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就是消費者商家有糾紛差不多,只不過醫療這種服務比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導致矛盾發生,今年因為COVID-19發生,大傢伙對醫務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可能醫患糾紛會比過去好許多
B. 有哪些醫患糾紛讓人感到很心酸
現在社會的醫患關系十分緊張,經常有病人殺害醫生的新聞出現。有些案例讓人看了之後感到十分心酸。
家屬以回家湊錢為理由,回老家了。患者手術很成功,但由於是癌症晚期,只延長了幾個月的壽命。病人家屬認為,人都死了還交什麼醫療費。朋友的父親無奈只能帶著一家三口上門要錢。*到了病人的家裡,確實很窮。家裡有一位老人很將道理,他把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一頭老黃牛牽了過來,說,醫生,家裡就只有這一樣值錢的東西了,您牽走吧。朋友的父親嘆了口氣,什麼都沒有帶走。
而那一萬元的醫療費就從朋友父親的工資里扣,當時他每月的工資不到一百元。實際上在這個故事裡誰都沒有錯。同學的父親可謂是醫者仁心,而那家人確實是太窮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交上這一萬塊錢才出此下策。
還是希望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壯大,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吧。
C.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D. 為什麼中國的醫患糾紛如此嚴重,一個故事
因為我國對醫療領域的監督非常不力。
醫療領域亂象叢生,無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所以,上演了一場又一場「醫患鬧劇」。
E. 如何破解「醫患糾紛」
近年來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醫患矛盾日趨激烈,嚴重影響了醫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不斷加劇的醫患糾紛既困擾著醫院的發展,又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醫療糾紛、醫患矛盾的解決方法恰當合理顯得尤為重要。 醫療糾紛的發生除了技術原因外,大部分都是因為服務而引發的,為此,必須通過兩種方法加以解決,一要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二要建章立制來規范和約束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以控制因服務不周而導致的糾紛。職業道德教育是轉變醫務人員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的有效方法。開展醫院文化建設活動,崗位明星評比活動,十佳醫生、十佳護士評比活動,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等,能極大地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使病人的滿意度不斷提高,醫院形象得到提升。 處理醫療糾紛要認真、冷靜、堅持原則。醫院要設專門部門接待病人投訴,對患方投訴的問題,應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查明真相,分清責任。對有爭議的專業問題,可組織院內外專家會診或咨詢相關專家,並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法規文件,形成比較縝密嚴謹的書面意見。對於醫源性糾紛不袒護、不遮掩,責令當事人給患方道歉,取得其諒解,並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對情節嚴重、導致一定的不良後果者,視情況給患方一定的經濟補償,並按醫院規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罰,甚至追究法律責任。如屬患方醫療知識缺乏而引發的糾紛,例如:把正常的並發 症導致的不良後果和不可預測的醫療意外誤當做醫療事故等,工作人員可把院方調查情況及專家的有關意見書面送達患方,並積極與患方溝通,耐心地向患方宣傳相關的醫學知識,爭取患方的理解。另外,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結果最好進行公證,以增加法律效力。當多次接待雙方仍不能達成一致協議時,當患方堅持索要高額賠償時,當患方一直無理取鬧干擾正常工作時,一定要堅持原則,對其不合理要求予以堅決回絕,不能讓其抱有任何希望。醫院在向患方送達院方的書面意見後,應告知病人可申請醫療事故鑒定,如患方糾纏不休,又不提出鑒定申請時,醫院應主動申請事故鑒定,必要時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對此,醫方應准備好各種證據及相關材料,做好與中國律師的溝通工作,並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做好應訴准備。 醫療衛生工作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關,人民群眾往往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看黨風政風建設,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會公平和諧。醫療服務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決定著病人的生死存亡。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戰勝疾病,減少痛苦,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必須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醫生應從加強醫患溝通入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在醫療工作中,溝通也是一門藝術。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葯物,二是語言。」可見醫患交流是多麼重要!醫生應尊重病人對疾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治療方案、手術方案,使用特殊葯品、特殊檢查和特殊材料以及疑難危重病人的病情等方面,都要及時與病人或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取得患方的配合。醫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病人的健康需要所進行的,它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活動的理解、意願和要求,這里泛指的醫患溝通還應當包括護患溝通和醫護溝通。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於醫務人員調整自己或病人的醫學觀念,也有助於醫患相互正確地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患方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中所做的第一,是應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管現代醫學如何發達,醫院或是醫生對疾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治療把握。患者只有在一個理性的認識基礎上,才有助於應對此後可能的風險。第二,應該尊重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的工作非常辛苦,勞動強度大,患者及其家屬應理解醫務人員的工作。尊重他們的權利,給他們以信任,積極配合治療。 要使醫患雙方在發生爭議、糾紛的時候,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現在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制定一部針對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發生醫療事故時應如何賠償等問題。