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共有權確認糾紛案例

共有權確認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2-10 09:47:43

1. 房產物權糾紛案件

您好,
不動產物權歸屬可提民事訴訟
現實中,圍繞房產歸屬而產生的糾紛非常多。物權法第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經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動產物權。已經登記的不動產產生權屬爭議的,應當提起行政訴訟撤銷或者變更登記。這種觀點受眾頗廣,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不僅徒增當事人訟累,也有損司法的權威和公信。
對此,《解釋》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已經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並解決上述民事爭議,且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的除外。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
未經預告登記權利人同意 轉移不動產所有權無效
老百姓買房最怕交付房款之後,房卻拿不到。「一房兩賣」甚至「多賣」的現象並不鮮見。而物權法規定的預告登記制度,是保障尚未獲得物權的買房人等債權人權益的一項制度。根據物權法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實踐中,對於現實登記權利人針對不動產的何種處分,會因違反法律規定而不發生物權效力,存在模糊認識,一些案件中甚至出現不當擴大預告登記效力的傾向。
為此,《解釋》第四條明確,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移不動產所有權,或者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應當依照物權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其不發生物權效力。

2. 共有房產分割糾紛案例一般怎麼處理

據《物權法》第一百條、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內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容解釋》第二條、《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第八條等相關規定,可以從分割後房屋是否符合構造上的獨立性、具有利用上的獨立性、登記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綜合把握。對於共有房產分割糾紛案例在不符合分割標準的情形下,各當事人對房屋共有的份額,構成一種抽象的歸屬關系,此時可通過折價補償等方式予以分割。但是,如果當事人堅持要求不以價款的方式分割,則應在維護房屋整體利用價值的前提下,在內部的使用關繫上進行確認區分。

3. 份額明確情形:是離婚後財產糾紛還是共有權分割糾紛

基本案情
彭某和陳某於200年4月登記結婚,2009年共同申購經濟適用房一套。2014年11月,雙方經法院調解離婚。離婚時,雙方所購買的經濟適用房尚未取得房產證,無法確定價值進行折價分割。雙方自願達成調解協議,法院出具的民事調解書載明,該經濟適用房由雙方按份共有,雙方各享有50%產權份額。
2017年7月,陳某將該房的不動產權證登記在自己名下。不久以後,彭某提出分割,雙方協商不成,遂向法院起訴,要求將該經濟適用房按雙方各50%比例進行分割。

分歧爭議
本案中,就案由的確定及由此產生的管轄權,即彭某的訴請的法律基礎、應向哪家法院提起訴訟產生了爭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決定》,本案可能涉及案由分別為如下兩個:1.離婚後財產糾紛,屬於婚姻家庭糾紛;2.共有物分割糾紛,屬於所有權糾紛中的共有糾紛。前者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後者則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針對案由確定以及管轄問題,出現了下述兩種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彭某和陳某有著離異夫妻這一特殊身份,且訴爭房產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購買,系夫妻共同財產,而離婚時雙方未能就該房產分割完畢。現在再起糾紛,應當為婚姻家庭糾紛中的離婚後財產糾紛,系一般管轄即原告就被告原則,應由被告陳某的住所地法院管轄。
另一種觀點認為,訴爭房產已經由法院在彭某和陳某的離婚糾紛的民事調解書中明確約定,由雙方各佔50%的份額,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完畢,該房產已處於共有狀態。現由於當事人對共有物分割產生了爭議,應當屬於所有權糾紛中共有物分割糾紛,系專屬管轄,應由該不動產所在地即訴爭房屋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

