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網路域名維權第一案
可以起訴
2. 秀我門戶 合法嗎
網路著作權侵權的類型和構成要件
一、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類型
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即為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其二,使用行為違法。現實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呈現極為復雜的形態,既包括直接侵權行為,也包括幫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權的行為、或使他人直接侵權的後果得以延伸或擴大的間接侵權行為。根據傳統版權侵權的概念再結合網路自身的屬性,不妨對網路上版權侵權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即網路上的版權侵權是指未經版權人許可 ,又無法律根據擅自上載下載在網路之間轉載或在網路上以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行使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的行為。任何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若是經過版權人許可或者他的行使屬於法律規定以外的情況,則不屬於版權侵權。
結合以上概念則網路著作權侵權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一) 將網上作品擅自下載並發表在傳統媒體上。這種行為具體指未經網路作品權利人許可將網路作品下載並於傳統媒體上傳播的行為。網路作品是以數字0和1的形式存在並以網路為載體在計算機之間流動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入計算機網路前存在於紙,磁帶等傳統媒體,只是通過掃描等方式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數字編碼,然後經由計算機的組織、加工、儲存,並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化作品。另一種則是從其被創作之時起就直接以數字的形式存在於計算機並在網路上傳輸,之前根本沒有在傳統的載體上存在過,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式作品。網路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並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一定的客觀表現形式則應享有版權。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陳衛華訴成都電腦商情報社侵權案就是被告電腦商情報社在未經原告陳衛華的同意將陳衛華於1998年5月10 日以無方為筆名在其個人網頁《3D 芝麻街》上發表的《戲說 MAYA》一文下載,並登載於自己的報刊上,最終被法院判決為侵犯原告網路作品版權的行為。[1]
(二)未經作者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在網站上傳播而引發的糾紛。即未經原文學藝術等非數字化作品的版權人許可,將其作品數字化登載於網路上向一切網路用戶公開的行為。將該種行為確定為侵權行為,是因為將原來非數字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數字化,無論其採用何種手段數字化都不是創作,不具有獨創性,這只是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並不影響原作的版權人對該作品享有的權利。王蒙、張潔等六作家狀告北京在線侵權案就屬於網路侵犯傳統媒體作品版權的行為。在該案中,北京某通訊技術公司主辦的北京在線未經王蒙等六作家的同意將六作家享有版權的《堅硬的稀粥》,《漫長的路》等作品登載在其網站的主頁上,從而被法院判決為侵權。[2]
由於網路技術的特點,出現了幾種特殊的侵權形式:
(一)鏈接行為。關於鏈接行為是否是一種網路上的版權侵權行為,目前在學術界存在爭議。從理論上講,鏈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站訪問不同網站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它被視為互聯網得以運行的基礎性特徵。網路的優勢就來源於鏈接網上的任何文件,不論其地位或物理位置如何。不可否認,從技術的角度來講鏈接確實為網路用戶實現網路資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對於一個需要多方面信息的網路用戶來說,牢記多個網址並逐個搜索無疑是煩瑣的,而通過網上鏈接,網路用戶無需記憶並輸入一長串的IP地址,而只須用滑鼠點擊鏈接處,即可以從所在主頁跳轉到同一文件中的其他位置,或者跳到其他主頁或網頁內容上面,並准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謝德蘭時報案」(Shetland Times Case)是最早的一起因鏈接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3]
在此案中,被告謝德蘭新聞將原告謝德蘭時報網頁上的標題刊登在自己的網頁上並設置了通向文章內容的鏈接,使得被告的用戶順著鏈接可以直接訪問原告網站上登載的內容,而不必經過原告網站的主頁。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是使讀者在閱讀中仍然認為是在被告的網站中。審理此案的法院在訴訟中認定,原告的文章標題構成文字作品,受版權法保護,而被告非法將其用作鏈接標志,因而構成侵權行為。
(二)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網頁設計的好壞對於各大商業網站來說至關重要,一個製作精良的網頁會迅速提升網站的訪問率,進而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但是,設計一個好的網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而復制、剽竊一個網頁卻極為容易。所以,抄襲他人網頁的行為時有發生。如被稱為「中國網路主頁侵權第一案」的「瑞得訴東方案」。[4]被告四川東方信息有限公司就因為抄襲原告北京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必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
二、網路侵權行為的認定
侵權行為的認定標准即通常所說的構成要件指構成具體侵權行為的各種作為必要條件的因素。行為人的某一行為只有具備了法律規定的相關要件,才構成侵權行為。反之,缺乏任何一個構成要件則不構成侵權行為。就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而言,有幾種說法:法國民法主張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三要件說;德國民法主張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四要件說;我國台灣學者史尚寬先生提出了一種不同於法國民法的三要件說,即須有歸責之意思狀態,須有違法性之行為,須有因果律之損害,這實質是德國民法中四要件說的另一種表述方式,是將因果關系及損害事實合並表述為一個要件。我國有的學者主張德國民法的四要件說,有的主張三要件說。[5]筆者趨向於四要件說,因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是有過錯的,則意味著行為人的行為本身具有不法性。關於是否完全套用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版權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應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另一種觀點認為版權侵權行為不是一種普通的民事侵權行為,而是屬於特殊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亦具有特殊性。版權侵權行為到底是適用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還是應有自己獨特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應當適用特殊侵權。
結合以上分析,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須有侵犯網路著作權的不法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45條和第46條規定了各種不同的侵犯著作權的使用行為,主要包括: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其發表的作品公之於眾,侵犯其發表權的行為;2.未經合作作者的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侵犯了其他作者的發表權、改編權或獲酬權;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5.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規定付酬,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獲酬權;7.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8.剽竊、抄襲他人作品,即未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授權,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9.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侵犯了他人的專有出版權。10.未經表演者許可,對其表演製作錄音錄像出版,侵犯了表演者權;11.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即盜版行為;12.未經廣播電台、電視台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13.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6]這些都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但對於侵犯網路著作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網路作品問題。
網路作品是指在電子計算機信息網路上出現的作品,有別於傳統作品的特殊作品,是藉助數字化技術產生並在網路上運行,擁有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加以復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網路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7]著作權,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要證明網路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就要證明該類作品屬於「作品」范圍。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網路作品的保無明文規定。《著作權法》第 3條列舉的八類受保護作品中也未包括。《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 「作品」的含義作了解釋,即是「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而網路作品又是數字化作品,它盡管脫離有形載體,但並不影響其獨創性,並且任何網路作品都必須以數字化形式固定在計算機的硬碟內,能夠被他人使用聯網主機閱讀、下載或用軟盤拷貝或直接的列印,因此符合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要求。因此,網路作品符合《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著作權及作品規定,理應受到法律保護。
(二)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的必備構成條件。王澤鑒先生講損害「系指權利或利益受侵害時所生之不利益。易言之,損害發生前之狀態,與損害發生之情形,而相比較,被害人所受之不利益,即為損害所在」。[8]網路運營商將版權人的作品上載到網路上,給版權人是否造成損害,即是否造成「不利益」。知識產權的作用體現在被使用上,如果使用人越多,知識產權所體現的價值就越大。甚至可以講,如果這項知識產權從來未傳播,未被使用過,該權利的價值就無從實現。因此,衡量權利人是否遭受到了損害,應當結合從作品上載到網路前後作者收到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來考慮。「國外版權聯盟委託一些中介機構,對報紙和圖書上網以後對現有的媒體的發行率影響的進行研究,結論是負面並不是很大,甚至由於網上傳播,反而有正面影響[9] 。不論網上傳播是否有益於報刊的發行率,但一個結論是可以得出的:版權人的利益(或者不利益)是與網路傳播對傳統媒體發行率的影響相關的。如果網路傳播異常發達,導致報刊、雜志無人購買(發行率極大降低),我們可以認定作品一旦上載到網路上,版權人就存在損害事實。反之,如果網上傳播的實際效果是給作品做宣傳,給版權人做廣告。網上宣傳促進了作品的銷售,則版權人因網上傳播而得益。雖然對於網上傳播是否給版權人帶來民事損害,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但筆者認為鑒於我們網路發展的現狀,版權人即使受到損害,其危害性也是極其微小的。同時正是由於網路運營者的這些網路上載行為,才豐富了中文網路的內容,增加了中文網路與世界上其他網路的競爭力,這最終有利於包括版權人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利益。但是從網路著作權侵權方面看,損害事實是構成侵權的必備要件。
