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如何處理
確定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方式如下:
一、對污染損害進行定性,即確定污染物損害是否由污染引起
當企業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者排放較多的污染物之後,附近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畜禽、水域養殖等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但農作物被污染物危害後產生的症狀,常與病蟲害、用肥過量或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農葯用量不當等所產生症狀有相似之處;畜禽類、魚類污染所致損害與流行性瘟疫也往往容易混淆,難以做出准確的判斷。這時就應在當地環保部門的主持或指導下,會同各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周密的調查和細致的監測、綜合分析,確定此次受害是否由企業排污所致。
二、對污染損害的責任進行定性,即確定污染損害的責任是否在企業
根據有關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由下列原因造成污染危害,企業不承擔污染損害賠償責任:一是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損失的,免於承擔責任;二是污染損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過失所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
如施工單位在企業進行施工時,不聽勸阻或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未經處理向水體排放、傾倒放射性固體廢物或油類、酸液、劇毒的廢液等造成的污染危害;三是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如由於附近居民在應該知道污水危害的情況下,將污水引入農田進行灌溉,或擅自使用工業廢渣,或故意將污水引入養殖水域,這類情況下造成的污染危害損失,企業不承擔污染責任,可以不進行賠償。
在碰到污染損害賠償事件時,當事企業必須拿出確鑿的證據,環保部門必須掌握必要的監測數據。如果企業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以證明其無環境污染責任,企業就應按照自己應負的責任承擔環境損害賠償。
三、對污染損害進行定量,即對污染損害賠償數額進行合理確定
污染危害一旦確定是因企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或企業應負有責任,企業必須承擔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污染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大體包括以下幾項:由於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他人的直接經濟損失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受害者為恢復生產或為減少污染損害所支付的費用;受害者為消除污染危害所實際需要的費用。
⑵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的產生、發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理論派生和發展而來。
根據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理論,一般來說,在法律上只有具備以下條件,致害人才負賠償責任:
(1)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2)致害人所致損害的行為必須是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4)行為人要有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即該損害是由於致害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如果此損害是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所造成,則致害人不負賠償責任。
當今,世界各國對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普遍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在我國,《民法通則》明確作出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24條「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中,都規定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體系。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特點及其法律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為物件損害他人負責的替代責任,與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責任,是同一種性質的侵權責任。
與國家賠償責任、法人賠償責任等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不同,環境污染是行為人排污所致。污染產生的來源是行為人所有或經營的客體,該客體排污造成環境污染,該客體的所有人或經營人就該客體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是從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有不同於傳統民法的新特點:
①環境污染損害糾紛訴訟中舉證之責由被告承擔或由受理機關委託事業機構提供;
②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
③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我們要適用特殊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什麼是法的適用?什麼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法的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子的活動。
⑶ 環境污染案件損害賠償,刑事責任怎麼界定
1.污染環復境罪有兩個量制刑幅度:(1)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2)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嚴重污染環境」「後果特別嚴重」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中有明確的界定。
2.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一般包括:(1)生態環境損害應急處置費用,包括應急監測、排查以及清除污染費用;(2)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費用,包括賠償調查、鑒定評估、修復方案制定、第三方監理、修復效果後評估等合理費用;(3)生態環境損害損失費用,包括生態環境修復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費用;(4)生態環境修復費用;(5)其他應當賠償的費用,比如代理環境公益訴訟的律師費。具體費用多少,是需要通過評估鑒定來確定的。
3.污染環境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失的,還需要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⑷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如何處理
一、對污染損害進行定性,即確定污染物損害是否由污染引起
當企業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者排放較多的污染物之後,附近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畜禽、水域養殖等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但農作物被污染物危害後產生的症狀,常與病蟲害、用肥過量或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農葯用量不當等所產生症狀有相似之處;畜禽類、魚類污染所致損害與流行性瘟疫也往往容易混淆,難以做出准確的判斷。這時就應在當地環保部門的主持或指導下,會同各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周密的調查和細致的監測、綜合分析,確定此次受害是否由企業排污所致。
二、對污染損害的責任進行定性,即確定污染損害的責任是否在企業
根據有關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由下列原因造成污染危害,企業不承擔污染損害賠償責任:一是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損失的,免於承擔責任;二是污染損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過失所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如施工單位在企業進行施工時,不聽勸阻或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未經處理向水體排放、傾倒放射性固體廢物或油類、酸液、劇毒的廢液等造成的污染危害;三是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如由於附近居民在應該知道污水危害的情況下,將污水引入農田進行灌溉,或擅自使用工業廢渣,或故意將污水引入養殖水域,這類情況下造成的污染危害損失,企業不承擔污染責任,可以不進行賠償。
