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土地互換糾紛
農村承包土地互換是指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作或其他需要,對承包地塊進行交換,同時交換相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民事法律行為。目前,農村土地承包戶之間互換土地的現象較為常見,而且引發糾紛者不少。在審判實踐中,此類糾紛涉及一些具體問題致使土地互換合同的效力難以認定,給案件處理帶來困難。由於農民普遍法律意識不強,對互換土地的後果缺乏預見性,因而,土地互換雙方未簽訂書面合同、土地互換未報發包方備案、土地互換期限約定不明、不屬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土地互換等情況都比較常見。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應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及其立法精神,參照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規定,結合農村善良風俗,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1、對於屬同一集體經濟組織(以下2、3同)的互換當事人,雖有口頭約定,但未簽訂書面合同而產生糾紛的處理。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現實中,承包土地互換很少簽訂書面合同,雙方當事人大多以口頭約定形式互換土地。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收回互換土地,就涉及口頭約定該如何認定的問題。對此,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雙方當事人未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其互換關系依法不成立或認定口頭約定無效。按照農村習俗,互換往往以口頭方式約定,且以相互交付互換物作為互換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互換事實已實際發生,則互換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互換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2、關於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互換未報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互換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但現實中,由於農村土地承包人法律知識相對欠缺,加之受農村習慣的影響,農村承包土地互換往往未報發包方備案。備案與批准或同意具有不同的性質,其法律意義自然不同。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4種常見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中,除轉讓須經發包方同意外,互換、轉包和出租並不要求經發包方同意,只報備案即可。由此可見,承包土地互換完全由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備案是為了便於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起著告知、登記和備查的作用。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解釋》第13條、第14條的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發包方同意的,轉讓合同無效。但採取互換等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未報發包方同意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審判實踐中,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互換未報備案為由,請求判決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不予支持。
3、關於土地互換期限約定不明而產生糾紛的處理。在農村承包土地互換糾紛中,有的土地互換未約定期限,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解除互換合同,就涉及對合同期限的認定問題。審判實踐中對此也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32條的規定處理,即當事人可以隨時要求解除合同;有的認為應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確定互換合同的期限,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內,當事人不得主張解除互換合同。要准確認定此問題,首先要正確分析土地互換的性質。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0條規定的精神,參照《土地流轉管理辦法》第17條、第35條的規定,土地互換是經營權權利主體發生變更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互換後,雙方對互換土地原享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互換,當事人還可以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也就是說,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已喪失了對原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對新換得的土地取得了經營權。土地互換有別於土地轉包、土地出租等方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後兩者並不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利主體變更的法律關系。其次,按農村習俗講,互換關系從雙方相互交付標的物時即告成立,雙方未約定期限,則視為永久性互換。對農村承包土地互換而言,其互換期限即為農村承包合同的期限。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解釋》第17條的規定,僅對承包土地轉包、出租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可參照《合同法》第232條規定處理;對土地互換未約定期限的,未作相應規定,即不能參照《合同法》第232條規定處理。據此,在審判實踐中,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土地互換,當事人一方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內主張解除互換合同的,一般不予支持。
4、關於對不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互換土地而產生糾紛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0條規定,承包方之間可以對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據此,不屬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方之間則不得以互換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如以互換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其行為當屬無效。但現實中,有不屬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方之間互換承包土地的情形,而且互換土地後,有的對所換土地重新進行治理,有的還在所換土地上從事建房、葬墳等永久性建設。此類糾紛在實踐中處理難度較大。按照法律規定,互換合同無效,雙方應互相返還土地,但返還土地必然涉及土地上的房屋、墳墓等建築設施的處理問題。建設房屋一般已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批,同時,按農村習俗,墳墓不能隨便遷移,所以,拆除房屋、遷移墳墓等將面臨很多尷尬和困難。因此,從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及減少涉訴信訪情況發生等目的出發,處理此類案件應當著重進行協調和調解,使兩個不同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涉案土地所有權進行協商處理,從而盡可能維持土地互換現狀。
㈡ 土地對換後確權
可以來的,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經自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方之間自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雙方對互換土地原享有的承包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相應互換,當事人可以要求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變更登記手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第三章流轉方式第十七條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方之間自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雙方對互換土地原享有的承包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相應互換,當事人可以要求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變更登記手續。流轉承包地的登記農戶之間如果互換、轉讓以後的承包地,若經營權沒有糾紛,應按現佔有土地的承包人進行確權登記。對存在糾紛的,先解決糾紛再進行登記轉讓承包土地,限於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對於跨村民小組的承包地互換,雙方村民小組經民主協商同意互換的,可按互換後的承包關系登記。雙方或一方村民小組不同意互換的,仍按互換前的承包關系登記。對以轉包、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的土地按原承包轉出農戶登記,不得給受轉讓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其流轉關系繼續履行原土地流轉合同約定。自行開墾耕、自留地、園地本次暫不進行確權登記。
㈢ 土地互換耕種協議期間有糾紛沒有上報,我現在拿到了確權證,乙方說土地有爭議,確權證是無效的對嗎
確權證是否無效,要由相關的行政機關來進行確認,不是你們雙方當事人自行決定的。
㈣ 土地確權後,互換了還能要回來嗎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版換、轉讓或者權其他方式流轉。在農村,很多農民為了方便耕種,就會自願協商將各自承包經營的部分土地進行互換。
土地互換,未簽訂書面合同,口頭協議是否有效?
