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鄰里糾紛找警察

鄰里糾紛找警察

發布時間:2021-07-28 10:50:45

Ⅰ 鄰里糾紛可不可以報警

鄰里糾紛如果復出現打架、嚴重影制響其他人生活等的情形時,屬於違反治安管理法的情形,當事人可以報警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1)鄰里糾紛找警察擴展閱讀:

物權法》第七章規定: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 ,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Ⅱ 為什麼關於鄰里糾紛的案子警察只能調解,而做不出什麼

鄰里糾紛從來法律角度自來說,並不是警察應該管的范圍,警察有權利但無義務管。

擾民可以報警

《憲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所以,居委會、村委會才是「人民調解組織」。

Ⅲ 鄰里糾紛可以找派出所不

鄰里糾紛可以找派出所
公安派出所工作職責和許可權

一、工作職責
一、收集、掌握、報告影響社會穩定和治安大局穩定的情報信息;
二、管理轄區內的實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暫住人口和境外在本轄區居住人員);
三、依法管理轄區內的特種行業、公共娛樂服務場所和槍支、彈葯、爆炸、劇毒等危險物品;
四、配合有關部門預防火災、爆炸、中毒等治安災害事故;
五、依法監督、指導轄區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治安保衛工作,組織、指導單位保衛組織和群眾開展安全防範;在轄區內開展以治保會為主體的多層次的群防群治工作,預防可防性案件的發生;
六、通過日常治安防範和管理工作發現違法犯罪線索,破應由派出所受現的一般刑事案件。
七、依法查處治安案件,調解治安糾紛;
八、協助上級公安機關做好處置群體性事件作;
九、加強對非法宗教、邪教活動的掌握控制工作;
十、對轄區群眾進行法制宣傳,對轄區內違法青少年進行幫教,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的罪犯進行監督、考察和改選工作,對被勞改、勞教、少管人員進行社會協同教育和放回後的接茬幫助教育工作,做好群眾違法犯罪的預防工作;
十一、接受群眾的報警、求助,為民排憂解難,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積極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二、工作許可權
一、依照國家治安管理法規,對本轄區特種行業、公共場所、民用危險物品、違禁品、戶口、居民身份證、暫住人口、出租房屋等,行使治安行政管理權。
二、治安管理行政強制權和處罰權。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可以口頭傳喚,被傳喚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傳喚,經派出所上一級領導批准,可以強制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的,的可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三、當場盤問、檢查和留置盤問權。人民警察在執行公務時,對違法犯罪嫌疑人員可以依法進行盤問、檢查(檢查包括對被盤問人的人身和其攜帶物品的檢查)。經盤問檢查被指控有犯罪行為、有現場作案嫌疑、攜帶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可帶至派出所,經派出所長批准對其繼續盤問,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下八小時。
四、依法實施刑事案件調查權、強制措施權和搜查權。
五、依法執行社會 社會監督改告、監督考察權。
六、按照法律法規,有使用秘密手段和使用武器、警械權。
七、在規定的緊急情況下,有優乘坐權、優先通行權和優先使用權
八、在規定的緊急情況下,有限制通行權、限制停留權和交通管制權。

Ⅳ 對於鄰里糾紛的治安案件報警,是打電話給派出所,還是打110

如果發生治安案件,緊急情況,建議首先報警撥打處理,如果案件比較嚴重,則建議在撥打110報警後還是要到派出所報案登記。

110報警服務台,負責全天24小時受理公眾緊急電話報警,但是如果隨意撥打報警電話,對謊報警情或者撥打騷擾電話的,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

治安案件的立案程序,還是要到派出所報案,警察要向當事人詢問、調查情況,並作登記,經過審批立案這樣一個程序。

《110接處警工作規則》

第十三條 110接警工作實行「一級接警」,即統一由城市或者縣(旗)公安局110報警服務台接警。

第十四條 110報警服務台受理報警的范圍:

(一)刑事案件;

(二)治安案(事)件;

(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或者社會治安秩序的群體性事件;

(四)自然災害、治安災害事故;

(五)其他需要公安機關處置的與違法犯罪有關的報警。

第二十一條 對謊報警情或者撥打騷擾電話的,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

(4)鄰里糾紛找警察擴展閱讀:

案例:

廣州一男子20天撥打110謊報警情55次被治安拘留

記者從廣州市公安局獲悉,日前,廣州白雲警方抓獲一名多次撥打110謊報警情的男子張某。3月25日以來,張某已使用兩個手機號碼撥打110報警55次。目前警方已依法對其作出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4月8日8時許,白雲警方神山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報警人自稱在某工廠內被毆打。民警到達現場後,卻未發現報警人。經調查走訪,民警核實到該處沒有發生毆打他人的警情,後多次電話聯系報警人,但對方或拒接電話、或關機、或謊稱已到別處。

