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發布時間:2021-02-09 01:36:11

Ⅰ 如何理解關於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陽光易貸網貸專家表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回律若干問題答的規定》第十五條:原告以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依據基礎法律關系提出抗辯或者反訴,並提供證據證明債權糾紛非民間借貸行為引起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查明的案件事實,按照基礎法律關系審理。
當事人通過調解、和解或者清算達成的債權債務協議,不適用前款規定。

Ⅱ 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是否出台

沒有這個司法解釋。《公司法》2005年修改了,所以2003年准備出台的司法解釋就沒有意義了。
公司法修改後頒布了其他的司法解釋。

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二、三

Ⅲ 尋山東高院上周下發的《山東省高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山東省高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這種文件沒有法律效力,但是在內部還是很管用的。內容基本都是對法律的重復。查這個干嗎??不好查啊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全文在哪裡可以找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全迴文,包括(二)、答(三)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9/14/c_12551250_5.htm

Ⅳ 最高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
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
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法發〔2009〕4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九年七月七日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
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當前,因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所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在司法領域已經出現明顯反映,民商事案件尤其是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呈大幅增長的態勢;同時出現了諸多由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所引發的新的審判實務問題。人民法院圍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堅持「立足審判、胸懷大局、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指導方針,牢固樹立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理念,認真研究並及時解決這些民商事審判實務中與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密切相關的普遍性問題、重點問題,有效化解矛盾和糾紛,不僅是民商事審判部門應對金融危機工作的重要任務,而且對於維護誠信的市場交易秩序,保障公平法治的投資環境,公平解決糾紛、提振市場信心等具有重要意義。現就人民法院在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中的若干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慎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合理調整雙方利益關系
1、當前市場主體之間的產品交易、資金流轉因原料價格劇烈波動、市場需求關系的變化、流動資金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大量糾紛,對於部分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適用情勢變更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請求,人民法院應當依據公平原則和情勢變更原則嚴格審查。
2、人民法院在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時,應當充分注意到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並非完全是一個令所有市場主體猝不及防的突變過程,而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在演變過程中,市場主體應當對於市場風險存在一定程度的預見和判斷。人民法院應當依法把握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嚴格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無法預見」的主張,對於涉及石油、焦炭、有色金屬等市場屬性活潑、長期以來價格波動較大的大宗商品標的物以及股票、期貨等風險投資型金融產品標的物的合同,更要慎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3、人民法院要合理區分情勢變更與商業風險。商業風險屬於從事商業活動的固有風險,諸如尚未達到異常變動程度的供求關系變化、價格漲跌等。情勢變更是當事人在締約時無法預見的非市場系統固有的風險。人民法院在判斷某種重大客觀變化是否屬於情勢變更時,應當注意衡量風險類型是否屬於社會一般觀念上的事先無法預見、風險程度是否遠遠超出正常人的合理預期、風險是否可以防範和控制、交易性質是否屬於通常的「高風險高收益」范圍等因素,並結合市場的具體情況,在個案中識別情勢變更和商業風險。
4、在調整尺度的價值取向把握上,人民法院仍應遵循側重於保護守約方的原則。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並非簡單地豁免債務人的義務而使債權人承受不利後果,而是要充分注意利益均衡,公平合理地調整雙方利益關系。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要積極引導當事人重新協商,改訂合同;重新協商不成的,爭取調解解決。為防止情勢變更原則被濫用而影響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人民法院決定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作出判決的,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通知》(法〔2009〕165號)的要求,嚴格履行適用情勢變更的相關審核程序。
二、依法合理調整違約金數額,公平解決違約責任問題
5、現階段由於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民商事合同履行過程中違約現象比較突出。對於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所約定的過分高於違約造成損失的違約金或者極具懲罰性的違約金條款,人民法院應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等關於調整過高違約金的規定內容和精神,合理調整違約金數額,公平解決違約責任問題。
