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場型談判和利益型談判有什麼區別
屬於抄不同的談判內襲容,各自目的不同。
著眼利益的只從獲利出發,對原則性問題可以做出適當讓步。
而著眼立場的只從立場出發,不惜出賣利益而獲得某種認可。
比如近年的國際談判往往是從立場出發,被國人認為是賣國約定。
⑵ 談判和協商的區別
1)廣義的談判是指復除正制式場合下的談判外,一切協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都可以看做談判。
2)所謂協商和解是指當事人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抱著公平、合理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誠意,通過擺明事實,交換意見,取得溝通,從而找出解決問題、解決爭議辦法的一種方式
⑶ 商務談判與投訴處理的區別
一、商務談判是指不同的經濟實體各方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滿足對方的需要,通過溝通、協商、妥協、合作、策略等各種方式,把可能的商機確定下來的活動過程。商務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促成交易而進行的活動,或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爭端,並取得各自的經濟利益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特徵
1、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
不同的談判者參加談判的目的是不同的,外交談判涉及的是國家利益;政治談判關心的是政黨、團體的根本利益;軍事談判主要是關系敵對雙方的安全利益。雖然這些談判都不可避免地涉及經濟利益,但是常常是圍繞著某一種基本利益進行的,其重點不一定是經濟利益。而商務談判則十分明確,談判者以獲取經濟利益為基本目的,在滿足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涉及其他非經濟利益。雖然,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者可以調動和運用各種因素,而各種非經濟利益的因素,也會影響談判的結果,但其最終目標仍是經濟利益。與其他談判相比,商務談判更加重視談判的經濟效益。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都比較注意談判所涉及的重或技術的成本、效率和效益。所以,人們通常以獲取經濟效益的好壞來評價一項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不講求經濟效益的商務談判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2、以價值談判為核心
商務談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談判者的需求和利益表現在眾多方面,但價值則幾乎是所有商務談判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在商務談判中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最直接地反映了談判雙方的利益。談判雙方在其它利益上的得與失,在很多情況下或多或少都可以折算為一定的價格,並通過價格升降而得到體現。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務談判中,我們一方面要以價格為中心,堅持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僅局限於價格,應該拓寬思路,設法從其它利益因素上爭取應得的利益。因為,與其在價格上與對手爭執不休,還不如在其它利益因素上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讓步。這是從事商務談判的人需要注意的。
3、注重合同的嚴密性與准確性
