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古代投訴罪名

古代投訴罪名

發布時間:2021-07-29 06:30:54

① 在古代陷害舉人判什麼罪

首先要明確的是,陷害本身就是一種罪。叫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不論是陷害任何人,原本都是法律所不能姑息的。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舉人登科即可授官。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因此,舉人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在古代,誣告者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例:甲誣告乙殺人,乙被判處死刑,後查明乙並非罪犯,即處甲死刑。陷害誣告舉人,罪過比陷害普通人更重,因為這有可能導致舉人喪失進入仕途當官的資格。

② 腹謗罪是古代什麼罪名

我估計是哪個昏庸的皇帝弄的, 可能是說自己在心裡想誹謗人就應當有罪。
與誹謗的關鍵區別是是否行為表現了出來
基本不具有現實意義, 因為法律只能調整行為, 不能調整心理.

③ 古代法律里有家裡人犯罪家人舉報也會定罪,這是哪個國家的法律

中外很多國家歷史上都有此類規定。
中國古代法中一般稱之為「親親相隱」制度。

在中國古代,親親相隱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的主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親親相隱原則得到進一步確認。唐律對親親相隱原則作了具體規定,以後各朝的規定大體上與唐相同,其內容主要有3點:親屬有罪相隱,不論罪或減刑;控告應相隱的親屬,要處刑;有兩類罪不適用親親相隱原則:一類是謀反、謀大逆、謀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類是某些親屬互相侵害罪。

④ 中國古代四大罪名叫什麼

四大罪名不知道,我知道十大罪名,十惡不赦么。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作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出現在《齊律》(由北齊尚書令、趙郡王等撰寫)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齊律》曰:"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八議制度也是《齊律》首創的被後世廣泛借鑒的律令之一,是專門為封建特權人物犯罪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齊律》明文規定:犯重罪十條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重罪十條"把以上十條罪行稱為"十惡",並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經過隋代《開皇律》與唐代《唐律疏議》對之的進一步的修訂,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說法。它的主要內容有: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葯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奸等。

⑤ 有哪些事情現在稀疏平常在古代就是違法的罪名

一般情況下,我國的歷史會有五個公認的社會發展形態,第一個是奴隸制社會、第二個是封建制度社會、第三個是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第四個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五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

隨著社會制度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以前儒家思想就是精神指導,儒道甚至可以凌駕在皇權之上。然而到了近代,法制漸漸壓過儒道,到了現代時期,我國大體上是採取眾家之長,主張法制治國,而儒家漸漸變成了我們的行為道德規范。

⑥ 古代都有什麼罪名

古代七大罪名; 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謀反,指企圖推翻當時王朝。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父母、尊長。不道,指殺戮無辜 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不孝,指不孝父母,祖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不睦,指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內亂,指親屬之間通*或強*等。 「十惡」成為不赦之罪,故為「十惡不赦」。 現代用來比喻罪大惡極,不可寬恕

⑦ 古代有一條律法:親人犯罪隱瞞不舉報算合法。舉報算違法的律法叫什麼

古代社會以宗族、禮法為基礎,人治大於法治,親親相隱在古代是被提倡的,舉報犯法的親人反而為世俗所不容,謀反、謀大逆、謀叛等十惡不赦的重罪例外。

⑧ 古代多少可以成立的罪名

中國古代主要罪名——「六贓」

「六臟」是六種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的總稱。

受財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導致枉法裁判的行為。

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為。

受所監臨財物,指官吏利用職權非法收受所轄范圍內百姓或下屬財物的行為。

強盜,指以暴力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竊盜,指以秘密手段非法將公私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坐贓,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職權之便因事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

概括一下:「六贓」分兩大類,一大類是職務犯罪,如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臨財物;另一大類是侵害財產所有權的犯罪,如強盜、怯盜、坐贓

「十惡」

"十惡"原來叫做"重罪十條"始見於<<北齊律>>,到隋朝時正式確立在<<開皇律>>中,更名"十惡",均是違反封建皇權統治與綱常禮教的大罪,所以一旦觸犯,便處以極刑,且不適用封建的"議","請',"減",贖","當","免"等減免刑罰的制度,也不適用"秋冬行刑"的制度,即所謂"絕不待時"."十惡"具體內容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大不敬","不孝","不睦","不道","不義","內亂".

中國古代夏、商的主要罪名

1) 「昏、墨、賊,殺」「己惡而掠人之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2) 文獻記載的最早的軍法「不用命戮於社」不執行王命者在土地廟前處決。

3) 「刑名從商」商朝的罪名已比夏朝極大完善。最為突出的是對於政治性犯罪的懲罰。最突出的是鎮壓亂政罪和疑眾罪,屬於思想政治罪范疇,可以任意解釋,後世歷代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形式上以此來誅殺異己,這也是中國傳統法律的主要特點之一。

⑨ 在古代比較嚴重的罪

大不敬一般是坐斬,現在人看來犯的一般都是小事(比如盜竊皇帝用具),死刑已經很重了,不至於罪及他人:
《漢書·申屠嘉傳》:「 通 ( 鄧通 )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
清 昭連 《嘯亭雜錄·趙勇略》:「公復不平,屢上疏爭, 珠 主使其黨人御史 龔翔麟 劾以大不敬,宜坐斬。」

閱讀全文

與古代投訴罪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