法律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本案當屬共有物分割糾紛。具體理由分析如下:
離婚後財產糾紛是指當事人在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解除婚姻關系後,將夫妻共同財產劃分為各自的個人財產而產生的糾紛。審判實踐中,離婚後財產糾紛基本上有兩類:一類系協議或訴訟離婚後,對當時未分配、遺漏或者新發現的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配產生的訴訟;另一類系在協議離婚(在民政局登記)後,對離婚協議中財產的約定不履行、約定有歧義,或認為約定時存在受脅迫的情況,要求變更或撤銷,產生了糾紛而提起訴訟。
顯然,本案的爭議均不符合以上兩類情況。訴爭房產在離婚訴訟中已經一並處理,明確了各自所佔份額,權屬清晰。雖因離婚時未取得房產證,無法確定房產價值,導致未能折價歸並,但就財產份額而言,並無再次處理的空間。
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看,對於離婚後財產糾紛應當適用《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在處理時需本著照顧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則。本案中,訴爭房產已在審理原、被告離婚糾紛時予以處理,也沒有適用《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空間。本案訴爭房屋權屬是明確的,現共有人之間因為對共有物分割產生爭議而引發了糾紛,應當確定為共有物分割糾紛。原、被告之間雖然曾為夫妻關系,但曾經的特定身份並不會改變雙方對訴爭房屋的共有性質。原、被告對於該房屋的共有與普通按份共有並無本質區別,更何況司法實踐中按份共有人之間多半存在著特定的身份關系。
明確了案由之後,再來看一看管轄的確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8條,不動產糾紛是指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系等引起的物權糾紛。根據《民事訴訟法》第33條規定,不動產糾紛系專屬管轄,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故本案若為共有物分割糾紛,則應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關於實體處理的法律適用問題,共有物分割糾紛應優先適用物權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物權法》第100條規定,共有人可以協商確定分割方式。達不成協議,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分割並且不會因分割減損價值的,應當對實物予以分割;難以分割或者因分割會減損價值的,應當對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取得的價款予以分割;第101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可見,適用《物權法》才能解決本案糾紛。
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釐清本案的法律關系,正確確定本案的案由和適用的法律,從而引導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在司法實踐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4. 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所有權確認糾紛

房屋所有權確認糾紛,夫妻存續期間有一套房子,被男方私自賣了,賣房一方說是自己婚前財產,這就需要確認是夫妻共有,還是婚前財產,男方要提供證據證明所賣房屋是婚前財產,法院根據《婚姻法》相關規定確權。

5. 所有權確認糾紛

現在我沒看見是什麼所有權確認糾紛。
舉個例子:房屋所有權確認糾紛,版夫妻存續期間有一套房子,被男權方私自賣了,賣房一方說是自己婚前財產,這就需要確認是夫妻共有,還是婚前財產,男方要提供證據證明所賣房屋是婚前財產,法院根據《婚姻法》相關規定確權。

6. 對共有權確認如何答辯

具體案情具體分析,無法一概而論,答辯應當針對對方訴訟請求,這是案件爭議的焦點。法律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提供證據的義務,即負有舉證責任。


一、《民訴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1、第63條規定,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第64條第一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3、第64條第三款: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4、第65條第一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5、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二、「共有權確認糾紛」,其本質是共有物上請求權之確認份額。

按份共有人的應有份額除了受其他共有人的份額有限制外,其餘的都與所有權相同。因此,共有人之間應當相互尊重他人應有份額。如果其他共有人否認共有人的應有份額時,則共有人可以以該共有人為被告,提起確認其應有份額的訴訟。如果其他共有人妨礙共有權行使,共有人也可以行使物上請求權。

三、法律上關於共有的相關概念

1、共有,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同一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

2、按份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物權法第94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

3、共同共有,是指各共有人之間不分份額地共同對同一財產享有所有權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共同共有的最基本特徵是基於特定的共有關系始得成立共同共有,如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和共同繼承關系等,在特定情形下當事人也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設立共同共有關系。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7. 什麼是共有糾紛

【找法網案由頻道】 (1)共有權確認糾紛 (2)共有物分割糾紛 (3)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糾紛 共有是指兩個以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同一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共有可以分為所有權共有、用益物權共有、擔保物權共有三類,而最為典型的是所有權之共有:共有體現為所有權人或者他物權人的多數性以及權利內容的復雜性,但所有權或者他物權的客體必須是特定的,可以是一個物,也可以是物的集合體。在法律上,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兩種形式。 按份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按份共有最重要的法律特徵是,共有人對共有物一享有份額。所謂份額,是指共有人對共有物所有權所享有的比例,其數額一般由共有人事先約定,約定時也多按投資比例確定。 共同共有是指各共有人之間不分份額地共同對同一財產享有所有權並承擔相應的義務。共同共有的最基本特徵是基於特定的共有關系始得成立共同共有,如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和共同繼承關系等,在特定情形下當事人也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設立共同共有關系。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8. 法定繼承和所有權確定糾紛是同一法律關系嗎