商務談判的結果是由雙方協商一致的協議或合同來體現的。合同條款實質上反映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條款的嚴密性與准確性是保障談判獲得各種利益的重要前提。有些談判者在商務談判中花了很大氣力,好不容易為自己獲得了較有利的結果,對方為了得到合同,也迫不得已作了許多讓步,這時進判者似乎已經獲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但如果在擬訂合同條款時,掉以輕心,不注意合同條款的完整、嚴密、准確、合理、合法,其結果會被談判對手在條款措詞或表述技巧上,引你掉進陷阱,這不僅會把到手的利益喪失殆盡,而且還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種例子在商務談判中屢見不鮮。因此,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不僅要重視口頭上的承諾,更要重視合同條款的准確和嚴密。
二、投訴處理是指企業未來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增加自己效益,傾聽不同意見,處理客戶提出的不同事項,為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投訴處理是隨著人們對服務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保護自身權益,客戶投訴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多,正確處理客戶投訴,增加客戶價值成為許多企業研究的課題。為此,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客戶服務人員處理客戶投訴能力的培訓。
認真傾聽投訴,表明您的關注並且向客戶呈現出負責任的態度,保持冷靜自信,記錄客戶投訴信息,不要打斷客戶,讓他發泄憤怒或不滿的情緒,表示您的同情和認同,收集事實和調查准確數據以便確認真正問題所在,記錄客戶提供相關投訴信息並復述每一條數據,強調共同利益並且負責任地承諾一定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激勵客戶參與商量解決方案,確認解決方案和兌現承諾,信息及時傳遞反饋。
方法:
1、有效傾聽顧客抱怨
為了能讓顧客心平氣和,在傾聽時應該注意:當客戶說出他們心中的抱怨時,只要認真傾聽,並對他們的感受表示同情,就可以贏得他們的心。要知道,即使是這種喜歡挑剔的客戶,或者甚至是那種脾氣最火爆的客戶,也常常會在一個具有忍耐心和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讓態度變得緩和起來。當客戶正火冒三丈的傾吐自己的抱怨與不滿的時候,傾聽者應當保持足夠的耐心去聽,而且只是認真地傾聽客戶的談話,不要做任何的反駁,否則只會讓客戶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使事情更加難以處理。
2、讓顧客先發泄情緒
如果顧客還沒有將事情全部述說完畢,就中途打斷顧客,做一些辯解,只會更大地刺激顧客的不滿情緒。應該讓顧客把要說的話以及要表達的情緒都充分地發泄出來,這樣可以讓顧客盡情地發泄了不滿情緒後有一種較為放鬆的感覺,心情上也能逐漸地平靜下來。
3、確認問題所在
傾聽不僅是一種動作,還必須認真了解事情的每一個細節,確認問題的症結所在,並利用紙筆將問題記錄下來。如果對於抱怨的內容不是十分了解,可以在顧客將事情說完之後再請問對方。不過不能讓顧客產生被質問的感覺,而應以婉轉的方式請對方提供情況,例如:「很抱歉,有一個地方我還不是很了解,是不是可以再向您請問有關的問題」。在對方說明時,隨時以「我懂了」之類的回應來表示對問題的了解狀況。
4、誠心誠意地道歉
不論責任是否在於商店,都應該誠心誠意地向顧客道歉,並對顧客提出的問題表示感謝,這樣可以讓顧客感覺受到重視。表達歉意時態度要真誠,而且必須是建立在凝神傾聽了解的基礎上。如果道歉與顧客的投訴根本就不在一回事上,那麼這樣的道歉不但無助於平息顧客的憤怒情緒,反而會使顧客認為是在敷衍而變得更加不滿。
5、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最關鍵的一步,只有有效地妥善解決了顧客的問題,才算完成了對這次投訴的處理。問題解決得好,顧客感到滿意,下次自然還願意來這里購物;如果敷衍了事,顧客更加不滿,或鬧的更大,或以後永遠都不再光顧了。一般來說,如何平息消費者投訴呢?這就需要我們講究方法:除了馬上作出一定的補償之外,還要當著消費者的面把投訴意見記錄下來,並對消費者表示深深歉意,告訴消費者其意見對我們的企業很重要,並留下消費者的聯系方式,由市場或公司的售後服務人員再郵寄感謝信過去,或者再寄上一兩件產品請他(她)免費使用,這樣的成本付出最多不過幾十元,卻能夠在一定的區域內獲得良好的口碑宣傳。
6、注意事項
沒有一家企業能避免投訴,沒有一個投訴會無緣無故。企業要抓住每一次「變投訴為財富」的機會,並處理好顧客投訴,爭取把處理服務投訴作為再次贏得顧客、重獲商機和重新樹立企業形象的機會!
