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療糾紛中患方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醫療糾紛中患方的權利:
1、生命權
即一個人在心跳、呼吸、腦電波暫停情況下的再生存權.患者的再生存權使醫生在患者心跳、呼吸暫停的情況下,也不能放棄對患者的搶救,應盡一切可能救治。
2、身體權
患者對自身正常或非正常的肢體、器宮、組織擁有支配權,醫務人員不經患者同意、家屬簽字不能隨意進行處理,否則將觸犯法律。
3、健康權
健康權是指患者不僅擁有生理健康權,還享有心理的康權;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目的就是請求醫生為其解除身心疾病的痛苦,而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身心是每一醫務工作者的責任。
4、平等的基本醫療權
公民在患有疾病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醫療衛生事業。這是我國現行憲法第45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公民權利,也即患者醫療權的法律基礎。
5、知情權
(1)患者對自己的病況有知情權,有權利從醫生處獲知有關自己的病情、醫生的診斷、病情的發展、醫生為患者制訂的治療計劃以及預後情形,包括治療中的常見問題及其他可行的治療方法。
(2)患者有權知道處方葯物的名稱,以及該葯物在通常情況下的治療作用及有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和正確的用法、用量。
(3)患者有權獲知有關自己病情及治療方面的病歷資料。
(4)患者有權知道規定的醫療護理服務項目、葯品的收費標准
(5)患者有權利知道醫院制定的與患者有關的各項規定,以及自身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醫院應向患者提供此方面的書面介紹,以便患者遵守院方的有關規定和依法保護自身權益。
(6)患者有權利核對其醫療費用發票,也有權利要求醫院對發票予以適當的說明。
6、決定權
(1)患者有權自主選擇到任何一家合法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
(2)患者在任何醫療處置和、或治療前,醫生應告知其有關的詳情:包括目的、危險性、其他可選擇的方法等,以幫助患者作出決定。
(3)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如果覺得需要徵求其他醫生的意見,患者有權向醫生提出會診的要求,或自己向其他醫生或醫療機構咨詢。
(4)患者對於手術中切除的器官、組織,遺體的使用有決定權。
(5)患者有權選擇是否參加醫學研究計劃。醫院方面必須事先取得患者的書面同意,才會請患者參加醫院所進行的醫學研究計劃。院方也必須事先向患者解釋清楚研究計劃各方面的詳情。
7、保護隱私權
患者對醫生所說的心理,生理及其它隱私有權要求保密,醫護人員未經患者同意,不得隨意公開患者隱私。
8、患者的求償權
在醫療過程中發生差錯、事故時,患者和家屬有提出一次性經濟補償的權利。
醫療糾紛中患方的義務:
1、注意收集一些證據資料。目前醫療損害的司法處理程序實行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實行舉證倒置,但患方仍應舉證證明損害事實存在和損害後果與醫療行為間存在因果關系,應證明患者的身份、收入和財產狀況,有的還要證明患者扶養的人的有關情況,所以收集證據對患方仍是十分重要的。
2、足額支付醫療費以完成患方在醫療服務合同中的義務,避免承擔民事合同的法上責任。
3、及時簽字同意屍檢以保證屍檢順利進行,避免因不簽字同意屍檢導致拒絕或拖延屍檢,影響對死因判定而承擔責任。
4、及時把屍體移放醫療機構的太平間並及時處理屍體。屍體存放太平間不得超過2周。因處理屍體問題,患方還應注意不要自己觸犯侮辱屍體罪。
5、不能幹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屍檢工作,不得威脅、利誘、辱罵、毆打專家鑒定組成員和屍檢工作人員。
6、接到醫學會有關提交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所需材料時,要在lO日內提交自己保管的門診病歷材料、書面陳述意見書或者答辯書等。
7、接受和配合醫學會的調查取證,注意避免因自己的不配合導致影響鑒定而承擔責任。
8、注意遵守法律。要按法律程序主張權利,以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合法權益,避免出現那種本來自己是受害人,因用過激行為維權,結果不但合法權益未得保護,反而變成侵權人甚至違法犯罪的悲劇。
(1)患方必知八件醫療事故糾紛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判斷標准
醫療過錯,屬於過錯的一種。對過錯的判斷,在學理上有新舊過失理論之區分。所謂舊過失理論,乃是將過失與故意相提並論,認為過失與故意同屬應加責罰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意。故意為積極的惡意,過失為消極的惡意。
若行為與結果間有相當因果關系,而行為人對於結果的發生,有預見的可能,並應預見而未預見或者說應注意而未注意的,即應負過失責任。新過失理論,則認為過失不僅指應加責罰的心理狀態,還應就行為的客觀狀態是否適當加以斟酌判斷。
即除行為與結果之因果關系及預見可能性之外,尚須就行為在客觀上有無過錯,加以審認。具體醫療過錯而言,判斷醫方有無過錯,應就醫方是否已盡客觀上的注意義務為標准,亦即應就是否採取避免結果發生的適當措施而判斷。
基於新過失理論的合理性,該理論得到了廣泛的確認。這就要求在討論醫療過錯的認定時,首先要對醫療行為所存在的特殊判斷標准予以准確認識。
㈡ 發生醫療事故事件爭議時,患方提出封存病歷資料時如何處理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應當封存哪些病歷資料
在發生醫療事故後,患者和醫生往往就醫版生是否對醫療事故的發權生存在過錯,或者過錯的大小等問題認識不同,甚至產生嚴重分歧。這時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病歷資料,將成為解決雙方分歧的重要依據。為此,需要對病歷中的一些重要資料進行封存。那到底應該封存哪些資料呢?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參考法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六條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㈢ 醫療事故糾紛 【急】
