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事故賠償訴訟問題
第一,是否為醫療事故,法院主要依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確定。所以本案的核心問題是版醫學問題,關於權你所關心的「是否可以構成醫療事故」問題,建議你咨詢相關領域的醫生。
第二,從法律程序上講,醫療事故鑒定應當在當事人起訴以後,經一方當事人申請(通常為醫療機構,因為醫療機構有舉證義務),由法院委託相關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判定醫療機構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主要依據。
第三,證人證言與鑒定結論一樣,均是民事訴訟證據的一種,但是證明力不及鑒定結論。另外,在鑒定會的聽證當中,證人也可以在聽證會上出庭,證明醫院延誤搶救時機,對患者的死亡結果發生具有過錯。鑒定會的專家也應當聽取證人的證言。
第四,如果認為醫院的治療存在醫療事故,應當盡早封存病例,避免醫院惡意修改病例,影響鑒定結論。特別是,現在患者死亡以後已經火化,無法進行屍檢。
第五,醫療事故案件的訴訟時效是一年時間,自治療結束之日起算,受害人家屬應當在一年內向醫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六,我以前一個同事,是醫學碩士,專做醫療事故糾紛,有意可以進一步聯系。
Ⅱ 哪些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您好!常見的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情形如下:
1、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也叫准共同侵權行為,它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的危險,且給他人造成損害後不能判明是誰實施的行為。《中國審判案例要覽》(1993年綜合本)選用了兩個典型的共同危險行為案例,筆者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1992年12月21日正告,魯君君、李剛、劉小峰三名未成年人雲醫院樓頂平台用磚頭搭屋玩,隨手將磚頭往樓下扔,其中一塊擊中趙善富之妻趙銀芝頭部,致趙銀芝死亡,但不能確認是誰扔的磚頭。後法院判決三被告的法定代理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從中可看出共同危險行為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行為是由數人實施的; ②行為的性質具有危險性,這種危險性是指有侵害他人合法權利的可能,主觀上,行為人沒有致人損害的故意,在數人中,既沒有共同的故意,也沒有單獨的故意,但存在疏於注意的共同過失,客觀上,數人實施的行為有致人損害的可能性,行為沒有特定的指向,即沒有人為的侵害方向。③這種共同危險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必然的因果關系。④損害結果不是共同危險行為人全體所致,但不能判明誰是致害人。在共同危險行為人致人損害的情形下,共同危險行為人都有疏於注意的過失,因此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不能判明誰是致人,不能證明致害人的主觀,為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必須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即從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中推定共同危險行為人的共同過失。在共同危險行為中,第個行為致人損害的概率相等,過失相當,且共同危險行為的責任具有不可侵害性,因此在共同行為人的責任劃分上,一般應平均分擔,即每個行為人以相等的份額對損害後果負責,在等額的基礎上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認為自己無過錯,應負舉證責任,確能證明的,就不屬共同危險行為,而是一般侵權行為。
2、雇員、法人工作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責任
雇員與僱主、法人工作人員與法人之間肯有特定的人身領隊關系,即雇員、法人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受僱主、法人意志的支配與約束,其職務行為實際等於僱主或法人實施的行為,損害事實雖然是雇員或法人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的,但僱主、法人對雇員、工作人員的選任不當、疏於監督管理等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卻是損害事實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且僱主與雇員、法人與其工作人員之間有特定的利益關系。因此,僱主對雇員、法人對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損害應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賠償責任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不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為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只適用幾種特殊的侵權行為,雇員、法人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不在此列,因此,不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就適用一般侵權的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但在這種侵權損害賠償中,受害人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尚有可能,在則舉證證明僱主或法人的過錯絕非易事,若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則必然使受害人處於十分不得的地位,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應適用推定過錯責任原則,被告舉證責任倒置,由僱主或法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常用語不能或證明不足的,直接從損害事實推定盲文或法人主觀上有選任不當,疏於監督管理的過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沒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從中可看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也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即從損害事實中推定監護人的疏於管理、疏於教養、疏於監督的過失,無須受害人舉證證明監護責任。