(三)須有主觀的過錯責任。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歸責原則,有三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另一種認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再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網路作品侵權的舉證責任由原告承擔,由於網路上侵權行為的隱蔽性、靈活性、易變動性,發現侵權事實的著作權人,實難證明侵權行為及侵權行為人的過錯,即使已明知的侵權行為,都有可能被聰明的侵權人運用現代網路技術加上種種規避法律責任的措施。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則網路經營者和廣大網路用戶將可能動輒得咎,其結果將影響網路產業的發展和互聯網應有之效用的發揮。況且,只要有侵權後果,便須賠償的無過錯責任,也是廣大善意的網路用戶所不能接受的,與法律公平之要求亦不符。基於此,對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應采過錯推定責任為宜,將舉證責任加給侵權行為人或責任人,既保證被告有充分的辯解機會,又適當地減輕了著作權人的舉證責任,甚合法理。因為,一般人應當知道凡作品必有其著作權人,凡轉載、摘編或利用他人作品,均須徵得著作權人的同意。這是有正常注意能力者之應盡義務,而凡是盡到了正常注意義務的人,都能在取得著作權人授權之後,或者以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方式使用他人作品,只有當每個人在使用他人作品之前都能盡到正常注意義務之時,著作權的保護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而過錯推定原則能對此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我國涉及有關網路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具體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14次會議上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網路終端用戶的侵權行為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未作明文規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明確指出,「將作品通過網路向公眾傳輸是屬於著作權規定的一種使用方式。著作權人理所當然享有使用方式或者許可他人使用這種方式,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這就是說,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將其作品上網傳輸,否則就是侵權行為,但法定許可的例外。《解釋》第四、五、六條的規定具體闡述了網路服務者法律責任,分別為:「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將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也要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法院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同時在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免責條件部分指出:「如果著作權人不能或者沒有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其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法人執照、營業執照等有效身份證件)、著作權權屬證明(包括著作權登記書、創作手稿等)和侵權情況證明(包括被控侵權信息的內容,所在位置等),則視為未提出警告或者未索要請求。」由此可知,網路提供者是否承擔責任以「明知」這種主觀意識狀態為前提,其在「不知」或「應當不知」的情況下,即使造成了侵權後果也無需承擔責任。我們因此可推斷其適用《民法通則》中一般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
(四)不法行為和損害事實有聯系。
只有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是導致版權人受損害的原因時,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才能構成對網路著作權的侵權。在涉及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中,往往存在直接和間接原因之分。譬如網主或用戶未經版權人許可,將他人的作品在網路上傳播,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作品在網路上傳播的後果產生。因此網主及用戶將作品在網路上傳播是導致版權被侵害的直接原因,此時網主和用戶構成對版權的直接侵害。作品在網路上傳播還必須得到網路服務商在設備和技術的支持,沒有網路服務商的幫忙,作品在網路上傳播的後果就不會產生,因此,網路服務商的行為是導致版權被侵權的見解原因。對於網路服務商來說,只有在其明知或應知道網主或用戶實施了網路版權侵權行為而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時,即其主觀上有過錯時,才構成對著作權的間接侵害。
3. 關於背景音樂侵權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及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網路已快速輻射到社會各個領域
網路侵權是指在網路環境下所發生的侵權行為。所謂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的系統。
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復制權,即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象、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復制是永久性的;復制都需要藉助於有形載體,思想的表達只有固定在諸如紙張膠片之類的載體上才稱之為復制,並且這種固定是具體的人主觀能動的操作的結果,是任何人可以感知的。當我們將作品存儲在計算機硬碟、軟盤或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的時候,毫無疑問是符合我國《著作權法》復制的概念的;但是當作品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在網路上傳輸時,情況就不同了。信息在網路上的傳輸就是一個不斷復制的過程中,會在所經過的各種計算機系統中(如隨機存儲器)留下復製件,但是這種復製件是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的,不受人的主觀控制;並且通常是暫時性的,一關閉計算機就會隨之消失。顯然我國著作權法對「復制「的定義已經落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復制的本質是對原作品的再現,只要能達到此種目的的任何一種方式都應歸入復制的范圍。雖然計算機系統內的復製件無法被人們直接看到,但是藉助於機器和裝置等設備人們便可使作品再現,使人們得以觀看和使用。因此,應將網路傳輸中的暫時性復制包括在復制權的范圍內。
下列行為均視為復制:(1)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存儲在任何一個離線的數字存儲器(比如,CO-ROM)中。(2)將一印刷品掃描成一數字化文檔。(3)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作品數字化。(4)將一數字化文檔從某用戶的電腦內取出上載到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上。(5)從一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中下載一數字化文檔。(6)將一文檔從某個電腦網路用戶轉送到另一個電腦用戶。(7)存儲甚至暫時存儲一種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於一電腦存儲器(比如隨機存儲器RAM)。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路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並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如被稱為「中國網路主頁侵權第一案」的「瑞得方案」。被告四川東方信息有限公司就因為抄襲原告北京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必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
4. 我公司的合法網站被其他人復制,包括內容都一樣,他們這樣做違法嗎應該怎樣維護本公司的合法權益
一個案例,和你的情況得很相像,看一下。很長,但詳細。
從中國網頁第一侵權案看網路糾紛的管轄權問題
原告:瑞得(集團)公司
被告:東方信息服務公司(簡稱東方公司)
〔案情介紹〕
原告屬下的「瑞得在線」是經國家工商局和信息產業部批准,專門從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業務的機構,1996年11月開展經營活動,經營的業務是信息服務。1997年,原告根據本公司的業務特點,經過廣泛論證並聘請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專家參與研究討論,建立了體現瑞得在線企業形象和業務的瑞得在線主頁。
1998年12月上旬,原告公司內部員工和部分客戶反映,稱在互聯網上發現了與原告瑞得在線首頁基本相同的被告的首頁。原告對此進行了調查,發現員工和客戶反映的情況屬實。經原告將被告的首頁和原告的1998年9月的首頁進行比較,發現被告(網頁上簡稱東方信息服務公司)的首頁基本上抄襲了原告的首頁,其整體版式、色彩、圖案、欄目設置、欄目標題、文案、下拉菜單的運用等完全照搬原告首頁,有10個圖案,14個欄目標題及9處文案原封不動地取自原告瑞得在線的首頁。
原告認為,作為新興的「第四媒體」,互聯網上的首頁如同雜志的封面和報紙的頭版一樣,是信息站點整體結構的反映,是信息內容的重要索引,並通過視覺感塑造一個信息企業的形象,通過獨家欄目向國內外客戶提供信息服務,對吸引設計製作主頁的客戶,吸引網路廣告主客戶和網上購物客戶,具有多方面的示範功能和極大的經濟價值。原告之「瑞得在線」為製作本首頁,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如原告之瑞得在線自行研究開發的「看中國」搜索引擎,投入博士學歷的專業人士,配置專用伺服器,經過一年多時間,開發出了包含百萬條信息的資料庫,並在原告的首頁上發布。而被告首頁照抄了「看中國」搜索引擎的圖標及文案,實際的鏈接指向卻不是「看中國」的搜索引擎,誤導了客戶,給原告的研究成果造成嚴重的知識產權侵害。
原告認為,被告首頁照抄了原告首頁,包括整體版式、色彩、圖案、文案,使客戶對原告之瑞得在線的企業形象產生歧義,把經營范圍和經營實力不一樣的兩個企業等同起來,對原告造成直接的非經濟損失。同時被告首頁照抄了原告首頁,包括欄目設置,欄目標題,而實際的鏈接指向並不一致,影響了原告獨家欄目的聲譽和訪問率(等同於電視媒體的收視率),導致首頁廣告客戶的流失,對原告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
因此,原告認為其對本網頁享有受法律保護的著作權和知識產權。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照抄,變造原告瑞得在線的首頁,其行為嚴重的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損害了企業形象和經營活動,給原告造成重大的經濟和非經濟損失,顯屬不正當競爭行為。因而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在國內外信息網和國內有關新聞媒體上向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製作首頁費用,經營損失,名譽權損失199900元。
被告東方公司於1999年3月30日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出管轄異議,被告在「管轄異議書」中稱: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9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在本案中,被告的住所地在四川省宜賓市,而非北京市海淀區,而原告也未能向被告提供可證明其訴稱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發生地和侵權行為結果地)」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內的證據。同時被告認為,本案是因互聯網網頁著作權侵權而提起的訴訟,而互聯網不同於傳統的傳播媒體,並具有其本身的特點,我國以往有關侵權訴訟案件管轄的法律規定是否適用於此類案件,目前尚於明確的法律規定。據此,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本案無管轄權,應當將本案移送四川省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海淀區人民法院審查後認為,被告東方公司的管轄異議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在製作完成後,是儲存在其特定的硬碟上並通過自有的WWW伺服器向外界發布的,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主機接觸(包括瀏覽、復制)該主頁內容,必須經過設置在瑞得(集團)公司住所地的伺服器及硬碟。鑒於瑞得(集團)公司以主頁著作權侵權為由提起訴訟,是基於其主頁被復制侵權這一理由,因此原告伺服器所在地區應視為侵權行為實施地。