6、在當前企業經營狀況普遍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對於違約金數額過分高於違約造成損失的,應當根據合同法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原則,堅持以補償性為主、以懲罰性為輔的違約金性質,合理調整裁量幅度,切實防止以意思自治為由而完全放任當事人約定過高的違約金。
7、人民法院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調整過高違約金時,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以違約造成的損失為基準,綜合衡量合同履行程度、當事人的過錯、預期利益、當事人締約地位強弱、是否適用格式合同或條款等多項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綜合權衡,避免簡單地採用固定比例等「一刀切」的做法,防止機械司法而可能造成的實質不公平。
8、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妥當解決違約金糾紛,違約方以合同不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或者不構成違約進行免責抗辯而未提出違約金調整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就當事人是否需要主張違約金過高問題進行釋明。人民法院要正確確定舉證責任,違約方對於違約金約定過高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非違約方主張違約金約定合理的,亦應提供相應的證據。合同解除後,當事人主張違約金條款繼續有效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八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三、區分可得利益損失類型,妥善認定可得利益損失
9、在當前市場主體違約情形比較突出的情況下,違約行為通常導致可得利益損失。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損失主要分為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買賣合同違約中,因出賣人違約而造成買受人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生產利潤損失。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中,因一方違約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經營利潤損失。先後系列買賣合同中,因原合同出賣方違約而造成其後的轉售合同出售方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轉售利潤損失。
10、人民法院在計算和認定可得利益損失時,應當綜合運用可預見規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以及過失相抵規則等,從非違約方主張的可得利益賠償總額中扣除違約方不可預見的損失、非違約方不當擴大的損失、非違約方因違約獲得的利益、非違約方亦有過失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欺詐經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以及因違約導致人身傷亡、精神損害等情形的,不宜適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規則。
11、人民法院認定可得利益損失時應當合理分配舉證責任。違約方一般應當承擔非違約方沒有採取合理減損措施而導致損失擴大、非違約方因違約而獲得利益以及非違約方亦有過失的舉證責任;非違約方應當承擔其遭受的可得利益損失總額、必要的交易成本的舉證責任。對於可以預見的損失,既可以由非違約方舉證,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裁量。
四、正確把握法律構成要件,穩妥認定表見代理行為
12、當前在國家重大項目和承包租賃行業等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影響比較明顯的行業領域,由於合同當事人採用轉包、分包、轉租方式,出現了大量以單位部門、項目經理乃至個人名義簽訂或實際履行合同的情形,並因合同主體和效力認定問題引發表見代理糾紛案件。對此,人民法院應當正確適用合同法第四十九條關於表見代理制度的規定,嚴格認定表見代理行為。
13、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表見代理制度不僅要求代理人的無權代理行為在客觀上形成具有代理權的表象,而且要求相對人在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合同相對人主張構成表見代理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不僅應當舉證證明代理行為存在諸如合同書、公章、印鑒等有權代理的客觀表象形式要素,而且應當證明其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
14、人民法院在判斷合同相對人主觀上是否屬於善意且無過失時,應當結合合同締結與履行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綜合判斷合同相對人是否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此外還要考慮合同的締結時間、以誰的名義簽字、是否蓋有相關印章及印章真偽、標的物的交付方式與地點、購買的材料、租賃的器材、所借款項的用途、建築單位是否知道項目經理的行為、是否參與合同履行等各種因素,作出綜合分析判斷。
五、正確適用強制性規定,穩妥認定民商事合同效力
15、正確理解、識別和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中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關繫到民商事合同的效力維護以及市場交易的安全和穩定。人民法院應當注意根據《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之規定,注意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其效力。
16、人民法院應當綜合法律法規的意旨,權衡相互沖突的權益,諸如權益的種類、交易安全以及其所規制的對象等,綜合認定強制性規定的類型。如果強制性規范規制的是合同行為本身即只要該合同行為發生即絕對地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如果強制性規定規制的是當事人的「市場准入」資格而非某種類型的合同行為,或者規制的是某種合同的履行行為而非某類合同行為,人民法院對於此類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慎重把握,必要時應當徵求相關立法部門的意見或者請示上級人民法院。
六、合理適用不安抗辯權規則,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17、在當前情勢下,為敦促誠信的合同一方當事人及時保全證據、有效保護權利人的正當合法權益,對於一方當事人已經履行全部交付義務,雖然約定的價款期限尚未到期,但其訴請付款方支付未到期價款的,如果有確切證據證明付款方明確表示不履行給付價款義務,或者付款方被吊銷營業執照、被注銷、被有關部門撤銷、處於歇業狀態,或者付款方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付款方喪失商業信譽,以及付款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給付價款義務的其他情形的,除非付款方已經提供適當的擔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第六十九條、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六十七條等規定精神,判令付款期限已到期或者加速到期。

