人。據傳說,這里有兩個土山說,孟封,次級峰值Mengzhong豐逐漸出名的村名。
依舊家柳,早期的宋裟嗯姓建村,尚家。明代從北到寺廟逐漸完全解決還姓鄧文德,留下了許多柳樹,它改變了它的名字仍然
楊庄,清朝的楊姓龐口家柳移動解決中冠他們的姓,楊庄說。看來,東楊庄也被稱為是區分西北側楊家莊。
東王,西王東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放養,中國陸軍草地的官兵表示,黃牧場的東西,明朝移民建設的村莊命名為東\西王草反過來的話
西庄以上的清朝皇帝,庄,王字。補編廟以北兩英里,西南李本大洲村西南古安旭運河故道。孫承宗,孫悅的故鄉。
洪武年間,西遷的老城區,因為水澇,高陽豐家口。豐家口運河渡口,在這個圈子裡,高陽街東頭的西北。
古人講究吉利,馮家口富含豐富的含義,馬河的村,交通便利,向南流動。高陽多少水,因此,高陽縣可以繼續在江陽。高陽開頭的名字,因為楊高河。高河,以後我會告訴你的。
豐度的變化,其中的六十四卦,離下一次地震,火災道德,相當多的好運氣的書。甚至有不少的豐字命名的地方,如楓涇,馮昊,周王朝800年的世界,讓馮佳口是高陽的理想搬遷地點。在
景泰年間,山東魯能知道高陽的事情。這種公正性和完整性,並同情他們的需求。富了辦公室,並逮捕了小偷,橋梁和堤防。的寺廟學校的建設。建於1460年,超級京畿道高陽市。四,南城沾化設置門,市迎恩門,東城東的門,西城區西進大門的北部。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 6樓
張亮清朝三兄弟姓梁,山西移動,逐漸繁衍成村叫梁出骯,也被稱為庄北涼,為了區別西南梁出骯。 「
廟子長,壯說。
嘉慶18年全本吉建庄。後村的西北角建一個的麥龍王廟的天堂,地球,風,雨,雷鳴,冰雹六神,光榮的名字肺和庄六合的意義。當由於寺廟,也被稱為廟子。
保留,因為修復瀧河分洪通道,在1957年的村遷出。現在了結,但他仍聲稱高陽橋長庄
古老城市被稱為龜最大的國有資本,還出土了石鱉。因此,新高,羊城一般延續的老城區街道的特點。短長,東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段。四大街仔街,日期相同的名稱,街道,錨機街等也持相同的名稱
仇作,應該是Qiuzuo的文丘里姓建村位,龐嘬難名稱孔子的家人離開,結果。後來改為文丘里府的職級和文件。
據傳說,建村為皇帝時帥府司馬賢巧的後裔,尹七凹說。後諧音新橋。宋代史料記載,新城市。改寫為清鑫橋。
河,這里有兩條小河在唐代,東河(East River),一說西河。村裡的河命名蓋因傍西河。姓秦,曹,陸,季建村。 「
士官趙,上述。值得一提的趙王河。趙王宋河開挖和運輸河。按季度郎河,王草庄趙通往東部的老城區。
河西,這個村在唐代。明永樂年間,後石三兄弟從山西來解決的結果,運河,西河西村的名稱。
趙士官,這個地方原本是官田稱為官屯。運河(指趙王河,京杭大運河)經過這里,改名為趙一致屯。
阿爾法
Alpha
『肆』 鄲城縣國土資源局
鄲城縣位於茨河上游,北依鹿邑縣,西連淮陽縣,南接沈丘縣,東南和東部與安徽省界首市、太和縣、毫州市為鄰。地處北緯33°25′~33°49′,東經115°00′~115°38′之間,東西長58.9公里,南北寬43.5公里,總面積1490平方公里。全境地勢平坦,地勢由西向東南微緩傾斜,海拔在35.6~43.8米之間,相對高差最大為8.2米,地面坡降平均為1/7000。境內南、北部均較高,中、東部稍低,略呈向東南開口的簸箕形淺平窪地。全縣轄8鎮、1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8個村委會(居委會),2338個自然村,總人口130萬人,耕地面積163.611萬畝,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棉花生產百強縣,河南省超級產糧大縣。
陳德堂 黨組書記、局長
李成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紀檢組長(正科級)
陳寶聚 黨組成員、副局長
黃英華 黨組成員、副局長(女)
張獻中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勇立 副主任科員
孫玉君 土地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副科級)
陳德堂簡介:漢族,1964年1月出生,鄲城縣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87年8月~1996年10月,在鄲城縣棉麻公司工作;1996年10月~1999年1月,任鄲城縣胡集鄉政府副鄉長;1999年1月~2002年4月,任鄲城縣政府糾風辦副主任;2002年4月~2006年6月,任鄲城縣紀委廉自辦主任;2006年6月~2007年4月,任鄲城縣紀委常委;2007年4月~2010年4月,任鄲城縣紀委副書記;2010年4月至今,任鄲城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鄲城縣國土資源局一級機構設16個股(室),分別是辦公室、人事股、紀檢室、財務股、宣教股、信息中心、保衛股、耕保股、用地股、地政地籍股、規劃股、監察股、土地利用股、地礦股、信訪股、窗口辦;二級機構6個,分別是土地行政執法大隊、地產交易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勘測設計室、年租金徵收大隊、土地儲備中心;下屬洺南、洺北、新城、工管委、城郊、吳台、虎崗、汲水、張完、南豐、白馬、丁村、寧平、雙樓、秋渠、石槽、宜路、東風、錢店、巴集、汲冢、李樓、胡集23個鄉(鎮、工管委)國土資源所,全系統幹部職工共478人。
【土地資源】鄲城縣土地總面積149003.93公頃。農用地124828.15公頃,其中,耕地109125.33公頃,園地911.20公頃,林地5897.31公頃,其他農用地8894.31公頃;建設用地20812.28公頃;未利用地3363.50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鄲城縣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39.6764萬畝,新增耕地9391.05畝。全縣共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19個、保護片493個、保護塊4093塊;設立保護標志1521塊,其中一級保護標志19塊,二級保護標志493塊,三級保護標志1000塊;縣、鄉、村、組、農戶層層簽訂基本農田目標責任書3.25萬份。
【土地整理】2010年,鄲城縣汲水鄉土地整理項目區建設規模1359.43公頃,投資總規模2559.90萬元,新增耕地41.0公頃,新增耕地率為3.02%,涉及觀音寺、趙庄、楊古寺、高王莊、朱愷店、仵屯、白衣店、天齊廟等8個行政村;鄲城縣南豐鎮等3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區建設規模784.98公頃,總投資1405.96萬元,新增耕地23.88公頃,新增耕地率3.04%,涉及鄲城縣汲水鄉、南豐鎮、白馬鎮等3個鄉鎮的3個行政村;鄲城縣2009年市本級補充耕地儲備項目,鄲城縣2009年胡集鄉補充耕地項目,該項目建設總規模為77.45公頃,總投資135.78萬元,新增耕地47.59公頃,新增耕地率61.45%,涉及胡集鄉郝寺、後屯、大於庄、史橋、王莊、郭庄、武河溝、小任庄等8個行政村;鄲城縣2009年石槽等3個鄉鎮補充耕地項目為縣級投資補充耕地項目區,建設規模為58.56公頃,總投資109.09萬元,新增耕地面積45.79公頃,新增耕地率78.19%,涉及東風鄉梁庄、趙寨、大韓,石槽鎮高庄、宋樓、翟庄,宜路鎮黨庄、倪集、陳庄、張寨等10個行政村。鄲城縣錢店等11個鄉鎮補充耕地項目區土地總面積73.9133公頃,預算總投資183.41萬元,新增耕地46.718公頃,新增耕地率63.32%,涉及虎崗鄉雷庄、路集、王莊、長營,丁村鄉大劉庄,巴集鄉潭寨屯民、後屯、巴屯錢店胡庄等10個行政村;鄲城縣宜路等兩個鄉鎮補充耕地項目區建設規模總面積148.70公頃,預算總投資164.2421萬元,增加耕地面積73.42公頃,新增耕地比例為49.37%,涉及宜路鎮和秋渠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鄲城縣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於2009年完成修編,2010年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周口市國土資源局評審驗收。全縣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為109125.33公頃、109566.33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93519.65公頃以上。充分利用閑置和低效建設用地,提高各業各類建設用地的容積率和經濟產出率。到2010年城鎮工礦用地盤活面積19.6公頃,到2020年盤活面積60.4公頃;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和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2005年的25萬元/公頃、19.5萬元/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45.6萬元/公頃、38萬/元公頃,2020年的136萬/元公頃、115萬/元公頃;人均城鎮工礦用地由2005年的107.85平方米分別降到2010年的140.84平方米和2020年的101.57平方米。
按照鄲城縣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和產業空間分布體系,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2010年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占城鄉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16.51%增加到18.62%,2020年達到21.28%。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逐步縮小,占城鄉建設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83.49%減少到2010年的81.38%和2020年的78.72%。農用地面積由2005年的125098.15公頃減少到2010年的124828.15公頃和2020年的124458.15公頃,期內凈減少460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由2005年的19628.93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19878.93公頃和2020年的19928.93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設用地由2005年的590.42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610.42公頃和2020年的930.42公頃。規劃期內,整治基本農田面積達到28000公頃,確保基本農田質量逐步提高。至2020年,全縣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增加耕地面積1137公頃,保質保量完成補充耕地任務。
【增減掛鉤試點項目】2010年第一批增減掛鉤試點項目(豫國土資函〔2010〕711號審批)使用項目區周轉指標面積60.1058公頃,建新區位於鄲城縣新城辦事處、工業區管委會、洺北辦事處、胡集鄉和汲冢鎮,佔用耕地面積58.3431公頃,使用三項整治指標面積62.72公頃,拆舊區位於錢店、秋渠、虎崗、白馬、石槽、張完6鄉鎮。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全年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35宗,面積729.1畝,收繳出讓金2.379億元。其中盤活存量8宗,面積198.69畝,成交價款0.61億元。新增建設用地27宗,面積530.47畝,成交價款1.769億元。其中,拍賣11宗,面積133.194畝,成交價款0.903億元;掛牌出讓24宗,面積595.98畝,成交價款1.476億元。
【地籍管理】截至2010年底,鄲城縣共登記發證176宗,其中農村集體土地登記57宗,國有土地初始登記111宗,土地抵押登記18宗。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率達到了95%以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率達到了85%以上。注銷土地使用證2起。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共報批城市建設用地1個批次,面積26.5500公頃;全年供應土地9宗,面積20.6824公頃,其中,劃撥供應5宗,面積18.3673公頃;農村宅基地供應2宗,面積0.5751公頃;養殖場供應2宗,面積1.74公頃。
【執法監察】2010年,鄲城縣初步形成了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監察局、國土資源局等多部門參與的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的共同責任機制。通過強化土地執法監察動態巡查、開展違法違規用地專項整治、12336土地違法舉報電話和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落實違法用地預警和約談制度,加大土地違法案件查處力度,有效地遏制了違法佔用耕地的勢頭。全年共拆除「小產權房」6處,建築物面積4000多平方米。發現土地違法案件6件,立案6件,結案6件。
【衛片執法檢查】2009年度衛星遙感監測鄲城縣轄區內共31個圖斑,監測面積1233.5畝。增補圖斑2個,面積64.18畝,經過核查,33個圖斑涉及用地52宗,面積1297.68畝,耕地1034.78畝。新增建設用地34宗,面積918.95畝,其中耕地845.45畝;實地偽變化18宗,面積378.73畝,其中耕地189.33畝。全縣17宗違法用地,立案查處17宗,立案率100%。提出處分建議3件,落實3件,申請法院協助執行17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責任1件。
【信訪工作】2010年,鄲城縣國土資源局積極主動配合縣四個班子領導的接訪工作,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活動,嚴格落實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目標責任制,堅持局領導班子成員值班接訪、班子成員包案、信訪案件會審評判和信訪案件錯案責任追究等制度,努力實現「三個減少」、「兩個提高」和「三個確保」目標。截至年底,共接待來人來訪100餘人次,辦理市國土資源局交辦案件12起、縣政府交辦信訪案件13起,受理來信24封,來電6次,代政府答辯行政復議案件9起,代政府出庭訴訟案件22起,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3起。
(邢振遠)
『伍』 求劉氏家譜 本人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
我也是高陽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資料沒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間魏由中從山左(即山東)遷來建村,故名.原屬里縣,民國29年入屬高陽
高陽縣傳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漢高祖六年始置高陽縣.明洪武年間由舊城遷豐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陽,其時是舊城,這也是舊城的來歷.