第二,瑞得(集團)公司不但訴稱東方公司復制其主頁這一特定的行為,而且還訴稱該行為的直接後果是東方公司的主頁為訪問者所接觸。鑒於我國目前的聯網主機和用戶集中分布於海淀區等一些特定的地區,因此,海淀區亦應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
第三,東方公司在提出管轄異議的同時,並未舉證證明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內容是瞬間存在的或處於不穩定狀態。
被告東方公司不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於1999年5月4日提出上訴。上訴狀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的裁定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其事實和理由如下:
第一,被告認為,任何互聯網用戶(包括被告在內)在訪問或「接觸」原告的主頁時,沒有且不可能在存儲有該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故北京市海淀區不是且不能視為原告訴稱的侵權行為實施地。
被告認為,復制是著作權法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其直接後果是一份或多份復製品的產生,以再現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52條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但該條款所指的「復制」是針對傳統的著作權法而言,而網路空間上的復制的概念並不完全與傳統的著作權法中的復制概念相同,如後者的復制及其復製品是永久性的,而前者的復制行為可以是臨時的(或稱暫時復制),其復製品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如計算機的隨機存儲器(RAM)對作品的復制,即作品在用戶計算機顯示器上的再現。
互聯網用戶(包括被告在內)在互聯網上訪問或瀏覽他人的網頁或主頁時(如原告的主頁),是首先通過數字傳輸將網頁以數字方式從該網頁所在的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下載到用戶的計算機上(又稱本地計算機),爾後暫時存儲在用戶計算機的隨機存儲器內,再通過用戶計算機的顯示器和相應的瀏覽器軟體顯示出來。在網頁的傳輸過程中,並沒有復制行為發生,也未產生新的復製品,而在用戶計算機上顯現的網頁(可以稱之為作品)也只屬於一次性復製品,若用戶未將該網頁存儲在其計算機的硬碟、軟磁碟或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即永久復制和永久復製品),那麼在用戶關機後,該一次性復製品即隨之消失,無任何復製品永久保留下來。在上述整個瀏覽和轉存儲過程中,用戶也沒有在網頁所在的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的硬碟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而且網頁的所有者也不可能讓用戶在其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進行任何復制行為(當然遠程登錄即Telnet方式除外,但此顯然不適用於本案)。
具體到本案,被告認為,包括被告在內的互聯網用戶在訪問(或按海淀區人民法院裁定所稱「接觸」)原告的主頁時,並未在原告存儲有其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根據上述理由,由於被告並未在存儲有原告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侵權行為,因此該伺服器的存放地(北京市海淀區,假設事實如此)就不能構成原告所訴稱的侵權行為實施地。
據此,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認定北京市海淀區為侵權行為實施地是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的。
第二,被告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裁定認定北京市海淀區為侵權結果發生地證據不足。
被告人為,被告的主頁製作完成並上載到互聯網中某一伺服器上後可以為其他互聯網用戶所訪問或「接觸」,但這種訪問或「接觸」只具有可能性,而並不具有客觀必然性。若用戶不知道被告的網址,就不可能訪問或「接觸」到被告的主頁,在互聯網上有大量的主頁或網頁不為公眾所知悉和訪問即是例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原告並未向法庭提供互聯網用戶在北京市海淀區通過互聯網訪問或「接觸」到被告主頁的客觀證據,未能證明何人、何地、通過何種方式在該區訪問了被告主頁。
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稱「我國目前的聯網主機和用戶集中分布於本區(即海淀區)等一些特定的地區」,並不能充分證明這些聯網用戶實際訪問了被告的主頁(「聯網主機」實際與本案的「接觸」無關)。而且,根據被告所掌握的證據材料,在原告起訴之前,實際上只有為數極少的人訪問過被告的主頁,而這些人並不是通過海淀區內的「聯網主機」或其他計算機進行訪問的。
據此,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將北京市海淀區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證據不足。
1999年6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維持海淀法院關於本案管轄的裁定,本案仍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
〔案例評析〕
1.傳統司法管轄權理論在網路空間面臨的問題
Internet,中文譯名為「國際互聯網」。它是一個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成千上萬相互協作的網路以及網路所承載的信息結合而成的集合體,它是計算機數字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產物,是正在到來的信息社會的基礎。從表現形式上看,Internet不僅是一張網路,還包括網上的信息。從功能上講,Internet是電話系統、郵政服務、新聞媒體、購物中心、信息集散地、音像傳播系統等功能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
Inter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它運用客戶/伺服器(Client/Server)技術以及傳輸控制協議和Internet協議(TCP/IP)將全球原本獨立的計算機網路連為一體,其中最具商業價值的一種功能就是環球廣域網(World Wide Wed),簡稱WWW,或稱「三W網」,它是由許許多多的網址(Web Site)連接而成的。網址,又稱網點,是環球廣域網的用戶在Internet上存在和與他人共享信息的方式,用戶在環球廣域網上運行一種被稱為瀏覽器(Brouser)的軟體,可以在自己的網址上存放信息,也可以主動搜尋和瀏覽其他網址上的信息因此,由環球廣域網(World Wide Web)形成的空間被稱為「網路空間(Cy-berspace)」。網路空間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全球性。這是網路空間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據以產生大量跨國法律問題的基礎。計算機網路技術已經使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上億個用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這一數據正在迅速膨脹,同時這種聯系徹底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有形界線,包括國界和任何地區界線。Internet用戶可以自由地互相訪問、交流、共享信息,開展跨國商業活動。Internet從形成時起就是跨越國界的,這正是它的價值和影響所在。網路空間的一體化的自由狀態是其全球性的結果,隨著加入Internet的地區和用戶的增多,網路空間也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充和膨脹。
第二,管理的非中心化。Internet核心技術本身決定了網路空間在管理上的非中心化傾向,Internet上的每一台機器都可以作為其他機器的伺服器(server),所以,在網路空間里沒有中心,沒有集權,所有機器都是平等的。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徹底地控制和有效地管理Internet,這正是許多問題產生的根源。
正是由於網路空間具有以上的種種特殊性,隨之出現了大量現實的矛盾沖突,比如,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社會秩序的維護需要平衡;行業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需要綜合考慮;各國的文化道德差異需要新的協調方式。同時這些沖突也非常明顯的體現在法律領域,管轄權就是其中一例。
傳統管轄權理論,不論是國際私法中的管轄權還是國內民事糾紛管轄,它都有一個管轄基礎。管轄權基礎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法院有權審理具有民商事案件的根據。根據傳統的司法管轄理論和實踐,這些基礎或者根據有三:
一是以地域為基礎或者根據。訴訟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要素,無論是主體、客體還是法律事實,總是與某一國的管轄權或者某一法院的地域具有空間上的關聯,這種空間關聯就構成該國或者法院行使管轄權的地域基礎。具體表現為如下形式:當事人住所,包括原告的住所,被告的住所或者原、被告的注冊地、經營地等;訴訟原因發生地,比如侵權行為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所在地、被告財產所在地。
二是以當事人國籍為基礎。以當事人國籍作為管轄權的依據,通常被稱為屬人管轄權原則。它是以當事人的國籍為連結因素,認為不管當事人現居住境內還是境外,當事人國籍國的法院均對其有管轄權。該原則符合國家主權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本國公民的利益。法國、盧森堡、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國既採用原告國籍又採用被告國籍作為管轄基礎。
三是合同糾紛中以當事人意志為基礎,合同自由原則允許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把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某一國法院或者某地的法院審理,該國法院或者該地法院便可行使管轄權。比如中國民事訴訟法也規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
綜上所述,當事人的住所、國籍、財產、行為、意志以及其他事實都可以成為某國法院對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管轄或者某個法院對某一民事案件管轄的基礎。
但是Internet動搖了傳統司法管轄的基礎。在此,我們且不論網路空間的非中心化傾向和新主權理論對國家司法管轄權的否定,只談談網路空間的全球性對司法管轄區域的影響。
就某一特定的法院而言,它的管轄區域是確定的,有著明確的地理邊界,或稱物理空間。網路空間本身則無邊界而言,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系統,無法將它像物理空間那樣分割成許多領域,分割也毫無意義,它與物理空間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而且,網路空間是不可視的,可視的只是Internet的外部設備,如電腦終端、電話線等,而這些決不是網路空間的表現形式和地理范圍的標志。
同時,當事人的住所、國籍、財產、行為、意志等因素之所以能成為管轄的基礎,是因為它們和某管轄區域存在著物理空間上的關聯,如住所和財產的坐落、行為的發生、國籍的歸屬、意志的指向等。然而,一旦將這些因素適用到網路空間,它們與管轄區域的物理空間的關聯性頓時喪失。你無法在網路空間中找到住所、有形財產,也難以確定活動者的國籍或一次遠程登錄發生的確定地點,你只能知道某一對象的存在和活動內容,根本無法確認登錄者的身份。
我們具體以侵權主體的確定為例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侵權人是一個申請了域名的法人,找到它的住所地較為簡單,登錄到CNNIC一查就有了。因為,根據我國的域名注冊管理辦法,只有法人和其他具有經營資格的企事業單位才有資格申請並取得域名,因此,如果它有自己的域名,通過CNNIC就可以查到它的注冊地或者經營地,即使是在國外注冊的,到相關國際域名注冊網站也能查到。不過其中仍有困難之處,因為現在的域名注冊往往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如果域名注冊管理機構審查不嚴,申請人提供了虛假的資料,查找起來就更不容易了。更大的問題是侵權人是自然人的情形。因為,在互聯網路中,自然人的身份、地址確定,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技術上可能,但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財力,這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另外,就眾多的個人主頁、個人的郵件組構成著作權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雖然,該解釋規定了服務商提供注冊資料的義務並規定了不履行義務的責任。但是,網民上網時肯定要提交自己的相關資料,眾所周知,網民在網路上的注冊資料的真實性是很值得懷疑的,而法律不可能要求服務提供商保證網民資料的真實性,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只是一種空談。