在此期間,該人還4次撥打110重復報警稱被人毆打,民警再次根據對方提供的地點逐一前往尋找均未果。當天下午,民警經縝密偵查,將謊報警情的嫌疑人張某抓獲。

據張某供述,其於今年3月在某工廠宿舍被盜1100元,多次向廠方索賠,在廠方先後三次為其解決生活問題支付700元生活費後,其仍不滿意,遂通過謊報警情的方式希望達到要廠方賠償的目的。

警方提醒,110報警服務台是公安機關受理刑事治安案件、接受群眾遇到危險或緊急情況時求助的警務服務平台,是維護公眾安全的重要公共資源,切勿為追求個人目的而謊報警情、案件。公安機關對假報案情或嚴重誇大事實的,將視情節的嚴重程度,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做嚴肅處理。

Ⅳ 鄰里糾紛派出所讓登記身份證號,我報警了,會對我的檔案有影響嗎

你只是報警,又不是犯罪,當然不會留下案底。而且只是鄰里糾紛而已,這種小事沒有必要鬧那麼大的。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沒關系。

Ⅵ 鄰里糾紛公安機關可以調解嗎

可以,情況嚴重還可以進行拘留教育

Ⅶ 和鄰居發生糾紛報警了,後來雙方私了了,可派出所還時常的通知去做調查,怎麼辦

發生糾紛,報警後,警察可以現場了解情況,根據事件性質和離開後是否有危內險性,選擇現場調解或容者擇期到公安機關調解,要是發生傷害事件,警察有權利進行調查,進行處罰的。

法律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條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Ⅷ 鄰里糾紛找哪個部門

1、鄰里糾紛先找街道辦事處、村社幹部解決,因為街道辦事處、村社幹部很容易搞清楚原因對錯,人緣又熟悉,一般都能解決好;

2、如果,街道辦事處、村社幹部沒能調解好,可以找當地派出所解決,還是解決不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3、先街道辦事處、村社幹部,再當地派出所,最後找法院,是解決鄰里糾紛的」三步曲「。

(8)鄰里糾紛找警察擴展閱讀:

人民網報道-惱人的鄰里糾紛如何解決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然而在現代高樓社會里,鄰里之間卻「老死不相往來」。缺少了人情世故的調節,沒有了公序良俗的緩沖,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就成了矛盾糾紛的導火索:樓上走路太重,影響了樓下休息;隔壁在門口擺鞋架,佔了公共空間。

現代社會里,咫尺之間的鄰居該如何為自由劃定邊界,該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呢?

不文明行為引發糾紛,讓人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

今年33歲的周磊在甘肅蘭州一家媒體公司工作。2017年初,他在父母的資助下終於搬進了新房。

「看房和裝修的時候,我很滿意,小區環境、物業管理都不錯。我最喜歡小區里有一個大廣場,想著將來孩子還有個玩耍的地方。」周磊說,可是沒想到,搬進新房後,正是這個「大廣場」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原來,小區里住著不少中老年人,每天早晨8點來鍾,他們就自發組織起來,在廣場上跳舞健身,人數從最初的幾人增加到現在的幾十人。「每天,我都是被廣場上的大喇叭給吵醒的,雷打不動。」周磊無奈地說,因為工作的關系,晚上熬夜是常有的事,可是他卧室的窗戶正對著廣場,樓下喇叭一響,他根本沒法睡覺。

為這事,周磊和幾個年輕人一起,找過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可大爺大媽們也向他們訴苦,說自己在這里人生地不熟,就靠早上跳跳舞、健健身,認識些朋友,而且8點多鍾已經錯開了上班時間,不會影響年輕人。幾次三番,雙方不歡而散。周磊也找過物業,可物業調解過幾次,也沒什麼用。

「我也有父母,能夠理解老年人有鍛煉、社交的需要,可他們也得考慮我們年輕人的休息需要啊,互相理解怎麼就這么難?」眼下,周磊在找房子,打算搬離這個小區,「惹不起我總躲得起吧。」

這些年,因為廣場舞引發的糾紛著實不少,前有洛陽廣場舞大媽強占籃球場與年輕人爆發肢體沖突,後有重慶大媽跳廣場舞被高樓潑糞「襲擊」。除了廣場舞外,遛狗不牽繩、高樓扔垃圾、佔道停私車等不文明行為也引起不少糾紛和煩惱。人們對這些亂象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前幾天看到網上有條女子被寵物狗咬傷後得狂犬病死亡的消息,真讓我感到後怕。」江西贛州市的李玉華去年曾經在小區里被一隻突然竄出的狗咬傷了腳踝,她第一時間趕去醫院處理傷口,並注射了狂犬疫苗,但仍然留下了傷疤。

「我找過狗主人,希望他們遛狗時牽著點,可每個人都跟我說『我家的狗聽話得很,不咬人。』可狗又不是人,真咬人的時候,主人也不一定能叫得住。」李玉華說,這以後,但凡遇見狗,她都遠遠繞開。

法律規定並非空白,執行起來卻往往力不從心

隨著城市規模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城市安家落戶。人們居住在規模不同的小區中,形成了一個個小社會,每個人的日常行為時時刻刻都在互相發生影響,一旦越過權利與自由的邊界,矛盾糾紛就無可避免:廣場舞聲音太大會影響別人休息,遛狗不牽繩會造成他人恐慌,高空拋物會危及甚至直接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現代社會里,不妨礙他人是文明素質的基本體現。道理人人都懂,但為什麼在鄰里之間還會出現頻繁的糾紛和矛盾呢?