Ⅵ 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2006年12月26日省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8次會議討論通過)

為統一全省法院的審判尺度和標准,正確審理公司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我省審判實際,制訂本意見。

一、設立公司行為產生糾紛的處理

1、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和訴訟主體資格。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糾紛,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以發起人或成立後的公司為訴訟當事人。

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的,人民法院不得因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而認定民事行為無效。

2、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由該發起人承擔責任。但公司成立後對上述合同進行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的,合同相對人在知道該事實後有權選擇公司或該發起人主張權利,但一經選定不得變更。

3、發起人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等設立中公司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公司在成立後應當承繼合同的權利義務,合同相對人向發起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未能成立的,合同相對人要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或其他發起人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冒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簽訂合同,向公司轉嫁債務,公司或其他發起人請求不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合同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4、發起人之間在設立公司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按照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處理,未訂立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的,按照公司章程處理。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公司成立後,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與公司章程規定不一致的,以公司章程規定為准。但發起人之間有特殊約定的除外。

5、公司依法成立後,發起人僅以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撤銷、解除為由主張公司設立無效、申請解散公司或要求收回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本意見所稱發起人是指公司設立階段從事公司設立活動並對公司設立承擔法定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的全體股東視為公司設立階段的發起人。

二、股東出資糾紛的處理

7、股東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作價出資。

8、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作為出資。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9、股東以其享有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資,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依法補辦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繳納土地出讓金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股東履行了出資義務。

10、股東以房屋、土地使用權、船舶、車輛、知識產權等財產作價出資,未依有關法律規定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應認定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但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補辦有關權屬轉讓手續的除外。

上述財產補辦了權屬轉讓手續,且在此之前財產已經交付公司實際使用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實際交付的時間為履行出資義務的時間。

股東以上述財產作價出資,拒不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公司可請求人民法院判令股東限期辦理權屬轉讓手續或判令股東承擔同等價值的給付。

11、本意見所稱瑕疵出資包括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股東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在公司成立前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款全部或部分抽回,或者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構成虛假出資;股東在公司成立後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全部或部分抽回的,構成抽逃出資,但根據出資款的來源、抽逃的時間等足以證明股東有虛假出資意圖的視為虛假出資。

公司違反《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分配利潤,或者製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的,違法分配的利潤視為抽逃出資。

12、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股東瑕疵出資,並舉出對瑕疵出資行為產生合理懷疑的初步證據或有關線索的,應由該股東對不存在瑕疵出資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出資或補充出資後,未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的,由該股東對出資或補充出資是否到位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或補充出資時未經評估作價的,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財產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並申請評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但該股東有充分證據證明財產實際價額與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相符的除外。

13、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有權要求其補繳出資,並賠償損失。

公司怠於行使上述權利的,公司其他股東可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之規定提起訴訟。

14、公司設立時,發起人虛假出資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補繳責任。該責任不因其他發起人轉讓股權而免除。