所以,管轄既以某種相對穩定的聯系作為基礎,網路空間的不確定性使網路活動本身幾乎體現不出與網路活動者有穩定聯系的傳統因素,即使能夠通過其他途徑予以查明,使之適用於當事人的網路活動也往往會喪失合理性。而且,這時,Internet所帶來的管轄權沖突問題,並非僅僅是主權意義上的問題,而更為具體的是物理空間的管轄權規則的具體適用問題。
2.各國解決管轄權困境的實踐
目前有關Internet案件的司法實踐多數發生在美國,下面我們通過幾個相關案例看看美國的司法實踐。
案例一:莫里茨公司(MARITS INC)訴網金公司(CYBERGOLD INC)案。網金公司是一家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它在該州擁有網址。網金公司在網址上提供了一項有關新服務的廣告,期待Internet用戶看到並成為其潛在顧客。有311位密蘇里州的居民訪問了該網址,其中多數是位於密蘇里州的莫里茨公司的職員。莫里茨公司於1996年4月向密蘇里東區法院起訴,控告網金公司侵犯其商標權及進行不正當競爭。網金公司認為密州法院的管轄缺乏足夠的事實基礎,要求該法院放棄管轄,拒絕受理。
密蘇里州東區法院於1996年8月19日作出裁決,認為被告僅有Internet與密蘇里州聯系的方式滿足了密蘇里州長臂法案及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4條之適當程序條款(Due Process)所規定的管轄權要件,密蘇里州法院享有管轄權。
密蘇里州長臂法案規定,任何人或公司,無論是否本州居民,如在本州內有交易行為或民事侵權行為,都在本州法院管轄范圍之內。這一管轄的前提是不違背憲法關於適當程序的規定,適當程序要求外州被告和與法院所在州之間達到「最低限度的接觸(Minimum Contact的」。根據聯邦第八巡迴法院的解釋,當被告與法院轄區接觸時,能夠並且應當預料到今後有被該法院傳喚的可能性;而且據此立案不與公平交易(Fair Play)和實質公正(Substantial Justice)原則相抵觸時,足夠的接觸方為成立。該巡迴法院設立了5個檢測「最低限度的接觸」的標准:(1)與管轄區接觸的性質;(2)接觸的數量;(3)接觸的原因;(4)州法院就此開庭對本州的利益幫助;(5)雙方方便原則。
前三個因素至關重要。
首先是Internet接觸的性質問題,網金公司通過網址為其將來的服務項目進行宣傳,建立用戶名單並期望用戶進入,盡管網金公司自稱只是「被動保留網點」,法院卻認為,如果密州居民向網金公司寫信詢問有關服務項目的事宜,網金公司就能夠自動地,不加區分地向所有訪問其網址的用戶回復。所以,網金公司有意向所有Internet用戶傳送廣告,盡管這種接觸的性質對於行使管轄權來說是全新的,法院仍傾向於行使管轄權。
至於接觸的數量,網金公司311次傳送廣告的行為,被法院認為是故意通過與密蘇里州貿易謀求利益。
第三個因素的滿足在於,這場訴訟是侵權之訴,侵權損害至少部分地來自於與網金設置網點有關,在網點上建立用戶名單中被控侵權行為的一部分。
在述及僅憑電腦能否達到足夠接觸時,密州法院認為:「通過電腦,企業可以同時和幾個州交流,網路通訊不同於電話,就在於它傳遞的信息可能被收訊人和其他一切想看到的人共享,所以,當現代科技使全球交流更簡單易行時,必須相應拓寬管轄權行使范圍。」
案例二:英賽特公司(Inset Systems)訴英斯科申公司(Instruction SetInc.)案。一家叫做英斯科申的馬薩諸塞州公司在Internet上作廣告,使用一個被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原告英賽特公司認為侵犯了其商標權的域名,原告遂在康涅狄格州法院起訴。1996年4月17日,康涅狄格州法院裁決認為自己擁有管轄權,因為被告故意將廣告發往康涅狄格州(雖然也發往其他各州),而康涅狄格州有10000個Internet用戶可能進入該網址。法院甚至沒有考慮實際訪問該網址的康涅狄格州居民的數量。
這兩個案例案情相似,兩案的法院傾向於將網址的存在行為行使管轄權的事實根據。那麼,網址能否構成新的管轄基礎。
根據傳統管轄理論,能成為法院行使管轄權的根據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當事人有關的因素自身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且是可以確定的;二是該因素與管轄區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度。上述的傳統管轄基礎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因此,要判斷網址是否可以成為新的管轄基礎,必須對它能否滿足這兩個條件進行考察。
首先,網址具有相對穩定性。網址存在於網路空間之中,它在網路空間中的位置是可以確定的,它的變更要通過服務提供商來進行,需要一定的程序,所以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它是可以確定的。網址在網路空間中的地位類似於居所在物理空間中的地位。同一個人可以有多個居所,也可能有多個網址。網址和人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的,網址擁有人有權利通過網址收發信息,也有權利允許別人利用自己的網址收發信息。信息、網址和擁有人之間的關系也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可以查明的。所以,網址基本滿足關於穩定性的要求。
其次,網址與管轄區域之間的關聯度。網址與物理空間的關聯有兩條途徑:一是受制於網址的ISP所在的管轄區域,這是網址存在的靜態事實就能決定的關聯,並且是充分的關聯,正像居所和居所地的關聯一樣;二是網址活動涉及到其他網路參加者時,與其他參加者所在管轄區域的接觸,這種接觸能否使該管轄區域的法院獲得管轄權,是前述案例所涉,也是必須加以解決的。
網址活動可以是靜態的消極活動,如維持一個BBS,也可以是動態的積極活動,如向特定的人發送電子郵件。網址與其他網路參加者的接觸也由此分為消極接觸和積極接觸,二者所體現的主觀上的關聯程度是不同的。將信息放在網址上任人讀取,與讀取者構成放任的關聯;信息發送給人讀取,則與接收者構成故意的關聯。後者顯然比前者更為充分。無論哪種接觸,都可能在客觀上給他方造成損害或與他方產生爭端,從而形成客觀上的關聯。和在物理空間中一樣,這種客觀上的關聯本身一經證明即是充分的。但這里就會出現問題了。一方面,如何確定網路空間中的侵權或者契約發生的地點,在舉證上十分困難。另一方面,使網址擁有人受制於他從未以身體到過的區域的司法管轄,這可能使法院的管轄權無限擴大。涉及涉外案件時,這涉及異國司法管轄權的無限延伸,從而影響他國的司法管轄權,進而導致主權的擴大和縮小。另外,管轄權的確定必須考慮糾紛當事人的利益,合理平衡當事人的利益是確定管轄的依據之一。如果使網址擁有人受制於他從未以身體到過的區域的司法管轄,無疑會給網址擁有人的利益形成極大的威脅,破壞了雙方的利益平衡,是不符合的法律公平、公正原則的。因此,如果承認消極接觸構成充分關聯,像前述兩個判例中法院所堅持的那樣,則每一個網址擁有者在邏輯上就會不確定地受制於世界上任何有Internet服務的國家的管轄權,不僅威脅他國代表主權的司法管轄權,並且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
在解決上述管轄權問題上,我國司法已經開始了實踐。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44次會議通過,並自2000年12月21日施行的《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在這方面作了規定。該《解釋》第1條就規定了網路著作權案件的管轄: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侵權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司法解釋,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行為結果地)或被告住所地管轄,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傳統原則,但在這里,「侵權行為地」一詞有了新的含義。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地」是指「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即侵權作品通向網路的臨界點(指「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經過託管後,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直接登錄)和實施侵權操作的計算機或伺服器(根據《解釋》的條文,我們理解應該包括實施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終端以及其侵權行為實施者的內部網路伺服器)。當以上兩地都難以確定時,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這等於把「侵權結果地」視為侵權行為地,此時方與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可以看出,《解釋》對網路案件的管轄原則是以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實施地管轄為一般,以侵權行為結果地管轄為例外。
應當講,該司法解釋符合管轄理論中的穩定性原則和關聯性原則,但實際中,操作起來不無困難。網路的管轄不像傳統民事糾紛,弄清楚何處侵權、何人侵權不太困難,而網路上主體的虛擬性特徵使尋找侵權主體非常之難,本條規定的網路伺服器所在地就很難確定。首先,從網上得知網路伺服器所在地的途徑是通過IP地址識別,這顯然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即使判斷出在某個城市,又如何確定它到底託管在哪一處呢?這類信息都不是公開的,而且由於它的專業性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至於被告住所地,對於一個申請了域名的侵權人來說,找到它的住所地很簡單,登錄到CNNIC一查就有了,但對於大量的個人侵權人卻無從查找。因此缺乏操作性。
另外,後一句也令人費解。本來此規定是為解決上述疑難情況的制定的,是為了便於權利人行使權利而設的,但這卻造成了更大的麻煩。其一,所述「發現」未說明是「初次發現地」還是「能夠發現的地方」,根據此條規定,廣州的著作權人到北京或者國內的任何一個地方起訴上海的侵權者一點都不令人奇怪。其二,此規定的使用情形與現行民訴法相沖突,現行民訴法要求起訴的前提是有明確的被告。實踐中的「明確」就是:
5. 詢問關於「媒體等同」的案例
一個案例,看一下。很長,但詳細。
從中國網頁第一侵權案看網路糾紛的管轄權問題
原告:瑞得(集團)公司
被告:東方信息服務公司(簡稱東方公司)
〔案情介紹〕
原告屬下的「瑞得在線」是經國家工商局和信息產業部批准,專門從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業務的機構,1996年11月開展經營活動,經營的業務是信息服務。1997年,原告根據本公司的業務特點,經過廣泛論證並聘請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專家參與研究討論,建立了體現瑞得在線企業形象和業務的瑞得在線主頁。
1998年12月上旬,原告公司內部員工和部分客戶反映,稱在互聯網上發現了與原告瑞得在線首頁基本相同的被告的首頁。原告對此進行了調查,發現員工和客戶反映的情況屬實。經原告將被告的首頁和原告的1998年9月的首頁進行比較,發現被告(網頁上簡稱東方信息服務公司)的首頁基本上抄襲了原告的首頁,其整體版式、色彩、圖案、欄目設置、欄目標題、文案、下拉菜單的運用等完全照搬原告首頁,有10個圖案,14個欄目標題及9處文案原封不動地取自原告瑞得在線的首頁。
原告認為,作為新興的「第四媒體」,互聯網上的首頁如同雜志的封面和報紙的頭版一樣,是信息站點整體結構的反映,是信息內容的重要索引,並通過視覺感塑造一個信息企業的形象,通過獨家欄目向國內外客戶提供信息服務,對吸引設計製作主頁的客戶,吸引網路廣告主客戶和網上購物客戶,具有多方面的示範功能和極大的經濟價值。原告之「瑞得在線」為製作本首頁,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如原告之瑞得在線自行研究開發的「看中國」搜索引擎,投入博士學歷的專業人士,配置專用伺服器,經過一年多時間,開發出了包含百萬條信息的資料庫,並在原告的首頁上發布。而被告首頁照抄了「看中國」搜索引擎的圖標及文案,實際的鏈接指向卻不是「看中國」的搜索引擎,誤導了客戶,給原告的研究成果造成嚴重的知識產權侵害。
原告認為,被告首頁照抄了原告首頁,包括整體版式、色彩、圖案、文案,使客戶對原告之瑞得在線的企業形象產生歧義,把經營范圍和經營實力不一樣的兩個企業等同起來,對原告造成直接的非經濟損失。同時被告首頁照抄了原告首頁,包括欄目設置,欄目標題,而實際的鏈接指向並不一致,影響了原告獨家欄目的聲譽和訪問率(等同於電視媒體的收視率),導致首頁廣告客戶的流失,對原告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
因此,原告認為其對本網頁享有受法律保護的著作權和知識產權。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照抄,變造原告瑞得在線的首頁,其行為嚴重的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損害了企業形象和經營活動,給原告造成重大的經濟和非經濟損失,顯屬不正當競爭行為。因而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在國內外信息網和國內有關新聞媒體上向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製作首頁費用,經營損失,名譽權損失199900元。
