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網路侵權論文調查報告

網路侵權論文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1-01-29 01:52:53

Ⅰ 2012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1法學調查報告初稿 2調查報告終稿 3論文開題報告表 4論文初稿寫作提綱 5論文初稿

內容提要: 網路侵權只是一種發生在特殊場所的侵權形式,並非一種新的侵權類型,其在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整體上並不存在特別之處。倘若把網路侵權作為一種類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則形式不斷變幻的網路侵權將嚴重威脅到侵權法的穩定,在對尚處於發展階段的互聯網路侵權運行規律認識並不清楚的情況下,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侵權責任法》不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的類型看待,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引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工作進入研究者視野以來,在關於《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討之中,有關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始終是焦點之一。對此,學者們意見尖銳對立:有學者極力主張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別侵權類型,分專章予以規定,有學者則堅決反對。[1]盡管《侵權責任法》已於2009年12月26日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關網路侵權類型化問題的論爭並不會因此而結束,隨著網路侵權的日趨常態化,此一問題的爭論必將持續下去。

筆者注意到,盡管學者們言之鑿鑿,卻並無一篇有分量的著述對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進行專門的分析,學者們多站在自己的視角內自說自話,立場的確定和觀點的形成多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這註定了難以形成有說服力的意見,不利於共識的形成。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以網路侵權的特點為基礎,考察網路侵權到底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產生了何種沖擊,應對這種沖擊的辦法是什麼:是將其作為特殊類型的侵權責任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抑或是通過特別法與司法解釋的方式進行規制較為合適?

一、網路侵權的特徵及類型化標準的提出

網路侵權,即網路用戶、網路內容提供商、網路服務提供商通過網路從事侵害他人民事權利和利益的行為。嚴格而言,網路侵權的表述並不準確:網路是物而不是人,物本身並不能實施加害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自然不能成為侵權的主體。因此,網路侵權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性的表述,「它不是指侵害某種特定權利(利益)的具體侵權行為,也不屬於在構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種特殊性的特殊侵權行為,而是指一種發生於互聯網空間的侵權行為,可以簡稱為『網上侵權'。」[2]基於網路侵權的媒介性質,有學者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媒介侵權。[3]

關於網路侵權的特點,學者們的表述略有差異。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人民大學版《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侵權行為篇》總結為三個,即場所的特殊性、侵害對象的非物質性、網路傳播范圍的不確定性。[4]張新寶教授認為有六個特徵,[5]其他學者的觀點也各有不同。筆者認為,網路侵權責任主要具有如下七個方面的特點:

1.侵權場所具有特殊性。網路侵權是通過計算機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完成,這使得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如果不通過計算機,僅憑人的感觀是無法感知的」,[6]不僅受害人難以覺察侵權行為的存在,侵權人在網上也很容易掩飾自己的身份。

2.責任承擔主體具有多元性。在網路環境下發生的侵權,一般網路用戶就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侵權責任;雇員或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的人侵權時,由僱主或監護人承擔准侵權行為責任;網路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沒有盡到注意義務時,也可能對他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這種責任以過錯為基礎,屬於所謂的中間責任;計算機病毒感染他人計算機造成資料庫、計算機程序或者硬體損害,製造、傳播計算機病毒者應當對此承擔自己責任。

3.被侵害的客體多具有非物質性特點,雖然有時也涉及電子貨幣這種實際可計算的損失,但多數情況下屬於非物質性的損失,涉及到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比如,對人格權的侵害一般限於對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精神性人格權的侵害,而不會涉及對物質性人格權如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的侵害,通常也不會涉及對人身自由權的侵害。

4.網路侵權行為的復雜性。首先,網路傳播具有互動性特徵,使得損害後果難於確定:既難於判斷傳播的范圍,亦難以確定訪問(或者接觸)侵權信息的人數。尤其是在網路侵犯著作權案件中,認定加害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時十分困難。其次,網路侵權具有多樣性,包括博客撰文、論壇發帖、語音聊天、侵權作品下載、電子郵件、黑客侵犯、病毒侵犯等多樣形式。

5.被害人收集證據和證明加害行為的存在具有明顯困難。在互聯世界中,網頁總是處於不斷更新之中,BBS和聊天室的內容更是不斷滾動翻新,這給被害人收集和確定證據帶來很大困難,即使通過截屏等技術手段進行取證,行為人只要不予承認也很難具有證據效力。[7]即使原告出示具有侵權信息的某家網站的網頁備份,被告也可能主張網頁是仿製的而否認其侵權責任。

6.遠程訪問的便捷與鏈接的無限性,使得網路侵權行為的打擊范圍可以擴展到互聯世界的任何角落,極大地擴展了侵權影響的范圍和幅度。網路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和網站之間的無限鏈接,使得加害行為實施地和損害後果發生地的認定異常困難,給侵權行為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國際私法帶來挑戰。

7.損害後果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⑴侵害對象的復雜性,不僅可能侵犯民事主體在現實世界中的權利,還可能侵犯虛擬空間的權利,如網名、網路虛擬財產等;⑵損害後果難於消除。許多信息如隱私、商業秘密等,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公開則再不能恢復原狀。而且,侵權信息一旦在網路上公布,就很難消除。即使網路服務提供商對相關網頁予以刪除,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或通過網路快照之類的工具進行瀏覽。一些侵權信息在被短暫刪除後,過不多久又可能被搜索和鏈接到。

網路侵權的上述特點是否足以表明,其已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構成根本性沖擊,而到了必須進行類型化程度?

筆者認為,上述特徵只能證明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探討是有意義的,尚不足以得出須將其類型化的結論。在《侵權責任法》中應否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殊類型取決於如下方面:1.網路侵權責任與一般侵權責任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等方面有無不同?如果兩者大致是相同的,則沒有類型化之必要。只有不同之處甚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在侵權法中專章作出規定。因為傳統上,世界各國尚無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類型規定在侵權法的先例,改變傳統是需要充足理由的。「在我們沒有把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現狀。」[8] 2.即使存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的不同,也並不表明侵權法必然要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規定,是否進行類型化還要經過充分的利弊衡量:網路侵權的類型化與侵權法的民事基本法性質會否沖突?通過侵權法與通過其他法解決誰更具可行性,產生的效果更好?

下文將在對網路侵權進行分門別類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標准探討其類型化問題。

對於網路侵權可以作不同分類,如依行為主體之不同,可以分為信息上傳者侵權、信息傳播者侵權和網路服務提供商侵權;依行為侵犯之客體不同可以分為網路侵犯人格權、侵犯個人信息財產權、侵犯域名權等。筆者認為,對網路侵權大致可作如下區分:1.通過網路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權利或侮辱、誹謗他人等侵犯人格權的行為;2.通過網路侵犯商譽、侵犯商業秘密、進行不正當競爭等商事侵權行為;3.通過網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4.黑客入侵他人資料庫盜取相關信息,或通過電子郵件傳播電子病毒侵害他人資料庫、軟體乃至硬體設備等非法入侵、非法盜取、損毀財產等行為;5.侵害他人域名權的行為;6.網路經營者對他人實施的加害行為疏於採取必要措施的不作為行為。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項,法學有分: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國際法。。。。

閱讀全文

與網路侵權論文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