法律保護醫患雙方的權利,患者受到醫療損害時,可以依法要求賠償;同時,醫院和醫生的權利也應受法律保護,任何對醫護人員進行侮辱,使用武力手段對醫護人員造成人身傷害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方都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 建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和損害賠償基金制度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是由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醫療責任保險,在發生保險范圍內的醫療損害時,依法由保險公司賠償的制度。醫療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醫療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取的風險分散機制。據美國醫學科學院的統計,美國的醫生都為自己購買了醫療事故保險。而我國現在醫患矛盾突出,醫療糾紛越演越烈,且性質越來越嚴重。所以建立責任保險是一個迫切而又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衛生工作接受社會的輿論監督是必要的,要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效應,那麼新聞媒體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醫療糾紛的來龍去脈,正反雙方都做實事求是的報道,而不應誤導消費者,讓事態更嚴重。除此之外,醫院方面應轉變觀念,主動與新聞媒體合作,介紹真實的情況,爭取媒體的正面報道,改善醫患矛盾。 總之,醫患矛盾不僅是醫務人員、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矛盾,實際上也是中國社會改革中各種矛盾在醫療工作中的反映。因此,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本回答由經濟金融分類達人 葛麗推薦
F.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指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糾紛。醫患糾紛包括基於醫療過錯爭議產生的醫療糾紛,也包括與醫療過錯無關的其他醫患糾紛(如欠付醫療費的糾紛、對療效不滿等等)。
醫患糾紛產生的背景是什麼?醫患糾紛似乎總是因個案而起,但實際上醫患關系的緊張是普遍存在的。而這個背景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簡單的相互信任缺失,而是醫療模式帶來的關系改變—當以葯養醫的模式還在運轉,醫生的收入與其在患者身上使用的治療和葯品相關聯時,他們是否還能夠保持足夠的道德感,人們不得而知。此時,患者對醫生必定是保持警惕的。這種警惕,有時甚至通過紅包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患者的悲哀,也是醫生的悲哀。
G.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處理醫患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1、分析事件的性質
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這是要承擔責任的。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失,醫院不會承擔責任。醫療糾紛的發生後,應該盡快弄清診療過程中是否有過失,分析事件的性質,以便採取相應策略,應對醫療糾紛。
2、分析患方動機
醫療糾紛的發生,患者一方有多種不同的動機,患方動機有以下幾方面:
對不良後果無法接受,尋機索理。這實際上是患者或者親屬的挫折心理反應,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來醫院後,能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盡快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一旦患者及家屬期盼的目的未實現,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受到打擊,產生挫折感,向醫院索理。
對醫療服務不滿的發泄。患者對醫院或者醫務人員的服務不滿意,有意見,尋機造醫院發泄,以釋放心中的不滿。
對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進行試探。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服務究竟有無過失不清楚,受他人或者媒體的影響,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拋個石頭試水深」。
對醫療過失較為強烈索理索賠強烈。患者及其親屬對醫院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極不滿意,堅定認為醫療服務有過錯,要求醫院予以賠償。
3、穩定投訴者,緩沖矛盾
醫療糾紛後,醫院及其醫務人員要正確對待。首先要作的工作是穩定投訴者的情緒,緩沖矛盾,對醫療糾紛實行「冷處理」,做到「人躁我靜、人急我緩」,千萬不要激化矛盾。待患者或者親屬冷靜下來後,再行商議解決辦法,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對那些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其親屬,如果做工作無效、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應該積極給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請公安部門維護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4、作好說服工作,爭取理解
對初步分析醫院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失,醫療糾紛的發生是由於患者或者親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不理解造成的醫療糾紛,要盡量耐心解釋,爭取患者的理解。對一時難以分清一責任或通過初步調查分析醫療過程中有過錯的,告知患者或者親屬按照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進行,決不能通過取鬧事來解決。
H. 求助一篇,醫療糾紛的議論文2000字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人民日報:醫患關系再也「傷不起」
2012-03-27 來源: 人民日報
一起惡性的醫患沖突事件,讓許多人無法享受周末的輕松。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傷。遇害的實習醫生剛剛接到香港一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
輿論一片唏噓。罵行凶者喪心病狂者有之,嘆醫生沒有溝通技巧、不諳患者心理者有之,怨醫生已成低收入高風險職業者有之,盼醫生有尊嚴地活著者有之,憂未來病無所醫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聲,讓行醫者更添痛楚,身心受傷。