監護人的證據證明自己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其民事責任,這不是適用過過錯責任原則,而是兼采了公平責任原則。
4、建築物及其他地上物致人損害責任
《發法通則》第一百二下六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敲詐以及建築物上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墮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可以盾出建築物及其地上物至人損害責任也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受害人請求賠償,無須舉證證明建築物及其他地上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對致害結果有過錯,只須舉證證明自己有損害事實,該損害事實是建築物或者其他地上物所致,所有人或管理人對該建築物或其他地上物有所有或管理關系,再從損害事實中推定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主觀上有而要求該物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民事責任。所有人或管理人主張自己無過錯的,須舉證證明,不能證明或證明不足的,則推定成立,應承擔賠償責任,確能證明,免除其責任。
5、醫療損害責任
醫療是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竟合,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往往對醫學知識缺乏基本了解,受害人是弱者,難以舉證證明致害人在醫療服務中有過錯,如果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勢必使受害人一開始就處於十分不地位。同時,有關行政又為受害人舉證設置的障礙,衛生部《關於<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若干問題的說明》中規定:「對於在診療過程中的醫療記錄,病員或其親屬無權查閱。」因此,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也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只要受害人能證明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與醫療單位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如果醫療不以憮過錯,就推定醫療單位有,應承擔民事責任。
在上述幾種情況下,行為人承擔的就是過錯推定責任,換言之,此時適用的就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要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實施侵權行為的話,就推定其有過錯,那麼就要承擔賠償責任。
Ⅲ 醫療糾紛處理的目錄
第一部分 法律疑問解答
1 問∶如何理解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對醫療衛生制度的相關論述
2 問:什麼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 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什麼新特點
4 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傳統的合作醫療有什麼區別
5 問:什麼樣的人可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何參加
6 問:為什麼要農民出資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7 問: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8 問:什麼是醫療糾紛包括哪些類型
9 問:發生醫療糾紛,患者該如何維權具體有哪些方式
10 問:什麼是醫療事故
11 問:鄉村醫生屬於構成醫療事故的主體嗎鄉村醫生就是「赤腳醫生」嗎
12 問:什麼是非法行醫非法行醫造成傷害的,構成醫療事故嗎
13 問:不屬於醫療事故的情形有哪些
14 問:醫療事故等級如何劃分
15 問:遇到醫療事故怎麼辦
16 問: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醫療事故爭議的,應否必須先經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17 問:醫療事故的鑒定由什麼機構負責
18 問:誰可以啟動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
19 問: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移交鑒定的情形包括哪些
20 問:如何認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受理的主體
21 問:醫學會不予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情形有哪些
22 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否收取費用由哪方負擔
23 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費用包括哪些
