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遊糾紛處理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對旅遊糾紛的處理,作了以下四個方面的規定:
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定或者設立統一的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受理旅遊投訴,並進行處理或者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二是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後,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三是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和有關調解組織可依法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四是糾紛中旅遊者一方人數眾多並有共同請求的可推選代表人參加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活動。
第九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定或者設立統一的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受理機構接到投訴,應當及時進行處理或者移交有關部門處理,並告知投訴者。
【本條主旨】
本條是關於政府指定或者設立統一的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及其工作職責的規定。
【本條釋義】
本條共一款,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或者設立統一的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及其工作職責作了規定。
對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及其工作職責作出規定的必要性
旅遊消費是最終的消費,也是大眾化的消費。因此,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難免發生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情況。由於旅遊業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涉及一百一十多個行業,同時還涉及工商、安監、公安、消防、衛生、交通、質監等二十多個政府部門的職責。當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需要向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投訴時,往往會遇到不知道向哪個部門投訴的現象,如在旅遊過程中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等,導致其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護。所以本法在對旅遊業管理體制的規定上,採取了與其他許多法律略有不同的規定方式,即沒有規定由一個主管部門負責旅遊業的監督管理工作,而是明確在中央一級,由國務院建立健全旅遊綜合協調機制,對旅遊業發展進行綜合協調;在地方,則明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明確相關部門或者機構,對本行政區域的旅遊業發展和監督管理進行統籌協調。因此,有關旅遊者投訴的受理、處理等工作,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規定,以切實維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
第九十二條 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雙方協商;
(二)向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或者有關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三)根據與旅遊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條主旨】
本條是關於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糾紛解決途徑的規定。
【本條釋義】
本條共一款,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糾紛的解決途徑作了規定。
對旅遊糾紛解決途徑作出規定的必要性
所謂糾紛解決途徑,也稱糾紛解決方式,是指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發生糾紛以後,通過什麼途徑或者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彼此之間的爭議。