在碰到污染損害賠償事件時,當事企業必須拿出確鑿的證據,環保部門必須掌握必要的監測數據。如果企業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以證明其無環境污染責任,企業就應按照自己應負的責任承擔環境損害賠償。
三、對污染損害進行定量,即對污染損害賠償數額進行合理確定
污染危害一旦確定是因企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或企業應負有責任,企業必須承擔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污染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大體包括以下幾項:由於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他人的直接經濟損失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受害者為恢復生產或為減少污染損害所支付的費用;受害者為消除污染危害所實際需要的費用。
賠償採用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常年性賠償的方式,即根據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當年或更長時間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實事求是地確定一個受損數額,在排污量不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每年向受害者支付這一確定數額;二是即損即賠的方式,即污染一次就賠償一次。這種方式比較常用,但對於排污不穩定、經常造成污染損害的企業,必須拿出很大的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進行賠償時,應在環保部門的組織下,會同有關部門、當事各方對污染受害面積、受害作物及受害畜禽、魚類的數量和受害程度,以及他們在近年的平均產量或近年平均效益進行實地勘查,在實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確定污染物損害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然後計算出應賠償的基本數額,再綜合考慮受害者為消除污染、減輕危害所需要的各項費用數額,初步確定出污染損害賠償數額,最後在環保部門的主持下,經過雙方協商達成賠償協議。
⑸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有哪些法律問題
結合環境污染損害特殊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創新的精神去研究和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適用的問題。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產生、發展、性質、特點及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然後,就如何適用環境污染的新特點審理案件及如何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追究賠償責任,作出公正判決。
一、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的產生、發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理論派生和發展而來。
根據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理論,一般來說,在法律上只有具備以下條件,致害人才負賠償責任:
(1)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2)致害人所致損害的行為必須是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4)行為人要有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即該損害是由於致害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如果此損害是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所造成,則致害人不負賠償責任。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工業高度發展,危險企業急劇增加,結果環境污染泛濫,生態平衡失調,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環境污染的嚴重現實,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的壓力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經濟的發展,而感到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中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已不足適應社會的需要,於是不得不在立法上作些有利於人民群眾的規定,加強對環境污染受害者的保護,確認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無過失責任原則,規定了由環境污染和破壞引起的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均應對他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當今,世界各國對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普遍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在我國,《民法通則》明確作出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24條「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中,都規定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體系。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特點及其法律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為物件損害他人負責的替代責任,與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責任,是同一種性質的侵權責任。
與國家賠償責任、法人賠償責任等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不同,環境污染是行為人排污所致。污染產生的來源是行為人所有或經營的客體,該客體排污造成環境污染,該客體的所有人或經營人就該客體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是從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有不同於傳統民法的新特點:
①環境污染損害糾紛訴訟中舉證之責由被告承擔或由受理機關委託事業機構提供;
②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
③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我們要適用特殊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什麼是法的適用?什麼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法的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子的活動。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作為它的基本原則。在它的活動中,首先要弄清案情,准確認定案件性質,在此基礎上嚴格按照環境法損害賠償法律規定,正確審理案件。
三、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有其自身特殊的新特點,針對室內環境污染的特殊侵權,適用其新特點審理案子。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責任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不同於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的責任條件,而有自身的新特點責任條件,我們要針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這種特殊侵權責任,以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新特點審理案件,適用不同的責任,其具體有:
(1)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必須條件。本案審理中,被告姚某裝修商一再重申其裝修行為是合法的,沒有違法,對原告的環境污染損害不承擔責任。按傳統的民法損害賠償理論,只有違法行為,才負賠償責任,不是違法行為,不負賠償責任。所謂違法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為什麼環境損害賠償不以違法行為為必要條件呢?這是因為:一方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造成的損害是在現代工業急劇發展的情況下發生並逐步被人們所認識的,對這種損害,法律不能事先明文規定;另一方面,由於環境污染和開發自然造成的危害是隱蔽性及慢性的危害,法律不可能對這種不確切的環境危害作出確切的規定。如果以行為的違法作為確定環境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那麼在當前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遭受環境污染和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損害的受害者將得不到保護。
