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未成年人侵權的賠償法律規定

未成年人侵權的賠償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2021-02-08 21:32:35

『壹』 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其他( )

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的,應當專依法賠償或者承屬擔其他( 民事責任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將承擔如下法律後果:
一、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三、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四、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五、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以罰款。
六、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的圖書、報刊、音像製品等出版物的,依法從重處罰。
七、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未成年人被打,住院最新賠償法律法規

法律未規定人身傷害的賠償金額,但規定了賠償標准,應當賠償醫療費內、護理費、交通容費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具體要由雙方根據實際損傷情況及當地的經濟狀況等綜合確定。

相關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具體賠償標准細則建議查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叄』 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一、 民事責任
個人隱私是指公民不願向他人公開的有關個人信息,如身體狀況,包括是否患有某種疾病,以及個人私生活的情況,包括私人活動等屬於個人生活領域的事情。每個公民都享有個人的隱私權,作為未成年人同樣也享有這樣的權利。如果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受到侵犯,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如要求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請求侵權損害賠償等。在侵權損害賠償中,除了物質賠償外,依法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也是很重要的。
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損害,要求侵權人進行金錢賠償的一種法律制度。精神損害賠償的條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在下列幾種情況下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一,自然人因人格權利(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權)遭受非法侵害時,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第二,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有權以侵權為由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如宣揚他人婚戀生活、私自開拆他人信件了解他人的秘密等,都屬於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
第三,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的,監護人有權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四,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的,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1)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形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形式侵害死者隱私;
(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形式損害遺體、遺骨。
第五,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損毀,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據此,婦女受到性騷擾,或者因遭受家庭暴力而導致離婚的,可以依據《解釋》的第一種情況,即人格權利受到侵害,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當事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方式有:致人精神損害,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可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同時判令侵權人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賠償應起到三個作用:一是對受害人的撫慰,二是對加害人的制裁,三是對社會的一般的警示。只有符合這三點要求,這樣的賠償數額就是合適的,而不在於究竟是多是少。法院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一般根據以下因素;
(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3)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4)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5)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6)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2006年7月17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宣判了全國首例艾滋孤兒隱私侵權案。2005年12月2日,某報社在報紙頭版及第16、17版中,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多幅艾滋孤兒的臉部特寫照片,以及小莉與弟弟及父親的合影照片,並標明了她的真實姓名及其父母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等情況。原告認為,這家報社未經允許將自己的隱私公之於眾,侵犯了隱私權和肖像權,遂於2006年3月6日將這家報社告上法庭。朝陽區法院經審理後判決被告在自己報紙第一版顯著位置進行公開道歉,並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兩萬元。
本案當中,報社公開報道未成年人愛滋病孤兒身份的行為,侵犯了小莉的隱私權,對於小莉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危害,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外,2006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未經本人及其監護人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病史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具體身份的信息。此案的宣判,對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誤解、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子女的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推而廣之,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允許公開未成年人隱私,損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成長的,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 行政責任
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要由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行政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根據這一條第六項的規定,對於偷窺、偷拍、竊聽、散布未成年人隱私的,要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處罰;情節較重的,給予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處罰。
三、 刑事責任
對於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未成年人的信件,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關於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252條規定:「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253條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肆』 未成年人侵權後監護人的責任承擔

按相關抄法律規定,未成年人侵襲權後,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二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伍』 未成年人侵權案件如何處理

案例:甲系未成年人,其與同為未成年人的乙玩耍時,造成乙的左眼球結膜撕裂。甲的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甲將乙的父母作為被告訴至人民法院,請求判令乙的父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乙的父母以自己不是適格的被告為由,請求判令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未成年人侵權案件,應由誰作為被告,在審判實踐和理論中存在著以下不同意見: 其一,未成年人雖然不具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但具有民事訴訟權利能力,侵權行為是由未成年人實施的,被告也應該是未年成人,其父母應該作為他的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其二,誰承擔責任就由誰作為被告。由於未成年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因未成年人侵權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一般是由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來承擔的。如果在訴訟中將未成年人列為被告,判決未成年人承擔責任,而最後卻執行其監護人的財產獨角獸司法考網,這在理論中上是行不通的。因此,應把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直接作為被告,而不把未成年人作為被告。其三,將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列為共同被告。 筆者贊同第三種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將實施加害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列為法定代理人不妥。從代理法律關繫上講,代理人代理行為的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在未成年人侵權案件中,最終判令實施加害行為的未成年人的 法定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其內在邏輯明顯荒謬。獨角獸司法考網 其二,僅將實施加害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列為被告不妥。 有觀點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實施侵權行為的人依據轉承責任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時就應由承擔賠償責任的沒有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直接作為被告參加訴訟。比如說僱工在執行僱主交付的工作任務時造成他人損害的,就應由僱主承擔責任。轉承責任是義務主體對責任主體具有管理職能而對責任主體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後果承擔的賠償責任。轉承責任是一種特殊責任,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徵:1、從主體上看,義務主體與責任主體不是同一人;2、從法律關繫上看,在產生轉承責任的法律關系中,義務主體對責任主體具有管理職能,例如監護、僱用法律關系;3、從法律後果上看,義務主體為責任主體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在未成年人侵權後為其承擔賠償責任,也屬於這種情形,故應由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① 那麼,未成年人責任主體在轉承責任訴訟中處於什麼法律地位?不作為被告,其作為證人還是第三人?如果作為證人,其所作證言難以讓雙方當事人信服,難以讓法官採信;如果作為第三人,其相應的無民事訴訟能力,其父母已經作為被告參加訴訟,只有在其父母不能行使監護權的時候,方可由其他順序的監護人代為訴訟或委託他人代為訴訟,故不能解決其無相應民事訴訟能力的問題。一言概之:僅將未成年人的父母列為被告,不能處理好其訴訟地位問題。 其三,被監護人侵權責任的構成,包括第一階段要素,即被監護人侵權的事實行為、損害結果、行為與結果因果關系,和第二階段要素,即監護人對被監護人實施侵權的事實行為監護不力(以推定方式確定),將被監護人和監護人列為共同被告符合該責任本質。