被告東方公司於1999年3月30日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出管轄異議,被告在「管轄異議書」中稱: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9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在本案中,被告的住所地在四川省宜賓市,而非北京市海淀區,而原告也未能向被告提供可證明其訴稱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發生地和侵權行為結果地)」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內的證據。同時被告認為,本案是因互聯網網頁著作權侵權而提起的訴訟,而互聯網不同於傳統的傳播媒體,並具有其本身的特點,我國以往有關侵權訴訟案件管轄的法律規定是否適用於此類案件,目前尚於明確的法律規定。據此,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本案無管轄權,應當將本案移送四川省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海淀區人民法院審查後認為,被告東方公司的管轄異議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在製作完成後,是儲存在其特定的硬碟上並通過自有的WWW伺服器向外界發布的,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主機接觸(包括瀏覽、復制)該主頁內容,必須經過設置在瑞得(集團)公司住所地的伺服器及硬碟。鑒於瑞得(集團)公司以主頁著作權侵權為由提起訴訟,是基於其主頁被復制侵權這一理由,因此原告伺服器所在地區應視為侵權行為實施地。
第二,瑞得(集團)公司不但訴稱東方公司復制其主頁這一特定的行為,而且還訴稱該行為的直接後果是東方公司的主頁為訪問者所接觸。鑒於我國目前的聯網主機和用戶集中分布於海淀區等一些特定的地區,因此,海淀區亦應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
第三,東方公司在提出管轄異議的同時,並未舉證證明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內容是瞬間存在的或處於不穩定狀態。
被告東方公司不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於1999年5月4日提出上訴。上訴狀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的裁定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其事實和理由如下:
第一,被告認為,任何互聯網用戶(包括被告在內)在訪問或「接觸」原告的主頁時,沒有且不可能在存儲有該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故北京市海淀區不是且不能視為原告訴稱的侵權行為實施地。
被告認為,復制是著作權法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其直接後果是一份或多份復製品的產生,以再現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52條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但該條款所指的「復制」是針對傳統的著作權法而言,而網路空間上的復制的概念並不完全與傳統的著作權法中的復制概念相同,如後者的復制及其復製品是永久性的,而前者的復制行為可以是臨時的(或稱暫時復制),其復製品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如計算機的隨機存儲器(RAM)對作品的復制,即作品在用戶計算機顯示器上的再現。
互聯網用戶(包括被告在內)在互聯網上訪問或瀏覽他人的網頁或主頁時(如原告的主頁),是首先通過數字傳輸將網頁以數字方式從該網頁所在的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下載到用戶的計算機上(又稱本地計算機),爾後暫時存儲在用戶計算機的隨機存儲器內,再通過用戶計算機的顯示器和相應的瀏覽器軟體顯示出來。在網頁的傳輸過程中,並沒有復制行為發生,也未產生新的復製品,而在用戶計算機上顯現的網頁(可以稱之為作品)也只屬於一次性復製品,若用戶未將該網頁存儲在其計算機的硬碟、軟磁碟或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即永久復制和永久復製品),那麼在用戶關機後,該一次性復製品即隨之消失,無任何復製品永久保留下來。在上述整個瀏覽和轉存儲過程中,用戶也沒有在網頁所在的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的硬碟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而且網頁的所有者也不可能讓用戶在其遠程計算機或伺服器進行任何復制行為(當然遠程登錄即Telnet方式除外,但此顯然不適用於本案)。
具體到本案,被告認為,包括被告在內的互聯網用戶在訪問(或按海淀區人民法院裁定所稱「接觸」)原告的主頁時,並未在原告存儲有其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行為。根據上述理由,由於被告並未在存儲有原告主頁的伺服器上進行任何復制侵權行為,因此該伺服器的存放地(北京市海淀區,假設事實如此)就不能構成原告所訴稱的侵權行為實施地。
據此,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認定北京市海淀區為侵權行為實施地是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的。
第二,被告認為,海淀區人民法院裁定認定北京市海淀區為侵權結果發生地證據不足。
被告人為,被告的主頁製作完成並上載到互聯網中某一伺服器上後可以為其他互聯網用戶所訪問或「接觸」,但這種訪問或「接觸」只具有可能性,而並不具有客觀必然性。若用戶不知道被告的網址,就不可能訪問或「接觸」到被告的主頁,在互聯網上有大量的主頁或網頁不為公眾所知悉和訪問即是例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原告並未向法庭提供互聯網用戶在北京市海淀區通過互聯網訪問或「接觸」到被告主頁的客觀證據,未能證明何人、何地、通過何種方式在該區訪問了被告主頁。
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稱「我國目前的聯網主機和用戶集中分布於本區(即海淀區)等一些特定的地區」,並不能充分證明這些聯網用戶實際訪問了被告的主頁(「聯網主機」實際與本案的「接觸」無關)。而且,根據被告所掌握的證據材料,在原告起訴之前,實際上只有為數極少的人訪問過被告的主頁,而這些人並不是通過海淀區內的「聯網主機」或其他計算機進行訪問的。
據此,被告認為,海淀法院裁定將北京市海淀區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證據不足。
1999年6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維持海淀法院關於本案管轄的裁定,本案仍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
〔案例評析〕
1.傳統司法管轄權理論在網路空間面臨的問題
Internet,中文譯名為「國際互聯網」。它是一個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成千上萬相互協作的網路以及網路所承載的信息結合而成的集合體,它是計算機數字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產物,是正在到來的信息社會的基礎。從表現形式上看,Internet不僅是一張網路,還包括網上的信息。從功能上講,Internet是電話系統、郵政服務、新聞媒體、購物中心、信息集散地、音像傳播系統等功能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
Inter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它運用客戶/伺服器(Client/Server)技術以及傳輸控制協議和Internet協議(TCP/IP)將全球原本獨立的計算機網路連為一體,其中最具商業價值的一種功能就是環球廣域網(World Wide Wed),簡稱WWW,或稱「三W網」,它是由許許多多的網址(Web Site)連接而成的。網址,又稱網點,是環球廣域網的用戶在Internet上存在和與他人共享信息的方式,用戶在環球廣域網上運行一種被稱為瀏覽器(Brouser)的軟體,可以在自己的網址上存放信息,也可以主動搜尋和瀏覽其他網址上的信息因此,由環球廣域網(World Wide Web)形成的空間被稱為「網路空間(Cy-berspace)」。網路空間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全球性。這是網路空間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據以產生大量跨國法律問題的基礎。計算機網路技術已經使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上億個用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這一數據正在迅速膨脹,同時這種聯系徹底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有形界線,包括國界和任何地區界線。Internet用戶可以自由地互相訪問、交流、共享信息,開展跨國商業活動。Internet從形成時起就是跨越國界的,這正是它的價值和影響所在。網路空間的一體化的自由狀態是其全球性的結果,隨著加入Internet的地區和用戶的增多,網路空間也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充和膨脹。
第二,管理的非中心化。Internet核心技術本身決定了網路空間在管理上的非中心化傾向,Internet上的每一台機器都可以作為其他機器的伺服器(server),所以,在網路空間里沒有中心,沒有集權,所有機器都是平等的。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徹底地控制和有效地管理Internet,這正是許多問題產生的根源。
正是由於網路空間具有以上的種種特殊性,隨之出現了大量現實的矛盾沖突,比如,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社會秩序的維護需要平衡;行業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需要綜合考慮;各國的文化道德差異需要新的協調方式。同時這些沖突也非常明顯的體現在法律領域,管轄權就是其中一例。
傳統管轄權理論,不論是國際私法中的管轄權還是國內民事糾紛管轄,它都有一個管轄基礎。管轄權基礎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法院有權審理具有民商事案件的根據。根據傳統的司法管轄理論和實踐,這些基礎或者根據有三:
一是以地域為基礎或者根據。訴訟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要素,無論是主體、客體還是法律事實,總是與某一國的管轄權或者某一法院的地域具有空間上的關聯,這種空間關聯就構成該國或者法院行使管轄權的地域基礎。具體表現為如下形式:當事人住所,包括原告的住所,被告的住所或者原、被告的注冊地、經營地等;訴訟原因發生地,比如侵權行為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所在地、被告財產所在地。
二是以當事人國籍為基礎。以當事人國籍作為管轄權的依據,通常被稱為屬人管轄權原則。它是以當事人的國籍為連結因素,認為不管當事人現居住境內還是境外,當事人國籍國的法院均對其有管轄權。該原則符合國家主權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本國公民的利益。法國、盧森堡、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國既採用原告國籍又採用被告國籍作為管轄基礎。
三是合同糾紛中以當事人意志為基礎,合同自由原則允許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把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某一國法院或者某地的法院審理,該國法院或者該地法院便可行使管轄權。比如中國民事訴訟法也規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
綜上所述,當事人的住所、國籍、財產、行為、意志以及其他事實都可以成為某國法院對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管轄或者某個法院對某一民事案件管轄的基礎。
但是Internet動搖了傳統司法管轄的基礎。在此,我們且不論網路空間的非中心化傾向和新主權理論對國家司法管轄權的否定,只談談網路空間的全球性對司法管轄區域的影響。
就某一特定的法院而言,它的管轄區域是確定的,有著明確的地理邊界,或稱物理空間。網路空間本身則無邊界而言,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系統,無法將它像物理空間那樣分割成許多領域,分割也毫無意義,它與物理空間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而且,網路空間是不可視的,可視的只是Internet的外部設備,如電腦終端、電話線等,而這些決不是網路空間的表現形式和地理范圍的標志。
同時,當事人的住所、國籍、財產、行為、意志等因素之所以能成為管轄的基礎,是因為它們和某管轄區域存在著物理空間上的關聯,如住所和財產的坐落、行為的發生、國籍的歸屬、意志的指向等。然而,一旦將這些因素適用到網路空間,它們與管轄區域的物理空間的關聯性頓時喪失。你無法在網路空間中找到住所、有形財產,也難以確定活動者的國籍或一次遠程登錄發生的確定地點,你只能知道某一對象的存在和活動內容,根本無法確認登錄者的身份。