⑷ 簡述談判和商務談判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談判可以在任何領域,如著名的「埃以國際談判」、中國的「入世內談判」、「國共合容作談判」、「重慶談判」等軍事談判和外交談判等,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團體。
而商務談判則是針對商務領域的談判,商務談判的確切定義:「在商品交易中,買賣雙方為實現商品和勞務的交換而進行的溝通和協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麼談判,一定是雙方和多方的協商,不能強迫無理,更不能搞陰謀詭計。
聯系:商務談判是屬於談判中的一種。
⑸ 傳統競爭型談判和雙贏談判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個你你死我活的競爭 , 一個是換位思考,大家如何一起把事情做好做大 一起賺錢。
⑹ 協商和談判的區別如何具體區分
客觀上都是為某事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主觀上協商著重於溝通理解,談判著重於申明立場。
⑺ 商務談判與法律談判的區別律師在法律談判中的作用
一、商務談判與法律談判的區別
1、用途不同
商務談判主要是針對擬交易物的質量、價格、交付時間、交付地點等商務條款進行談判;法律談判主要針對違約約定、糾紛解決、訴訟或仲裁管轄、不可抗力等條款約定進行談判,律師主要幫助提供法律風險防範方面的法律意見。
2、目的不同
商務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促成交易而進行的活動,或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爭端,總之是為了獲得盈利,比如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簽訂一份合同,就交貨的時間、服務的范圍、產品質量的要求、價格等達成共識。
法律談判主要就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和爭辯,比如就某一個地方或者國家的既定法規,與主管部門進行的溝通等,都是法律談判的內容。
3、參與人員不同
商務談判由公司內部的人員、廠商、客戶,甚至政府和法律顧問等參與。法律談判的參與對象包括政府、國家、主管部門以及管理人員。
二、律師在法律談判中的作用
1、律師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能確保談判內容合法,避免談判陷阱,防範法律風險。律師在談判中的實質作用,是根據交易所涉及的背景情況及法律環境,對談判及合同條款中遇到的法障礙、潛在的風險、權利、義務不明確等問題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的結果及時提交委託人用於決策。
2、專業律師擁有豐富的法律談判經驗,利於談判的進行,盡可能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由於職業特點,律師經常要做的工作就是談判,如在法庭調解階段需要談判,庭外和解階段需要談判,幫助他人調解解決糾紛需要談判,律師要幫助客戶進行商務談判等等。
所以律師一般都有比較豐富的談判實戰經驗,這極有利法律談判。
(7)交易型談判糾紛解決型談判區別擴展閱讀:
商務談判的特徵:
1、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
不同的談判者參加談判的目的是不同的,外交談判涉及的是國家利益;政治談判關心的是政黨、團體的根本利益;軍事談判主要是關系敵對雙方的安全利益。雖然這些談判都不可避免地涉及經濟利益,但是常常是圍繞著某一種基本利益進行的,其重點不一定是經濟利益。
而商務談判則十分明確,談判者以獲取經濟利益為基本目的,在滿足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涉及其他非經濟利益。雖然,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者可以調動和運用各種因素,而各種非經濟利益的因素,也會影響談判的結果,但其最終目標仍是經濟利益。
與其他談判相比,商務談判更加重視談判的經濟效益。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都比較注意談判所涉及的重或技術的成本、效率和效益。所以,人們通常以獲取經濟效益的好壞來評價一項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不講求經濟效益的商務談判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2、以價值談判為核心
商務談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談判者的需求和利益表現在眾多方面,但價值則幾乎是所有商務談判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在商務談判中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最直接地反映了談判雙方的利益。談判雙方在其它利益上的得與失,在很多情況下或多或少都可以折算為一定的價格。
並通過價格升降而得到體現。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務談判中,我們一方面要以價格為中心,堅持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僅局限於價格,應該拓寬思路,設法從其它利益因素上爭取應得的利益。
因為,與其在價格上與對手爭執不休,還不如在其它利益因素上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讓步。這是從事商務談判的人需要注意的。
3、注重合同的嚴密性與准確性
商務談判的結果是由雙方協商一致的協議或合同來體現的。合同條款實質上反映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條款的嚴密性與准確性是保障談判獲得各種利益的重要前提。
有些談判者在商務談判中花了很大氣力,好不容易為自己獲得了較有利的結果,對方為了得到合同,也迫不得已作了許多讓步,這時進判者似乎已經獲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但如果在擬訂合同條款時,掉以輕心,不注意合同條款的完整、嚴密、准確、合理、合法。
其結果會被談判對手在條款措詞或表述技巧上,引你掉進陷阱,這不僅會把到手的利益喪失殆盡,而且還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種例子在商務談判中屢見不鮮。因此,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不僅要重視口頭上的承諾,更要重視合同條款的准確和嚴密。
⑻ 區別立場型談判與原則型談判
立場是主觀認識,原則是客觀現實
⑼ 什麼是合作型談判、對抗型談判
合作型:(雙贏談判)基於雙方想要共同合作解決問題,例如,溝通良好的一家公內司,容部門間進行新工作分配。談判的重點在於問題,而非雙方的情況。在關系信息方面,談判前,雙方就已經有良好的關系,在談判中成為潤滑劑;在事實信息方面,提供適切的信息,也分享背後的原因;在程序信息方面,雙方清楚談判的程序。
對抗型談判:(非贏即輸的談判)完全不考慮對方的需要和利益,例如,關系不佳的勞資雙方進行談判,重點不在議題,而是雙方的負面關系。在關系信息方面,雙方的惡劣關系很公開清楚;在事實信息方面,少有交換,只是一連串的提出條件及遭受拒絕;在程序信息方面,難以達成談判如何進行的共識。
⑽ 中西方談判的卻別是什麼