南關其實包括黃庄,李家莊,中華民國時並入高陽.
北蔡口,因位於蔡家口北稱北蔡家口,後簡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劉,高二姓由本縣劉庄(今無)遷來建村.
於八,宋初陳姓建村於魚壩口之北稱北魚壩口,後簡北於八口,後簡北於八.相傳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壩口,稱魚壩口.張,王建村之南稱南於八.
趙堡店,宋末當地豪強志士為抵抗外族侵攪,建堡自衛,因打趙王棋號,名趙王堡。明永樂年間設官道於村北,民沿道設店無數,故名。之前,亦稱北趙堡。又一說,此為古水域,名趙堡淀,後乾涸。明,山西遷來定居,稱趙堡店。
尖窩,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鹽為生,稱村為煎鹽窩。清簡稱煎窩。1958年改尖窩
邊渡口,好像因為在縣邊上,有渡口而名。
趙堡店,宋末當地豪強志士為抵抗外族侵攪,建堡自衛,因打趙王棋號,名趙王堡。
明永樂年間設官道於村北,民沿道設店無數,故名。之前,亦稱北趙堡,此為古水域,名趙堡淀,後乾涸。明,山西遷來定居,稱趙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風吹沙起,不見天日,殺氣凜凜(笑談) 故名
團丁,相傳此處為水泊,姓馬的 姓桑的走到這 船擱淺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稱船丁 後叫團丁 ,又一說 該村形狀像船 叫船丁後叫團丁
岳家佐,因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飛.後衰落.楊家務有人搬來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該村於楊家務有千絲干係.
蘇果庄,於1404年蘇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稱(有點怪怪的),故名蘇哥庄,後演變成蘇果庄.
趙官佐.此地原屬官田,叫官屯.運河,(指趙王河,不是京杭運河,)貫川此地,改稱趙貫屯.明建文年間,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納糧還佐收稅,又改趙貫佐,後再改趙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說,指:雲錦春遊,齊雲遠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釣,柳絮飛灘,蒲口落花,板橋曉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橋,傳為唐代司馬殷嶠建,也可能是他後代,叫殷嶠,後諧音新橋.清改為莘橋.老有歷史的一個村啊
光緒年間,東趙堡村民離村另建,稱趙堡新莊,後改為趙堡辛庄
南圈頭,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於明代遷來擴建,因居馬家河南橋頭,名南橋頭,後改南圈頭.
趙通,北魏時已有人居住。趙王河流經此地,起名趙通。
季朗,為宋兵寄存糧餉之地,故稱寄糧庄。後改季朗
布里,原屬趙王堡(即趙堡店)管轄,後漸成村,稱堡里,後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瀾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瀾橋的,布里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國革命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蔡和森,在這里工作一年多,毛澤東也相當重視。原於李石曾,段子均創建的留法學校。這也是我們的驕傲。
於堤,唐朝吧,韓氏由陝西去不定哪(慚愧,記不得了),途徑本縣,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陽本屬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澇的,經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間,直隸巡撫於成龍督修愚堤,就改為於堤,村名亦改。
贊 0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2樓
南馬,宋時此地有牧馬場,該村居之南稱南馬.牛姓建村.原在孝義河堤西畔,兩次西遷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據說在宋代以前.其時,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塊陸地很高,人稱陸台.許姓建村南部,稱南路台.劉,閻二姓建村北部稱北路台.
馬果庄,明馬姓由山西遷來建村,村民以'哥'互稱,遂叫馬哥庄,後稱馬果庄.
西演,村東有淀名羅漢,村建西沿名之,後稱西演。
後柳,應是後柳灘吧,安州八景之一柳灘飛絮之地,有葯王廟,該村在北而名。
邱佐,應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龐佐南而名。
相傳此地原有楊柳十八村,柳樹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紛飛,如晴空舞雪,阡陌迷離。
於留佐,本村建於宋代。以臨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還是有幾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來該村還是有才氣的。後稱於留佐。
晉庄,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晉王莊,後稱晉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楊.因鄰村較遠,大家都說該村是在大野窪咧,遂叫野窪.後改野王
龐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遷來建村,因傍古高河,稱旁口.後改龐口
傅家營,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營,說說順安軍.付家營傳順安軍曾設營田務.順安軍是政區建置,一種名稱,就像保定,里縣一樣,而不是軍隊番號.宋置.轄今高陽全境,清苑東,任丘西,安新南.曾為金據.
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是,1127年,順安軍不肯奉旨歸降,群起反抗,金調兵殺百姓數千人,這絕對體現了高陽人的抗爭精神.
前柳,後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為一座葯王廟,而定方位,此地原為安州八景之一,柳樹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親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傳有皇親在此建皇莊。
陶口店,原來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後,村民燒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東留果庄,原為劉姓建村,因在高陽(這里指舊城)附近,起名劉郭庄。後冉姓五兄弟由蠡縣遷來,改為留果庄,為區別後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東字。
楊家務,古村.來歷已不可考.宋,順安軍設水路營田務,並設一個稅務機構,由姓陽的主持,就叫了楊家務.
坎葦.該村因位窪地多葦而名.北坎葦比南坎葦建村要早. 葦地里扔大鐮,謎底是坎葦.
葦元屯,建於唐代因傍水多葦稱葦園.宋順安軍設營田務,所以也有人叫葦營兒.後改屯田務,故稱葦園屯.後改葦元屯
田家莊,很小的一個村子.田姓自明代搬來定居得名.初並不成村,只有幾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處於分水道沖,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萬曆年間修橫堤至此,故又稱老堤口.民國分二村..
關於橫堤,明萬曆年間修築.值得一提的是縣令周之藩.萬曆三十九年,橫堤崩潰,周縣申請經費未果,便拿出俸銀,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與民同苦,全縣感動,爭相而來,八天竣工.
高陽位於多河下游,人稱九河下潲.遠古時更是一片汪洋,趙布新莊一帶傳是高陽最早的陸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與水有一定關系
西柳,因處河道西多柳而名.建於金代.
斗窪,明朝苑氏自里縣北郭丹搬來,該村四周高,中間窪,因此叫斗窪.
王福,如果高陽是顓項故都,那麼王福是他的別墅,是打獵的行宮,當然駐兵把守,顓頊家屬有也住這里的,稱王府,後改王福.也有說該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實上該村風水確實不錯,歷史上做宮者無數,單知縣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雲. 王福大墳,經我多發查證,應是韓藎光之墓。韓藎光,高陽於堤人,曾任中牟縣令,順治年間進士,屬於古代焦裕祿式的人物。在任期間多施善政,百姓歸鄉,編篡中牟縣志,後死於案桌之上。康熙自國庫撥款為其修墓,全縣大車每人一車土,安葬之日數萬人為其發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寶造型建築,在京畿只有曾國藩墓能與其相比擬。其墓大多傷於文革,現在只能大概見其輪廓。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3樓
舊城的土疙瘩,位置應在村東,是則剬頊之墓。舊城村東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傳宋軍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軍建制。
北圈頭,古馬家河流經此地,河上架有南橋,北橋.因位於北橋頭名北橋頭,後諧音北圈頭
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現在的孝義河.