我們具體以侵權主體的確定為例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侵權人是一個申請了域名的法人,找到它的住所地較為簡單,登錄到CNNIC一查就有了。因為,根據我國的域名注冊管理辦法,只有法人和其他具有經營資格的企事業單位才有資格申請並取得域名,因此,如果它有自己的域名,通過CNNIC就可以查到它的注冊地或者經營地,即使是在國外注冊的,到相關國際域名注冊網站也能查到。不過其中仍有困難之處,因為現在的域名注冊往往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如果域名注冊管理機構審查不嚴,申請人提供了虛假的資料,查找起來就更不容易了。更大的問題是侵權人是自然人的情形。因為,在互聯網路中,自然人的身份、地址確定,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技術上可能,但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財力,這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另外,就眾多的個人主頁、個人的郵件組構成著作權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雖然,該解釋規定了服務商提供注冊資料的義務並規定了不履行義務的責任。但是,網民上網時肯定要提交自己的相關資料,眾所周知,網民在網路上的注冊資料的真實性是很值得懷疑的,而法律不可能要求服務提供商保證網民資料的真實性,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只是一種空談。
所以,管轄既以某種相對穩定的聯系作為基礎,網路空間的不確定性使網路活動本身幾乎體現不出與網路活動者有穩定聯系的傳統因素,即使能夠通過其他途徑予以查明,使之適用於當事人的網路活動也往往會喪失合理性。而且,這時,Internet所帶來的管轄權沖突問題,並非僅僅是主權意義上的問題,而更為具體的是物理空間的管轄權規則的具體適用問題。
2.各國解決管轄權困境的實踐
目前有關Internet案件的司法實踐多數發生在美國,下面我們通過幾個相關案例看看美國的司法實踐。
案例一:莫里茨公司(MARITS INC)訴網金公司(CYBERGOLD INC)案。網金公司是一家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它在該州擁有網址。網金公司在網址上提供了一項有關新服務的廣告,期待Internet用戶看到並成為其潛在顧客。有311位密蘇里州的居民訪問了該網址,其中多數是位於密蘇里州的莫里茨公司的職員。莫里茨公司於1996年4月向密蘇里東區法院起訴,控告網金公司侵犯其商標權及進行不正當競爭。網金公司認為密州法院的管轄缺乏足夠的事實基礎,要求該法院放棄管轄,拒絕受理。
密蘇里州東區法院於1996年8月19日作出裁決,認為被告僅有Internet與密蘇里州聯系的方式滿足了密蘇里州長臂法案及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4條之適當程序條款(Due Process)所規定的管轄權要件,密蘇里州法院享有管轄權。
密蘇里州長臂法案規定,任何人或公司,無論是否本州居民,如在本州內有交易行為或民事侵權行為,都在本州法院管轄范圍之內。這一管轄的前提是不違背憲法關於適當程序的規定,適當程序要求外州被告和與法院所在州之間達到「最低限度的接觸(Minimum Contact的」。根據聯邦第八巡迴法院的解釋,當被告與法院轄區接觸時,能夠並且應當預料到今後有被該法院傳喚的可能性;而且據此立案不與公平交易(Fair Play)和實質公正(Substantial Justice)原則相抵觸時,足夠的接觸方為成立。該巡迴法院設立了5個檢測「最低限度的接觸」的標准:(1)與管轄區接觸的性質;(2)接觸的數量;(3)接觸的原因;(4)州法院就此開庭對本州的利益幫助;(5)雙方方便原則。
前三個因素至關重要。
首先是Internet接觸的性質問題,網金公司通過網址為其將來的服務項目進行宣傳,建立用戶名單並期望用戶進入,盡管網金公司自稱只是「被動保留網點」,法院卻認為,如果密州居民向網金公司寫信詢問有關服務項目的事宜,網金公司就能夠自動地,不加區分地向所有訪問其網址的用戶回復。所以,網金公司有意向所有Internet用戶傳送廣告,盡管這種接觸的性質對於行使管轄權來說是全新的,法院仍傾向於行使管轄權。
至於接觸的數量,網金公司311次傳送廣告的行為,被法院認為是故意通過與密蘇里州貿易謀求利益。
第三個因素的滿足在於,這場訴訟是侵權之訴,侵權損害至少部分地來自於與網金設置網點有關,在網點上建立用戶名單中被控侵權行為的一部分。
在述及僅憑電腦能否達到足夠接觸時,密州法院認為:「通過電腦,企業可以同時和幾個州交流,網路通訊不同於電話,就在於它傳遞的信息可能被收訊人和其他一切想看到的人共享,所以,當現代科技使全球交流更簡單易行時,必須相應拓寬管轄權行使范圍。」
案例二:英賽特公司(Inset Systems)訴英斯科申公司(Instruction SetInc.)案。一家叫做英斯科申的馬薩諸塞州公司在Internet上作廣告,使用一個被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原告英賽特公司認為侵犯了其商標權的域名,原告遂在康涅狄格州法院起訴。1996年4月17日,康涅狄格州法院裁決認為自己擁有管轄權,因為被告故意將廣告發往康涅狄格州(雖然也發往其他各州),而康涅狄格州有10000個Internet用戶可能進入該網址。法院甚至沒有考慮實際訪問該網址的康涅狄格州居民的數量。
這兩個案例案情相似,兩案的法院傾向於將網址的存在行為行使管轄權的事實根據。那麼,網址能否構成新的管轄基礎。
根據傳統管轄理論,能成為法院行使管轄權的根據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當事人有關的因素自身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且是可以確定的;二是該因素與管轄區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度。上述的傳統管轄基礎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因此,要判斷網址是否可以成為新的管轄基礎,必須對它能否滿足這兩個條件進行考察。
首先,網址具有相對穩定性。網址存在於網路空間之中,它在網路空間中的位置是可以確定的,它的變更要通過服務提供商來進行,需要一定的程序,所以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它是可以確定的。網址在網路空間中的地位類似於居所在物理空間中的地位。同一個人可以有多個居所,也可能有多個網址。網址和人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的,網址擁有人有權利通過網址收發信息,也有權利允許別人利用自己的網址收發信息。信息、網址和擁有人之間的關系也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可以查明的。所以,網址基本滿足關於穩定性的要求。
其次,網址與管轄區域之間的關聯度。網址與物理空間的關聯有兩條途徑:一是受制於網址的ISP所在的管轄區域,這是網址存在的靜態事實就能決定的關聯,並且是充分的關聯,正像居所和居所地的關聯一樣;二是網址活動涉及到其他網路參加者時,與其他參加者所在管轄區域的接觸,這種接觸能否使該管轄區域的法院獲得管轄權,是前述案例所涉,也是必須加以解決的。
網址活動可以是靜態的消極活動,如維持一個BBS,也可以是動態的積極活動,如向特定的人發送電子郵件。網址與其他網路參加者的接觸也由此分為消極接觸和積極接觸,二者所體現的主觀上的關聯程度是不同的。將信息放在網址上任人讀取,與讀取者構成放任的關聯;信息發送給人讀取,則與接收者構成故意的關聯。後者顯然比前者更為充分。無論哪種接觸,都可能在客觀上給他方造成損害或與他方產生爭端,從而形成客觀上的關聯。和在物理空間中一樣,這種客觀上的關聯本身一經證明即是充分的。但這里就會出現問題了。一方面,如何確定網路空間中的侵權或者契約發生的地點,在舉證上十分困難。另一方面,使網址擁有人受制於他從未以身體到過的區域的司法管轄,這可能使法院的管轄權無限擴大。涉及涉外案件時,這涉及異國司法管轄權的無限延伸,從而影響他國的司法管轄權,進而導致主權的擴大和縮小。另外,管轄權的確定必須考慮糾紛當事人的利益,合理平衡當事人的利益是確定管轄的依據之一。如果使網址擁有人受制於他從未以身體到過的區域的司法管轄,無疑會給網址擁有人的利益形成極大的威脅,破壞了雙方的利益平衡,是不符合的法律公平、公正原則的。因此,如果承認消極接觸構成充分關聯,像前述兩個判例中法院所堅持的那樣,則每一個網址擁有者在邏輯上就會不確定地受制於世界上任何有Internet服務的國家的管轄權,不僅威脅他國代表主權的司法管轄權,並且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
在解決上述管轄權問題上,我國司法已經開始了實踐。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44次會議通過,並自2000年12月21日施行的《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在這方面作了規定。該《解釋》第1條就規定了網路著作權案件的管轄: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侵權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司法解釋,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行為結果地)或被告住所地管轄,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傳統原則,但在這里,「侵權行為地」一詞有了新的含義。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地」是指「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即侵權作品通向網路的臨界點(指「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經過託管後,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直接登錄)和實施侵權操作的計算機或伺服器(根據《解釋》的條文,我們理解應該包括實施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終端以及其侵權行為實施者的內部網路伺服器)。當以上兩地都難以確定時,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這等於把「侵權結果地」視為侵權行為地,此時方與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可以看出,《解釋》對網路案件的管轄原則是以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實施地管轄為一般,以侵權行為結果地管轄為例外。
應當講,該司法解釋符合管轄理論中的穩定性原則和關聯性原則,但實際中,操作起來不無困難。網路的管轄不像傳統民事糾紛,弄清楚何處侵權、何人侵權不太困難,而網路上主體的虛擬性特徵使尋找侵權主體非常之難,本條規定的網路伺服器所在地就很難確定。首先,從網上得知網路伺服器所在地的途徑是通過IP地址識別,這顯然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即使判斷出在某個城市,又如何確定它到底託管在哪一處呢?這類信息都不是公開的,而且由於它的專業性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至於被告住所地,對於一個申請了域名的侵權人來說,找到它的住所地很簡單,登錄到CNNIC一查就有了,但對於大量的個人侵權人卻無從查找。因此缺乏操作性。
6. 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
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著作權的侵權事件也隨之而起,大量發生。網路著作權侵權是侵犯了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路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有哪些類型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類型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即為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其二,使用行為違法。現實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呈現極為復雜的形態,既包括直接侵權行為,也包括幫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權的行為、或使他人直接侵權的後果得以延伸或擴大的間接侵權行為。根據傳統版權侵權的概念再結合網路自身的屬性,不妨對網路上版權侵權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即網路上的版權侵權是指未經版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擅自上載下載在網路之間轉載或在網路上以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行使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的行為。任何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若是經過版權人許可或者他的行使屬於法律規定以外的情況,則不屬於版權侵權。結合以上概念則網路著作權侵權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將網上作品擅自下載並發表在傳統媒體上。這種行為具體指未經網路作品權利人許可將網路作品下載並於傳統媒體上傳播的行為。