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都是旅遊活動的參與者,在彼此的合作、交易過程中,因各種主客觀因素,難免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爭議,正如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其他領域經常發生糾紛一樣。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屬於正常的社會現象,而並不是什麼大逆不道、驚世駭俗之事。從立法機關的角度考慮,一方面需要平靜、理性地看待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另一方面則要在法律制度的設計上,為這些糾紛的處理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設立相應的糾紛解決途徑,建立相應的糾紛處理機制。因此,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解決途徑作出規定,對於保障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及時處理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維護旅遊市場秩序乃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九十三條 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和有關調解組織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依法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
【本條主旨】
本條是關於旅遊糾紛調解的規定。
【本條釋義】
本條共一款,對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和有關調解組織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作了規定。
第九十四條 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旅遊者一方人數眾多並有共同請求的,可以推選代表人參加協商、調解、仲裁、訴訟活動。
【本條主旨】
本條是關於旅遊者一方推選代表人參加糾紛解決活動的規定。
【本條釋義】
本條共一款,對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時旅遊者一方人數眾多並有共同請求的可推選代表人參加糾紛解決活動作了規定。
Ⅱ 雙節旅遊如何理性消費謹防陷阱
隨著國慶、中秋長假的臨近,許多人都有出遊的打算。對此,陝西省消協提醒,長假出行,要選擇有資質旅行社,簽訂規范旅遊合同,理性消費謹防陷阱,保留憑證依法維權。
消費者報名時要注意查看旅行社的「證」和「照」,即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旅遊管理部門頒發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旅行社分社備案登記證明》《旅行社服務網點備案登記證明》。許可證及登記證明上載明許可證號碼、旅行社名稱、營業場所、許可經營業務和許可證及登記證明的有效期等內容。參加境外游的消費者,要事先了解旅行者是否有辦理出境旅遊的資質。
保留憑證依法維權。旅遊過程中,發票或收據都是重要證據維權證據,消費者一定要索要和妥善保存發票、合同、旅遊行程單。旅遊中若發生消費糾紛,要冷靜對待,可先與經營者依法和解處理,協商不成,可在投訴的時效期內向當地旅遊部門或消協組織投訴,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提前祝大家國慶中秋快樂。
Ⅲ 「旅遊+」存在哪些消費糾紛
據統計,2017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達50億人次,出境游近1.3億人次,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旅遊經營者除了提供傳統旅遊產品之外,還附加提供大到旅遊房產、醫療教育,小到預訂民宿、購買門票等服務。
審判實踐和案例顯示,一些民宿並沒有營業執照,臨時漲價,不少遊玩項目是毫無經營權的民設景點;游學旅遊魚龍混雜,國外游學產品經過國內的層層代理價格虛高;分時度假甚至產生了以度假為名的集資、詐騙亂象,消費者無法維權。北京西城法院受理的新類型旅遊糾紛同比上升30%。針對「旅遊+」產生糾紛的共性問題,法官提示,旅行社在提供「旅遊+」服務中普遍存在著角色模糊的問題,與消費者直接進行接洽、銷售、簽約、履約的一般都是旅行社,但實際提供最終服務或附加服務的又是第三方,因此合同履行中一旦出現糾紛,旅行社常常會以其只是居間方為由進行抗辯,造成消費者維權難、法院認定難的問題。為避免消費者在「旅遊+」的旅行過程中權利受到侵害,北京西城法院特向社會發出「三步走」提示:第一步,審查合同主體。第二步,細化約定內容。第三步,明確違約責任。
Ⅳ 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五大陷阱及治理方法
出國旅遊問題多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是旅行社隱瞞出國游的真實費用,專等消費者交屬齊款做足准備欲罷不能時再讓消費者多掏錢。其次是旅遊項目與出行前所宣傳的有較大出入。第三是有的旅行社甚至不讓遊客下車,只讓其在車上「遠觀」。第四是旅行社常向遊客收取不合理費用。在出國游期間,旅行社往往以國際慣例為由強行收取導游費、司機費。
Ⅳ 「免費旅遊」陷阱,誘導消費,虛假宣傳,老年消費者怎樣謹防免費旅遊陷阱
人一旦進入老年,生理、心理和行為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那麼,老年人在消費偏好和消費方式上有什麼特點呢?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劉青說:「老年人在消費偏好和消費方式上有以下特點:一是節約消費。上一代的大多數人遭受著苦難和貧窮。他們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們都追求高質量和低價格,所以低價或優惠銷售對老年消費群體極具吸引力。