板橋,傳古時有河流經過,有橋樹碑雲,登石望月鐵板橋,故名板橋。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確切,尖窩那邊那個嗎/ 是則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莊,後因廣種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於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該村遷出建庄,稱周家新莊,後寫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約清康熙年間,因村民糾紛分為南北布里。雍正年間,北部里,改為安瀾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稱儒陽,蓋因在儒水之陽也。 八景之說由來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陽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陽,出於個人喜歡。其餘四景,那就簡單說說,與高陽沒連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莊,蓋因史姓建村。後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傳乃藺相如的故鄉,稱藺家口,後諧音利家口。
北圈頭上文有述。劉家連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古龍的書,知道十二連環塢,但我們高陽確有十二連城。有王,張,嚴,石,劉,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連成,後南部幾組南連城,1939,分兩村,本村劉姓多,得名
三房子,順治年間,有張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稱張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後合為一村,稱三房子。其中段有說是教台段
西庄,蓋因在楞嚴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孫岳,陸軍上將,北伐一路軍總司令。 楞嚴塔,也稱趙通塔,宋時建,用以了敵
西河大鼓,創始人馬大河,又名馬三峰,生於教台,後隨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馬唱到:端村人來,教台種(zhuo三音),生來就叫馬大河...。馬增芬之父連登居北京改進獨成一派,為其後人,郝艷霞生於遼寧,據說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確切
於留佐上文有述。晉莊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晉庄原有兩個村子,尚建有北晉庄堡。有村楊家佐因建於堡東,稱楊家左,後名楊家佐。
三坊子的來歷和教台當家院密不可分,教台當家院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歷史久遠,三房子原為給其種地的佃農,以段氏最早,因離教台當家院(今教台村橋西)較遠不便,隨在種地處蓋房居住,後張、辛兩姓也來此成為佃農,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稱南場,為當家院的場片
老調源於流行在保定東白洋淀的西河調,後有一姓韓的自幼從蠡縣遷居至此,迷戀於是,後經其整理便有了老調的雛形,傳唱於高陽、安新淀南一帶,並開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陽老調劇團成立,是最早的老調專業劇團。
難教台,燕王掃北時設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歸還,原有桂花樹,毀於南歸還西明朝。諧音歸還。樹南男歸還。樹北,北歸還。南歸還西,西歸還。系南歸還遷出。
南歸還四姓建村,北歸還三姓建村
古代這里有堡,靠近瀦龍河。村民為祈福去災,名龍化。因南處,名南龍化。北為北龍化。有傳說劉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龍化一名而打消念頭。傳說而已。
瀦龍河自南向北,為季節性河流。 上游納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4樓
無影山,舊縣志確有記載,亦有詩雲,天上有關臨勝境,日中無影落瑤壇。說的就是無影山。在舊城。傳尚有蒼山,洗馬池,均已不見。舊志雲,無影山,舊城西北約一里許。山峰日照無影,今壘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戰爭少有,宋軍營田,屯田務,河槽渡口,開始有人居住,高陽及附近縣出現了許多以營,田,河,務,口為名的村莊,有四古屯,三古務之說。舊城以東,至今有十營九務。
延福屯,大約始於唐朝,召流民在此開鹽池,設鹽屯,後漸成村,稱鹽夫屯。後,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遷來建村,稱田家莊,清因佐收賦稅,易名田家佐。
關於六郎延召,所需篇幅過長,只作寥寥數語。高陽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淺不可舟,辟為險固之地,與霸州益津關,雄州瓦橋關,並稱三關,時高陽關亦稱草橋關,設在三岔口一帶。太宗年間,移舊城,即當時的高陽,稱高陽關。宋景德二年,楊延昭自保州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楊延召功勛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跡甚多,苦木不一一詳述,單說其屯田。楊延召有許多軍事發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關外挖河渠,置斗門,墾荒地,植水稻,廣種桑榆。此舉後人頗贊,並廣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書孫承宗
宋朝的「三關」則是瓦橋關(也稱雄關,在今河北雄縣境內)、益津關(在今河北霸縣境內)、草橋關(或淤口關文安境內)據史實楊延昭二十多年的戍邊生涯都是在滄州(包括今山東的西北部的無棣)北部的「三關」前線度過的,這是歷史的真實,而不是戲劇的藝術演義。
舊城又稱龜背澶洲府,為高陽縣先前之縣城,歷經國、州、城、府、縣、鎮、村,你明白嗎?世界許氏宗親會的來歷你或許知道一二。舊城有歷來傳說,聘出的閨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黃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陽,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顓頊。此人便是我國遠古第二帝。曾有蒼舒,仲容等八才撫佐,初國高陽。這個高陽,就是舊城。高陽,蓋在高水之陽也。漢高祖六年始置高陽縣。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遷,此地稱舊高陽城,後稱舊城。 舊城歷史久遠,傳說眾多,不是一朝一夕說完的
高陽有好幾個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許姓的淵源塔頭村。原因大致有三。一為水淹。二是一種硬蓋得紅蟲吃人,咬人即死。三,戰爭。其中燕王掃北時,曾在這里屠村無數,梅果庄東北,和西龍化之間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關於消亡的村莊,列舉幾個。劉庄,南蔡北蔡之間。 銀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東南。 王家坨,辛僑東。
小馮村,很有意思的一個村。曾數度改名,元朝聶姓建村,名小堡村。後易小福村,村民強橫,人又稱小霸村,解放前,還叫過趙元佐。大約在1944_1946年間改稱小馮村
梅果庄,該村成於元代,由梅姓建村,稱梅庄,該村有一段時間屬於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後改稱梅果庄。
都曹口,張姓建村。因位於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於漢代。村有碑雲,汗永元石將軍里也。故名石氏里。後稱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後稱王果庄,為區分東邊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駱屯,原屬北圈頭。清朝駱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稱駱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稱梁村,後梁姓漸無,清代改良村
南趙堡成村較晚,因位於趙堡店村南,稱南趙堡。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5樓
宋時,高陽關兵多將廣,良馬甚多,所需草料供給不是很充足,就在關北尋水草豐富的水淀,設馬棚監,專飼馬。此淀即名馬棚淀,在今龍化、蒲口一帶。
擁城原名淀邊村,蓋因處淀邊也。明有人遷來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後簡化成擁城。
劉家莊,系楊家務有人搬來。劉姓,故稱劉家莊。
有村名龍化。蓋因此村古代臨瀦龍河道,「以豬化龍」取一個祈福鑲災的意思,故名龍化。有南龍化,北龍化。
明永樂年間,曹姓自山西搬來在北龍化村西建村,名西龍化。
永樂年間戴姓自山西搬來,冠其姓稱戴家莊,後簡化為代家莊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稱史家莊。後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稱史家左,建國後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於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頭,原屬於河西。原名樁頭,好像和防水排樁有些聯系。後改名庄頭
辛留佐,系劉姓自蠡縣劉佐搬來建村,稱新劉佐。後劉姓衰落,改新留佐。後簡寫為辛留佐。
東街原為豐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時建村,因瀕臨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稱蔡家口。後為區別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陽縣的移民大約是明永樂二年,即1404年後遷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古槐樹下。在一定意義上有積極的方面,比如果樹栽培,比如商業活動。另有小興州的說法。
移民到高陽之後,曾在三岔口集結。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戶,王福村王駙馬世家的記載,沒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記錄。
留祥佐,建於北宋末期,曾因趙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趙堡屯,後因河流改道,村民擇吉祥之意改稱留祥佐。該村出過高人啊,否則,留祥之語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於周代末期,吳、杜二姓建村。相傳此地曾有兩座土山,稱孟峰、仲峰,遂稱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稱尚家裡。明代鄧文德自北佛堂搬來定居,尚姓漸絕,留下許多柳樹,故改名尚家柳
楊庄,清代有楊姓自龐口遷來定居,冠其姓稱楊庄。好像也叫東楊庄,是為了區分西北邊的楊家莊。
東王,西王.應該是東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時為官兵屯積軍草之地,民稱皇草場.明代移民在東西各建村落,故名東\西皇草庄,清代又將皇字改為王字.
西莊上文有述。值得補充的是,此村西南有關帝廟,北二里為古安洲界,西南里許有運河故道。孫承宗、孫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為水澇,高陽由舊城西遷豐家口。豐家口為運河渡口,在今圈頭的西北面,高陽的東街一帶。
古人講究吉利,豐家口有豐富豐厚之意,村南有馬家河流過,交通便利。高陽數水,也因此可使高陽繼續處於河之陽。高陽的初得名,就是因為處於高河之陽。高河,以後我會給大家講述。
豐,為周易64卦之一,離下震上,火上行風,頗多吉祥。更有諸多豐字命名的地方,如豐京,豐鎬,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豐家口是高陽理想的搬遷地方。
明景泰年間,山東人魯能知高陽縣事。此人清正廉明,體察民情。甫上任便緝捕盜賊,修橋築堤。修建廟學。1460年,魯能修築高陽城池。置四門,南城沾化門,北城迎恩門,東城東作門,西城西成門。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6樓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來,逐漸繁衍成村,人稱梁家莊,也叫北梁家莊,為的是區分西南的梁家莊。
廟子,稱隆和庄。
嘉慶十八年,滿人元善來建此庄。後於村西北角建一座麥王廟,供天、地、風、雨、雷、雹六神,取尊貴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時因有大廟,亦稱廟子。
1957年因為修瀦瀧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現又有人定居,仍稱隆和庄
古舊城人稱龜背澶州府,高陽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龜。於是新高陽城大體延續了舊城街道的特點。比如,南街長,北街短,東街長,西街段。四條主街名稱相同,柴市街,棗市街,轆轤把街等也名稱相同
邱佐,應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龐佐南而名 丘家左。後改為,丘家佐。
相傳本村為唐太宗時帥府司馬殷嶠之後裔所建,稱殷嶠。後諧音新橋。宋時有史書記載新橋鎮之說。清時改寫為莘橋。
西河,唐代此地有兩條河流經過,一名東河,一曰西河。該村以河命名,蓋因傍於西河也。秦、曹、呂、季四姓建村。
趙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趙王河。趙王河指宋軍開挖的運糧河。該河由季朗、王草庄,經趙通往東至舊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樂年間,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來定居,因位於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趙官佐 ,此地原屬官田,叫官屯.運河,(指趙王河,不是京杭運河,)貫川此地,改稱趙貫屯.明建文年間,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納糧還佐收稅,又改趙貫佐,後再改趙官佐.