24 問:醫療鑒定是否是醫療事故糾紛案件中的唯一證據
25 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26 問:當事人認為醫療事故鑒定不公正,能不能提起訴訟
27 問: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提出再次鑒定申請應當符合什麼條件
28 問:再次鑒定的申請由哪個機關受理
29 問: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在何種情形下可以被推翻
30 問:發生醫療爭議後,如何進行證據保全
31 問:什麼是病歷病歷的意義是什麼
32 問:病歷應該由誰保管
33 問:醫療糾紛發生後,哪些病歷資料、實物需要封存
34 問:封存病歷的時候,哪些人應當在場
35 問:醫院可以擅自塗改病歷嗎
36 問:哪些人可以復印病歷資料
37 問:復印病歷資料應當遵循什麼樣的程序
38 問:患者不能出示病歷,醫療糾紛的案件怎樣認定
39 問:什麼是醫囑不當醫囑會有什麼責任
40 問:患者提起醫療侵權訴訟,事前應該做哪些工作呢
41 問:在涉及醫療糾紛的訴訟中,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42 問:法院對於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如何採信證據
43 問:未經許可取得的錄音資料,能否作為醫療糾紛的證據使用
44 問:醫院拒絕提交法院要求的某項證據,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45 問:確定醫療事故賠償數額的原則是什麼
46 問:法律如何規定醫療事故的賠償項目和標准
47 問:醫療事故賠償中的醫療費是怎樣計算的
48 問:醫療損害賠償中的誤工費如何計算
49 問: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是怎樣計算的
50 問:殘疾生活補助費是怎樣計算的
51 問:殘疾用具費是怎樣計算的
52 問:喪葬費是怎樣計算的
53 問:被扶養人生活費是怎樣計算的
54 問:交通費、住宿費是怎樣計算的
55 問:什麼是精神損害撫慰金怎樣計算
56 問: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承擔賠償責任嗎
57 問:患者欠費,醫院能否停止救治
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
1 醫療損害發生後達成調解協議,醫院能否以已履行調解協議為由拒絕再承擔民事責任
2 原告明知被告無證行醫,仍接受被告治療,由此造成傷害,雙方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3 醫療事故中,醫生和患者的舉證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4 醫院漏診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嗎
5 什麼情況下應認定為醫院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6 醫生私自接生致人損害應該怎樣承擔責任
7 一般醫療損害賠償和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的區別是什麼
8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事故造成的損害,醫院應該承擔責任嗎
9 患者自行注射感染,能否獲得醫療損害賠償
10 在醫療事故賠償案中,具體的賠償費應如何計算
11 發生手術後遺症的,是否為醫療事故
Ⅳ 典型醫療事故案例及分析!(要求有具體的案例及分,最好是當今的熱點醫療糾紛)
腦癱患兒訴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賠償案案件簡介原告張某之母於2006年10月4日(雙胞胎待產)急診入院,凌晨3:45醫生告知B超單檢查顯示胎兒的胎心和胎動並未異常後,被安排在產房待產區。但原告胎膜早破,羊水外流長達6個多小時,被告(醫院)未採取任何具體治療及檢查措施。原告於同日上午9:30出生,醫生告知,原告重度缺氧,在兒科病房的暖箱中搶救有所改變出院,但於2008年原告查出腦癱,原告家人於2009年2月將在被告處的病例調出後才知,原告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2009年3月原告將被告上海某醫院訴至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就此醫療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案件解析作為本案原告的代理律師,自接受委託後,我們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進行調查取證,就該案件的主要法律事實與證據,從專業知識角度以分析,並做出相應的方案,在該案件中主要爭議有:一、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被告方提出本案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我們認為被告對此法律概念和適用存在理解錯誤,依據《民法通則》和《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即應從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時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8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因此本案訴訟時效應從2009年2月在被告處調出病例,確定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時開始計算。二、被告是否存在醫療過錯被告對原告在出生過程中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一直持否定態度。在審理過程中,我們申請法院委託司法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委託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鑒定結論為不構醫療事故。