那麼,目前老年人消費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什麼?當前的重點是幫助老年人防範消費陷阱,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使老年消費者樂於消費、敢於消費、樂於消費。
Ⅵ 海南旅遊過程中遇到糾紛如何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當旅遊者認回為其合法權益答受到侵害時,有五種維權方式可供選擇:
一是與旅遊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是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是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是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回程後,如遊客認為旅行社的服務存在質量問題,可以根據權益受侵害的程度、實際擁有的事實證據、對時效以及賠償金額的期望值高低和旅行社對事件的處理結果,從上述五種方式中作出具體選擇。如需向市旅遊管理部門投訴,投訴人應當及時提交賠償請求書和相關證據資料。
哪些情況可向質監部門投訴旅遊者可以對下列損害行為進行投訴:
(一)認為旅遊經營者沒有提供價質相符的旅遊服務;
(二)認為旅遊經營者沒有履行合同或協議;
(三)認為旅遊經營者故意或過失造成您的人身傷害;
(四)認為旅遊經營者故意或過失造成您的行李物品破損或丟失;
(五)旅遊經營單位的職工私自收受回扣和索要小費;
(六)認為旅遊經營者欺詐您,損害了您的利益;
(七)其它損害您的利益的行為。
Ⅶ 如何避免遭遇的旅遊消費陷阱
第一,價格問題。 俗話說「貨比三家」。在日常的消費中,比如餐飲或日用百貨是非常容易貨比三家的。而旅遊消費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生產與銷售,生產與消費的過程具有同一性,不可提前預測,不可提前生產。那麼,遊客用買日用百貨的經驗,在預定旅行社的時候「貨比三家」就很難真正行得通。旅遊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進行比較的難度,那該怎樣比較呢? 消費者在選擇旅遊產品的時候,不能單純地比較價格,旅遊產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很難精確的量化。現如今流行的網購,我們甚至可以先到實體店去看看聽服務員介紹產品的品牌、型號,然後才到網上訂購,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實際質量是一樣的。因此在選擇旅遊產品的時候也決不能單純地靠價格來判斷,而要看其約定的內容,包括旅遊的各個方面,食、住、行、游、購、娛,甚至具體到航班的時間,酒店的星級、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對購物和自費項目進行事先約定。 第二,選擇線路。 消費者很多都有逆反心理,覺得旅行社推薦的不靠譜,這和大家的消費經驗有關。比如電子產品,在中關村各個電子市場門口推薦的和專賣店推薦的就肯定不同,一般說來,專賣店有品牌形象,而且他和廠家利潤的捆綁是很緊的,他們的推薦就比較靠譜。旅行社良莠不齊,有的小旅行社的推薦可能就包含著很多陷阱。對於遊客來講,就不要存有逆反心理。有質疑的心態是很好的,是一種成熟、理性的態度,不能輕信,要有清醒的頭腦,但要相信品牌旅行社的推薦,是比較靠譜的,他們一般不會做一錘子買賣。 第三,合同簽訂。 隨著旅遊的興起,國家旅遊局和各地旅遊部門在保護旅遊者利益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旅遊合同的範本,是政府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制定出來的,既要考慮行業更要兼顧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旅行社沒有合同範本,而是自己弄一個,那麼陷阱就比較多。所以,遊客在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合同是不是以合同範本為基礎制定的合同。甚至消費者也可以自己在網上下載一個範本去跟旅行社談,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很要求,與旅行社做一些特殊的約定,附加一些條款。 如果合同中有旅遊附加費,就要引起注意了。也可以倒過來推論——只要有附加費,基本上就可以肯定是零負團費操作。零付團費模式操作的團隊,才是有附加費的。一個正常的旅遊團隊是不應該有的,針對各類遊客的售價必然是一樣的,因為旅行社把成本和收益全都是算好了,在成本基礎上加上利潤,沒有道理再收附加費。每個遊客的交通、住宿、吃飯、門票的成本都是一樣的,然後再加上合理的利潤,就成為旅行社的報價,也就是賣價,那麼,旅行社為什麼還要區別對待遊客呢? 理論上講,零付團費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只不過這種操作模式被中國旅遊業給異化了。異化而且是推到一種極致之後,應用於大眾旅遊之後就必然。實際上,零負團費操作模式,對於中國旅遊業來說是透支行為,是對消費能力的透支,把一些本來不具備旅遊消費能力的人,用低價去吸引上路。因為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叫做「窮家富路」,遊客出門的時候一定是帶著錢,而且帶的是現金,只要你現金裝在兜里了,作為導游來講,他就有本事給你掏出來,只要掏出來就掙錢了。