邊家務,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順安軍設水陸營田務,並設商稅務,由姓邊的主持。後來,此地有人居住後,便稱邊家務。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來建庄,人稱崔家莊。 崔姓的來歷,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來地勢低窪,高河泛濫,貯水成淀,稱梁淀。該村因位於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陽縣城原名豐家裕,明永樂年間(大概,不過肯定是明朝)原高陽縣縣城(今舊城)遭洪水,因豐家裕地勢較高搬遷至此,原原高陽縣縣城更名為舊城。
明洪武三年,因為水澇,高陽由舊城西遷豐家口。豐家口為運河渡口,在今圈頭的西北面,高陽的東街一帶。原高陽縣縣城更名為舊高陽城。後,稱舊城
河西村始建於唐中期,秦賈二姓建村。明永樂二年侯氏仁義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處河道之西,稱河西村。庄頭村原屬河西村,因防洪打樁形成樁頭之稱。清咸豐十年前後與河西村分離,名曰樁頭,後簡寫為庄頭。都曹口古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樂初張姓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稱都漕口,後寫為都曹口
石氏漢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後簡稱石氏
2010-4-29 01:38回復
120.3.200.* 7樓
龍化鄉張庄;明代一張姓以賣糖為生於此居住,始稱張糖庄,後稱張庄。 請苦大師快出,主持課堂。
周辛庄:據周氏家譜載,明永樂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遷於本縣百尺(今屬任丘)定居,後其一人由百尺遷於此處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莊,後簡寫為周家辛庄。長果庄:明永樂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張氏來此定居,種桃、李、杏、桑等果園,取名長果庄。
高河,也是高陽的名字的來歷。高陽,蓋因在高河之陽也。於是說說高河。說說高陽。高為崇,陽為日,這高陽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見吉祥。舊城成龜形,中間高四處低。古有四象之說,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玄武,便是龜,顓頊族的族徽。
高陽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舊城是龜行的。十字街是龜背,堅硬無比,從來軋不出車轍來,北街為龜尾,人言常有車翻死人之事,蓋因尾巴常常晃動所致。南街口兩側各有一井,為龜眼。南街就是龜脖子,很長,正對高河。
高河,天啟四年高陽縣志記載,瀦瀧河傳『顓頊時豬化龍而成河,在舊城東三里。高河會河間經流入邑,在舊城匯入瀦瀧河。
河間得名,便是因為處於高河和沱沱河之間。河西村,是因為處於高河之西,龐口則是因為處於高河河口,坎葦,是因為高河在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應是,河間、相連口、邊渡口、汜水、龐口、坎葦流入瀦瀧河,今已不再。
說說楊六郎高陽關(指舊城)拒遼。楊六郎到任高陽後,曾有許多措施用於抗遼。他訓練部隊,鞏固城防,修補城牆。挖井以備冬季灌城結冰御敵。修地道。用來襲擊。還有傳說宋軍曾在城牆上放蜈蚣蠍子,敵軍上城被咬,無法進攻。因此,舊城又稱蜈蚣蠍子城。楊六郎還在關外挖河渠,置斗門,墾荒地,植水稻。廣種桑榆。明朝高陽人孫承宗曾親臨楊六郎屯田地考察,並效仿在山海關廣為應用。楊六郎作戰身先士卒,功勛卓著。從不搶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調來,在任九年病死。死後民間為其修建廟宇,稱六郎廟。當地人亦稱三關廟。
高陽沙土地很多,很適合棉花的播種。集中區大多在高陽蠡縣清苑交界之處、高陽南部、東部。
高陽自古十年九澇,夏季水澇之後,農民無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開始紡織業。當然,高陽鹼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鹽,但當時這是違法的。
天長日久,出現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場。有任丘的青塔,莘橋,季朗,大庄等等。這時的織布機很落後的,生產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機的介入、引進,高陽紡織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高陽的陸路,是可以到達天津的。但是那時沒有公路,泥路很難行走,交通多用水運,高陽水路發達,渚瀧河自太行山發源,經博野、蠡縣,在高陽城東北三十餘里注入白洋淀。是該河上游各縣到天津的要道。高陽城雇大車往北到安新的同口,裝貨登船,渡白洋淀,經大清河,直奔天津。水路大約三百餘里。只需三日。由天津來高陽亦然。
『陸』 符合行政法的原則 案例
【裁判要旨】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權,相關法律、法規裁量有不同規定時,行政機關應充分考慮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從更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利益保護角度選擇處理方式,行政裁量不得違反比例原則。
【案例索引】
一審: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2008年7月3日)
二審: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紹中行初字第37號行政判決(2008年11月25日)
【案情】
原告:郭建軍
被告:諸暨市國土資源局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郭建軍系諸暨市暨陽街道東三村趙四自然村村民。2001年3月開始,郭建軍在拆除老房的基礎上,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2002年11月16日,諸暨市人民政府向郭建軍頒發了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2006年2月7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以郭建軍未經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面積為40.96平方米的住宅,提供的房屋權源證明失實為由,對郭建軍作出諸政行決字(2006)第1號行政決定,撤銷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由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法辦理更正登記。郭建軍不服,向紹興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06年5月28日,紹興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行政決定的復議決定。郭建軍於2006年6月19日向諸暨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該院於2006年8月3日作出(2006)諸行初字第22號行政判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決定。郭建軍不服,提起上訴,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06年10月27日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07年3月22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對郭建軍未經審批、非法佔地建房行為進行立案查處。2007年9月11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向郭建軍送達行政處罰告知書。2007年11月28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認為郭建軍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之規定,屬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在暨陽街道東三村郭庄處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書。郭建軍不服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於2008年1月28日向諸暨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2008年4月20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
郭建軍不服,訴至法院。
【審判】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是諸暨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其對郭建軍擅自建房行為進行查處,主體適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郭建軍從2001年3月開始,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暨陽街道東三村土名為郭庄處,將原平房拆除後重新建造佔地40.96平方米三層住宅。諸暨市人民法院(2006)諸行初字第22號和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紹中行終字第55號行政判決書,分別確認郭建軍違反法律法規,擅自建造40.96平方米住宅的事實。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根據郭建軍非法佔地、擅自建房的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關於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限郭建軍在處罰決定書接到之日起十日內自行拆除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處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據此判決:
維持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於2007年11月28日作出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郭建軍不服,提出上訴。
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說明行政執法中行政裁量必須遵循執法成本和執法收益的均衡,應當符合比例原則。從行政執法目的和手段關系而言,手段對目的應當是適當的,雖然行政目的是正確的,但也必須選擇是合適的手段。行政機關必須選擇相對成本最小的執法手段,選擇對行政相對人最小侵害的方式,從而使行政執法的成本與執法收益相一致。
本案上訴人郭建軍在拆除60多平方米老房的原宅基地上,重建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並未多佔其他土地面積,也未改變土地用途和性質,從庭審調查情況及雙方提交的證據看,上訴人所建房屋是否違反城市規劃及所在村區域是否有具體的規劃要求,被上訴人未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而且從實際狀況看,上訴人的重建房屋與其他房屋在結構上已聯為一體。可見,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被上訴人在《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的補辦手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拆除選擇中,應當考慮上述特定的基本情況,首先選擇最小侵害的方式,在此方式不具備條件時,可再考慮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也就是,農村村民宅基地原拆原建,不改變土地利用性質,不擴大土地利用面積,不違反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雖未經審批,但其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處理方式,應有所區別。否則行政裁量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被上訴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對上訴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屬於適用法律錯誤。原審判決維持不當。關於上訴人提出的行政處罰的時效問題,對非法佔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在未恢復原狀之前,應視為具有繼續狀態,因此本案未超過行政處罰追訴時效。據此判決:
一、撤銷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
二、撤銷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評析】
行政法的基本使命就是要確保政府官員對裁量權的行使負責。如果不對行政自由裁量決定實質內容進行適度的司法審查,那麼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也會暗淡無光。所謂行政自由裁量就是指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對作為或不作為,以及怎麼樣作為在方法、種類、幅度、結果、程序等進行選擇的權力。對自由裁量的司法審查就是審查裁量決定是否合理,裁量權有沒有不適當地行使。法院在什麼層面,依據什麼標准控制對行政裁量行為司法審查的深淺?如何才能保證行政裁量是適度的,不會為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會採取總成本高於總利益的行為。在大陸法系中,是通過手段與目的之間的衡量來實現,即藉助比例原則來進行有效控制。行政機關的裁量行為,既要保證行政管理目標的實現,又要兼顧保護相對人的權益。應以達到行政執法目的和目標為限,盡可能使用相對人的權益遭受最小的侵害,這就是行政法比例原則的核心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從文義上看,該條款有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屬於羈束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必須嚴格依照法律不具有主觀判斷而進行選擇的空間。但是,行政主體在選擇適用法律過程中是無法迴避自身的主觀參與及價值判斷的。更何況在本案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行政處罰中同時引用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該《辦法》明確已建的建築物在符合相關規劃時,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存在重新辦理審批手續並且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顯然,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理方式有明顯的不同,行政主體對處理的結果存在裁量的選擇。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拆除處罰,顯然與其違法程度不相適應,違反了行政裁量的比例原則。筆者認為,紹興法院作出撤銷判決是正確的。
『柒』 平輿檯球桌
你好,平輿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平輿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兩省〔河南、安徽)三市 (駐馬店、周口、阜陽)結合處,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土地總面積平方公里,轄鎮鄉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萬人,是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東西合作示範縣、全國防水防潮之鄉、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
平輿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平輿一名始於西周,平輿乃是西周奠基者姬昌之母太任的家鄉。
與正陽縣相望,西與汝南縣相鄰。總面積平方公里,總人口萬。截至年底,轄街道辦事處、鎮、鄉,分別是:清河街道辦事處、古槐街道辦事處、東皇街道辦事處、東和店鎮、楊埠鎮、萬金店鎮、廟灣鎮、射橋鎮、陽城鎮(後劉鄉)、郭樓鎮、李屯鎮、西洋店鎮、萬冢鎮、高楊店鎮、十字路鄉、玉皇廟鄉、辛店鄉、老王崗鄉、雙廟鄉。[]
交通狀況
交通便捷,道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東西連接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國道和京九鐵路境內有國道貫穿南北,新陽、大廣兩條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交匯,縣鄉、鄉村公路全部硬化,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今日平輿,通訊、供電、供水、供氣、環保等基礎產業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成功營造了信息流、物資流、人才流競相湧入的「窪地效應」。[]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平輿稱摯地,為古諸侯國之一,國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時並入沈子國。因周文王之母太任歸省家書中有「平輿」抵達(即坐車平安回到娘家)字樣而得名。[]
周朝,周公之孫始封於沈,建立沈子國,古城在今射橋鄉古城村,公元前年為蔡所滅。[]
戰國時期,沈地屬楚,為平輿邑。
秦朝,置平輿縣,治所在今平輿北射橋鄉古城村。
漢朝,平輿縣屬汝南郡。
三國時期,平輿縣屬魏,豫州汝南郡。
晉朝,平輿縣屬豫州汝南郡。
南北朝,廢平輿縣。
北魏,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西南。
北齊,廢。
隋朝,大業二年()復置平輿縣,屬豫州。
唐朝,貞觀元年()廢縣,轄地並入新蔡縣。
武周天授二年()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屬河南道蔡州。
五代時期,屬蔡州。
北宋,屬京西北路蔡州。
金國時期,屬南京路蔡州鎮南軍。
元朝,廢縣,轄地並入汝陽縣,屬河南江北道汝寧府。
明、清時期,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汝陽縣。
民國時期,屬河南省第八區汝南縣。
年月,復置平輿縣,屬信陽專區。
年,信陽、駐馬店分為兩個專區,平輿縣屬駐馬店專區。
平輿人文薈萃,有被尊為「中國胎教第一人」的
周文王母親太任,有秦末率眾揭竿而起的張楚政權領袖陳勝,有被史界贊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東漢名臣陳藩,有被譽為「平輿淵有二龍」的月旦人物許靖和許劭,還有清未捻軍首領陳大喜等無數先賢英烈。先民們因這里地勢平坦發明了太平車,既成就了遠播天下的平輿美名,更成為中華民族造車技術曾經領先世界的歷史見證。神話傳說中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縣城還有一株漢朝的古槐樹,七仙女其實是真有其人的,是董仲舒的母親。董仲舒為紀念其母親在平輿為七仙女修了一座衣冠冢。
行政區劃
政府領導
平輿縣人民政府[]
縣委書記:王兆軍[]
[]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懷德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啟現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綜合協調縣政府機關,發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稅等方面工作。分管單位:縣政府辦(接待辦、法制辦、目標辦、督查室、縣招待所事務辦、縣應急辦)、發改委、監察局、財政局、編委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計局、統計局、機關事務局、 國稅局、地稅局 聯系人大、政協、武裝部、法院、檢察院和老幹部工作。
副縣長:張明星
負責文化廣電、民族宗教、扶貧、外事僑務、通信、保險、煙草等方面工作,協助縣委領導分管工商聯工作。分管單位: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扶貧辦、民族宗教局、無線電管理辦、外僑辦、新華書店、物資總公司、煙草公司、郵政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鹽業局、人險公司、財險公司、石油公司。
副縣長:石玉興
負責城建城管、規劃、國土資源、電業、工商、愛國衛生運動等方面工作。分管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土局、電業局、工商局、市場發展局、愛衛辦、清源水業有限公司。
副縣長:朱東升
負責信訪穩定、公安司法、民政、衛生、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等方面工作。分管單位:公安局、民政局(縣救災辦、縣退伍安置辦)、殘聯、司法局、衛生局、人口計生委、信訪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副縣長:楊荔
負責教育體育、科技、工業運行、民營經濟、招商引資、技術監督、糧食、供銷等方面工作。分管單位:教體局、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環保局、商務局、工管委、質監局、糧食局、供銷社、綠源治污有限公司、燃氣公司、中儲糧。
副縣長:王建國
負責交通、公路、行政服務、人防、史志、金融等方面工作。分管單位:交通運輸局、公路局、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住房公積金管理部、史志辦、人防辦、人行、銀監辦、工行、農行、建行、農發行、農信社、郵儲銀行。
副縣長:韓崇江
負責農業、農村等方面工作,協助縣委領導分管農辦工作。分管單位: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農機局、畜牧局、農科站、氣象局。
縣域區劃
平輿縣轄街道辦事處鎮鄉:清河街道辦事處、古槐鎮街道辦事處、東皇街道辦事處、楊埠鎮、東和店鎮、廟灣鎮、射橋鎮、西洋店鎮、陽城鎮、郭樓鎮、李屯鎮、萬金店鎮、高楊店鎮、十字路鄉、萬冢鎮、玉皇廟鄉、老王崗鄉、辛店鄉、雙廟鄉。縣人民政府駐清河街道辦事處。
居委會設置
清河街道辦事處
轄個居委會:王堂居委會、張樓居委會、王棟橋居委會、大馮居委會、馮寨居委會、孟庄居委會、南劉居委會、陳蕃居委會
古槐街道辦事處
轄個居委會:永樂居委會、解放街居委會、城北居委會、西塔寺居委會、月旦坪居委會、城東居委會、鐵塔路居委會、健康路居委會、城南居委會、小劉居委會、小徐居委會
東皇街道辦事處
轄個村委會:南陳村、五里村、徐寨村、吳庄村、王寨村、李庄村、小陳村、張營村、高營村、小馮村、段營村、劉營村、大樊村、張奶奶廟村
楊埠鎮
轄個居委會、個村委會:河北居委會、河南村、金庄村、陳樊村、王美村、大灣村、任柳村、老任村、王店村、大馬村、薛店村、夏庄村、大朱村、窪張村
東和店鎮
轄個居委會、個村委會:和店居委會、小吳村、高庄村、大石村、董庄村、寧庄村、張趙村、木香店村、邢崗村、李廟村、前樓村、李孟村
村委會設置
廟灣鎮
轄個村委會:廟灣村、龍王廟村、大盧村、里灣村、大楊村、念張村、鄭樓村、代關廟村、余樓村、八里夏村、李寨村、馮庄村、黑田村、趙庄村
射橋鎮
轄個居委會、個村委會:東關居委會、西關居委會、永塘村、劉庄村、後劉村、大孫村、大王村、古城村、馬庄村、張柏墳村、單老村、王灣村、臧樓村
西洋店鎮
轄個居委會、個村委會:西洋店居委會、尹灣村、賈營村、譚趙村、聶寨村、陳寨村、高台村、耿庄村、後崗村、西洋潭村、毛陳村、吳灣村、秦王村、小尹村、潘營村、王寺台村、馬樓村、趙廟村、彭庄村
高楊店鎮
轄個村委會:高楊店村、中高村、新張胡營村、四門代村、窪李村、三所樓村、王莊村、陶樓村、劉寨村、袁庄村、陳劉村、王閣村、金劉村、姚呂庄寨村、老莊村
十字路鄉
轄個村委會:十字路村、石磙廟村、前盛村、曹庄村、王關廟村、中馬村、秦勝村、三麻村。
陽城鎮
轄個村委會:張萬寨村、張老人村、孫鮑村、寺耳埠口村、胡嶺村、丁營村、張庄村、新集村、劉寨村、馬李坡村、西賈村、張營村、嶺王村、馬劉村、劉吾村、洪山廟村、魏庄村
萬冢鎮
轄個村委會:萬冢村、萬寨村、湯嶺村、閆樓村、閆寨村、三橋村、庄堂村、蔡庄村、郭寺村、楊橋村、牛庄村、張劉村
