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訪和投訴有什麼區別
信訪是政府針對群眾反應問題設立的專門機構,群眾反映問題後信訪辦把問題轉到版相關職能部門權去解決;而投訴是直接到事件的行政主管部門反映問題,尋求幫助。一般情況是上級部門設立信訪辦,解決下面反饋上來的問題。信訪主要是解決依法行政方面的問題,而投訴主要解決民法涉及的問題,如消費等。
⑵ 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匿名舉報,舉報人在舉報時,不具名或不署真實姓名的舉報。實名舉報,舉報人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的舉報。
2、原因不同
實名舉報向紀檢監察機關檢舉、控告黨員、黨組織及行政監察對象違紀違法問題。匿名舉報的問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會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民主政治生活不健全,舉報者對執法環境還信不過,擔心署名舉報遭到打擊報復,所以署假名或匿名舉報。
也有的是由於舉報者對舉報的事實情況了解得不夠清楚,但又覺得需要反映,而不好署真實姓名舉報。還有極少數人是為了達到攻擊、恐嚇、欺騙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採用寫匿名信的手段,無中生有,誣陷他人。
3、特點不同
實名舉報採取來信、來訪、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匿名舉報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匿名舉報在信訪舉報中比例很大,這給信訪舉報辦事效率帶來不少負面效應。由於匿名舉報相對隱蔽且隨意性較大,對舉報內容的真實性無人負責。
檢察機關處理匿名舉報時調查取證難度增大,查處情況也無法反饋,尤其是個別匿名舉報人別有用心,誇大其辭甚至無中生有,既干擾了正常工作秩序,又混淆了視聽。實踐中也不利於維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更不利於從快從嚴打擊職務犯罪,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產生較大影響。
⑶ 信訪局和信訪辦有什麼區別
只是稱呼的差異而已。其職能也都是大同小異。就目前來講,如果非要內講出差異的話,容那麼可以從級別上有所區別。街道層面的信訪機構叫信訪辦(因為它不是一級政府),而縣級以上政府裡面的機構都叫信訪局,鄉里的信訪機構也叫信訪辦,因為它下面沒有職能局。如此而已。
⑷ 公安局信訪局和人民政府信訪辦有什麼區別
各自的職能和管轄范圍不同,一個大(人民政府信訪辦),一個相對小(公安局信訪辦)。專公安局屬的信訪辦只負責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和行政執法及管理中的投訴等信訪。人民政府信訪辦接受的信訪是所有關於當地政府行政機關執法行為造成的投訴。包括公安機關的投訴。
⑸ 什麼是信訪舉報制度
信訪舉報制度
第一條 為保持保護區管理局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保護區管理局信訪工作,根據《信訪條例》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自然保護區信訪,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話、電報、電子郵件、走訪等形式,向保護區管理局反映問題,舉報違法行為,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依法應當由保護區管理局處理的活動。
第三條 信訪工作遵循下列原則:
(一)認真負責、詳細辦理;
(二)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三)及時、就地依法解決問題與思想疏導教育相結合。
第四條 信訪人可以向保護區管理局提出下列信訪事項:
(一)反映自然保護區管理管護的有關問題
(二)舉報自然保護區管理管護違法行為
(三)對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執行公務中的違法、違規、違紀行為
(四)控告侵害自己的合法權益的
(五)對管理局及其工作人員提出建議、批評和要求
(六)其他依法應當由保護區管理局辦理的信訪事項。
第六條 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表明被反映者的基本情況和信訪要求,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信訪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在管理局設立或者指定的場所提出。
第七條 多人反映共同意見、建議和要求的,應當採用書信、電話、電報、電子郵件等形式提出;需要走訪的,由推選的代表提出,代表人數最多不得超過5人。
⑹ 信訪是什麼意思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6)信訪和投訴的區別擴展閱讀:
信訪方式:
1、辦轉信
國務院1996年《信訪條例》規定了辦理信訪的總的原則是「分級負責、歸口辦理,誰主管、誰負責」。2005年新《信訪條例》又強調「屬地管理、分級負責」。
其中分級負責、屬地或歸口辦理就產生了一個信訪機關是以辦信為主還是以轉信為主的問題。 國家信訪局局長周占順2003年指出,群眾信訪問題。
「80%以上是基層應該解決也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分級負責」意味著,除基層之外,上級信訪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下轉信而不是辦信。
2、走訪
新《信訪條例》列舉了信訪的形式為「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並處處透出不鼓勵「走訪」,而鼓勵書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狹義「信訪」的信息。
特點:
1、主體的多方性,包括:被信訪人、信訪受理人、信訪人。
2、內容的復雜性,信訪內容涉及面寬,除信訪人反映的土地、腐敗、城建、勞動人事、民政、政法等問題外。
凡是生活中發生的涉及政治權力運行和政府職能行使的問題都可以信訪。由於信訪內容涉及多方利益和廣泛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了信訪制度內容的復雜性。
3、形式的靈活性,除了傳統的書信和走訪形式以外,信訪的基本形式也在不斷增多,電子郵件、傳真、電話等都可以作為信訪的形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政府辦公網信息化建設,信訪的渠道在不斷增多,通過部門領導公布的微博、QQ等信息化手段來反映問題,可以做到信訪足不出戶。
4、運行的程序性,信訪制度運行的程序是指信訪的方式、步驟、路徑。程序性是指這些方式、步驟、路徑由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所規定,具有相對確定性,而不能是一種無序的狀態。
信訪案件的受理、轉辦審批、回復期限、督辦審查、答復上訪人的方式方法等均有相應的規定,各信訪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案件的終結也有相應的規定。
信訪講求程序性就是要以最小的運行成本換取最大的成效。
⑺ 舉報和報案,控告的區別
第一,提出的主體不同。控告只能由被害人提出;舉報只能由與案件無關的第三人提出;而報案可以是被害人,也可以是第三人提出。
第二,是否知曉具體的犯罪嫌疑人不同。控告和舉報已經知曉具體的犯罪嫌疑人,而報案只知曉犯罪事實存在,但是卻不知曉犯罪嫌疑人是誰。所以大家從這兩點來把握,基本上可以准確的區分控告、舉報和報案。
報案,是指有關單位或個人發現犯罪事實發生而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揭露和報告的行為。
舉報,是指有關單位或個人將其發現的犯罪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揭發、報告的行為。
控告,是指被害人(包括被害單位)將其發現的犯罪事實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揭發、報告的行為。
(7)信訪和投訴的區別擴展閱讀:
意義:
1.便於與舉報人(舉報單位)取得聯系,詳細了解被舉報人(被舉報單位)的情況;
2.便於檢察機關及時調查取證,盡快掌握和查清被舉報人犯罪事實和證據;
3.節省人力、物力;
4.表明舉報人敢於承擔舉報責任,對所舉報的內容敢於承擔法律後果;
5.便於答復查處結果、反饋信息;
6.便於表彰、獎勵舉報人,弘揚社會正氣。
參考資料:網路-報案
參考資料:網路-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