不是同一法律關系。
法定繼承是指在被繼承人沒有對其遺產的處理立有遺囑的情況下,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的原則的一種繼承形式。法定繼承又稱為無遺囑繼承,是相對於遺囑繼承而言的,語源自羅馬法的successio ab intesta,亦即非遺囑繼承。
法定繼承是遺囑繼承以外的依照法律的直接規定將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的一種遺產繼承方式。在法定繼承中,可參加繼承的繼承人、繼承人參加繼承的順序、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以及遺產的分配原則,都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因而法定繼承並不直接體現被繼承人的意志,僅是法律依推定的被繼承人的意思將其遺產由其親近親屬繼承。
我國《民法通則》第78條第1款規定: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於同一物享有所有權。共有的主體稱為共有人,客體稱為共有物。財產的單一所有是指一項財產的所有權的主體是單一的,某人對某項財產單獨享有所有權;財產的共同所有是指一項財產的所有權主體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共有關系是指各共有人因對同一物共有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房屋所有權是指房屋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房屋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房屋共有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同一房屋都享有所有權,因此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房屋共有人對房屋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或者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每個房屋共有人對共有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不受其他共有人的侵犯。

9. 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與土地使用權確權糾紛有何區別

區別:

1、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是土地承包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糾紛;土地使用權糾紛,則是土地使用者與單位或者個人之間的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不能繼承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用益物權,只是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土地使用權是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

3、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是用於農業生產,土地使用權的確權糾紛是企業用地或者宅基地或者其他非農用地,如果是土地權屬糾紛,由國土資源局的地籍部門受理。


(9)共有權確認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征地制度

2013年全國兩會給土地改革定下清晰的方向與目標:加快農村土地徵收改革與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農村金融機制,制止地方土地生財。

兩會土地改革:農村土地確權保障農民權益

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成為他們共同的呼聲。

在本次政協會議的提案中,九三學社中央毫不諱言征地制度改革是一塊難啃但必須要啃的「硬骨頭」,稱「只要走好農村土地登記確權的第一步,改革條件就基本具備」。

實際上,這也已經成為中央高層和業內的共識。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關於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長朱留華早前已給出明確答案。他表示,短期來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可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長期來看,有助於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形成產權清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是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前提。

10. 共有人對共有關系發生爭議無法查明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時,應怎麼處理

一、共同共有,是指每個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不分份額地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共同共有一般是基於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而產生,如夫妻共同共有、家庭共同共有等。共同共有財產的使用、處分應當由全體共有人協商一致。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1]

共同共有財產關系一般發生在互有特殊身份關系的當事人之間,較為典型的是基於夫妻關系而發生的夫妻共同財產關系,以及個人合夥和企業之間的聯營,也會出現共同共有財產的形式。

二、特點:共同共有的特點是幾個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的全部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只要共同共有關系存在,共有人對共有財產就不能劃分各有多少份額,或者哪個部分屬於哪個共有人所有。各共有人對共同所有的財產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例如:夫妻結婚後,共同購買的電視機是共有財產。即使夫妻中一方沒有工作,完全是另一方購買的。夫妻雙方對這個電視機也享有同等的所有權。這種權利只有在離婚才可以分割。另外在共有人之間也平等地承擔義務,對外共同負連帶責任。例如個人合夥,各合夥人都可以對義務人行使全部權利,同樣,各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每一個合夥人都有義務償還全部債務,債權人可以向有償還能力的合夥人追償。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承擔的數額時,該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三、

共同共有的發生,可以基於權利主體的一定的人身關系,如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和共同繼承關系。共同共有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一)夫妻共有財產

夫妻是一種人身關系。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屬於夫妻共同共有,另有約定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家庭共有財產 家庭成員相互之間,也是人身關系,是一定范圍內的親屬關系。不能把親屬關系都當成家庭關系。如張某與其妻、子一同居住,其父、母單獨居住。張某的家庭成員就只有3個人,而不是5個人。家庭共有財產,屬於家庭成員共同共有的財產。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基於農村共同生產生活而產生幾代同堂的現象,其共同居住人對家庭財產是共同共有。

(三)共同繼承的財產 共同繼承的財產,在繼承開始以後,遺產分割之前,數人(相互之間是親屬,是同一順序繼承人)對遺產享有共有權的財產。一般認為,這種共有是共同共有。

