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行紀合同的借貸到底有哪些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借款合同的內容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還款方式、擔保條款和違約責任條款。依據以上法律規定,農信社借款合同的內容主要有:
借款種類。從不同角度,可將農信社借款合同分為不同種類。根據借貸幣種不同,分為人民幣借款合同和外幣借款合同;根據借款用途不同,分為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和固定資產借款合同;根據借款期限不同,分為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和長期貸款;根據出借方資金來源和經營方式不同,分為自營貸款和委託貸款等。由於各種借款的用途、期限、利率、償還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借款合同中應當明確規定借款的種類。
幣種。農信社借款合同的幣種多數是人民幣,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是外幣。國家對人民幣借款和外幣借款規定了不同的條件,借款人需要何種貨幣,應在借款合同中明確規定。
借款用途。即款項的具體投向。為監督借款人對借款的使用,維護農信社的利益,借款合同中應明確約定借款用途。在實踐中,有的借款人為獲得農信社貸款,填寫虛假貸款用途,轉移貸款投向,實際上已對農信社造成了償債風險,所以農信社在審查借款人貸款用途時,一定要深入調查、認真分析,防止風險的發生。也可在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條款等。
借款數額。借款的數額是確定借貸雙方是否履約的重要依據。借款人是否依照約定的數額還本付息,貸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約定的數額提供借款,是判斷誰違約、誰履行的一個方向。因此,當事人應當在合同中明確借款的具體金額。
借款利率。農信社的貸款利率應當依照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貸款利率執行,超過人民銀行貸款利率規定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同時也會與借款人造成經濟上的糾紛。
借款期限。借款合同中約定的借款使用期限。借款期限的確定應當根據借款種類、用途、借款人的還貸能力和生產經營周期、農信社的資金供給能力,由借貸雙方共同商定。
還款方式。借款人採用歸還借款的方式。比如,是一次還款,還是分期還款;是以借款產生效益還款,還是以銷售產品得款還款等,都應在借款合同中約定。
擔保條款。當事人雙方按照有關規定協商一致形成的,確保農信社能夠實現其權利的約定。是雙方履約的依據。
B. 行紀人的介入權
行紀行為屬間接代理,介入權之設是為了代理糾紛中的中間環節,讓本人與第三人直接解決權利義務關系。客觀上有利於解脫無過錯的代理人
C. 關於行紀合同的一個案例
1.A與信託公司之間簽訂的是行紀合同,可以自買自賣,所以,A主張無效無法律依據版.
2.3台復印機的所有權歸A所有,所以權A可以要求返還.
3.廣告費用由信託公司自行承擔2/5,因為行紀合同,交易成功則所需費用行紀人自行承擔.3/5由A承擔.
4.應支付部分酬金,支付賣出兩台復印機的錢.
D. 行紀合同與間接代理的實踐中的認定問題
在合同法起草過程中,幾個草案曾將間接代理與行紀合二為一,稱為行紀,將間接代理規定版為行紀權中的外貿代理行紀。但我國合同法最終將間接代理規定在委託合同之中,而不是規定在行紀合同中,這主要是為了強調間接代理與行紀的區別。區別間接代理與行紀,對於正確適用合同法,解決有關間接代理與行紀的糾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間接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