一、西方現代談判理論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直接或間接地跨進了談判領域,英美等國僅商務談判人員就占人口的5%以上。談判學在西方現代管理教育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都把談判學作為培養現代政治、經濟、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課程,有的國家還成立了全國性的談判學會。在西方激烈的競爭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談判理論,其原則與方法日趨完善和系統化,日益顯示出其對談判實踐的指導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尼爾倫伯格的"談判需要理論"。在與科羅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寫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約翰·溫克勒的"談判實力理論"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費希爾、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則談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從美國人的觀點出發,主要研究談判中策略的運用;等等,其中的"原則談判法"被譽為"西方談判理論的集大成者"。原則談判法的主要內容由四大部分構成:第一,始終強調在觸及實質問題時,人與問題一定要分開分別處理;第二,主張談判的重點應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場上,因此必須隨時把握住談判各方的利益,盡量克服立場的爭執;第三,在決定如何實施方案前,先構思各種可能的選擇,談判者應該安排一段特定的時間,構思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創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沖突,為對方談判者主動提供某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提案的機會;第四,堅持客觀的標准,談判者應設法引入盡可能多的具有科學優點的客觀標准。客觀標准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難,而且以客觀標准而不是以主觀判斷來解決問題,溝通和交際會更加順暢;通過對客觀標準的引入及其應用來逐步達成協議,有利於提高談判效率,減少無謂的爭執。縱觀西方談判學的研究和實踐,除了對談判本身固有規律的研究外,還特別注重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傳統與習慣對談判活動的影響,特別針對東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談判方略。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加以重視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對談判活動的影響
涉外商務談判的已方優勢首先來自於對對手的了解,並且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長處,制約對手的長處。搞好談判,除了談判者的個人氣質、談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觀念、國家制度等影響下形成的談判習慣及體現在這些習慣中的談判作風,對於談判活動的成敗,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關系,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沖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沖突在談判中的體現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國民性上。所謂國民性,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上,有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性。國民性形成的基礎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於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談判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說"體面"。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作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而西方人則不一樣,他們則看重利益,在"體面"和"面子"二者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中國人對於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談判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告誡在和中國談判時,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國的這種國民性。很顯然,只有正確地認識並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國民性的差異,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地糾正自己的缺點,強化自身的優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瓦解對方的優勢。
在國際談判的領域,中西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而自豪,這種自豪感使中國人富有濃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氣魄和極強的愛國之心,這對於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自傲的偏見",形成一種"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這種"面子"心理甚至滲透到幾乎所有的領域。英國談判學家比爾·斯科特在他的談判學著作中曾對此作過專門分析,他說:"中國人極重面子,在談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國人做出讓步,則千萬注意,不要使他在讓步中丟面子。同樣地,如果我們從原來的強硬立場上後退,也不必在他們面前硬撐,這對我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最後的成交協議,必須是彼此的同事認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為他增光的協議。"