網路作品是以數字0和1的形式存在並以網路為載體在計算機之間流動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入計算機網路前存在於紙,磁帶等傳統媒體,只是通過掃描等方式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數字編碼,然後經由計算機的組織、加工、儲存,並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化作品。另一種則是從其被創作之時起就直接以數字的形式存在於計算機並在網路上傳輸,之前根本沒有在傳統的載體上存在過,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式作品。網路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並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一定的客觀表現形式則應享有版權。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陳衛華訴成都電腦商情報社侵權案就是被告電腦商情報社在未經原告陳衛華的同意將陳衛華於1998年5月10日以無方為筆名在其個人網頁《3D芝麻街》上發表的《戲說MAYA》一文下載,並登載於自己的報刊上,最終被法院判決為侵犯原告網路作品版權的行為。(二)未經作者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在網站上傳播而引發的糾紛。即未經原文學藝術等非數字化作品的版權人許可,將其作品數字化登載於網路上向一切網路用戶公開的行為。將該種行為確定為侵權行為,是因為將原來非數字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數字化,無論其採用何種手段數字化都不是創作,不具有獨創性,這只是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並不影響原作的版權人對該作品享有的權利。王蒙、張潔等六作家狀告北京在線侵權案就屬於網路侵犯傳統媒體作品版權的行為。在該案中,北京某通訊技術公司主辦的北京在線未經王蒙等六作家的同意將六作家享有版權的《堅硬的稀粥》,《漫長的路》等作品登載在其網站的主頁上,從而被法院判決為侵權。由於網路技術的特點,出現了幾種特殊的侵權形式:(一)鏈接行為。關於鏈接行為是否是一種網路上的版權侵權行為,目前在學術界存在爭議。從理論上講,鏈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站訪問不同網站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它被視為互聯網得以運行的基礎性特徵。網路的優勢就來源於鏈接網上的任何文件,不論其地位或物理位置如何。不可否認,從技術的角度來講鏈接確實為網路用戶實現網路資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對於一個需要多方面信息的網路用戶來說,牢記多個網址並逐個搜索無疑是煩瑣的,而通過網上鏈接,網路用戶無需記憶並輸入一長串的IP地址,而只須用滑鼠點擊鏈接處,即可以從所在主頁跳轉到同一文件中的其他位置,或者跳到其他主頁或網頁內容上面,並准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謝德蘭時報案(ShetlandTimesCase)是最早的一起因鏈接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在此案中,被告謝德蘭新聞將原告謝德蘭時報網頁上的標題刊登在自己的網頁上並設置了通向文章內容的鏈接,使得被告的用戶順著鏈接可以直接訪問原告網站上登載的內容,而不必經過原告網站的主頁。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是使讀者在閱讀中仍然認為是在被告的網站中。審理此案的法院在訴訟中認定,原告的文章標題構成文字作品,受版權法保護,而被告非法將其用作鏈接標志,因而構成侵權行為。(二)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網頁設計的好壞對於各大商業網站來說至關重要,一個製作精良的網頁會迅速提升網站的訪問率,進而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但是,設計一個好的網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而復制、剽竊一個網頁卻極為容易。所以,抄襲他人網頁的行為時有發生。如被稱為中國網路主頁侵權第一案的瑞得訴東方案。被告四川東方信息有限公司就因為抄襲原告北京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必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
7. 哪位高手知道我國網路侵犯隱私權第一案
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幕後之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月29日 14:08 電腦報2008年7月9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起特殊的案件三審難斷——原告缺席,雙方律師各持己見,爭執不下,法官唯有宣布擇日再審。隨後,54名高級法官就此案件展開熱烈討論,但仍然難以決斷。同時,網路上對此案的討論達到一個新的高潮。這是一起什麼樣的特殊案件?隱藏了什麼秘密?這件案件為何難以決斷、矛盾重重?為何吸引從網路到媒體的熱烈討論?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人肉搜索第一案」始末一切都要從「死亡博客」說起,這個名為「北飛的候鳥」的博客承載了本案所有的秘密。博客主人姜岩是某公司售後部的員工,31歲。去年10月,姜岩關閉了自己的MSN SPACE公共瀏覽許可權,兩個月後突然打開。空間里記載了丈夫王菲的出軌及自己內心欲挽回而不得、欲棄之而不舍的煎熬,隱晦地表達了輕生的念頭。2007年12月29日,在試圖挽回丈夫無果後,姜岩從自家24層一躍而下,「死亡博客」由此得名。「從姜岩的朋友那裡聽說了這件事,我就把這個事情發到了天涯」。這位名為「撒加的橡皮鴨」的網友告訴記者,她是姜岩事件最早的爆料者,動機簡單而又明確,但她沒有料到事情會朝難以控制的方向發展。這篇題為《哀莫大於心死,北京從24樓跳下自殺的MM最後的日記》的帖子,幾個小時內回復破千,瀏覽無數。網友群情激奮,認為是王菲和第三者「逼死」了姜岩。不久,大旗網刊載專題報道,天涯等社區出現了更多的貼文。為了替「姜岩討回公道」,網友們展開了規模浩大的人肉搜索。王菲及第三者的電話、地址、公司被一一曝光,王家每天接到莫名其妙的騷擾電話。隨著「人肉搜索」入侵現實生活,王菲從此過上了「驚弓之鳥」般的生活。王菲就職的公司也迫於網民壓力,辭退了他。2008年3月,王菲將大旗網、天涯網、北飛的候鳥(姜岩朋友張樂奕所設祭奠網站,內有部分王菲信息)三家網站告上法庭,首次將「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推向司法領域,催生出「反網路暴力」中國第一案。盡管此前有「銅須門事件」、「虐貓事件」等網路暴力事件,但真正進入司法程序的,這在中國還是第一例。隨後,本報記者多次試圖聯繫上王菲,但均未果。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王菲自從被「人肉搜索」引來就深居簡出,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每天都有許多人在屋外晃盪,我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是不是想害我!」王菲曾對該知情人士如此說。直擊第一案庭審現場2008年7月9日,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第三次開庭審理「人肉搜索第一案」。一大早,就有很多網友專門趕到這里旁聽,本報記者也偽裝成普通網友,「混入」了旁聽席。對於此案,到場的網友們議論紛紛。前來旁聽的網友多是「倒王派」的,他們不相信「人肉搜索」觸犯了法律。一位網友對甚至笑著對記者說「如果王菲勝訴,將是今年聽到最大的笑話」。此案曾在今年4月17日和5月4日兩次開庭審理,未能定案。這次,原告王菲仍未露面,天涯網也未派代表出席。開庭前,原告王菲的代理律師張雁峰與被告之一「北飛的候鳥」網站代理律師李春誼相視一笑。幾個月前,兩人曾在這里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今天,雙方將為人肉搜索是否觸及法律底線的問題再次展開交鋒。法官宣布開庭,現場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到場的網友們保持了絕對的肅靜,他們知道,審判結果將為「人肉搜索」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法庭調查階段,原告律師張雁峰提出新的訴訟請求,以被告侵犯了王菲的名譽權、隱私權為由,要求被告分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及2萬元到4萬元不等的賠償金額。該律師認為,三被告屬於網路暴力的協同者,是「以鍵盤為武器,砍下他的頭,給死者作祭品」。第三次審判開庭前,被告方「北飛的候鳥」網站負責人張樂奕提交了新的資料,證明北飛的候鳥網站提到的有關王菲的信息,別的網站之前已經披露過。「屬於轉載性質,報道公共事件並不構成侵權」。張雁峰立即回敬,「其他網站泄露的主要是王菲商業交流方面的信息,而王菲的家庭信息則是在『北飛的候鳥』中首次泄露,張樂奕難辭其咎」。另外,原告方認為幾家網站在侵犯原告隱私權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來只有100個人知道的私人信息,你轉載後200個人知道了,可以因為你是轉載就不構成侵犯隱私權?笑話!」張雁峰律師在事後接受采訪時對此舉證表示匪夷所思。在辯論階段,法庭上的氣氛也到了一個高潮,雙方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原告律師認為,網民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對王菲及其家人名譽造成嚴重損害。被告律師李春誼辯稱,「名譽不等同於美譽,王菲因婚外情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給他帶來了負面的社會評價,不能稱之為名譽受損」。另外,王菲的姓名、單位、電話等屬於商務場合用於交流的信息,並不在隱私信息之列,披露這些信息並不構成對王菲隱私權的侵犯。辯論階段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位旁聽的網友堅持要進行筆錄,聲稱要「還原一個真實的現場」,經法官勸阻無效後被強制離場。在法官主持調解階段,原告方同意和解,但遭到被告方的拒絕。在經過近2個小時的審理之後,法官宣布審理結果將由合議庭合議之後擇日宣判。百家爭鳴的「人肉搜索」日前,北京朝陽法院召開高級法官聯席會議,54名高級法官就「人肉搜索第一案」展開熱烈討論。會上關於「人肉搜索」的三個關鍵問題被提出:一是公布普通公民的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侵犯之間的關系;二是網站對網友的不當留言有無監管義務及承擔責任的程度;三是道德批判與隱私保護的限度。如果這三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不僅對本案審判有幫助,也將為日後同類案件提供參考依據。
8. 版權保護的我國古代
中國的版權保護「盜版」是自宋代開始。宋代經濟的發展為版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印刷業的繁榮是版權保護的技術前提;宋代版權保護出現的直接誘因;宋代版權保護主體已涉及作者,宋代版權保護所涉客體廣泛,宋代政府版權保護力度也很強,規定了出版審查制度對印刷品的管理制定了行業標准:宋代缺乏以私權為核心的對版權進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不注重作者權益的保護、無關王朝政治利益的書籍很難向官府及公眾提出版權主張或者直接尋求權力機關的保護;同時也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宋代版權保護的內容
(一)宋代版權(著作權)保護主體已涉及作者
作者是版權中第一和最基本的主體。在宋代,隨著印刷業的發展,政府更多保護的是出版商的利益,但是《書林清話》中引述的《叢桂毛詩集解》上所載宋代國子監有關禁止翻版的「公據」,更值得重視,「公據」中提到:該書刻印者的叔父當年在講解「毛詩」時,投入了自己大量的精神創作成果,可以說是「平生精力,畢於此書」。刻印者把這個事實當作要求禁止他人翻版的主要理由。這就說明:此時受保護的主體已不限於刻印延出版者本人,而且延及作者(或作者的合法繼承人)。在宋代還出現了職業的職業作家和藝術家,宋代一些不能或不願走上仕途的文人,因生活的需要和其它原因組成一定的群體,被稱之為「書會」,這個群體的文人以創作為職業,「書會」的文人就是職業作家。流傳至今的宋元話本和戲劇有不少出自他們之手。除了「書會」之外,宋代還出了文人與藝人組成的「社會」,如表演雜劇的緋綠社、表演清樂的清音社、影戲藝人的繪草社、表演吟唱的律華社等,社中的文人和藝人都是專門化的職業作家和表演藝術家。在遠古的宋代,不管是統治者還是出版商及作者,已經擁有了對作者權益進行保護的意識和一定的法律規定,不僅僅是滯停在保護出版商的利益上,而且延及到了保護作者的利益方面,無疑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史上重要的一筆。
(二)宋代版權(著作權)保護所涉客體廣泛