面對這樣的鑒定結論,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本案要想取得賠償,這個鑒定結論是關鍵,律師和原告都不服這樣的鑒定結論。我們重新申請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接受了申請,並委託上海市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原告與被告的醫療爭議構成醫療事故。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四條,《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本病例構成二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 判決結論 原告訴被告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楊浦區人民法院認定該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支持了我方原告的所有訴訟請求,判決如下:一、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醫療費人民幣5090.40元;二、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伙食補助費人民幣280元;三、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陪護費人民幣1515.50元;四、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護理費人民幣201,600元;五、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用具費人民幣280元;六、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交通費人民幣210元;七、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4,441.48元;八、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生活補助費人民幣244,414.80元;九、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律師費人民幣3500元。 法律依據 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Ⅳ 《今日說法》中5個典型案例的主要內容、事情經過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
後果真的很嚴重
陳兵在火車站發現一個小偷偷自己的包,便去追趕。追了大概有200米路程。結果猝死。小偷與他並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運動醫學專家分析說他可能是因為心臟問題而突然死亡的。
專家分析說小偷的盜竊行為與陳兵的死亡有因果關系。但是只構成盜竊罪。量刑時可以酌情作為一個加重情節。小偷對陳兵的死有過錯,但是陳兵的家人並沒有向小偷提起民事賠償要求。最後,小偷由於盜竊未遂被判4年,罰金3000。
老吳得了一種怪病,去了很多醫院都沒查出來。最後在南京一家醫院確診為隱球菌肺炎。醫生說這種病可能是由於鴿子糞引起的。老吳的樓上老丁養了很多鴿子,老丁把這些鴿子當寶貝一樣。老吳與老丁交涉多次讓他把鴿棚拆了,老丁不同意。雙方各執一詞。無奈老吳將老丁告上法院。老丁拿出一份鑒定材料說他的鴿子糞里不含隱球菌。法院認為,本案一方為個人興趣愛好,一方為人的身體健康,兩權相爭,應更重視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法院判決老丁限期內拆掉鴿棚。現在老丁家的鴿子暫時在朋友家寄養。
專家分析,這是一起侵權案件。雖然老丁養鴿子並不違法,但是他侵犯了老吳的健康權。關於老丁拿出的那份材料,專家認為一無法確認其開信機關是否具備鑒定資格,二即使具備鑒定資格關於材料的效力也要視案情而定。
你在哪裡
一個18歲的男孩跟在打工的父母來到沈陽。一天,和小夥伴們去丁香湖邊玩。卻被淹死在湖中。據和他一起出去的小夥伴說,他是為了救一個人才跳進湖裡的。他們說,那個人被救上來以後就跑了,他們只顧的去救小夥伴也沒看清那個人什麼樣子。在把被救人推上岸後,那個孩子被一個大浪打進湖中,再也沒有上來。他家裡條件不好,他是父母以後的唯一依靠。他父親咨詢了民政機構,說可以申請烈士,但是需要被救的人出來做證。他們一家人尋找被救人找了好多天了,那個人一直沒有出現。後來有幾個湖邊的工人願意為孩子作證。
專家分析說,對於見義勇為者,首先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給予他們補償,被救者承擔的義務比較小。國家設立見義勇為基金,納稅人的一部分稅就被用來做這個。
今天的案例,很讓人氣憤。
一個3歲的小孩子跟爸爸媽媽去酒店吃飯。席間,孩子想喝飲料,媽媽出去買,想讓孩子跟著爸爸,但是孩子不願意,媽媽就把他領了下去。後來,孩子跑到了馬路上,酒店的一個服務員將孩子救了下來,但是自己卻出車禍死亡。
孩子的父母一開始說把孩子托給了吧台,後來又說託付給了這個服務員,但是都沒有證據證明。他們認為服務員應該對孩子的被傷害負責。
雙方對簿公堂,法院判決,交通肇事司機承擔80%的民事賠償責任,小孩父母承擔20%,共計死亡賠償15萬元,但賠償者提出異議認為服務員是農村戶口,即使在城市打工2年也應按照農村的規格賠償5萬元。
老人去世之迷
一個79歲的老人,在與一個30歲的年輕人發生了爭執。僅10個小時後,老人去世。老人的家人說老人是被那個人打死了,而那個年輕人說是老人心臟病突發自己死的。由於發生在院內屋後,雙方都沒有目擊證人。老人死亡後公安局來了人,但是堅持不做屍檢,直接說老人是心臟病死的,讓雙方民事調解,賠了8000塊錢了事。記者問到有關如何認定是心臟病的證據,公安局一直沒有,可能根本就是沒法提供。
後來老人的家人向公安局提起抗訴,縣市兩級公安局對老人開棺驗屍,鑒定結論是老人服用毒鼠強自殺。老人的家人對此很懷疑,並且自己偷弄了幾份樣本送到附近大學檢驗,結果是不含毒鼠強成分。
經過家人的不斷努力,幾年後,老人第二次被開棺,省廳的鑒定結論是沒有毒鼠強。
記者想找到當初鑒定的兩位法醫,但是被拒絕了。後來,公安局道歉,並賠了5萬多塊錢。此事了結,老人怎麼去世的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了。
我不是小偷
曉楠是一個15歲的活潑女孩,自尊心極強。初三下半年有一天她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被超市員工懷疑偷了超市的東西,他們一起來到超市對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媽媽被一個女警官和超市員工搜身。當媽媽出來後,發現女兒也正被一個超市員工搜身。