本質上這又是賭博行為,賭博的話,算的就是一個概率,旅行社把概率研究了以後就會發現,他們收取附加費的那部分遊客就是屬於購物的概率非常低的人。比如,老人的消費能力比較差,也比較理性,旅行社因此要收取老人參團的附加費用,這是經驗累積的結果。第二種是夫妻,一方面夫妻之間是可以制約的,你沖動了,我就不讓你沖動,或者你愛去買我就管著錢,有了會計和出納要腐敗就難一點,會計兼出納那就很容易腐敗。第三種是小孩,小孩根本就沒有購買力,這就是本質,所以要收附加費。 合同的另一方面是關於購物的約定。首先要給遊客知情權,在自願的前提下,對購物進行書面的約定。有些人喜歡購物,如果在旅行過程中不安排購物,他反而會投訴,這部分人有購買的慾望,也有購買的能力,只要旅行社帶他去的不是假冒偽劣的商店,買的不是假冒偽劣的商品,其結果是皆大歡喜的。遊客的旅行費用很低,通過他們的購物旅行社賺到了錢,商店也賺到了錢。 在簽合同的時候遊客也可以提要求,例如某人約了16個朋友去旅行,16個人參團可以省一個人的錢。他還可以根據旅行社的某一款產品要求為其做出修訂,然後加點錢,或者補點差價,這是很正常的。 第四,中途被甩。 在國外旅行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遊客不理性,給領隊施加很大壓力,導致雙方的溝通出現很大障礙。甩團一般是因為組團社和地接社出了利益上的沖突,進而發展成甩團。 遊客為什麼要選擇有品牌有實力的旅行社呢?因為他們實行的是先行賠付的原則,遊客的權益能都得到保障。有品牌有實力的旅行社肯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他跟地接社產生矛盾,導致地接社做出甩團這種非常規的行為,此時組團社也會第一時間承擔起責任來。對於組團社和地接社來講,都應該顧全大局,不應該把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凌駕於遊客的利益之上。在發生這種非常規行為的時候,領隊的作用非常重大,遊客應該信任領隊。遊客也好,旅行社也好,要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不能人為地擴大損失。 旅遊者出去旅遊的首要目的是尋找一種美好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去尋找別扭。但是在旅行途中肯定會有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人為的,有不可抗的,遇到旅途發生變化的情況時,旅遊者的心態非常重要,人不可以改變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發生這種情況時盡可能配合,尋求幫助,遊客也可以自力更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然也不能忍氣吞聲,讓他們胡作非為。發生甩團這種情況後不能人為的去擴大損失,擴大的損失最後是要由遊客來承擔的,不要認為旅行社錯在先,就可以任意妄為。這個時候你把心情改變了,甚至有的時候這種遭遇在很多年後回憶起來是很獨特的,但是不是說你就得原諒,在調整心情的前提下,耐心的,細致的,甚至刻薄的去收集證據,回來跟他算賬。現在是手機時代,互聯網時代,取證非常容易的,遊客的手機可以錄像可以錄音可以拍照,對事故的過程都可以作為一個證據,可以微笑著把這些錄下來,回來之後可能就會免費玩一趟。這么做就是讓旅行社沒有僥幸心理。 第五,意外保險。 建議幾十塊錢的保險費千萬不要省,保險不能保證遊客的安全,但卻是以防萬一的手段,對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存在僥幸心理,但本著對自己和家庭負責的態度,保險費遊客還是不要省。 第六,刷卡消費。 現在,中國的銀聯在全球都可以刷,VISA卡的使用也很普遍,出門盡量少帶現金。去年在歐洲,一個旅遊車被撬了,結果現金損失是一百多萬,世界都為之震驚,這種教訓應該吸取。 第七,自助體驗。 自助游也包括自駕游,這種旅遊根據遊客自己的時間和消費能力,需要提前搜集要去的目的地和沿途的主要景點的信息,包括官方咨詢,參考網友的意見,以及攻略等,另外需要自駕游的旅遊者需要增加一些地理的常識,尤其是,同時也需要對車況進行檢查。另外通過專業機構去訂機票、門票可以降低出行成本。
Ⅷ 旅遊消費陷阱有哪些
剛高考完的小慧報了某旅行社的跟團游,在旅行的途中經歷了導游安排購物,體驗某少數名族「洞房」習俗,體驗這項習俗時,導游沒有通知他這個是要收費的。
隨後在到達某景點的時候明明景點票只要30,結果導游團隊說給大家先墊付100,還不是通票,結果到了景點內其他項目還是需要自己掏錢,而導游則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後到了景區內導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來一趟,配合教練唱雙簧,比如某項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觀,掏錢之前說可以在水下玩40分鍾,結果小慧下水20分鍾不到就被教練以氧氣快用盡為由催上岸,小慧還沒看到教練所說的特色景點。不愉快的小慧忍著怒氣,繼續旅遊。
《旅遊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導游不得誘導、欺騙、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旅遊者購物或者參加另行付費旅遊項目。如果導游有以上的任意行為,旅行社應當承擔責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遊的小夥伴一下,一定要確保交易時與售貨員作出的口頭承諾都列明在發票上,買了貨物後也要確認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貨時不要被掉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