玉皇廟鄉
轄個村委會:玉皇廟村、余坡村、學佃村、范寨村、鄭營村、王樓村、唐庄村、大宋村、曾庄村、韓寨村
郭樓鎮
轄個村委會:郭樓村、戚坡村、高平寺村、宋海村、三陳村、陳集村、岳庄村、曹寨村、王棟橋村、前店村。
李屯鎮
轄個村委會:李屯村、大郭村、官余村、普照寺村、管坡村、位樓村、前崗村、大許村、閆坡村
老王崗鄉
轄個村委會:王崗村、黃灣村、馬灣村、孫庄村、龍灣村、甘港村、孫坡村、白龍廟村、方良河村、興旺店村
辛店鄉
轄個村委會:辛店村、李庄村、南劉村、郭庄村、崔庄村、兩口村、韓坡村、新淇溝村、黃寨村
萬金店鎮
轄個村委會:萬金店村、張坡村、大郭村、廠廟村、黃庄村、馮樓村、余營村、余庄村、新周村、宋劉村、土店村、茨園村、王寨村
雙廟鄉
轄個村委會:雙廟村、梁橋村、謝庄村、南宋村、邢營村、馬營村、前張村
自然資源
平輿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物阜糧豐,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盛產優質小麥、玉米、芝麻、大豆、花生、棉花、瓜果、蔬菜等。日益加快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使平輿成為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白芝麻標准化種植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其中,優質白芝麻種植面積達萬畝,產量、出口均居全國第一,享有「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的美譽。平輿縣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產地,東和店鎮是豫南最大皮張集散地,廟灣鎮出產的「廟皮」是歷史上最受客商歡迎的漢口路皮貨。在「小群體大規模」的畜牧養殖業發展格局中,奶牛養殖及奶品加工產業日漸壯大,成為豫南的一枝獨秀。平輿水資源豐富,礦泉水資源儲量可觀。經原國家地礦部鑒定,地下水為「鍶和偏硅酸復合型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是河南省迄今發現的水質最優的天然礦泉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經濟發展
概況
平輿縣
年經濟社會發展捷報頻傳:主要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全市前列、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整體形象持續提升和「全國文明縣城」、「全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產業集聚區」、「最具產業競爭力產業集聚區」、「全省扶貧開發先進縣」等一塊塊閃亮的金字招牌,無不昭示著該縣快速發展的綜合實力、開放進步的生機活力、文明和諧的無限魅力。
平輿縣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秉承科學發展、務實發展、趕超發展的理念,堅持縣域經濟發展思路不動搖,牢牢把握「四個重在」實踐要領,著力抓好十項重點工作,強力推進「三化」進程,全縣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數據
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億元,是年的.倍;公共財政
預算收入.億元,是年的.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是年的.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元,是年的倍;城鄉居民存款余額.億元,是年的.倍。二三產業比重.%,比年提高個百分點。年月,市委、市政府在我縣召開全市縣域經濟工作座談會,推廣平輿經驗;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序我縣較年上升個位次,成為上升位次最多的縣;連續五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工業
工業立縣,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來,加快建設工業集聚區和標准化廠房,通過築巢引鳳,以誠招商,引進了金龍毛織、瑪雅葯業、康博匯鑫、百緣面業、泉安食品等一大批投資額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構建了糧油食品和醫葯大支柱產業並舉的工業體系。出自「全國防水防潮之鄉」的十萬大軍邁向全國各大中城市拓展業務,打造出平輿勞務經濟的響亮品牌。 今日平輿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精心裝扮下崛起在天之中、豫之南。處在高速發展的嶄新階段,古老的摯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瑞升家俬二期、帕加尼工業園、鼎瑞醫療器械、中南紙業、巨鴻扣件、鑫企實業等個億元以上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其中,瑞升家俬項目總投資億元,已正式列入省年第二批重點項目,是我市當年唯一入選項目。
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皮革質檢中心、惠成皮革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建成並投入運行,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平方公里,入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以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農業
農村經濟有了新發展。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糧食生產連續年豐收,榮獲省「抗旱應急灌溉工程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和「全省林業生態縣」稱號,連續年被評為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縣。
民生得到新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保障標准不斷提高,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參合率、參保率分別達到%、%。城鄉居民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在全市率先開展。全縣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穩定在%以上。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積極做好信訪穩定工作,保持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平輿縣人民醫院是該縣的唯一一所二甲醫院。[]
社會事業
政府效能
認真落實科技獎勵政策,召開了科技獎勵大會,兌現獎金.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件,位居全市第一名,被認定為省知識產權優勢區域培育計劃縣。科技主要職能工作、知識產權工作、防震減災工作處於全省領先地位。教育「兩基」成果鞏固提高,榮獲全省「兩基」工作先進縣。投入.億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實施基礎教育建設項目個。落實資金萬元,.萬人次中小學生享受了「兩免」政策,.萬人次貧困寄宿生享受了「一補」政策。素質教育扎實推進,高中教育快速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取得新進展。城鎮教育及民辦教育突飛猛進,全市城鎮教育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深入開展了全民健身活動和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承辦了全市第十一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爭取資金為個行政村分別建設了標准籃球場和乒乓球台。
完成了縣中心醫院等個單位門診樓、病房樓和個村衛生室建設任務,並添置了診療設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補助.萬人次,補償.萬元。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無鼠害先進城區」順利通過省專家組的復檢。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全縣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積極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監管,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市「掃黃打非」工作先進縣。大力實施廣電「村村通」工程,全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以上。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縣新增就業人員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零就業家庭」基本消除,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扎實有效。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審批程序,提高了補助標准,城市低保人、農村低保人,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新建、擴建鄉鎮敬老院座,全縣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積極開展了「·震災獻愛心捐助」、「慈善愛心救助」、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孤兒幫扶救助、城市及農村醫療救助、艾滋病救助活動,「白內障無障礙縣」創建工作扎實有效。加快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發放租賃補貼資金萬元,在全市率先建設廉租住房萬平方米。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建設,「雙擁」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得到鞏固和發展。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氣象、史志、物價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圍繞構建和諧平輿,扎實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新創建省級文明單位個、市級文明單位個、省農村「清潔家園行動」先進村鎮個、市級文明村鎮個。認真組織實施了第六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基層民主得到加強。堅持依法治縣,實行依法行政。嚴格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決定、決議,自覺接受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普法教育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扎實推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刑事、治安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全縣社會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健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認真開展了食品、農資、建材、網吧等專項整治活動,努力消除安全隱患,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不斷加強信訪穩定工作,深入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活動和縣委書記縣長大接訪活動,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榮獲全省大接訪活動成績突出縣。財政審計監督、政風行風建設、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務員素質為重點的「兩轉兩提」工作,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效能進一步提高。
