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心幫忙發生意外事故是侵權還是無因管理
可能是侵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收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分析上述法律條文,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一般情況下,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遭受損害的,由被幫工人承擔賠償則責任。幫工人在無法定和約定義務情形下,無償為被幫工人提供幫助,被幫工人作為幫工行為的受益人理應承擔賠償責任。這也有助於鼓勵親友鄰里之間互助,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二、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責任。通常幫工人是應邀無償提供幫工行為,或者即使是幫工人主動參加幫工活動的,只要被幫工人沒有明確拒絕,便視為對幫工人幫工行為的默許,出現致人損害情形的,被幫工人仍應承擔責任。但如果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則不承擔責任,這也避免了「好心辦壞事」的道德風險。但根據公平原則,可以在收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三、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存在過錯的,那麼應當視具體情形相應減輕被幫工人的責任。這也是民法中過失相抵原則的體現。
Ⅱ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與無因管理的聯系與區別
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三條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內由侵權人容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民法通則
第九十三條 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首先,關於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的法條內容分析,《侵權責任法》第23條:「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條法條當中存在侵權人、被侵權人和受益人三個當事人,被侵權人的損害是由侵權人的行為造成的,受益人在受益的范圍內予以補償。其次,關於民法第93條無因管理的規定,當中可能不存在侵權人和被侵權人當事人,如遇到台風,行為人為了防止鄰居的圍牆倒塌,采購木頭予以加固,避免鄰居的損失,這當中就不存在侵權和被侵權,只是受益人要為行為人購買的木頭進行支付而已。所以,對於兩個法條的適用,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用。
Ⅲ 有損害事實是區分侵權行為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合同之債的主要憑證
錯命題。
Ⅳ 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的區別,抵押合同的內容有哪些
債的發生原因:1、合同2、單方允諾3、侵權行為4、無因管理5、不當得利6、其他原因故此題答案是:ABCDE
Ⅳ 請問無因管理之債與侵權之債的區別謝謝
1侵權是侵犯他人、國家、集體的各種合法權利而產生的損害賠償的債務。
比如:專A打傷了B,B請求屬A支付的醫葯費、營養費等就是侵權的債務。
無因管理的債務指是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的管理或者服務的事實行為,該事實行為所產生的債務稱之為無因管理之債。
比如:乙的牛跑到甲那裡了,甲發現牛生病,替牛治病花費了錢。日後乙向甲要牛,甲要求乙支付給牛看病的錢就是無因管理之債。
2 侵權的債務不能通過合同法規定自動抵銷(約定抵銷除外),無因管理的債務可以抵銷。
Ⅵ 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分為何事實行為會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和無因管理行為
民事行為和抄事實行為的區分:
民事行為是可以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所以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必須是平等主體。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包括附條件附期限的民事行為)、絕對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相對無效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事實行為會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和無因管理行為的原因:
事實行為就民法而言,行為區分為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兩大類。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Ⅶ 合同行為和無因管理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回合同為表意行為,答即以意思表示為要素,須有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並且當事人應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因管理是單方實施的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由於合同當事人依據合同享有權利和義務,而無因管理以管理人無約定或法定的管理義務為前提。?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屬於法律事實中的行為,不當得利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
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是合法的事實行為,而侵權行為屬於不法的事實行為。
Ⅷ 簡單區分無因管理 無權代理 無權處分 侵權行為
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義抄務和約定義務為他人進行的管理和服務。
無權代理是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而進行代理的行為。
無權處分是沒有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或者是未經授權進行處分的行為。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集體,個人,國家合法權益的行為。
Ⅸ 為什麼無因管理可以阻卻違法,否定侵權行為的成立
(一)構成要件:不正抄當的無襲因管理,又稱不適法的無因管理,其構成要件有二:①符合無因管理的三個構成要件;②管理事務的的承擔,不利於本人,和(或者)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須注意:前述的誤信管理與不法管理,壓根兒就不構成無因管理。與此不同,不正當無因管理雖構成無因管理,但不能當然產生正當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二)不正當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其法律效果為:①不具有違法阻卻性,構成侵權。②若本人主張享有無因管理所得之利益,則本人負有償付必要費用、必要債務、管理人因管理遭受損失的義務,但本人的償付義務以其所得利益為限。③若本人不主張享有無因管理所得之利益,一般可按照不當得利制度處理(當然,本人亦可主張侵權損害賠償)。
Ⅹ 正確區別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
無因來管理與侵權行為從形式自上看,由於都有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干涉或侵犯他人權益的情況,故在劃分上存在一定難度。
可以以行為結果為主行為動機為輔為標准判別兩種行為。盡管兩種行為均起於無因,但無因管理人從主觀上看是源於為他人謀利益的善良願望,並且也積極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從結果上看,無因管理的受益人因為無因管理而得到了好處,從而避免了其在財產或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損失,即管理人的行為最終是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