專家分析,只有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偵察人員才有權利對嫌疑人搜身。其他任何人都無權。超市員工的這種做法是極為錯誤的。
事後,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被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創傷性應激精神障礙。醫生分析說是因為一些創傷事件使精神受到損害。通過鑒定,與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關系。
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影響了學習,而且沒能參加中考。她成績很好且非常要強。
媽媽想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判定此事影響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賠償精神撫慰金10萬元。超市不服,認為此病一年即可治癒,主張只賠償一年的平均工資。
專家分析,心靈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精神撫慰金不同於醫療費,應有法官酌情裁量。
對於超市被偷的問題,他們應自己購置防盜設備。
Ⅵ 醫患糾紛典型案例評析的目錄
第一章醫療糾紛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案例1何玉國訴某醫院案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案例2蔣某訴嘉興市某醫院醫療損害賠償案
——醫院誤診引發的繼續治療費用應否賠償
案例3林某某訴深圳市某醫院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
——醫療單位延誤診斷的侵權賠償責任
案例4湯亞輝訴達川地區某醫院醫療損害賠償案
——是否可以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患者權益
案例5劉亞芳因輸血傳染丙肝醫療糾紛案
——在輸血醫療糾紛中可否適用產品侵權責任
案例6毛某與無證游醫吳某醫療損害糾紛案
——無證游醫由於過錯造成患者損害不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案例7孫某某訴某市計生指導站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事故,應如何適用法律確定損害賠償
案例8劉某某訴李某某及天津市某醫院將硝酸銀當麻醉劑滴入耳內造成鼓膜和面部灼傷賠償案
——退休醫生的非職務行為不能構成醫療事故
案例9張某訴南京某醫院醫療廣告欺詐案
——醫院利用虛假廣告欺騙患者應承擔相應責任
案例10王某訴江某醫療損害賠償案
——醫生使用私配葯物須擔「雙責」
第二章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與歸責原則
第三章醫院耒盡注意義務的醫療糾紛
第四章未構成醫療事故的責任
第五章醫療糾紛中的鑒定問題
第六章醫療糾紛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第七章醫療糾紛中侵權行為的認定
第八章人身損害賠償
第九章美容引起的醫療糾紛
第十章醫療合同引發的醫療糾紛
第十一章醫療損害賠償的范圍和計算
第十二章醫療糾紛中的刑事責任
Ⅶ 醫療糾紛案例論文2000字左右
也許能在(法學)這類的文獻上參考學習下,都是免費查閱的
Ⅷ 醫療糾紛違約與侵權競合原告可否分別提起兩個訴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公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呈上升趨勢。2001年1—10月,新都區法院受理醫療糾紛1件,2002年1—10月受理此類案件8件,較上年同期上升700%。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患者認為醫院的醫療行為損害其生命健康,造成了損失,主張醫院給予賠償而引起的。當患者到醫院就診,醫患之間就存在了醫療契約,醫院的醫療行為會因為沒有適當地履行醫療義務而構成違約,也會因為侵害了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而構成侵權。為此,在審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對醫院方損害賠償責任的追究,既可以違約而追究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也可以侵權追究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可選擇其一提起損害賠償請求。審判實踐中,鑒於違約責任不承認精神損害賠償及醫療損害主要是人身傷害,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處理適用於侵權責任較為有利於患者。當然,醫患之間存在醫療契約或其他情況時,允許當事人選擇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
一、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概念
由於現代法律均為抽象的規定,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調整社會關系,因此時常發生同一事實符合數個法律規范的要件,致使這些規范都可以適用於該事實的現象,在學說上稱之為規范競合。由於規范競合的存在,當事人的同一行為可能依不同的規范應承擔數個不同的法律責任,即責任競合。
責任競合產生於兩種情況:一是不同的法律領域內。醫療損害行為造成了對患者的損害,當事人可依行政法規范、民法規范和刑法規范,分別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二是同一法律領域內。在民事責任領域內,醫療損害造成了對患者的損害,醫療方對患者的損害賠償既可以依契約法規范也可以依侵權法規范追究醫療方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民事責任競合典型地表現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侵權責任則是加害人侵害他人法定民事權利時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某一行為,具有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雙重特徵,從而在法律上導致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同時產生,而且,由於這兩種責任的性質和功能不同,不能相互吸收或同時並存,所以行為人最終只就其所實施的一個行為承擔一個民事責任,或承擔違約責任,或承擔侵權責任。