盡管我們大力提倡醫患和諧,但醫患沖突在近年來依然時有所聞,醫患關系緊張的憂慮依然揮之難去。「醫者父母心」,中國傳統曾最受人尊敬、並與人倫至尊父母相提並論的職業,屢屢因沖突事件受傷,令人深思。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總有病重不治者、鋌而走險者,也總有缺乏溝通技巧的醫者,醫患沖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驚?這次哈爾濱被殺的醫生,和兇手並無直接接觸,受傷的醫生在替誰挨刀?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欠賬,而「教育」和「醫療」就是被拖累的兩個大戶。今年,我們終於有望實現一個承諾近20年的目標——教育投入佔GDP的4%。然而,政府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是一個長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視的指標。2011年,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佔GDP的1.35%,低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佔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醫療保障水平偏低,城鄉與東西部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葯不分家帶來的「以葯養醫」、大處方等亂象,醫葯市場監管不力帶來的醫托作祟、假葯橫行……這一切恰與國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溫飽之後,健康長壽的慾望激增,求醫問葯時卻殫精竭慮。人命關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將怨氣宣洩到了一線臨床醫生頭上。
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絕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數都是醫者仁心。對13億人而言,這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絕大多數醫生護士,都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大業,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拿著低工資,「白加黑」地工作,承受著超乎常人想像的心理壓力,以及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傷害。
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處於對立的兩極,只會兩敗俱傷。因此,請將手術刀對准制度之弊,請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樣,為提升醫療投入而呼籲努力。
這,才是讓醫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實習醫生命喪患者刀下醫患沖突何時休
來源:青年導報網 2012-3-27
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的惡性傷害事件。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03月25日《廣州日報》)
又是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造成一死三重傷的惡性傷害事件。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這恐怕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新聞。然而,這樣的悲劇卻時常是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為此,筆者想問:是誰讓我們這個社會布滿了「戾氣」?又是誰讓患者走極端將怒火撒在醫生的身上?這背後到底是誰惹的禍?是醫院、醫生太「黑」,逼患者過度防禦喪失理性,還是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醫療體制要需要反思?
說實話,看過這則報道後,只能說是這位患者太不理性了,做出如此非理性的暴行,實在是讓人痛心!要知道,你這樣針對醫生個體的非理性的暴行,只能是挫傷年輕一代醫生服務病患的熱情,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公眾,因為咱百姓的健康最終還是要託付給有尊嚴感的醫護人員。但是,如今「醫患沖突」事件的頻發,總還是事出有因的!曾幾何時,在我們的記憶里,醫生和病人之間是那麼的融洽,而今天,造成年輕醫生王浩之死的原因,不僅是患者的極端自私,可以說也是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健全帶來的惡果。
針對此案的發生,可以說是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任惹的禍。大家也知道,人類在社會的交往中,做任何事情70%靠交流,就更不要說「醫患之間」了。如今在醫患之間的糾紛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醫患缺乏溝通造成的。醫生和患者可能就差了那麼一句話,這句話可能是一句解釋,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句道歉……然而有很多的醫生覺得醫學知識很復雜,很難也沒必要向患者解釋得太清楚。正是由於醫患信息間的不對稱,再加上一些醫生高高在上的態度,讓病人及其家屬對醫生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
另外,醫患沖突還有著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筆者在網上看到,有專家針對此事的總結:「如今的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學技術發展的有限性與患者期望值的無限性之間存在矛盾;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訴求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才造成今天「醫患矛盾」緊張的局面!
其實,醫患關系的實質應該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共同對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大家知道,我們到醫院看病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但現在醫患為何水火不容?多年來「醫療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把醫院推向市場,醫生要創收謀利,而病人看病也從以前的「政府全包」變成「自己掏錢」,醫患的利益沖突越來越直接,矛盾沖突也就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管,讓醫生不再為創收苦惱,讓病人看病基本能報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
由此看來,這次事件的發生,雖說尤其偶然性,但事實上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暴露出社會公德與法律的欠缺,事實上患者不能以犧牲醫生的身體來換回自己的利益。同時,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關注當前嚴峻的醫患矛盾和醫院工作者嚴峻的職業環境。院方和患方都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可以維護,院方有正常工作不受干擾的權利,醫護人員有身體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權利;患方對治療方案、可能發生的後果以及醫療事故的處理規定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應採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我們在為這28歲年輕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的同時,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需要徹底反思?究竟是誰惹的禍?如今,在這「醫患沖突」中,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能否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喚醒社會的良知?醫患之間的和諧之風何時能吹到?我們翹首以待……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哈醫大醫患沖突釀命案65%網友「高興」憐憫心何在?
