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合同糾紛的救濟途徑

合同糾紛的救濟途徑

發布時間:2021-01-28 06:46:32

1. 著作權糾紛的法律救濟途徑有哪些

一、調解
調解,是指發生糾紛時,在調解組織的主持下當事人達成和解協內議的糾紛解決容方式。調解組織可以是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也可以是其他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著作權侵權糾紛和合同糾紛都可以通過調解解決。調解協議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不能予以強制執行。達成協議後,一方反悔,不同意按調解協議執行的,調解協議即失去效力,當事人可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
二、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依照一定的仲裁程序對當事人的糾紛進行裁決的糾紛解決方式。著作權的仲裁由著作權仲裁機構進行,主要適用於對著作權合同糾紛的解決,而且在著作權合同中必須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如果沒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不能進行仲裁。著作權仲裁機關所作出的仲裁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三、訴訟
著作權的訴訟,是指通過向人民法院起訴,利用訴訟程序解決著作權糾紛的一種方式。

2. 行政合同發生糾紛後通過什麼途徑救濟

可以通過行政訴復訟或者行政制復議解決。

所謂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人民法院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

3. 以合夥人入股資金非法要求解除合同的糾紛

以合夥人入股資金非法要求解除合同的糾紛,應按民事糾紛來處理,當事人雙方應該先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請第三人調解,調解無效的,可以申請仲裁或者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一,民事糾紛的定義及調整范圍:
1,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
2,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
3,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二,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
1,自力救濟:
(1)自力救濟,包括自決與和解;它是指糾紛主題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糾紛,以達到維護自己的權益。
(2)自決是指糾紛主題一方憑借自己的力量使對方服從;和解是指雙方互相妥協和讓步。(3)兩者共同點是,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來解決爭議,無需第三方的參與,也不受任何規范的制約。
2,社會救濟:
(1)社會救濟,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他是只依靠社會力量處理民事糾紛的一種機制;
(2)調解是由第三者(調解機構或調解人)出面對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停說和,用一定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勸導沖突雙方,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解決糾紛的協議;
(3)調解協議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具有合同意義上的效力;
(4)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選定的仲裁機構對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
(5)仲裁不同於調解,仲裁裁決對雙方當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6)仲裁與調解一樣,也是以雙方當事人的自願為前提條件的,只有糾紛的雙方達成仲裁協議,一致同意將糾紛交付裁決,仲裁才能夠開始。
3,公力救濟:
(1)公力救濟是指訴訟;
(2)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以審理、判決、執行等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3)民事訴訟動態地表現為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靜態地則表現為在訴訟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

4. 快遞 協議結算問題

一,快遞協議的結算問題,如果發生爭議的,可以參照《合同法》來解決,還可以適用《民法》中的民事糾紛來解決:
1,協議中有約定的,以協議約定為准;
2,協議中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協議雙方可以協商解決;
3,協商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時,可以向當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以上都無效或者效果不理想的,可以起訴到當地人民法院解決。
二,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
1,自力救濟:
(1)自力救濟,包括自決與和解;它是指糾紛主題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糾紛,以達到維護自己的權益。
(2)自決是指糾紛主題一方憑借自己的力量使對方服從;和解是指雙方互相妥協和讓步。(3)兩者共同點是,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來解決爭議,無需第三方的參與,也不受任何規范的制約。
2,社會救濟:
(1)社會救濟,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他是只依靠社會力量處理民事糾紛的一種機制;
(2)調解是由第三者(調解機構或調解人)出面對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停說和,用一定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勸導沖突雙方,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解決糾紛的協議;
(3)調解協議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具有合同意義上的效力;
(4)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選定的仲裁機構對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
(5)仲裁不同於調解,仲裁裁決對雙方當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6)仲裁與調解一樣,也是以雙方當事人的自願為前提條件的,只有糾紛的雙方達成仲裁協議,一致同意將糾紛交付裁決,仲裁才能夠開始。
3,公力救濟:
(1)公力救濟是指訴訟;
(2)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以審理、判決、執行等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3)民事訴訟動態地表現為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靜態地則表現為在訴訟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

5. 我司應採取何種救濟方式,能否再以還款協議糾紛為由另行起訴。

可以。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是法院依職權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有權確定。但是對於民事內權利,容其權利主體有在不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自主處分的權利。對本案來說,貴司與債務人達成新的還款協議,即是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放棄了判決書中設定的還款期限利益),這並不構成對法院權威的違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從而在貴司和債務人之間產生了新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對於這個「新法律關系」是不存在經過訴訟程序已決、不能「二理」的問題的。