股東抽逃出資的,幫助抽逃出資的股東、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虛假出資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三款規定的責任人承擔責任後,可向瑕疵出資的發起人或股東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連帶責任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

15、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該股東在應對公司承擔責任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前款所稱「不能清償」是指對公司的存款、現金、有價證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房屋、土地使用權等可以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完畢後,債務仍未得到清償的狀態。

16、本意見第十三條、十四條、十五條規定的責任人已經承擔了與其責任范圍相符的公司債務的,其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不再承擔責任。

17、瑕疵出資股東可以補充出資。但在公司債權人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中,股東向公司補充出資的,不產生對抗該債權人的法律效力。

18、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享有到期債權的,該股東或公司可以依據《合同法》第九十九條、一百條之規定以該債權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但下列情形除外:

(1)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的;

(2)公司債權人已經提起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的。

19、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形成利潤分配決議且利潤分配符合法定條件的,對於瑕疵出資股東依法所應分取的利潤,該股東或公司可主張以其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

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未形成利潤分配決議或決議不分配利潤的,瑕疵出資股東僅以公司有可分配利潤為由主張已經補繳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分期繳納出資的,出資期限屆滿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向該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公司進入破產或清算程序的,股東未到期的出資義務視為到期。

21、公司未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之規定通知債權人,或者未按照債權人的要求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的擔保即減少注冊資本的,公司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在各自收回出資的范圍內對減資前的公司債務連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2、股東虛假出資導致公司的實收資本低於《公司法》規定的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股東應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公司設立時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23、公司追究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的,不受《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訴訟時效的限制。

公司債權人要求股東在瑕疵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訴訟時效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之日起算。公司債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的,訴訟時效自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次日起算。

Ⅶ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2006年12月26日省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8次會議討論通過)

為統一全省法院的審判尺度和標准,正確審理公司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我省審判實際,制訂本意見。

一、設立公司行為產生糾紛的處理

1、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和訴訟主體資格。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糾紛,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以發起人或成立後的公司為訴訟當事人。

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的,人民法院不得因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而認定民事行為無效。

2、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由該發起人承擔責任。但公司成立後對上述合同進行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的,合同相對人在知道該事實後有權選擇公司或該發起人主張權利,但一經選定不得變更。

3、發起人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等設立中公司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公司在成立後應當承繼合同的權利義務,合同相對人向發起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未能成立的,合同相對人要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或其他發起人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冒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簽訂合同,向公司轉嫁債務,公司或其他發起人請求不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合同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4、發起人之間在設立公司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按照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處理,未訂立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的,按照公司章程處理。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公司成立後,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與公司章程規定不一致的,以公司章程規定為准。但發起人之間有特殊約定的除外。

5、公司依法成立後,發起人僅以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撤銷、解除為由主張公司設立無效、申請解散公司或要求收回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本意見所稱發起人是指公司設立階段從事公司設立活動並對公司設立承擔法定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的全體股東視為公司設立階段的發起人。

二、股東出資糾紛的處理

7、股東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作價出資。

8、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作為出資。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9、股東以其享有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資,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依法補辦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繳納土地出讓金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股東履行了出資義務。

10、股東以房屋、土地使用權、船舶、車輛、知識產權等財產作價出資,未依有關法律規定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應認定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但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補辦有關權屬轉讓手續的除外。

上述財產補辦了權屬轉讓手續,且在此之前財產已經交付公司實際使用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實際交付的時間為履行出資義務的時間。

股東以上述財產作價出資,拒不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公司可請求人民法院判令股東限期辦理權屬轉讓手續或判令股東承擔同等價值的給付。

11、本意見所稱瑕疵出資包括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股東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在公司成立前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款全部或部分抽回,或者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構成虛假出資;股東在公司成立後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全部或部分抽回的,構成抽逃出資,但根據出資款的來源、抽逃的時間等足以證明股東有虛假出資意圖的視為虛假出資。

公司違反《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分配利潤,或者製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的,違法分配的利潤視為抽逃出資。