說實話,就這件事起訴到法院,法院不會支持你的訴訟請求的。因為你親戚沒有積極配合治療,還有醫院也可以抗辯已經盡力了,沒有什麼過錯,畢竟不是什麼病醫院都能保證沒有風險地治療完整。只能感到遺憾吧。
㈣ 談談醫療糾紛中醫療機構方和患方最基本的舉證責任!謝謝啦要快考試呢
療侵權糾紛,即因醫療行為過失致人損害而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屬於特殊領域民事侵權糾紛。
在民事訴訟中對舉證責任的分配,通常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提出權利請求和事實主張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四條第二款(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一般稱之為「舉證責任例置」,最高院民一庭負責人將此解釋「舉證責任轉移」①。其實質是過錯責任推定原則,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有過錯,只有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但醫療侵權中的過錯責任推定又不同於一般民事侵權中的過錯責任推定,前者存在兩個推定,即因果關系推定和過錯推定,而後者僅是過錯推定。
一、醫療侵權的主要證據類型
(一)主要證據類型:
1、物證。醫療糾紛案件中的物證主要是指醫療工作中的治療用具,比如注射針頭、針管、輸液管、輸血袋、治療使用的葯品、醫療器械等。這些物證是醫療糾紛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證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穩定性。在患者及其家屬同醫療單位對醫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後果產生糾紛時,要對醫療現場實物進行收集、保留和查封,不得對這些實物再使用或毀壞。對於一些易發生腐壞的物質如血液製品,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妥善保管。《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7條規定:「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
2、病歷,是書證。病案是指病人在門診、急診、留觀室及住院期間全部醫療資料的總稱,是關於病人和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第一手重要的原始記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醫療單位診療措施是否正確,認證醫療過失的重要證據。在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時,醫療機構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病案材料應當包括下列內容:A、住院患者的病程記錄、死亡病例講座記錄、疑難病例計論記錄、會診意見、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B、住院患者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曩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C、搶救急危患者,在規定時間內補記的病歷資料原件;D、封存保留的輸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葯物等實物,或者依法具有檢驗資料的檢驗機構對這些物品、實物作出檢驗報告;E、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關的其他材料。
3、屍檢報告。屬於鑒定結論的一種。屍檢對判明死因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是對於那此死因不明、因疑難疾病致死而發生的醫療糾紛就必須進行屍體解剖,屍檢給醫學技術鑒定和司法裁決提供直接的證據,達到了最終明確診斷、分清是非的目的。由於屍體的組織細胞會發生自溶和腐敗,因此屍檢必須在法定的時限內、由具備法定資格的人員實施才能得到可靠的、科學的結論,以充分發揮屍檢察院結果在解決醫療糾紛案件中的證據作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件》第18條規定:「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屍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承擔屍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屍檢的義務」。
4、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在2000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就醫療糾紛案件的賠償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規定了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只能作為法院審查、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應作為醫療單位承擔賠償的認據,應當經過法庭質證。
5、可直接引用的證據。第9條(二)自然規律及定理;(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具體在醫療過錯侵權訴訟中,符合下列情況的醫學文獻應可作為定案的證據使用:A、國家葯典資料及衛生行政部門、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的《診療常規》或《診療規范》等技術規范,應可作為判定醫療行為是否存在技術過錯的證據使用。B、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所確立的醫療衛生制度,可作為評定醫療行為是否有責任過錯(或違章過錯)的證據使用。C、醫學教材,主要是國家衛生部規劃(統編)的本科教材,且其中記載的方法、觀點是醫學界公認的,而非少數人或個別人的見解,也應作為評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錯的證據使用。D、我國其他權威的醫學文獻,如《實用內科學》、《實用外科學》、《實用婦產科學》等所記載的觀點和方法,如訴爭雙方無異議,也應作為判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錯的證據使用。除上述醫學文獻的其它資料,如果當事人不能證明該資料記載的觀點、方法為醫學界所公認,一般不應作為證據使用。E、另外,民事訴訟的視聽資料、證人證言和勘驗筆錄這三種證據形式,根據案情的需要也可在醫療糾紛案件訴訟中使用。