「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些居民沒有養成遵守法律法規、不侵害他人權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習慣,甚至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這種行為是違法行為,而以為是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無論是小區的物業管理單位,還是基層行政部門,都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渠道和機制來及時處理這些違法行為,解決小區居民因此引發的糾紛。」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嘯說,近年來,隨著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法律從各個方面都對小區居民的行為做出了約束和規范。比如,不少大中城市出台了養犬管理條例,要求攜犬出戶應當使用犬鏈、攜犬乘坐電梯應戴嘴套、不得攜犬進入公共綠地等。

此外,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也對侵佔公共空間、違章搭建、廣場舞擾民、高空拋物等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

法律規定並非空白,但執行起來卻往往力不從心。許多違法行為長期存在,受害人一直呼籲,卻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久而久之,法律的規定就成為一紙空文,違法和不文明行為盛行不僅讓所有人都感到不舒服,而且還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2017年6月,四川內江一小區發生火災,但是因為消防通道被私家車堵塞,導致消防車不能到達火災樓棟,消防員只能徒步到達現場,延緩了救援黃金時間。

物業、街道、警方在處理類似糾紛時,也常常感到束手無策。北京一位小區物業的負責人就表示,物業公司沒有執法權,遇到類似情況只能盡力調解,但有些居民認為物業公司只是服務機構,「憑什麼要聽你的?」

對此,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官龐濤認為,很多城市都對促進文明行為進行了地方立法,但還存在立法內容精細化程度不高、立法切入點過大、法規結構不夠緊湊精煉、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需要繼續加以改進。

居民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才能維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

在法治社會,現代城市居民的日常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有則可守,才能既有效維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又能充分保障每個人的合理行為自由空間。

「其實,解決小區居民的糾紛是有章可循的,法律上對這些問題都有明文規定,孰是孰非一目瞭然。」程嘯表示,要解決和減少這些因不文明行為引發的糾紛,首先要加強對居民的教育,使其認識到哪些是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損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

其次要建立長效機制來及時處理解決此類糾紛,不能通過突擊式、運動式的執法來解決,也不能和稀泥、當「老好人」,「要讓違法者付出相應代價,通過外部硬約束促使居民形成內心的自我約束,在根本上制止和減少不文明行為。」

除了一些影響大、情節嚴重的糾紛需要執法部門介入外,社區自治的重要作用也不應被忽視。在大多數地方,解決廣場舞、養犬這類鄰里糾紛,依賴政府部門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很多本應在居民之間協調解決的問題,經常被交給政府部門、警方來處理,結果反而導致矛盾復雜化。

實際上,我國法律對如何處理此類糾紛雖然沒有規定明確的流程,但給出了相應的立法精神。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物權法也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這些法律條文體現的立法精神,就是希望當事人能夠自行協商或者接受調解,妥協讓步,而不是非得依靠政府部門、物業公司、業委會等來裁決是非,更不是非要訴訟到法院,爭個是非對錯。

俗話說,「過日子,哪能沒個鍋碗碰著瓢盆的時候」,鄰里之間的糾紛說大不大,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可說小也不小,關乎文明與法律的界限、關系個人權利與自由的邊界。

如何解決、減少鄰里糾紛,既需要居民有素質講文明、有法治意識,也需要物業、街道、公安機關等嚴格依法辦事、有敢於說「不」的底氣和擔當。唯如此,惱人的廣場舞、養狗等糾紛才有可能得以妥善解決、皆大歡喜,城市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Ⅸ 鄰里矛盾可以找居委會或者派出所調解嗎

解決鄰里矛盾,最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居委會調解,基層居委會有責任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派出所也可以,但是派出所出面都是矛盾升級到居委會解決不了的時候,再到派出所解決。

Ⅹ 因鄰里糾紛,後來打架了!報警後去派出所,被安排到詢問室做筆錄了!這樣會不會有案底了以後買房買車,

不管是否構成犯罪,公安機關都會有相應的記錄,但對以後買房買車或貸款一般不會有影響。

閱讀全文

與鄰里糾紛找警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程質量維修期限承諾 瀏覽:769
第四屆山東省知識產權新年論壇 瀏覽:176
房產證上沒有使用年限 瀏覽:867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