12、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股東瑕疵出資,並舉出對瑕疵出資行為產生合理懷疑的初步證據或有關線索的,應由該股東對不存在瑕疵出資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出資或補充出資後,未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的,由該股東對出資或補充出資是否到位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或補充出資時未經評估作價的,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財產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並申請評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但該股東有充分證據證明財產實際價額與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相符的除外。

13、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有權要求其補繳出資,並賠償損失。

公司怠於行使上述權利的,公司其他股東可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之規定提起訴訟。

14、公司設立時,發起人虛假出資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補繳責任。該責任不因其他發起人轉讓股權而免除。

股東抽逃出資的,幫助抽逃出資的股東、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虛假出資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三款規定的責任人承擔責任後,可向瑕疵出資的發起人或股東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連帶責任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

15、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該股東在應對公司承擔責任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前款所稱「不能清償」是指對公司的存款、現金、有價證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房屋、土地使用權等可以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完畢後,債務仍未得到清償的狀態。

16、本意見第十三條、十四條、十五條規定的責任人已經承擔了與其責任范圍相符的公司債務的,其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不再承擔責任。

17、瑕疵出資股東可以補充出資。但在公司債權人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中,股東向公司補充出資的,不產生對抗該債權人的法律效力。

18、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享有到期債權的,該股東或公司可以依據《合同法》第九十九條、一百條之規定以該債權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但下列情形除外:

(1)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的;

(2)公司債權人已經提起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的。

19、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形成利潤分配決議且利潤分配符合法定條件的,對於瑕疵出資股東依法所應分取的利潤,該股東或公司可主張以其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

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未形成利潤分配決議或決議不分配利潤的,瑕疵出資股東僅以公司有可分配利潤為由主張已經補繳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分期繳納出資的,出資期限屆滿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向該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公司進入破產或清算程序的,股東未到期的出資義務視為到期。

21、公司未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之規定通知債權人,或者未按照債權人的要求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的擔保即減少注冊資本的,公司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在各自收回出資的范圍內對減資前的公司債務連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2、股東虛假出資導致公司的實收資本低於《公司法》規定的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股東應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公司設立時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23、公司追究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的,不受《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訴訟時效的限制。

公司債權人要求股東在瑕疵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訴訟時效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之日起算。公司債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的,訴訟時效自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次日起算。
請採納。

Ⅷ 西安市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參考意見

理解正確,這是法律對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的限制性規定,從而保護做為弱勢群回體的勞動者。包括答用人單位能夠用直接送達、郵寄方式、留置方式送達而採取公告送達方式送達的,法律都要予以限制,這是對勞動者的保護性規定。