二、醫療侵權糾紛中患者一方的舉證責任
在醫療侵權賠償訴訟中,患者應當對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負有初步的舉證責任。即原告應當首先證明其與醫療機構間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接受過被告醫療機構的診斷、治療,並因此受到損害。具體要求是:
1、患者起訴時的案由確定
原告(患者)必須向法院出具在被告(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治療的證明,如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診斷證明書、出院證明等等,以證明原、被之間存在著醫療服務合同關系。
2、原告(患者)應當向法院遞交自己(或家屬)在接受被告(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過程中受到損害事實證據,如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死亡證明屍檢報告等,並提交相應的單據及計算依據。
3、如果原告(患者)認為被告(醫療機構),既構成醫療服務合同違約,又構成醫療民事侵權,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合同違約責任與侵權民事責任發生競合時,權利人必須選擇其一,即要麼告醫療服務合同違約,要麼告醫療民事侵權,而不能同時向法院主張權利。
三、醫療侵權糾紛中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
根據證據規則的規定,醫療侵權責任屬於過錯責任,醫療侵權糾紛實行舉證責任例置,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的關鍵事實即因果關系和過錯部分進行舉證。但證據規則所解決的只是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性規定,而對醫療機構舉證的具體內容及含義則沒有解決,尤其是對於因果關系和過錯如何界定,在理論和實務仍存在爭議。
1、關於因果關系一
王澤鑒先生認為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兩方面,即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前者是指行為與權利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後者是指權利受侵害與侵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③。由於損失數額屬於原告的舉證責任范疇,因此,最高法院證據規則關於醫療侵權舉證中的因果關系屬於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學說有兩個,直接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其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強調行為與結果的直接聯系,後者則看中行為與結果聯系的適當性,其公式是:無此行為,不必然有此損害,但有此行為,通常會有此損害,為符合相當性;無此行為,必然無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也不會有此損害,為不符合相當性。實務中,《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對「醫療事故」的概念表述上,已不再堅持《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直接」造成後果的表述,而是涵蓋了適當條件導致人身傷害事故的為有因果關系。
醫療侵權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在實體上是屬於民事侵權法的調整范疇,因此,醫療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也應遵循侵權行為法因果關系的一般理論,即與相當因果關系論相一致。
2、關於過錯
過錯在本質上是對加害行為的社會評價,是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具備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過錯按不同意志狀態,可分為故意和過失。醫療侵權行為主要指在醫療過程中醫療行為存在過失,即存在違反高度注意義務(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情形而導致的侵權發生。
3、對因果關系和醫療過失的認定,因涉及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法院一般要通過鑒定結論才能認定。這就意味著,醫療機構在應訴中,不但要提交相關病歷資料和醫學資料等證據,還要在舉證責任期限內,主動向法院提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申請。
四、醫療侵權糾紛中法院對醫患雙方舉證的審查與判斷
1、目前在實務界,患者起訴醫療機構時,常常不能確定案由,筆者就遇到一個案子:患者在起訴時既要求醫療機構(被告)退還醫療費,又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而法院的傳票又註明案由是醫療事故。因此,本案中存在三個案由,即醫療服務合同違約,醫療侵權賠償、醫療事故侵權賠償。而案由定性直接關繫到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如果是合同違約,根本就不存在舉證責任倒置問題。因此法官在方案審查時就應告知原告明確案由,否則應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直接裁定駁回起訴。
2、對鑒定結論的審查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存在患者、醫療機構和法官對鑒定結果依賴性過強問題。患者往往以醫療事故鑒定的肯定性結論來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而醫療機構則根據醫療事故鑒定的否定性結論來反駁患者的訴訟請求。而法官在醫療機構沒有在舉證責任期限內申請醫療事故鑒定,直接判決醫療機構舉證不充分,承擔舉證不能責任。這恰恰反映了實務上對醫療事故鑒定報告的誤解。