『陸』 關於未成年人侵權責任的承擔

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1.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2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第38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39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40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法律分析
2.1 第32條是一般規定,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責任的承擔的基本原則是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這樣就可以確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本身不承擔侵權責任。
2.2 第38條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定,對於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採取的是推定過錯責任,即推定學校有過錯,這樣就使舉證責任轉到了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上,舉證責任倒置,因為一般情況下是過錯責任原則。
2.3 第39條是對限制行為能力人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定,這裡面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要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承擔責任,必須證明其有過錯,舉證責任在受害人或者要求學校承擔連帶責任的監護人。
2.4 第40條是對於受外來人員侵害的規定,與上面兩個案子無關,只是也是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所以也放上去,你隨便看看。
3.案例分析和結論
3.1 第一個題目:很明顯主要承擔責任的是某乙的監護人,同時幼兒園老師外出打電話,未盡到職責,有過失,因此要適當承擔責任。因此四個答案都是不對的。
3.2 第二個題目:應該說都是不對的,答案應該是某甲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某甲自己有財產的,由其財產承擔,並不表示就是甲承擔侵權責任),學校有過錯的,應適當承擔賠償責任。不過從這個案子來看,這是摔傷的,而且非上課時間,因此很難證明學校有過錯的,因此結果很有可能是某甲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原則上說,四個答案都不正確。
要注意的是,兩道題是不可以得出一般的結論的,但是其法律依據可以得出結論就是侵權責任適用的歸責原則問題上: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侵權責任的承擔,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歸責原則是過錯推定原則;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責任的承擔,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歸責原則的不同反映的是立法態度的不同,體現在實踐中就是舉證責任的不同。
你題目中得出的結論是上述歸責原則的一種簡單表述,但是不規范,因此是不正確的。
可以改變一下: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侵權行為,學校等教育機構應承擔適當的侵權責任,但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侵權行為,學校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適當承擔侵權責任。

『柒』 未成年侵權父母賠償 是共責任 連帶責任 補充責任

家中老人因犯法無力賠償的,子女在法律上無連帶賠償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回的規定,家中的老人作為完全民事答行為能力的人,應該獨立地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因其違法而給對方造成損失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時,應該由其自行負責賠償,子女沒有賠償的法律義務,也沒有連帶賠償責任。
但是,如果該老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則應由其監護人(一般為子女)來承擔賠償責任。

『捌』 未成年人侵權的被告如何確定

有三種:

1、以未年人為被告人

2、以監護人為被告

3、以未年人與監護人為共同被告

『玖』 人身侵權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是什麼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第十六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二條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拾』 未成年人有著作權嗎被侵權可以要求賠償嗎

除了成年人,未成年人所作的畫、寫的文章其實也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經常會被誤以為未成年人沒有著作權,從而其作品被濫用、盜用,殊不知這已經侵犯了著作權,損害了他獲得報酬的權利。
1、未成年人享有著作權。
著作權屬於作者,即創作作品的人,並且,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公民的權利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著作權是我國公民的一項權利,未成年人依法享有這項權利。
因此,只要未成年人的作品滿足以下條件,便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權:
(1)具有獨創性
未成年人創作的作品必須是其創作的智力成果,而不是抄襲剽竊他人的。只要是自己創作的,是表現自己思想觀念和感情的智力成果,就可以認定具有獨創性。
(2)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成果
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包括文字作品、繪畫、戲劇、音樂等,是一個十分廣闊的領域,可以容納所有的智力成果,但不包括體力勞動的成果。
(3)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
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是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觀念的成果,而不是這些思想感情、觀念的載體。但是,作品又必須附著於一定的載體,以一定的形的載體固定、記錄下來,並且這種形體可以被大量復制。
(4)作品不違反法律
依法被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即便具有上列三特徵,也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2、若是未成年人的著作權受到侵害,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處理。
(1)與侵權人協商。
(2)調解:當事人可以委託第三者調解著作權糾紛
(3)仲裁:當事人可以根據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訴訟: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也沒有在著作權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閱讀全文

與未成年人侵權的賠償法律規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