問:甲、乙雙方為同村村民,18年前,雙方口頭約定互換耕地2畝,現甲方原承包耕地徵收,甲方反悔,想要回土地。
答:同一村村民達成換地協議後雖未簽訂書面合同,但雙方換地已有18年,期間雙方並未提出異議。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互換方式流轉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這規定屬於管理性規范,其立法目的是鼓勵、引導雙方訂立書面合同以防範糾紛,不是互換合同生效的要件,因此不能認定非書面互換合同無效。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實踐中,一般認為,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互換事實已實際發生,則互換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互換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㈤ 農村互換土地糾紛!互換兩塊土地確權時全部成一方了。另一方什麼辦
確權的時候沒有讓群眾去地里指認嗎
㈥ 土地確權對護換有糾紛的怎麼確
對土地互換有爭議的,待爭議解決後再確權登記頒證。
以互換方版式流轉的承包地權,流轉雙方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由當事人向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按照合同約定,對土地流出戶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注銷登記,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定給土地流入農戶,並予以確權登記頒證。
沒有書面協議的,由雙方就土地流轉意向達成一致,補簽土地流轉合同後,由當事人向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按照合同約定,對土地流出戶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注銷登記,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定給土地流入農戶,並予以確權登記頒證。
㈦ 土地互換糾紛
請問我該如何解決此糾紛?如何才能拿到屬於我的土地款?這種打官司要多少錢?專
----------------------------------------------------------------------
一、如何解決,無非是三屬種方式,第一雙方協商,第二第三方仲裁,第三起訴
二、如何拿到土地款,就是前面的那三種方法
我看協商和調解的路都是行不通的了
你可以考慮起訴了
在本案中,你和鄰居互換土地,有字據,並辦理了土地證,且鄉里的調解書也認定此協議有效,土地歸你所有。這樣的都是可以作為起訴的證據的。
我看你直接向法院起訴吧,起訴他履行協議,確認土地歸屬,鎮政府不給你土地款,可能是因為你們兩家的糾紛,不過等判決書下來時,肯定會交付給你的。
這種官司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訴訟費用為50至100元。
具體的可以找律師再詳細的咨詢下。
㈧ 土地確權後,以前互換的土地怎麼辦
確權中,只能按照互換之後的現狀登記入冊並頒證,就是說,當初未進入承包合同的土地作為你家使用的土地被確權認可,而對方使用的土地應確權為對方使用。
土地流轉還須注意把握以下四點。
一是尊重農民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地位。土地流轉及以何種方式流轉,必須尊重農民的意願,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礙或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二是要在確權到戶的前提下引導流轉,流轉期限由流轉雙方依法協商,流轉期滿後,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仍歸屬於土地流出方。
三是推動流轉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流轉補償的標准和形式,應有流轉雙方共同協商決定。我市有的地方制定了土地流轉最低指導價,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
四是正確理解土地流轉與產業發展的關系,防止「為流轉而流轉,為集中而集中「行為,杜絕政府在流轉中的不當干預和強迫流轉的現象。
農村承包土地怎樣依法互換
互換當事人口頭約定,有效
【案情】
2002年5月,村民王鐵生與鄰居李大保商定,為了各自耕種方便,將王鐵生位於村南頭的1.3畝土地與村北頭李大保1.4畝承包地進行互換耕種。2009年,因修建高速公路需要徵用村北頭該塊部分土地,應支付該塊土地承包人徵用補償金30000元。李大保得知後以該塊土地承包權原為其所有,其與王鐵生互換土地為口頭約定無效為由,要求換回該塊承包地並取得土地徵用補償金。二人爭執不下遂起訴到法院。
【說法】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現實中,承包土地互換很少簽訂書面合同,按照農村習俗,互換往往以口頭方式約定,且以相互交付互換物作為互換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互換事實已實際發生,則互換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互換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法律之所以規定土地經營權流轉應當簽訂書面合同,其立法本意在於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避免或減少口頭約定易發生爭議的弊端。
土地互換未向發包方備案,有效
【案情】
2010年3月,村民劉道興與韓恩國約定,將兩家面積大約相
等的承包地進行互換耕種。2011年9月,該村村委會以兩家私自互換土地未經村委會同意無效為由,要求二人重新換回原來各自承包地。
【說法】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四種常見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中,除轉讓須經發包方同意外,互換、轉包和出租並不要求經發包方同意,只報備案即可。由此可見,承包土地互換完全由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備案是為了便於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起著告知、登記和備查的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解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發包方同意的,轉讓合同無效。但採取互換等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未報發包方同意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承包期內主張解除互換合同,一般不予支持
【案情】
2008年6月,村民黃炳義與陳懷玉約定,將各自離對方較近的兩塊面積相等的承包地進行互換耕種。2012年4月,因黃炳義現耕種的承包地地下經探測富含鐵礦,外地一家礦業公司欲進駐開采,可獲土地補償款27000元。陳懷玉要求解除與黃炳義的互換合同,黃炳義反駁稱兩塊土地都是國家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開始後重新發包的,承包期30年,互換後其有權繼續耕種。雙方爭執不下,遂起訴到法院。
【說法】
在農村承包土地互換糾紛中,有的土地互換未約定期限,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解除互換合同,就涉及對合同期限的認定問
題。土地互換是經營權權利主體發生變更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互換後,雙方對互換土地原享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互換,當事人可以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換言之,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已喪失了對原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對新換得的土地取得了經營權。土地互換有別於土地轉包、土地出租等方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後兩者並不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利主體變更的法律關系。其次,按農村習俗講,互換關系從雙方相互交付標的物時即告成立,雙方未約定期限,則視為永久性互換。對農村承包土地互換而言,其互換期限即為農村承包合同的期限。據此,在司法實踐中,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土地互換,當事人一方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內主張解除互換合同的,一般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