城市建設
[]
年以來,平輿縣先後投資億多元,建成太任公園,奚仲公園、月旦坪公園等個休閑廣場和文化公園、個公益性文化設施、個街頭小游園、個園林單位。年,縣城區綠化率、綠地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和.平方米。在年月召開的全省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會上,平輿縣作為全省個典型縣之一受到省長郭庚茂和副省長張大衛點名表揚,平輿縣推進城鎮化的做法被確定為全省農產區推進城鎮化的範本。一個現代化、充滿生機、文明和諧的生態宜居新城,魅力盡情彰顯。年,城鎮建設再上台階。建成總長.公里的城區條道路,新建和改造一批供水、環衛等公共設施,萬和園正式開園,文化藝術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縣城面貌持續改善,吸納功能明顯增強,市民素質明顯提高,成功創建「全國文明縣城」、成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縣城區建成面積達平方公里,縣城區人口萬人。
設市步伐
優化城市布局,設立平輿市。平輿縣西距駐馬店市多公里,東邊與安徽省臨泉縣接壤,面積平方公里。 平輿縣是我省傳統農區加快城鎮建設的一個典範。到年底,平輿縣縣城建成面積平方公里,縣城居住人口萬人,城鎮化率%,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綠地面積分別達到.%、.%和平方米。縣城有建築面積達萬多平方米的文化藝術中心,建成了其他地方少有的大型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平輿縣城五縱六橫的骨幹道路已經形成,一個基礎設施完備、具有現代氣息、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城已經在黃土地上崛起。在平輿建市地理位置適中,從項城市到潢川縣公里,從駐馬店市到安徽臨泉縣多公里,在這一大片區域內沒有一座城市。平輿縣改市之後,不僅可以促進本區域的發展,而且也必將更好地帶動周圍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本地特產
平輿位於天之中、驛之東,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適合多種作物生長的理想場所。特產眾多,其中以白芝麻、小磨油最為著名。
白芝麻在種植面積、產量、出口量方面均居全國白芝麻生產基地之首,被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素以「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之美稱而享譽國內外,以其個大籽飽、皮薄肉厚、色澤潔白、出油率高、口味香醇等獨特的優異品質而倍受國際油料貿易商的青睞。年平輿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第一個白芝麻外貿出口基地縣並准許出口免檢;年「平輿白芝麻」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年被省農業廳認命為「白芝麻無公害」生產基地縣。平輿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芝麻優良品種繁育基地,白芝麻生產加工業已成為平輿縣的一大支柱產業,產品遠銷日韓及歐美多個國家和地區。
問君哪得小磨油,唯有平輿原產地。平輿白芝麻生產加工的「小磨香油」屬食用油中的珍品。以其色彩溫蘊、 口味純正、香氣四溢、回味無窮、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等獨特品質贏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無論對農民朋友,還是對城鎮白領,它都是生活用油的首選,更是接待客人、宴請外賓的必備調料。
古今名人
.太任,河南平輿人,周文王姬昌之母
太任
太任
。
.陳蕃,河南平輿人,大漢王朝的重臣,年輕時曾說出「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豪言壯語。
.闞敞(有稱閻敞),字子張,東漢汝南郡平輿人。
.萬道同(-),字慧清,號懶園居士,萬冢鄉萬寨人,晚清貢生,人稱萬撥貢。
.陳大喜(年—年),字泰和,今平輿縣東皇廟鄉老圍子村(時為陳家寨),為清末著名的太平軍首領之一。
.張熹,字季智,乃東漢桂陽郡臨武人,漢靈帝時任平輿縣令。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百姓尊稱他為「青天張令公」。
.陳勝,字涉,平輿縣陽城鎮(今平輿西北)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
.郭了凡(-),原名郭超塵,平輿縣西洋店鄉郭寨人。
.許靖(?——),字文休,河南省平輿縣人。年輕時與堂弟許劭俱知名,善於品評鄉黨人物,尤其重視對人倫品行的評價。少時家貧窮,靠給人磨面維持生活。
.周浚,字開林,西晉時汝南安城人(今平輿老王崗一帶),是周平王少子汝墳侯周烈的後裔。浚天資聰穎,承襲家教,善識人才高下,以才辯知名於世。
.戴憑,字次仲,東漢汝南郡平輿人。少時聰穎,博學多才,尤鑽《京氏易》。
『捌』 在清朝益都縣有個柳杭
博山陶瓷琉璃與齊商
博山位於今淄博市南部山區,古稱顏神鎮,元至元二年隸屬青州府益都縣,清雍正十二年設博山縣,仍隸屬青州府。是孝婦河的發源地,自古山多地少,人煙稠密,因當地的礦產資源豐富並開發利用較早,遠在數百年前就已經發展成為封建社會中的工業城市。
博山陶瓷歷史悠久,據考古挖掘和文獻記載,博山陶瓷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著稱於世。不僅有白釉、青釉、黑釉及各種雕塑品,而且還有馳名中外的「雨點釉」、「茶葉末釉」。在陶瓷生產中還運用剔花、劃花、印花、手繪作裝飾,製作手法豐富多彩。從明清開始博山逐漸發展成山東省陶瓷生產和銷售中心,成為全國五大瓷都之一,產品不僅行銷國內,而且銷售世界各地。
博山同時以琉璃生產聞名遐邇,被譽為「琉璃之鄉」。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博山的琉璃生產就具有相當的規模。明初,內宮監在博山設立大型的官營琉璃作坊,為宮廷生產琉璃產品,以滿足宮廷的需要。萬曆三十九年(1611)十月,博山修建了「爐神廟」。 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山東益都縣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顏神鎮自元代以來就是北方玻璃的最大產地。明初內官監在該鎮設廠生產青簾(以銅絲編綴玻璃條而成的簾子),明嘉靖《青州府志》載,顏神鎮玻璃以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石等作原料,所產玻璃光瑩可愛。清初孫廷銓《顏山雜記·琉璃》記述了玻璃的配方、工藝、產品及其經銷等情況。明朝洪武年間,宮廷內官監在顏神設「外廠」為皇室生產「青簾」等貢品,到明末,民間的琉璃生產也日趨發展。景泰年間,西冶街就有大爐4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琅料。嘉靖前後,珠燈、珠屏、棋子、帳鉤、枕頂等琉璃產品問世,逐漸形成琉璃行業。1617年(萬曆四十六年),孫延壽等人發起組成了爐行醮會,這便是顏神鎮琉璃行業第一個行業性組織。琉璃產品除在當地銷售外,還遠銷到北京和江南各地。明末顏神鎮遇災,玻璃生產遂停頓,至清初恢復生產,並得到空前發展。元明清三代顏神鎮博山玻璃的原料就地取材,燒成鉀鈣玻璃器,分實心與空心兩種。實心玻璃器有青簾、佩玉、華燈、罐盒、棋子、簪珥等;空心玻璃器以管子吹成,有泡燈、響器等。清末在博山柳杭設玻璃廠,聘德國技師,傳授平板玻璃技術。從此,純鹼逐步取代硝石,對博山玻璃配方與生產的影響較為深遠。博山的琉璃生產歷史較長且素負盛名。
據明代馮琦《修魏公祠記》:「顏神之山……厥土墳而埴,宜陶。陶者以數千。青(州)以西,淄(川)、萊(蕪)、新(泰)、益(都)之間,斯一都會也……鼓鑄四方,貿易輻輳。」當年區區一鎮,竟能成為魯中地區的「斯一都會」,可見其工商興旺帶來的社會繁榮。而明萬曆三十五年《續重修要路碑記》也稱當年的顏神鎮是「巨鎮暨各鄉於集場停處,又皆窯冶礬磨興造之區。」在僅僅通向萊蕪、泰安一個方向的山道上,竟是「凡擔挑扛負,……彌歲彌月彌日彌時,彌不往來轡行之路,以資貿易焉。」足見其經濟發達之一斑。早於此碑的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中也有顏神鎮生產陶瓷、琉璃、煤炭、黑白礬的記載。清代,博山地區的經濟更是迅速發展,爐窯遍地,商賈雲集,市場貿易更加活躍。據康熙九年《顏神鎮志》記載:「西關、大街八巷,每月三、八大集;西關、西冶琉璃市;東西兩門街,一、六日中集,四、九日小集。北關稅務街窯貨市。」而顏神鎮下屬的幾處鄉鎮則是「山頭店,窯貨。有市斗。西河,每月二、七中集,窯市。八陡、石馬二庄,鑄鐵,有市斗。」而遍布全鎮的「鹽店、硝店、布店、榆皮店、木炭店,諸行沿革無常」。集市遍布城鄉,而且有了明確的工業產品市場分工。經濟的發達,產業結構的形成,確立了顏神鎮的城市地位從周邊地區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環境中凸顯出來,富甲一方,聞名遐邇。同時,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產生出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矛盾也日益突出。反應在市場方面,一方面是交易日增,財富遍地;一方面是政弊滋生導致的稅收混亂,尤以清代愈發突出,顏神鎮的工業生產和商品經營市場經常陷於稅務的糾紛當中。從近年來發現的幾則碑記可以看出,博山地區古代的工業發達和經濟繁榮,除與先民的勤勞智慧息息相關之外,與當地地方上的官紳關注經濟社會,同情民間疾苦,對一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現象直接進行干預,實施一定的「政策保護」,有時甚至挺身而出,「施財認稅」,以維護社會的經濟秩序,是有著相當重要的關系的。
康熙十年,顏神鎮鄉宦,廣東陽江縣知縣孫廷鐸向益都縣呈稱:顏神鎮的「土產窯貨」,「已有窯課及科場取用,不為無稅。不知何年又添設窯貨行。治生自康熙元年特包納此行稅銀,不用取錢,遠近皆知」。要求對「濫設牙行」的現象予以禁止,革去顏神鎮的窯貨行稅。為此,益都縣衙轉達巡撫部院命令:「為嚴禁亂給牙帖之弊,以杜擾害事,自康熙十年為始,凡民間一切日用土產之物,悉聽自行買賣。」「即應設行稅,具令布政司印發。如有州縣仍前私給牙帖,勒索用錢者,本部院查訪得實,定將印官照私派例糾參,胥役並牙蠹即以光棍例處死。」
這里提到的「窯貨行」牙帖,類似今天的產品銷售營業執照。而孫廷鐸呈稱顏神鎮的陶瓷業「已有窯課及科場取用」,「窯課」即當時的生產經營稅,「科場取用」則是為縣學、府學提供的「教育經費」。從康熙元年起,顏神鎮的陶瓷生產經營包括銷售,實行包稅制。如果再增設「窯貨行」,窯戶和行商無疑要再支付一定的營業執照稅銀。為此,孫廷鐸出面干預此事,為窯戶和行商們說話了。
孫廷鐸,字道宣,別號夢果老人,煙蘿居士,顏神鎮大街人,是清初順、康之際朝廷重臣孫廷銓的從弟,明崇禎十四年舉人。據王漁洋《煙蘿居士墓誌》:「康熙辛丑(應為順治十八年辛丑)就選人,戊申(康熙七年)得廣東之陽江……五年中墾田至千六百頃有奇……乙卯(康熙十四年)得兵高涼……時君以內遷……」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孫廷鐸任職陽江縣的時間是在康熙七年至康熙十四年之間。至於康熙十年他是否曾經回過顏神鎮,我們目前尚無可稽考,遙在嶺南,關山阻隔,恐非易事。但此時間內孫廷銓正是自康熙三年稱病歸里,居於家中。因此,阻止顏神鎮增設「窯貨行」牙帖一事,極有可能與孫廷銓有關。作為一品大員的他,當然不好以自己的名義提出此事,因而託名於孫廷鐸。雖然這只是我們今天的一種猜測,但此舉無疑是為當時的顏神鎮陶瓷業生產經營做了一件好事。
到了康熙中葉,由於豪強並起,霸市勒索,使顏神鎮繁榮的市場一度出現了「萬姓喧騰,集場幾廢」的局面。據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趙宦認稅碑」記載:「顏神鎮集,向因蠹棍橫索,商民不安,本鎮鄉紳右春坊趙執信,候補主事趙執璲,情願捐賠稱尺等九行,於本年二月二十四日具呈府案……趙宦獨任立為義集,以免蠹棍借端需擾,誠為便民。仰益都縣確查議報,又蒙本府審祥藩憲、道憲復批。本縣查報於本年六月十八日,隨據本鄉紳趙復呈前事,呈稱本鎮行稅載之全書,司冊昭然,奈因承辦之人勾結積役私立行款,顯背司冊,取之民間不啻數倍,以至萬姓喧騰,集場幾廢。前具呈認稅施集,委系捐資封納,民間不費一錢。嗣後具呈府縣,申請給予勒石,仰借憲法,以杜後來,使蠹棍不思復舊,即寒家後世子孫及親族僮僕或有不肖之心,亦無所借口。」