Ⅸ 《關於審理房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失效了嗎

您好,
是沒有失效的,不過裡面的部分內容被新頒布的規定所替代,因為我國是新法優於舊法的。

Ⅹ 急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2006年12月26日省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8次會議討論通過)
為統一全省法院的審判尺度和標准,正確審理公司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我省審判實際,制訂本意見。
一、設立公司行為產生糾紛的處理
1、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和訴訟主體資格。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糾紛,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以發起人或成立後的公司為訴訟當事人。
設立公司過程中,發起人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的,人民法院不得因設立中的公司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而認定民事行為無效。
2、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由該發起人承擔責任。但公司成立後對上述合同進行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的,合同相對人在知道該事實後有權選擇公司或該發起人主張權利,但一經選定不得變更。
3、發起人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以「公司」或「公司籌備組」等設立中公司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的,公司在成立後應當承繼合同的權利義務,合同相對人向發起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未能成立的,合同相對人要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或其他發起人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冒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簽訂合同,向公司轉嫁債務,公司或其他發起人請求不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合同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4、發起人之間在設立公司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按照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處理,未訂立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的,按照公司章程處理。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公司成立後,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與公司章程規定不一致的,以公司章程規定為准。但發起人之間有特殊約定的除外。
5、公司依法成立後,發起人僅以發起人協議或投資協議被確認無效、撤銷、解除為由主張公司設立無效、申請解散公司或要求收回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本意見所稱發起人是指公司設立階段從事公司設立活動並對公司設立承擔法定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的全體股東視為公司設立階段的發起人。
二、股東出資糾紛的處理
7、股東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作價出資。
8、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作為出資。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9、股東以其享有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資,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依法補辦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繳納土地出讓金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股東履行了出資義務。
10、股東以房屋、土地使用權、船舶、車輛、知識產權等財產作價出資,未依有關法律規定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應認定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但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補辦有關權屬轉讓手續的除外。
上述財產補辦了權屬轉讓手續,且在此之前財產已經交付公司實際使用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實際交付的時間為履行出資義務的時間。
股東以上述財產作價出資,拒不辦理權屬轉讓手續的,公司可請求人民法院判令股東限期辦理權屬轉讓手續或判令股東承擔同等價值的給付。
11、本意見所稱瑕疵出資包括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股東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在公司成立前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款全部或部分抽回,或者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構成虛假出資;股東在公司成立後非法將其繳納的出資全部或部分抽回的,構成抽逃出資,但根據出資款的來源、抽逃的時間等足以證明股東有虛假出資意圖的視為虛假出資。
公司違反《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分配利潤,或者製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的,違法分配的利潤視為抽逃出資。
12、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股東瑕疵出資,並舉出對瑕疵出資行為產生合理懷疑的初步證據或有關線索的,應由該股東對不存在瑕疵出資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出資或補充出資後,未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的,由該股東對出資或補充出資是否到位承擔舉證責任。
股東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或補充出資時未經評估作價的,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主張財產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並申請評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但該股東有充分證據證明財產實際價額與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相符的除外。
13、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有權要求其補繳出資,並賠償損失。
公司怠於行使上述權利的,公司其他股東可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之規定提起訴訟。
14、公司設立時,發起人虛假出資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補繳責任。該責任不因其他發起人轉讓股權而免除。
股東抽逃出資的,幫助抽逃出資的股東、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虛假出資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經理、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三款規定的責任人承擔責任後,可向瑕疵出資的發起人或股東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連帶責任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
15、股東瑕疵出資的,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該股東在應對公司承擔責任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前款所稱「不能清償」是指對公司的存款、現金、有價證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房屋、土地使用權等可以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完畢後,債務仍未得到清償的狀態。
16、本意見第十三條、十四條、十五條規定的責任人已經承擔了與其責任范圍相符的公司債務的,其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不再承擔責任。
17、瑕疵出資股東可以補充出資。但在公司債權人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中,股東向公司補充出資的,不產生對抗該債權人的法律效力。
18、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享有到期債權的,該股東或公司可以依據《合同法》第九十九條、一百條之規定以該債權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但下列情形除外:
(1)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的;
(2)公司債權人已經提起要求瑕疵出資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訴訟的。
19、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形成利潤分配決議且利潤分配符合法定條件的,對於瑕疵出資股東依法所應分取的利潤,該股東或公司可主張以其抵銷相應的瑕疵出資。
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未形成利潤分配決議或決議不分配利潤的,瑕疵出資股東僅以公司有可分配利潤為由主張已經補繳出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分期繳納出資的,出資期限屆滿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向該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公司進入破產或清算程序的,股東未到期的出資義務視為到期。
21、公司未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之規定通知債權人,或者未按照債權人的要求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的擔保即減少注冊資本的,公司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在各自收回出資的范圍內對減資前的公司債務連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2、股東虛假出資導致公司的實收資本低於《公司法》規定的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股東應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公司設立時的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23、公司追究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的,不受《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訴訟時效的限制。
公司債權人要求股東在瑕疵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訴訟時效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之日起算。公司債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瑕疵出資的,訴訟時效自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次日起算。

閱讀全文

與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