另外,除了以上三種因婚姻家庭關系產生的共同共有外,現代法律認為基於合夥關系產生的合夥共有財產的性質,無論是合夥投資還是合夥積累,無論是營利性合夥的財產還是非營利性合夥的財產,都是共同共有財產,在該財產之上構成的關系,是共同共有關系。[2】

共有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對同一項財產享有所有權。共有的法律特徵是:

1.共同共有根據共同關系而產生,以共同關系存在為前提。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公民和法人,如某一所房屋屬於甲、乙兩人所有。在這一點上共有與其他財產所有權形態不同,它的主體是多數人,而不是單一主體。

2.在共同共有中,共有財產不分份額。共有物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不能分割為各個部分由各個共有人分別享有所有權,而是由各個共有人享有其所有權,各個共有人的權利及於共有物的全部。

3.在共同共有中,各共有人平等地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但是,共有人對於自己權利的行使,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在許多情況下要體現全體共有人的意志,要受其他共有人的利益的制約。

共有和公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共有財產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各個共有人依法律的規定或約定享有所有權,他們是共有財產的共同所有人。而公有則不同,公有財產的主體是單一的。在我們國家,國家所有的財產和集體所有的財產,都是社會主義公有財產。國家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國家,只有國家才能代表全體人民享有國家財產所有權,任何一個公民、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組織,只有集體組織才享有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集體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都不享有這種權利。

共有不是一種獨立種類的所有權,而是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的所有權間的聯合。例如,全民所有制組織、集體組織、公民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進行各種協作,如聯營,都會產生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確認了兩種共有形式,即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有關系適用於非常廣泛的領域,它對促進專業化協作的發展,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便利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共有財產關系的產生,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法律直接規定產生的,如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有;二是依合同約定產生的,如3人共同出資購買一輛汽車,以合同約定各人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除了一般的共有形態以外,還有準共有。

准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共同享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一般地說,現代各國物權法中關於共有的規定,是專門對所有權的共有狀態而言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如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擁有他物權、知識產權、債權等。因而各國物權法在規定了共有制度以後,大都設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准用共有的有關規定。

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在准共有時,究竟應當適用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的規定,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數人基於某種共同關系而共有一財產權時,應准用共同共有的有關規定,其他則應准用按份共有的有關規定。

准共有的標的只限於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人身權(包括人格權、身份權)不可以為准共有的標的。

共有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對同一項財產享有所有權。共有的法律特徵是:

1.共同共有根據共同關系而產生,以共同關系存在為前提。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公民和法人,如某一所房屋屬於甲、乙兩人所有。在這一點上共有與其他財產所有權形態不同,它的主體是多數人,而不是單一主體。

2.在共同共有中,共有財產不分份額。共有物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不能分割為各個部分由各個共有人分別享有所有權,而是由各個共有人享有其所有權,各個共有人的權利及於共有物的全部。

3.在共同共有中,各共有人平等地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但是,共有人對於自己權利的行使,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在許多情況下要體現全體共有人的意志,要受其他共有人的利益的制約。

共有和公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共有財產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各個共有人依法律的規定或約定享有所有權,他們是共有財產的共同所有人。而公有則不同,公有財產的主體是單一的。在我們國家,國家所有的財產和集體所有的財產,都是社會主義公有財產。國家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國家,只有國家才能代表全體人民享有國家財產所有權,任何一個公民、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組織,只有集體組織才享有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集體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都不享有這種權利。

共有不是一種獨立種類的所有權,而是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的所有權間的聯合。例如,全民所有制組織、集體組織、公民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進行各種協作,如聯營,都會產生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確認了兩種共有形式,即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有關系適用於非常廣泛的領域,它對促進專業化協作的發展,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便利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共有財產關系的產生,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法律直接規定產生的,如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有;二是依合同約定產生的,如3人共同出資購買一輛汽車,以合同約定各人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除了一般的共有形態以外,還有準共有。

准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共同享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一般地說,現代各國物權法中關於共有的規定,是專門對所有權的共有狀態而言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如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擁有他物權、知識產權、債權等。因而各國物權法在規定了共有制度以後,大都設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准用共有的有關規定。

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在准共有時,究竟應當適用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的規定,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數人基於某種共同關系而共有一財產權時,應准用共同共有的有關規定,其他則應准用按份共有的有關規定。

准共有的標的只限於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人身權(包括人格權、身份權)不可以為准共有的標的。

閱讀全文

與共有權確認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