「趙宦認稅碑」所記承認稅的「九行」是「海魚行、山貨行、繭布麻行、豬行、礬鐵行、綿楮行、榆皮行、鹼靛行」。經縣、府布政使司獲准並立石「以垂久遠」,明文規定由縣衙「不時稽查外,嗣後如有胥役地棍人等,仍敢冒名抽稅,擾害商民者,許被害人等及約地或本宦家人飛報,本縣立拿報上憲,盡法究處,以律治罪,決不姑貸」。
以上九行商品中「硝行」、「礬鐵行」最為顯要,博山歷史上是生產「礬鐵」的重要基地,為對外輸出產品。而「硝行」中的「硝石」則是博山古代琉璃業的重要原料,用作琉璃冶煉的助溶劑,需求量極大,主要來源於當時的魯北地區一帶,是外地輸入商品。根據博山古代文獻和歷史情景相對照,「九行」並沒有囊括博山古代的全部市場商品,尤其是作為博山古代支柱產業的煤炭、陶瓷和琉璃。但「硝行」的免稅對琉璃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趙宦家族為「九行」認稅,造福一方,對繁榮博山清代市場經濟舉足輕重,是一種積極的「政策行為」,而且能夠堅持百數十年,並經歷了博山清代由鎮設縣的行政機構變更過程。至於趙宦家族以何等形式認稅?趙宦家族的後人如何繼續認稅?時候中有間斷等等,此事並不見諸於其他文獻,對今天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歷史之謎。
那麼,趙宦家族為什麼要認稅九行呢?歷史上,趙宦為博山巨族,據趙執信《先府君行略》:「趙氏之先,蓋自宋靖康間避地居蒙陰。始祖平,以明永樂初自蒙陰來益都之顏神鎮,因家焉。」明末,趙宦家族中興,趙執信的曾祖趙振業為萬曆戊午(1618)舉人,天啟乙丑(1625)進士,由邯鄲令擢監察御史。清定鼎後為山西、江南布政使司參議,後致仕,累封中大夫,陝西布政使司參議。趙執信的叔祖趙進美,明崇禎庚辰(1640)進士,清順治初起太常博士,歷官福建按察使。在《趙氏族譜》中,自一世祖趙平至趙執信這一代人,已經是第十二世。據統計,趙宦家族第十二世的在譜人數已有三百七十八人之多。僅以「執」字為中字取名的就有五十人。趙執信同胞兄弟五人,在他的詩文中記述到的還有「七弟」、「十一弟」、「十八弟」、「二十三弟」等堂叔兄弟,可見趙宦家族的龐大。從趙執信的著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同輩兄弟的庄園產業,僅在博山南部山區淄水上游一帶,就分布有田莊、郭庄、麻庄、源泉以及今屬淄川區的城子庄等處;而在博山的祖傳園林則有城東的「怡園」、「因園」和梁庄的「澗園」。與趙執信一同認稅的趙執璲,即趙執信所稱「十八弟」。《續修博山縣志·選舉志》載:「趙執璲,字德瑞,蔭生候補主事,任淮安府同知。」於此,亦可窺見當時趙宦家族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由此可知,趙執信一生的功名生涯,與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家族勢力環境是分不開的。
趙宦呈請設立義集,保一方平安,使四方民眾獲益,這除與趙執信本人的「憂民」思想意識有關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認稅也正是出於趙宦整個家族的利益。趙宦家族庄園遍地,土地連陌,有大量的農副產品肯定要走向市場。他們雖然每年要為認稅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極可能他們也是最大的獲取利益者。至於趙宦家族歷史上是否有農業經濟以外的其他產品,今天我們已經難以考證。但為「九行」認稅,必經能使整個地區的市場繁榮,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正是趙宦家族對清代博山市場經濟的一大貢獻。
永遠買斷顏神鎮集市中其中九個行當的稅務,這在當時是一件極具影響的大事,不但引起了趙氏家族內部的爭議,而且還影響到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利益,斷了他們假公濟私、借端勒索的財路。趙氏兄弟二人無疑是承擔了極大的風險和壓力,趙執信在這一年不得不來到紅葉山莊養病。知道了這一背景,我們就會對他《紅葉山樓集》中的詩篇有更加准確和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會被這位現實主義詩人的不凡人格有更加全面的認識。趙執信在詩中有「門戶引多虞,氛垢日以積」;「經時棲窮山,自謂遠垢氛」;「卻返鳳麟洲,顧笑麋鹿群」的句子。他的另一個從弟趙執端在《奉寄秋谷兄山居》詩中也說:「既喜清心跡,不堪遠事非,相從空夙約,心事嘆多違」。反應了趙執信、趙執璲買稅後的痛苦遭遇。
經濟成分和社會階層的變化,使清代的博山官府又一次陷於稅務的呈訟糾紛當中。光緒四年五月,新官陳文顯上任伊始,就遇到了稅務呈訟的麻煩,不得不「出示勒石,永禁以弊端而安商業。」碑稱「在籍紳士廣西即用知縣王建言」等十人,「呈稱竊稅課之設,例有定款。有,不可減,無,不可增。博邑山多地少,業井、磨、陶、廠者居多。其應有無課程,概有舊章可查,垂之邑乘,載在碑碣,百餘年來遵照罔替」。狀告不法書差借新舊官員交替之際,巧立名目,私改「廠、磨、窯、井」為「井、礬、窯、□」變更原來的章程,「擅向各廠額外灑派,借圖自肥」。對此,縣官陳文顯只好聲明,「據此查縣境井、磨、陶、廠四項,業此生涯者所在多有,應納課程,例有定額,絲毫不準加增。惟奸胥猾吏,遇有招搖蠹役刁差,借端撞騙,每當新舊交接,偵知官紳聲氣未通,舞文射利,額外需索,此等情弊,在所難免。本縣蒞任之初,即經明察暗訪,不了仍未弊絕風清,可謂欺偽之伎倆甚工,機詐之情偽百出,殊堪痛恨,亟應勒石永禁,俾此輩無可施其蒙蔽,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闔邑紳商士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各井仍照舊章,其磨、陶各廠除將每年額編課程循舊按時繳納外,此外無任何項徭役、概不加派分厘。倘有不法書差仍前借端勒索,捏此訛詐,一經該商人指名告發,定即從嚴懲辦,絕不姑息。其各稟尊毋違。」
從碑文中可以得知,博山清代「井、磨、陶、廠」四業實行的是定稅制,具有一成不變的規矩。由於井、磨、陶、廠情形不一,我們不能知道這種定稅的原則是什麼,但極有可能是以經營業戶性質及個數,而不是以經營產品的數量來定稅的。查對有關文獻,「井」有煤井和陶井兩種。僅此一項,自清乾隆五年(1740)山東巡撫上書「悉民間自行開采,以供炊爨,照例定稅」,「當年戶部議復批准,允許山東省產煤之地聽民自行開采。規定每窯立一窯主,領貼辦稅。」「此後,博山的民間採煤逐步興盛起來,『或取於山,或取於井』。1955年至1965年淄博礦務局對所屬礦區進行了一次普遍調查,博山地區的古煤井達723個」 (《博山區志·工業》)。從《顏山雜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最晚在明末清初,博山採煤業已經有了「份子井」的出現,有「山場主」、「攻主」、「井頭」、「賬房」、「洞頭」、「徒」之分,呈現出新的生產關系。
「陶」指陶瓷業。清代博山陶瓷業遍及北嶺、務店、李家窯、山頭、窯廣、八陡、福山、西河、萬山等地。《淄博陶瓷工業大事記》:「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博山陶瓷業空前興旺,北嶺、務店、山頭、窯廣、八陡、福山為當時七大窯場,產品各具特色,爭奇斗妍。博山城內商旅輻至,已成為相當繁盛的陶瓷生產中心和銷售中心。」而萬山、山頭、北嶺、福山等處相繼新建或重修窯神廟,足見當時窯業之盛。到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僅福山一村就有陶戶十七家,窯爐二十八座」(資料來源同前)。
「廠」指琉璃業。亦應包括「礬場」。「清代至民國初年,博山琉璃業更加發展,西冶街幾乎家家以琉璃為業,從業者最多時達4000人。清末,博山琉璃產品不僅行銷全國,料貨」庄遍布各大城市近百家,而且琉璃珠、文具、玩具及擺設品之類產品曾銷至日本、歐美、南洋等地。(《博山區志·琉璃》)
清代博山工業的發達,亦引起了外國殖民者的覬覦與驚嘆。德國傳教士、地理學家雷卻特霍芬和英國傳教士威廉姆森在清同治年間都曾到過博山,他們分別在《旅華日記1868——1872年》和《中國北方的旅行》中對博山作了生動的描述:「山東博山的料器,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每年經由濟南輸出的數量約七千擔(摺合現在七十萬斤)。博山是我們在中國直到現在為止所遇見的工業最發達的城市。城市工廠區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濃黑的煙雲,到處是煙熏火燎的景象,似乎使人們感到一切都在工作著、運動著。聰明又智慧的匠師們把附近出產的岩石沿細後,用硝酸鉀煅燒,製成料器。這里的山丘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礦,石灰(岩)和煤,而這些都是製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和燃料。數千年來,擅長製造瓷器的中華民族,在製造玻璃這一行業方面,是顯著地、遠遠地落後於歐洲。但是,只有在博山這個地方卻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認的成就。」(朱培初《鼻煙壺史話》)
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面對這樣一個在當時如此發達的工業城市,封建制度下的縣衙無論如何是無法管理的。博山縣光緒四年「禁弊安商」碑正是給我們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新的生產關系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復雜性,從事工業和手工業勞動的人大多是沒有土地或是只有少數土地的農民,他們變成了城市的無產者。大量的財富和土地多集中在地方官宦和業主手中,多數的大家庭集官僚、地主、業主、商人於一體,他們有一方勢力,可以輕易左右政府行為。因此,無論王建言等人的呈狀也好,縣官陳文顯的表態也好,都大有弦外之音。在這種情況下,蠹役刁差借端撞騙可以說是「在所難免」,唯有「官紳聲氣未通」是真。如果「官紳聲氣未通」是任何事情都辦不成的。它從一個方面反映出舊時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時博山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而在明末清初,博山地區已經出現類似「資本主義萌芽」的若干跡象。
但是,博山古代工業的發達,社會經濟的繁榮,畢竟是在民族土壤上產生的,有著明顯的本土特色,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這也正好說明當中國的大門被外夷的堅船利炮打開後,當中國人開始覺悟實業救國、科學救國並向西方學習的時候,為什麼清末會選擇在博山船板山東省第一家官辦窯廠,而山東巡撫胡廷干以及張騫等人更是在國內率先引進德國設備,於博山創辦玻璃公司。但此舉為時已晚,並在後來均遭失敗。同時,博山的工業和資源,成為外國入侵者的垂涎之肉。1904年德國人修通膠濟鐵路的時候,同時也把鐵路通向了博山,開始了列強向博山地區掠奪財富的過程。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遐思。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難動搖……而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司馬遷的話鞭辟入裡,道出了齊魯兩地的鮮明特色。魯文化「尚仁重禮」,而齊國具有重視工商業的傳統,使齊地的風俗中體現出禮教精神淡薄,具有競爭性的商賈習氣。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在博山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博山人性格的兩重性,並對當地的齊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博山的陶瓷與琉璃滋養灌溉了這片區域;綿延數公里的河岸壁畫,濃縮了廣袤時空下博山的經濟脈絡。文化和經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齊商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並深深影響了整個淄博地區的經濟。使他們在成就了自我的同時,也給這片沃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傳說。
2008年,舉世矚目的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在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廣場大道,巍然聳立的民族和諧闕巨幅陶瓷浮雕來自博山,瑰麗璀璨的56朵琉璃民族花來自博山。她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陶瓷琉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博山陶瓷琉璃之花的千年綻放。這是博山陶瓷琉璃的榮耀和驕傲,也預示著在這片古老大地上從事陶琉行業的商人將有著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