(2)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本案被告一再重申其購買和使用的裝修材料均是通過國家檢驗合格的產品,室內環境污染是原告沒有進行必要的通風導致的,自己對此無過錯,對原告的污染損害不承擔責任。按照傳統的民法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主要條件,行為人致他人損害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負賠償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則不負責任。而行為人的過錯,並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要條件,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中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即行為者的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致他人以損害,不管有無過錯,都要負賠償責任。
四、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要件,不同於一般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構成條件,而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要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構成的特定條件,追究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1)要有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是指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噪音、惡臭、放射物質或堆放無防水、防滲措施的劇毒廢渣和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
(2)要有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事實。污染和破壞環境造成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重要條件,沒有這一條,損害賠償就不能存在。環境污染和破壞造成的損害包括財產和人身的損害。財產的損害是指因環境污染、破壞造成財產的減少或消失(包括因加害行為而失去的本來應該獲得的利益)。人身的損害是指侵犯公民的生命、身體和健康,致人死亡或傷殘、胎兒流產。
(3)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⑹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限為幾年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本條規定的訴訟時效僅指對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環境損害的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也就是要求污染者或生態破壞者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6)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賠償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損害的特點
1、間接性
與環境污染損害的其它特點相比,間接性是其第一,其它皆由此衍生。這個特點又是其與傳統損害的本質區別,即不是直接對人身或財產的損害,而是通過環境這一介質發生的。
2、潛伏性
由這個間接性特點派生的是環境污染損害的潛伏性或叫隱蔽性,可分為環境潛伏性和身體潛伏性兩種。所謂環境潛伏性是指致害物質一般是透過環境媒介緩慢發生損害的,所謂身體潛伏性是指對人體的傷害也是在人體內逐漸積累而後爆發的。
3、長期性
環境污染突發事故導致的損害多數情況下包括兩方面:直接損害,如即時造成的財產和人身傷害及緊急撲救所花費用和其遺留的致害物以及撲救物在環境中持續為害。
環境污染和其它公害都是隨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要素而循序漸進、不斷積累起來對人體健康或財產造成侵害的,這種侵害具有很長的潛伏期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及日本最近因地震所致核電站事故,因核物質的半衰期幾十乃至幾百年、上千年,其時間跨度非常長遠。
4、復雜性
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環境中,首先有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交融,再者有各種物質、運動尤其是污染物之間、污染物與其它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融,使得環境污染損害的發生呈現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現象。
5、因果關系模糊性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局外人和事後研究者會覺得事情是如此清楚明白,簡直不言而喻,但事實上,要確定賠償責任者是如此之艱難,它不僅是從事審判的法官公正、謹慎的職業要求所致,也因為讓企業承擔賠償責任雖非「與虎謀皮」亦似「與虎謀毛」,還因為許多環境污染事件與損害結果之間是一種間接的、可能的因果關系,存在一種叫做「科學不確定性」的模糊區。
6、面廣人眾
從環境污染侵害發生的空間看,污染物往往在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進行復雜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乃至核變化,通過遷移、擴散、交叉、接觸及吸收和富集等,使人們的身體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害;或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致人損害,故環境污染損害在空間上具有廣闊性,導致環境侵害受害方的范圍具有廣泛性。
⑺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 與 一般民事損害賠償 有什麼不同之處
二者區別如下:
1. 舉證責任不同:
在一般侵權損害賠償的訴訟中,原告被害人應當對要件事實(加害行為、損害結果、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加害人過錯)承擔證實的舉證責任。特殊侵權行為則反之。
一般說來,被告對其免責事由的證明,不屬於舉證責任倒置,應屬於舉證責任的一般分配。比如,《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的關於環境污染和產品責任中的免責事由的舉證、高度危險作業中受害人故意的舉證、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中的過錯舉證,均屬於被告對己有利事實所負擔的舉證責任,並非舉證責任倒置。
此外,在過錯證明上,應當區別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要件事實中的過錯與免責事由中的過錯。在過錯責任原則之下,加害人過錯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個構成要件,若法律將加害人過錯證偽的責任倒置給加害人,則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加害人可以受害人或第三人存在過錯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從而阻礙自己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
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之下,雖不以加害人過錯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但加害人可以證明受害人或第三人存在過錯來免責,在此情況中加害人對利己事實負擔舉證責任,並未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因此不構成舉證責任倒置。
2. 歸責原則不同:
也就是說只要侵權人排放了污染物,即使侵權人沒有過錯(如:達標排放),只要兩者可能存在因果關系(由侵權人舉證不存在因果關系才能免責),侵權人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特殊侵權責任,大多數是無過錯責任,亦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因此,特殊侵權責任在舉證責任分擔問題上與一般侵權責任最大的區別有兩點:一是由於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告負舉證責任的事項減少,不必再就被告有過錯負舉證責任;二是由於實際舉證責任倒置,被告的舉證責任加重,即使是仍以過錯為要件的侵權責任,被告亦耍對自己無過錯負舉證責任。某些特殊侵權訴訟中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的倒置,又進一步加重了被告的舉證責任。
3. 此外,在特殊侵權責任中,法律對免責的事由往往作出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