版權保護的客體是作品,在宋代作品的類型眾多,保護客體廣泛。在我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古人信奉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的價值觀,將政治價值作為至上的人生價值,學子們為了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而寒窗苦讀、懸梁刺股。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文學藝術作品也被逐漸商品化,傳統的官本位價值觀開始發生動搖,作品的商品化激發了文人的創作熱情,文人的藝術價值能夠在創作中獲得實現並為社會所承認,其作品能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文學藝術作品的商品化,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文藝觀的變化。有不少在科舉場上失敗的文人和一些不醉心於功名的文人,大量地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創作出眾多的作品,使宋代版權保護的客體廣泛。主要有:第一,文字作品,是指詩詞、散文、小說、話本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如宋代的宋詞、宋元話本、散曲、戲劇、小說等。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的詞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獲得了「天下詠之」的社會效果。第二,口述作品,是指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如即興的演說、散曲等。隨著宋代文化業的發展,下層民眾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評書等口頭作品應運而生。第三,戲劇作品,是指供舞台演出的作品,如地方劇、地方戲等,文學藝術作品的商品化,使得篇幅短小的文藝作品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要求,鴻篇鉅制的戲劇等文藝作品成為主導的文學藝術樣式。第四,曲藝作品,是指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如評書、快書、大鼓、彈詞等。宋代以後,都市通俗文藝不斷興盛,彈詞、評書、時調俗曲等文藝樣式相繼出現,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第五,美術作品,是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如繪畫、書法、雕塑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一美術作品,不僅是宋代「市肆畫」中首屈一指的傑作,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該作品興起於商品經濟的社會土壤上,是商品經濟文化哺育出來的一種新的美術品種。除此之外,宋代還出現了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雜技藝術作品……宋代版權保護的客體廣泛,也反映出我國宋代已經有了最早的對無形的知識產權的客體進行比較系統的分類和進行保護的事實。
(三)宋代政府版權保護力度加強,規定出版審查
宋代盜印翻版的客觀存在,使作者和出版者保護版權的意識逐漸提高,觀念逐漸形成,政府也適應社會的客觀需要規定出版審查。例如朱熹所寫的《四書問答》,因其無暇訂正重編而「未嘗出以示人」,而「書肆有竊刊行者」,朱熹「亟請於縣官,追索其版」,可以說朱熹當時對其作品的版權保護意識是很強的,他是通過「訴訟」主張其版權,說明宋代的版權保護意識與保護版權的實際行動已經產生,這是將印刷書籍的經濟利益與精神權益的保護,從意識、觀念走向具體操作的過程。宋政府還規定了出版審查制度。宋朝於紹興十五年(公元1146年)詔令:「自今民間書坊刊行文籍,先經所屬看詳,又委教官討論,擇其可者,許之鏤板」。這相當於宋政府成立了出版前審查機制,書籍出版必須由「選官詳定,有益於學者,方許鏤版,候印訖送秘書省,如詳定不當取勘施行,諸戲褻之文,不得雕印」。宋政府一再下令,重申「今後雕印文書,須經本州委官看定然後刊行」,「不經看驗校定文書,擅行印賣,告捕條禁頒降其沿邊州軍,仍嚴行禁止」,對「夜聚曉散傳習妖法能反告者,賞錢五萬,以犯者家財充」。
(四)宋代對印刷品的管理制定了行業標准、印刷品管理條例
北宋初年,政府就頒布過「刻書之式」,所謂「刻書之式」,就是將書籍印刷出版的法規以條文形式固定下來,所有的印刷品都必須送交政府機構備案,政府將印刷品的管理納入日常行政事務當中,如果不按照法規條文規定的形式出版書籍,就構成「盜版」。宋代就對印刷品的管理作到了「有法可依」。清朝曾有人在古董店中看到了宋朝的銅雕版「刻書之式」,文人蔡澄在《雞窗夜話》中曾有這樣的描述:「方二三寸,刻選詩或杜詩韓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認識這件東西的人說:「此名書范,宋太祖初年,頒行天下刻書之式。」從這一記載中可以看到,宋初就將印刷品納入到了國家管理的范疇,相當於今天的印刷品行業標准,與之對應的還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如現在的印刷品管理條例之類。遺憾的是當時具體的法律條文史料到今天已經散佚,但在後人的記載中還可以找到一些概括性的描述:「宋興,治平(1064年—1067年)以前就禁攜鐫,必須申請國子監。熙寧(1068年—1077年)後,方弛此禁。」
(五)宋代版權保護的法令和相關記載
《書林清話》卷二有「翻板有例禁始於宋人」的條目,說明中國自宋代確有版權保護的法令。北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正月二十一日,「刑部言,諸習學刑法人,合用敕令式等,許召官委保,納紙墨工具,赴部陳狀印給,詐冒者論如盜印法。從之。」此記載說明北宋時已有「盜印法」。此外,現存宋代書籍中也有例刊記可以證實宋代的版權保護。第一,眉山程舍人宅刊本《東都事略》,其牌記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已申上司,不許覆板」與現代的「版權所有,不準翻印」如出一轍,這可能是最早的版權保護施行記錄。《書林清話》及清代大藏書家陸心源《宋樓藏書志》、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均對此有記載。第二,建安祝穆編刊《方輿勝覽》,自序後的「兩浙轉運司錄白」雲:「據祝太傅宅幹人吳吉狀,本宅見雕諸郡志,名曰《方輿勝覽》、及《四六寶苑》兩書,並系本宅進士私自編輯,數載辛勤。今來雕版,所費浩瀚,竊恐書市嗜利之徒,輒將上件書版翻開,或改換名目,或以《節略輿地勝紀》等書為名,翻開攙奪,致本宅徒勞心力,枉費錢本,委實切害,照得雕書,合經使台申明,乞行約束,庶絕翻版之患。乞榜下衢、婺州雕書籍處,張掛曉示,如有此色,容本宅陳告,乞追人毀板,斷冶施行。奉台判備榜須至指揮……右今出榜衢、婺州雕書籍去處,張掛曉示,各令知悉。如有似此之人,仰經所屬陳告追究,毀板施行,故榜……福建路轉運司狀,乞給榜約束所屬,不得翻開上件書板,並同前式,更不再錄白」,該「榜文」記載明確了編寫人的「辛勤」、出版商的「所費浩瀚」,其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可以請求官府「庶絕翻版」,如有盜版的祝氏則有權「陳告、追人、毀板、斷冶施行」,此例記載了作者和出版商的勞動付出和對自己權益的保護方式以及官府懲治的力度。第三,貢士羅樾刊印段昌武《叢桂毛詩集解》前有行在國子監「禁止翻版公據」雲:「先叔以毛氏詩口講指畫,筆以成編。本之以東萊《詩記》,參以晦庵《詩傳》,以至近世諸儒。一話一言,苟是發明,率以錄焉,名曰《叢桂毛詩集解》……先叔刻志窮經,平生精力,畢於此書,儻或其他書肆嗜利翻板,則必竄易首尾,增損音義……今狀披陳,乞備牒兩浙福建路運司備詞約束,乞給據付羅貢士為照。未敢自專,伏候台旨。呈奉台判牒,仍給本監。除已備牒兩浙路、福建路運司備詞約束所屬書肆,取責知委文狀回申外,如有不遵約束違戾之人,仰執此經所屬陳乞,追板劈毀,斷罪施行。須至給據者。右出給公據付羅貢士樾收執照應。淳祐八年七月日給。」所謂「行在國子監」,是當時主管圖書刊行的中央機構,具有代表朝廷管理圖書出版的權力。政府運用了行政手段,布告有關地方的書坊,不得翻印某書;同時,又發給原刊者所謂「據」,也就是執照,以證明該人刊書的合法性,原刊者若發現有人翻刻,可向地方官府憑「據」告發,從而毀板治罪。該出版商明確提出「禁止翻版」的理由充足,認為作品首先具有原創性:「一話一言,苟是發明,率以錄焉」;其次認為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將作者作為權利主體):「口講指畫,筆以成編」,「平生精力,畢於此書」;而且出版商認為現出版的版本質量好:「校讎最為精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若其他出版商嗜利盜版,「則必竄易首尾,增損意義」,就侵害了出版者及原作者的權益。為此,經出版商向國子監提出申請,給付「執照」,禁止他人翻版,並賦予該出版商對其他盜版者「追版劈毀,斷罪施行」的權利。有關這一事件最後的執行情況史料中已經沒有了記載,但確實以事實記載了有法可依。需要說明的是,南宋版權保護不僅僅保護作者本人權利,即便在作者去世後,其親屬也可提出版權保護的申請。《叢桂毛詩集解》的刻印者把其叔父投入了大量精神創作當做要禁止翻版之權的主要理由,這說明:在該禁例中,受保護主體已延及到了作者(或作者的合法繼承人)。第四,南宋初年文人范浚在他的著作《答姚宏書》中記載的一件事,當時有人冒范浚之名,撰寫了《和元賦集》,刻印販賣,他將此事上報官府,官府發送一份公文到建陽,銷毀了這些私刻的印版。以上史實都是宋代私刻書籍請官府出面,行使版權保護,它不僅保護了出版者的經濟利益,而且保護了作者的權益,處罰的方式還是比較嚴厲的,如「追人毀板」、「追板劈毀」等,開啟了中國版權保護的先河。
(六)宋代禁印以防盜版
宋代的印刷業發達無庸置疑,盜版的猖獗也是有目共睹,盜版不僅嚴重侵害了原作者、出版者的經濟利益,而且盜版也嚴重損害了作者的學術聲譽,最終嚴重損害了讀者的利益。宋政府從政治利益出發,禁印書籍也是空前絕後的,允許印的才能印,不允許印的是絕對不能翻印的。政府為此對印刷品進行管制,對違反出版管製法令的行為,官府給予重懲。如宋人羅壁《識遺》記載:「監本」《九經》一經刊印行世即禁止仿刻、翻印。如果想翻刻,就必須向國子監提出申請,得到批准後才可以翻印。縱觀宋代,官府禁印的作品主要有:第一,禁印議毀時政得失之書、奏議國史、制書敕文、刑法敕令式諸書、禁印本朝史籍、禁印帝王字像。如「大臣之奏議,台諫之章疏,內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機謀密畫,不可漏泄……嚴行禁止,其書坊見刊版及已印者,並日下追取,當官焚毀,」又有「以歷代帝王畫像列街衢以聚人者,並禁止之」,另外「有摹刻御書字而鬻賣者,重坐之」。第二,禁印法令、天文書籍、宗教(妖說邪教、撰造的佛說和妖教)之書、紙幣等。政府頒布的法律敕令不得擅自印刷,私印刑法書,論如「盜印法」。天文歷法之書,也由國家統一印行;因民間「傳習妖教」,政府多次詔令禁印「妄誕妖怪之言」,流傳的要「交納焚訖」;紙幣由國家發行後屢有禁私印之令,宋神宗時「立偽造罪賞如官印文書法」,宋徽宗時規定「私造交子紙,罪以徒配」,宋高宗「定偽造會子法」,但私印紙幣的事仍有發生。第三,禁印士兵操練之書、禁止國家機密泄露。主要針對書刊中有邊防軍機內容和宋書流到遼金地界。宋政府規定「國朝令甲雕印言時政邊機文書者,皆有罪」。蘇轍使遼時曾說:「本朝民間開板印行文字,臣等竊料北界無所不有」。說明書禁有名無實,因為「此等文字販入虜中,其利十倍」。第四,禁印供科場剽竊用的「語錄」及「不根經術本源」等偽學之書。如雕印戲褻之文,杖一百。
在宋代禁止翻版已經成為印書行業的一種禁例,而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宋代禁印以防盜版,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真正享有特權的是出版商而不是作者,如「眉山程舍人宅刊行,以申上司,不許覆版」,宋代的禁止翻版之舉只不過是少數有權有勢的出版商勾結官府、壟斷利潤的一種做法,並不是正規的法令。這和現代的版權制度是完全不同的;此外,宋代禁印以防盜版,目的還在於文化控制壟斷,既然是一種文化控制,它不是一種純粹的保護,更多的是一種管理的成份,它並沒有形成一種版權保護制度,而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宋代的禁翻版的確為後代的版權法開辟了先例。
案例
對中國的信息技術界和知識產權界來說,1999年是倍受關注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國連續發生了三起有關網際網路版權保護的新型案例。由於調整中國版權制度最重要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訂於1991年,當時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處於萌芽階段,該法對這一新興事物所可能引起的法律問題未作規定,因此對發生於九十年代末期的網際網路版權侵權糾紛審理實踐而言,1991年的著作權法顯屬滯後。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審理這類案件的指導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目前中國著作權法正在修改之中,這幾例網路版權官司的審理,也將為新著作權法的出台奠定基礎。
這三例案件是:1.1994月28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的陳衛華訴《電腦商情報》侵權案。該案是國內首例網上作品版權案。案件涉及的是做為傳統信息媒介的報紙擅自轉載網際網路個人主頁上的一篇文章。法院經審理判決《電腦商情報》侵權成立;2.1999年9月9日,被稱為「中國網路侵權第一案」的北京瑞得公司訴四川宜賓東方信息公司主頁侵權案。法院判決復制主頁的被告侵權,這意味著網上主頁享有版權;3.1999年9月18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的王蒙等六作家狀告「北京在線」網站侵權案。該案涉及的是作品上網所引起的著作權糾紛,法院判決被告世紀互通通訊技術公司敗訴,從而表明作品上網同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這三個案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網際網路版權糾紛的范圍,其中既包括網上作品(包括網上主頁)的版權被傳統媒介侵犯,又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作品的版權被新興信息媒介工具——網站所侵犯,當然現實中還存在著大量商業網站對新聞媒體網站的侵權。這些新型案件的審理表明中國現行著作權法已遠落後於司法實踐。但是判例在中國並沒有判例法上的效力,隨著這類案件的不斷增多,中國網際網路版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