6. 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請對各種解決方式的利弊進行分析。

律師解答: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一般可以分為:自力救濟和社會救濟兩種
1.自力救濟
自力救濟的典型方式是和解,下文,主要通過對和解的闡釋來介紹自力救濟。
「和解」,往往被稱為「交涉」,是指糾紛雙方以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方式和平解決糾紛。如果糾紛主體一方以其優勢強行解決糾紛的話,則是壓制而不是和解。和解,是糾紛雙方以相互說服、討價還價等方法,相互妥協,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或協議。由於和解是糾紛主體自行解決糾紛,所以因和解而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其性質相當於契約,對於糾紛雙方具有契約上的約束力。
與調解、仲裁和訴訟相比,和解的主要特性有:(1)具有最高的自治性,即和解是依照糾紛主體自身力量解決糾紛,沒有第三者協助或主持解決糾紛,和解的過程和結果均取決於當事人的意思自治。(2)非嚴格的規范性,即和解的過程和結果不受也無需規范(尤其是法律規范)的嚴格制約,即是說,既不嚴格依據程序規范進行和解,也不嚴格依據實體規范達成和解協議。有學者認為,和解在形式和程序上具有通俗性和民間性,它通常是以民間習慣的方式或者糾紛主體自行約定的方式進行,甚至可以在請客吃飯、電話交談中達成協議。 以和解來解決糾紛,往往不傷害糾紛主體之間的感情,能夠維持糾紛主體之間原有的關系。
在現代法治社會,和解尤其是仲裁和訴訟進行中的和解必須遵守合法原則,即和解的過程和內容必須不違背禁止性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其次,和解必須遵守最基本的公平與自治原則,即和解的過程和結果必須建立在糾紛主體平等和真實意志的基礎上,其間不得存在強迫、欺詐、顯失公平和重大誤解等因素。
通常情況下,和解協議並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但是,根據我國《仲裁法》第49條的規定,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則和解協議被賦予仲裁裁決的性質和效力而具有強制執行力。至於訴訟和解,在英美法中,若法院以裁決把和解協議內容記錄下來(合意判決),則與法院判決的效力相同;德國民事訴訟中,將和解內容在法院案卷上作為合同進行登記,則具有強制執行力;日本則規定法院書記官將和解記入筆錄就具有同確定判決同等效力;我國與以上國家做法不同,當事人達成訴訟和解協議的則只得通過撤訴而終結訴訟,並不能獲得強制執行力。

7. 民事合同糾紛案,所有法律程序走完了,可是確實冤案,還有救濟途徑嗎

如果確實存在問題還是可以申請再審的,再審的申請期限是在判決生效後6個月內;還可以到檢察院申請抗訴,也是一個途徑。

8. 轉質押合同糾紛的法律救濟有哪些相關內容

中國《公司法》對股權質押缺乏規定。真正確立了中國的質押擔保制度的是1995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擔保法》,其中包括關於股權質押的內容。200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物權法》再次明確股權可以質押。《擔保法》第七十五條(二)項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股份、股票」可以質押。《物權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可以轉讓的股權可以出質。另外,1997年5月28日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經其他各方投資者同意將其股權質押給債權人」予以特別確認。根據《擔保法》的規定,以依法可以轉讓的股票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證券登記機構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出質的,適用公司法股份轉讓的有關規定。質押合同自股份出質記載於股東名冊之日起生效。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以股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以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出質登記時設立;以其他股權出質的,質權自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出質登記時設立。《物權法》關於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質登記程序的規定與《擔保法》不一致。因《物權法》頒布在後,股權質押的法律實踐操作以《物權法》為准。根據《關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應經審批機關批准和登記機關變更登記。未經審批機關批準的股權變更無效。未經登記機關登記的則可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按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予以處罰。綜上可見,已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質押應在證券登記機構質押登記,未上市的內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質押應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質押登記,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質押應向審批機關審批及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

9. 買賣合同糾紛中的救濟方法有哪些

合同來根本違約的救濟措施:源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規定,合同當事人除了在另一方有根本違反合同之時可以解除合同外,在另一方顯然將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義務時,可以暫時中止合同的履行。具體可以: (一)方法。在買方先期違約時,賣方可停止發貨或對在途貨物行使停運權。 在賣方有先期違約情況時,買方可停止付款。 (二)義務。但是,雙方當事人應承擔下列義務: (一)必須將自己中止或解除合同的決定立即通知對方。 (二)當對方提供了履行合同的充分保證時,仍應履行合同義務。 違約救濟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義務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以保障合同的法律約束力,維護其合法權益為目的而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總稱。違約救濟的目的是保護受害方的權益,為了使其盡量避免或者減少違約造成的損失

閱讀全文

與合同糾紛的救濟途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