當醫患之間存在醫療契約時,醫療損害行為既因為沒有適當地履行債務而構成債務不履行,也因為侵害了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而構成了侵權行為。因此,在民法上,當以醫療損害為理由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時,既可以以侵權為原因,也可以以債務不履行為原因,即在醫療損害賠償問題上,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二、責任競合學說的種類
(一)法條競合說。該觀點認為,違約責任請求權與侵權責任請求權的競合,實際上是兩個法律條文的競合,而不是行為的競合,為此否定請求權的競合。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雖屬兩種責任,但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侵權行為系違反權利不可侵犯的一般義務,而債務不履行則是違反基於契約而發生的特別義務。因此,法律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和關於違約責任的規定,就構成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當同一行為既有侵權責任的規定,也有違約責任的規定,也就是發生兩個法律條文的競合時,應依照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適用原則,僅適用於違約責任的規定,而不是適用於侵權責任的規定。因此,當事人只有一個請求權,即違約責任請求權,而不發生請求權的競合。該學說是承認違約責任規定,而排斥侵權責任的規定。由於該學說不能完全解決當事人的權利要求,大多數學者不持贊同觀點,需在司法界加以規范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請求權競合說。此觀點認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民法上兩個獨立的責任制度。某一個行為事實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同時發生兩個獨立的請求權,當事人可以合並或選擇其一行使,或同時起訴或擇一起訴。前一訴訟判決對後一訴訟不產生影響,但以同一給付行為內容的兩個請求權,法律不予支持。因此不得主張雙重給付,其中一個請求權獲得滿足,另一個請求權將隨之消滅。該學說是從強調對債權人的保護出發,認為一種行為符合兩種責任構成要件時,應成立兩項獨立的請求權,這對債權人十分有利,但又忽視了債務人的利益。根據自由競合說,因兩個請求權可獨立並存,且可以轉讓,該轉讓既可以是轉讓給同一個主體,也可以轉讓給不同的主體,還可以只轉讓其中的一個請求權,這樣就使有請求權的不同主體可以向不同的法院起訴,造成多個訴訟的產生。尤其是債務人要面臨多次應訴和判決,使其承擔雙重責任,這樣一來對債務人是極不公平的。該學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違背了法律目的。
(三)請求權規范競合說。此學說是德國學者拉倫茲所倡導,認為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違反的是同一個義務。為此,當同一事實既符合違約行為要件,又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時,僅發生一個請求權,而不是兩個分別獨立的請求權,雖有兩個請求權基礎,但當事人只能行使一個請求權,即一次履行,起訴或讓與。
三、責任競合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合同法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從立法上暗示了我國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並賦予當事人選擇起訴訴由的權利。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體現著當事人對競合的責任應作出選擇,然而因這兩種責任在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賠償范圍、訴訟時效、責任形式以及對第三人的責任訴訟管轄等諸方面均不相同,為此責任的選擇異常重要。責任的選擇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嚴重影響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是關繫到設置責任競合制度目的能否實現的大問題。筆者認為,在醫療賠償糾紛中,在責任選擇上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充分尊重受害人自由選擇的原則。法律沒有明文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說明法律允許患者能針對個案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害人不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當然,允許患者選擇請求權,並非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任意選擇,這種選擇必須規范於法律的規定。