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的中國人雖然要"面子",但又決不準別人當眾說出來給了他的"面子",否則,也會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國人盧西思·W·派伊在他的《談判作風》一書中指出:"用幫助中國人得到面子的辦法可以得到很多東西。"任何時候,如果不給面子,就可能造成損失。看來,西方人對我們的"面子"觀念還是看得比較透徹的。我們能否在談判領域乃至所有的領域克服自身的偏見,是我們能否能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再次成為世界強國的一個重要問題。西方國家的國民性,雖然也千差萬別,但確有著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國人為例來說明,美國人的國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義的。美國人的國民性特點,既與他們取得的經濟成就有密切的關系,也與其歷史傳統息息相關。他們崇尚奮斗和獨立行動,性格外露,充滿自信,熱情奔放,美國人的這些特性在社交中隨處可見。他們在參與國際事務中,很精於使用各種手段,配合外交談判,從而謀得利益。由於美國人具有這種特點,所以,他們對表面的、儀式性的東西看得極淡,而對實質性的問題卻非常敏感,對直率的談判對手懷有好感。這一些,相對於中國人的談判作風而言,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二是倫理和法制觀念的差異。在調節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中西方有著更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中國文化習慣於迴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著重於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大多數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在中國,"倫理至上"的觀念始終占據著人們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發生糾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在中國人看來認為有著極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於是,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感到不習慣,而是習慣於通過"組織"、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規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則與此不同,他們對於糾紛的處置,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個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顧問和律師,遇有糾紛時則由律師出面去處理。一些在中國人看來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看來卻未必如此。
2、中國人在數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會等級觀念上的平均主義傾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顯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視制度、藐視法律,習慣於依靠當官的"後台"來做交易。美國學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寫道:"許多我們會見過的美國工商業者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學會,在中國人中間,只須用口頭約定,點一點頭,或者握一下手,來決定協議或協議生效的可能"。列述這些差異,只不過重在說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於交往和談判帶來的影響是深刻而復雜的。我們必須深刻而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三、我們的對策
從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決不可以就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客觀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優劣勢。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沖突的目的就在於:清醒地認識自我,恰當地了解別人,以使我們的涉外談判真正做到興利除弊,揚長避短。筆者認為,從以上認識出發我們在涉外談判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先談原則還是先談細節。按照中國文化特點,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後談細節";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避免討論原則"。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問題之前先就雙方關系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後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後的討價還價中,處於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於對中國人的這種談判方式不夠適應,結果談判的結局往往是比較地有利於中國人。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是問題的本質,因而他們比較願意在細節問題上多動腦筋,而對於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則顯得比較鬆懈。很多事實表明,先談原則必然會對後面的細節討論產生制約作用。例如:我國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談判中,始終堅?quot;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前提原則,在這一原則的總攬下,已預先確立了細節談判的基調,成為控制談判范圍的框架,這就贏得了細節談判的優勢。正是我國政府這一談判策略的成功應用,使上述外交談判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良好聲譽。
(二)是重集體還是重個人。應當說,中西方在談判過程中,都是既重集體又重個人的。但相比較而言,西方人比較側重於強調集體的權力,強調個人的責任,即"分權"。而中國人則比較強調集體的責任,強調個人的權力、即"集權"。這種差異導致談判場合中出現這樣兩種現象:西方人表面看來是一兩個人出場,但他們身後卻往往有一個高效而靈活的智囊群體或決策機構,決策機構賦予談判者個體以相應的許可權,智囊群體輔助其應對談判中的復雜問題;中方則是眾人談判,一人拍板。可以想像,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裡手倒也還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麼談判的風險和結果就難以預料了。因此,我們在談判中,應當科學而恰當地處理好集體與個人、"集權"與"分權"之間的關系,以在與西方人的談判中始終處於較為主動的地位。
總之,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在談判桌上各自的談判作風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有時談判桌上的困難甚至完全是由談判作風的不同而導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談判作風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找到建設性的溝通渠道,發現導致彼此誤解或對立的真正原因,並且有效地利用我們在談判作風方面的某些優勢,克服某些方面的弱點,積極駕馭談判過程,把握談判的方向和進度,這是中國的談判人員應當予以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