2012-03-27 | 來源:福音時報
核心提示:黑龍江某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福音時報) 3月23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一名年僅17歲未成年患者因不滿醫生的治療建議,持刀闖入醫生辦公室砍人,最終造成1死3重傷的慘烈後果。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然而主流之下暗藏逆潮,某網調查,6000多人次參與,竟有4000多人次選擇「高興」;23日下午悲劇發生,當晚23點多有網友發帖「應該舉國歡慶啊,喝點小酒,放起鞭炮……」而3萬多人參與此帖評論,轉發量5000多次。
知名節目支持人白岩松對此幾欲掉淚,表示「這社會病重了」。
著名音樂人李光平先生對此沉痛地說:「哭吧,沒有信仰的社會,讓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對生命的尊重、愛與寬恕;只有仇恨、兇狠與殘忍!」
誠然當前我國社會在醫患沖突中有緊張之處,這是國家和民眾都在努力改變的一個事實。只是在本案之中,輿論不當成為擴散仇恨的道具,人之所以為人,就當有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無論是死去的,還是活著的生命,都當有一種本能的敬畏之心。
生命因愛而存在,若是失去了愛,那麼我們就算社會再如何的發展完善,人活著什麼意義呢?對於失去的年經醫生,每一個國民都當秉承良心表達自身的哀傷,這不是一種強加於眾的情緒,乃是同為人者的一種同悲之情。缺乏這樣的心者,談何去解決處理其他的現實問題!
古人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對於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自有歷史來進行最終評議,我們要確信的是都有其解決的時候時期,無須把自我一時的情緒宣洩在個別事件之上以表達自己對整個現實社會的不滿,這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可取的作為。當問題出現,不是情緒表達的時候,而是在信心和愛的層面上,我們的理性要真正發動起來的時候,這樣才有利於推動並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
沒有慈悲心的人和社會最終只能走向毀滅與倒退。聖經勸勉世人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聖經·路加福音》6章)」
一網友為此呼籲說:只求主憐憫這世代,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不是足夠讓他們知道誰是真理和生命呢?悔改吧,耶穌是神!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南方日報:沒有權利保障,醫患都是弱者
洪 丹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患者捅死1人、致傷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錦的實習醫生無辜慘死於患者手中。這是一起讓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於,騰訊網轉載的此事件新聞報道後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網站設置的「讀完這篇文章後,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佔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認為把這起事件歸結為「醫患矛盾」是不正確的。確實,在這起悲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當事醫生太多的過錯,而受傷死亡的醫生亦非就診醫生。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執、沖動易怒,恰如那個拿著尖刀胡亂揮斬、完全喪失理智的17歲少年,殘忍奪人性命只因為自認為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震驚,如今的醫患關繫到底對立到了何等地步?一個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緊張醫患關系下的犧牲品,實在讓人誠惶誠恐。而這種讓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聞,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興」,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讓人震驚!
一些醫生收回扣、收紅包、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黑幕早已被輪番曝光,莫說一些精神偏執的人容易走向極端,就是普通人來到醫院、見著醫生,對於醫生開出的各種處方用葯檢查,都總不免作出戒備、以疑惑之心看待。鍾南山院士日前公開批評一些醫務人員「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網上支持者眾。許多醫療糾紛表面上看是患者對就診醫生不滿,但實際上已超出對具體醫療人員的意見,他們是對醫療行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甚至整個社會體制不滿意。於是,那些「沒有基本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咎由自取,即便醫患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但患者也絕不是傻子,任你擺布;而另外那些心懷醫德的醫務人員就為這些害群之馬的惡行以及整個不完善的醫療制度埋單,甚至付出血的代價,成為「替罪羔羊」。
醫患矛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雙方都「搶著」表明自己是弱勢一方。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上,醫生一方無疑是佔領高地的,正因此,一些無良醫生才有可能憑借各種大處方大賺昧心錢。這就涉及醫生群體自律與他律的問題,包括醫生真正濟世救人、心懷父母心,主動排除各種金錢利益的干擾;也同樣包括監管部門對這種黑暗現象決不姑息,遇一例嚴厲查處一例,堅決把害群之馬清除出醫療隊伍。目前看來,一些醫院與監管部門對於一些「沒有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仍然睜隻眼閉隻眼,放任、縱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貪,小有小貪。
事實上,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醫生與患者註定都是體制下的弱者。要做一個有醫德的醫生,意味著必須恪守清貧、耐住寂寞。在現有體制下,醫生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處於一種被嚴重低估的狀態,因此,一些醫生才會耍各種小動作,自甘墮落。除了政府對於醫療系統加大投入以改變現狀之外,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醫療行為的安全性、醫療流程、醫療事故的鑒定、賠償都應該有規范的法律體制來保障,而這些同樣是政府責任。目前看來,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夠。但如果任由醫患關系緊張,必然導致弱者繼續相殘,最終結果便是「叢林規則」——誰擁有暴力,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