(二)司法確認一次選擇的原則。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當患者基於某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在其中任何一個請求權未能實現時(敗訴的可能),多數人認為當事人仍可基於另一請求權提起訴訟。筆者不同意此觀點。有諸多不妥之處:一是造成同一案件重復審理,人為地擴大了訴訟成本,損害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法院就查清的事實先後作出不同的評斷。法院作出的結果,不僅失去了法律嚴重性,損害了法院的聲譽,也易產生案件重復處理不合法之嫌,並容易使對方當事人產生司法不公的心理;三是不利於增強起訴方的訴訟責任心。因該種觀點實質上給了當事人兩次訴訟機會,使當事人產生訴訟成敗無所謂思想,極易助長當事人訴訟責任心不強而胡亂選擇,這無益於當事人恰當地認真選擇請求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從某種意義上,還說明該種觀點極易使法律規定責任競合制度實際上落空。基於此,筆者認為,從法律上肯定當事人選擇權確認一次制度,不管當事人對某被侵害的權利所實施的任何一種請求權滿意與否,另一請求權歸於消滅。
(三)選擇權的相對性原則。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中,有一類特殊的醫療賠償案件,當事人選擇有利於己的方式提起訴訟,在責任競合時,並不是一律只能選擇一種請求權作為訴由而提起訴訟。誠然,各國法律均排斥了「請求權競合說」中關於受害人可以實現二次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一項請求權。但筆者看來,在醫學美容損害賠償案件中,責任競合選擇相對於某一行為造成多個權利損害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選擇二個請求而提起訴訟。醫學美容整形術,患者與醫療方簽定合同書,發生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後,這樣按合同追究醫療方的違約的責任更有利於受害人。如果當事人只能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的話,那麼精神損害就得不到賠償,這樣就達不到充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目的,顯然違背了競合選擇的宗旨。如果在一個起訴中允許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則能充分實現物質和精神補償。為此,此類糾紛中,某一行為導致受害方人身、財產權益損害的,患者可以根據損害的權利種類多少,在提起訴訟時,分類選擇適用不同的責任,來實施權利的救濟。
四、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責任競合
在醫療損害賠償問題上,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即當以醫療損害理由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時,既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也可提起違約之訴。在具體的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是選擇侵權之訴處理還是選擇違約之訴處理,我國司法界均有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按侵權之訴處理。此觀點認為,醫療衛生事業屬於社會福利事業,醫務人員的職責職權建立在法律或有關規章的基礎上,而不是當事人約定的結果,醫務人員的責任也不得約定免除,所以醫療單位與患者之間並不存在合同關系,醫務人員過失造成患者的損害,應視為侵權行為,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二是主張按違約之訴處理。此觀點認為,患者到醫院掛號求治,醫院接診,表示同意為其提供醫療服務,醫患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達成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如果醫院沒有提供與醫療科技水平相應的醫療服務,造成對患者的損害,當屬違約行為,應負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並且有些醫療服務的性質決定了當事人的約定為醫療服務的前提和服務的主要內容,如醫學整容的部位和要求主要取決於約定。筆者贊同按侵權之訴處理(除醫學整容賠償糾紛外)其
理由是:
(一)醫患之間糾紛視為合同糾紛,但合同成立的前提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協商一致。但從我國現行醫療體制看,醫療單位仍難以擺脫福利性質,醫患雙方間的權利義務並不對等。如果一味地把醫患糾紛視為合同糾紛,則可能產生如患者無力支付醫療費醫方停診而違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宗旨或醫方占優勢而隨意在合同中制定免責事由等消極後果。為此,當前醫療損害賠償訴訟應按侵權訴訟處理為妥,在當事人舉證責任上實行以過錯推定舉證責任倒置為主的原則。
(二)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性質應確定為侵權責任。其理由如下:一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將醫療事故界定為,所謂「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由此可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非常強調「過失」在構成醫療事故責任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而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侵權行為法中最基本的歸責原則;二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關於醫療事故賠償項目的規定中,明確承認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歷來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都不承認違約責任中可以包含精神損害賠償,但是都承認侵權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而醫療損害主要是人身傷害,難以享受到違約責任中對財產損失認可可得利益的優點。綜上所述,醫療損害賠償應以侵權責任處理較為優於患者的利害。當然,應根據合同法第122條關於競合的規定,允許當事人選擇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