根據證規則,鑒定結論在民事訴訟中僅僅屬於證據而已,不具有最終的決斷效力。作為證據,其是否被採納,完全取決於法官的認定。因此單純以醫療事故鑒定報告作為主張權利或推卸責任的依據,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是危險的。最高人民法院李國光副院長在2000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就醫療糾紛賠償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規定了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只能作為法院審查、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應作為醫療單位承擔賠償的依據,應當經過法庭質證④。因此人民法院在審查醫療事故鑒定報告時,應當把著眼點放在證據規則規定的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上,看該報告能否確定因果關系和過錯,而不是看該報告的結論是否構成 醫療事故。
3、專家證人出庭質證
證據規則第61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1-2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員進行詢問。這就意味著專家證人出庭直接辯論或挑戰鑒定結論,醫學會的鑒定結論並不必然就是法庭採納的證據。但司法實踐中,醫學會的鑒定結論對外是個集體性的結論,參與鑒定的專家不簽名,也不參加法庭的質證。因此,法院應盡快完善鑒定機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由申請出庭的專家證人對鑒定人詢問,對鑒定意見和結論提出具有抗辯力的質疑,這有助於法庭對鑒定意見和結論理性判斷,確保鑒定公正。
4、關於醫療機構擅自塗改、修改病歷的問題
在醫療侵權糾紛法院訴訟中,占相當大比例的患方均會對醫療機構病歷修改提出質疑。病歷作為民事訴訟中醫療過程的載體,主要由醫務人員完成並且由其控制和掌握。筆者認為,病歷的修改是允許的,但應嚴格依據《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和各地方有關病歷書寫規范的要求。對於涉嫌案件關鍵敏感性問的擅自塗改、修改、換頁等,人民法院應認定醫療機構改變了病歷本身作為記錄病人病情變化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使案件事實無法認定,直接判醫療機構舉證不能。
綜上所述,證據作為民事訴訟的脊樑,在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尤為重要,因此,醫療侵權的雙方當事人應積極充分舉證,方可在訴訟中佔主動地位。
㈤ 醫療事故糾紛處理辦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抄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㈥ 醫療事故處理程序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1、和解所謂復和解是沒有制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㈦ 醫患糾紛有哪些形式,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如何維護權益
醫患糾紛中常見的主要是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醫療過錯這三種形式,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構成醫療事故肯定有過錯,只要有過錯就很可能會有糾紛。三者的關系是糾紛的范圍最大,可以包括過錯,過錯的范圍又可以涵蓋全部的事故,醫患糾紛僅是患者認為有過錯的可能,但是否存在醫療事故、差錯,是否確有醫療過錯,則有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和人民法院確定。
二、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如何維護權益
對於患者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詳細的建議如下:
按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出現了醫療損害的行為,作為患者和醫院都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這就是協商調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訴訟。
1、協商調解就是醫患雙方對可能已經發生的損害事實進行商議,並在有關中間機構的主持下根據損害事實和有關的規定對賠償金額和其他事宜達成一致。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主要是在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相關的專家對醫療損害的事實作出鑒定,明確具體責任並對賠償等作出結論。
3、訴訟就是針對發生的醫療損害情況,由患者到人民法院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主張由醫療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由於醫療損害賠償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醫學、法學的很多專業,調解協商簡便易行,但往往賠償金額偏低。作為患者來說,一輩子可能就遇見這一件事,根本談不上什麼經驗,而對方卻是身經百戰、經驗多多,幾個回合下來,作為患者滿心歡喜地簽了協議書,後來卻發現賠償額度太小,想去再提起訴訟,但現行的司法解釋又規定這種調解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院基本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患者在簽訂協議之前最好找專業人士咨詢一下。
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雖然專業性較強,但如果醫療糾紛經醫療技術鑒定認為不是醫療事故,作為患者要提起訴訟,醫院就一定會把鑒定結論作為證據出示,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所以說在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也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