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大神翻譯侵權賠償合同條款
在接獲買方通知後,供應商同意立即承擔對任何索賠的答辯、訴訟或法律程序(統稱「索賠」),索賠可以是針對買方、其關聯公司(定義見下文)及/或其各自的人員及其分銷商、客戶、終端用戶或供應商,指控所有或任何部分產品,及/或其使用、耗用及/或銷售/購買全部或任何部分,涉及侵權、促進侵權、挪用或表示已獲授權使用某專利、商業秘密、商標、商號,版權及/或其他專有權利, 及/或指控基於所有或任何部分的產品的設計、商標或外觀的相似性,而引致不公平競爭 ,包括包裝、裝潢如下(統稱為「侵權」)。供應商且同意使買方、其關聯公司及其各自的人員、客戶及供應商,免於索賠和承擔損害責任,並同意承擔任何由侵權索賠所引致的任何及所有損失,包括任何理賠。於任何此類侵權索賠中,買方保留自行聘請律師來代表其權益的權利,所涉費用由買方自行承擔。若承認責任或訂立和解侵權索賠可合理地預期買方須承擔積極義務或導致買方須承擔任何持續性責任,於未經買方事先書面同意之下,供應商不得代表買方承認責任,或訂立和解侵權索賠。
~~~~~~~~~純人手翻譯,歡迎採納;非專業翻譯,僅供參考~~~~~~~~~
原文有筆誤,應作如下:
Upon receipt of notification from Buyer, Supplier agrees to promptly assume all responsibility for defense of any claim, suit or proceeding (collectively 「Claims」) that may be brought against Buyer, its Affiliates (defined below) and/or their respective Personnel and their respective distributors, customers, end users or vendors alleging that all or any part of the Proct(s) and/or the use, consumption and/or sale/purchase of all or any part of the Proct(s) infringe, contribute to the infringement or misappropriate or represent an unauthorized use of a patent, trade secret, trademark, trade name, right and/or any other proprietary right, and/or alleging that there is any unfair competition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y in design, trademark or appearance of all or any part of the Proct(s), including packaging, furnished hereunder (collectively 「Infringement」). Supplier further agrees to indemnify and hold harmless Buyer, its Affiliates and their respective Personnel, customers and vendors from and against any and all Damages resulting from any Infringement Claim, including any settlement thereof. Buy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tain counsel, at its sole cost and expense, to represent its interests in any such Infringement Claim. Supplier shall not admit liability on Buyer's behalf or enter into a settlement of an Infringement Claim that reasonably can be expected to require an affirmative obligation of or result in any ongoing liability to Buyer without first obtaining Buyer's prior written consent.
『貳』 專利侵權賠償額如何裁決專利許可費談判法律邊界在哪
專利出現侵權後,一般有三種解決途徑。但是不管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途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專利侵權的證據。只有做好了這一步的工作,後面的措施才有了主動權,否則,後面的工作無法開展。解決專利侵權時應當收集的證據包括:
1、專利權屬證據。證明原告享有專利權或者專利許可使用權。
2、侵權存在證據。證明被告已經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原告應當提交被控侵權產品及其銷售發.票、專利與被控侵權產品技術特徵對比材料等證據。
3、賠償金額證據。證明其提出的賠償金額有事實依據。原告應當提交能證明其提出的賠償數額的證據,如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的證據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的證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確定賠償數額。上述賠償數額可以包括因調查、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證據收集好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形選擇如下侵權解決方式:
1、協商與和解:專利權人和被控侵權人均可自行協商或在其他第三方的調解、斡旋下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糾紛。提出協商意向時一般可以向侵權方發送侵權警告函。這在我國專利法中並無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經常使用,而且還常取到較好的作用。侵權警告信的寫法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口氣可以強硬,也可以緩和。一般應寫明以下內容:(1)專利權人的專利號,專利的主要權項內容;(2)對方的產品或方法侵害了該專利權,希望中止或禁止對方製造、銷售和使用的行為;(3)希望對方於何時就此作出答復;(4)如果對方不作答復,專利權人可能採取的措施。
2、行政裁決或協調專利權人在侵權人侵權事實和證據充分確鑿的情況下,可向專利局等有關行政部門舉報,由其採取行政措施,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進行調查核實後作出行政處罰。在行政裁決過程中,有關專利行政部門基於有關當事人的申請,可對專利侵權的民事責任進行調解。
3、向法院起訴:專利權人在發現侵權人侵犯其專利權後,亦可徑自向侵權行為地、被告所在地等相關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經濟損失等。同時有權申請對侵權人的侵權事實和證據進行訴訟保全,申請法院強制令,禁止侵權人繼續侵權行為。為保證經濟賠償的切實執行,專利權人在起訴的同時,可向受理法院申請對侵權人的等額財產進行訴訟保全。向法院提起訴訟時,選擇起訴的法院可以有:
(1)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a.被控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b.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c.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d.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e.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2)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銷售者是製造者的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3)專利權屬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專利權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如果沒有經驗或能力,最好委託律師等專業人員代為處理,否則,也容易處於被動。因為處理專利侵權畢竟是專業性和程序性很強的。
『叄』 如何進行專利侵權的賠償訴求
對方產品確實侵權的,可以起訴對方專利侵權,要求停止侵權及賠償損失。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判斷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者相似,應當根據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綜合考慮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范圍內的全部設計特徵。但是,為了實現產品技術功能所能採用的唯一的外觀設計特徵以及產品的材料、內部結構等對整體視覺效果不產生影響的特徵,應當不予考慮。 被訴侵權設計與授權外觀設計在整體視覺效果上足以造成相關公眾混淆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設計與授權外觀設計相似。被訴侵權設計不包含授權外觀設計的設計要點的,應當認為被訴侵權設計與授權外觀設計在整體視覺效果上不會造成相關公眾混淆。 前款所稱設計要點,是指授權外觀設計相對於現有設計能夠對相關公眾產生顯著視覺影響的設計特徵。人民法院可以參考外觀設計的簡要說明認定設計要點。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五)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
『肆』 專利被侵權怎麼辦
您好,首先需要明確侵權類型
如果是間接侵權,那麼侵權表現一般以產品邏輯、運營文案的抄襲和剽竊為主。這種時候就需要確定被剽竊的邏輯有哪些,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如果是直接侵權,那麼不僅需要明確侵權類型,還需要第一時間隔斷侵權鏈條,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雖然在這之後,上級給出的處理方案可能不鼓勵甚至反對我們這么做,但一般情況下,在事件全貌明確之前,只要以維護用戶/公司的利益為出發點,採取任何措施都在情理之中。
舉措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
首先我們需要啟動法務層面上的處理程序,這是最基本同時也最不得已的舉措,可以說是我們處理侵權事件的底牌。具備完善的法務後盾,可以保證我們在其他所有措施都不奏效時迅速啟動法律追責程序。
然後是商務層面的警告,可以是一封公司間的郵件,也可以是一則關於侵權的官方聲明或警告,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可以對侵權方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懾。
最後是雙方產品運營層面的直接交涉,用「談判」一詞也未嘗不可。我們需要在談判當中明確侵權方的責任,並讓對方知悉我們的處理辦法,以及作出必要的警告。在談判當中應該留有底牌,避免對方獲知我們產品的底層架構、盈利模式等商業機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伍』 專利侵權糾紛的幾種處理方式
專利侵權糾紛涉及新產品製造方法的發明專利的,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的證明;涉及實用新型專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專利權人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九條除專利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的外,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請求,還可以對下列專利糾紛進行調解:
(一)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歸屬糾紛;
(二)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
(三)職務發明的發明人、設計人的獎勵和報酬糾紛;
(四)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對於前款第(四)項所列的糾紛,專利權人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提出。第八十條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對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和調解專利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第八十一條當事人請求處理或者調解專利糾紛的,由被請求人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管轄。兩個以上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都有管轄權的專利糾紛,當事人可以向其中一個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提出請求;當事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提出請求的,由最先受理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管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指定管轄;無共同上級人民政府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第八十二條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過程中,被請求人提出無效宣告請求並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受理的,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中止處理。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認為被請求人提出的中止理由明顯不能成立的,可以不中止處理。
『陸』 專利侵權被告方怎樣寫應訴書
一、釜底抽薪 否其專利
遇到被告專利侵權,首先應當做的一件事必然是反訴其專利無效。不論是外觀,實用新型還是發明專利,這步棋都需要走,這是作為被告最基本的也是最首選的抗辯策略與措施。專利被宣告無效,侵權自然不成立。即使仍在無效的審理過程中,同樣能起到抗衡作用。首先,如果請求宣告無效的證據、理由成分,構成對原告專利的威脅,法院通常會中止訴訟;如果專利復審委已作出無效決定,法院更會中止訴訟,而且有可能在無效過程中原、被告已經達成和解協議。專利無效,不應僅局限在專利的「三性」上,視野應放寬一些,近來有不少專利是通過違反專利法其他規定而被無效掉的,供大家借鑒和思考。
二、證據反用 反敗為勝
證據往往有兩面性,原告可以用某一證據來證明對自己有利的觀點,被告也可以用同一證據來證明對自己有利的另一觀點。用對方的證據證明自己不侵權,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獲得意想不到的反敗為勝的獨特效果。在同一個無效或專利訴訟案件中,可以直接從對方提供的證據或陳述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也可以將無效中對方的證據用到侵權訴訟中,或將侵權訴訟的證據用到專利無效中,或將同一專利的其他無效或訴訟的證據用到本案件中。證據反用通常不存在原告否定證據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問題,因為證據是原告提供的,只要就證據的關聯性發表意見即可。本人常用證據反用將多個專利侵權訴訟反敗為勝,取得了非常好的訴訟效果。
三、細尋破綻 化險為夷
如果一件專利訴訟已經幾經易手,才到您的手上,由您作為專利律師或者專利無效請求的代理人,專利的侵權訴訟已經過多場較量,才又告另一新的企業,原來的被告用了不少證據及理由進行抗辯都不能成功,通常不要再走老路,而應從別的方面細尋破綻,找到新的突破口。同時要善於用舊的證據證明新的理由、新的觀點,用過的證據證明舊的觀點不行,換個角度證明新的觀點未嘗不可。在與TCL相關的雙桶洗衣機的專利侵權糾紛案中,本人成功地從專利文件中找到了新的破綻——權利要求書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而獲得了成功,使企業化險為夷、抗辯成功。權利要求書要求保護的脫模斜度為1:100—1:500,而說明書給出的脫模斜度為1:100—1:150,一字之差,給了我們反敗為勝、絕處逢生的機會。
四、想方設法 縮其許可權
專利是否構成侵權,通常是以權利要求書中的獨立權利要求作為保護的范圍,但對權利保護范圍的界定,並不完全從權利要求書的文字中能夠界定,原告通常設法把范圍界定的寬一些,而被告則想方設法縮小原告的保護范圍。在不能徹底否定原告專利的情況下,不妨努力嘗試這一方法。可以通過查閱審查過程原告對專利審查員一通二通的答復意見來限定其專利保護的范圍,也可以從原告為保護自己專利而作無效請求答辯意見書來限定其專利保護范圍,還可以從說明書中找到相關限定其范圍,或者在其他案件相關訴訟中找到證據。范圍縮小了,被告的路子就寬了,可能不侵權,或者是稍做改動後就能跳出保護范圍。
五、確認之訴 搶先一步
所謂確認之訴,指的是有可能成為他人專利被告的企業向法院直接提出的確認所生產的產品或使用的方法是否構成專利侵權的確認之訴,或者是通過用他人的在先專利對自己的在後專利請求無效的方式間接達到確認不構成侵權的效果。在法院提出確認之訴,通常需要一個前提,即原告已通過用其專利給潛在的被告發律師函或者在市場競爭中採取一些警告暗示等行為給後者帶來不利,而專利權人卻還未提出侵權訴訟,此時可以搶先一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確認之訴。此外,也可以以某個個人的名義,用前者的專利否自己後者的專利,如果專利復審委作出的決定是維持了後者的專利有效,那麼就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後者專利成立,但仍構成對在前專利的侵權;二是專利成立,而且跳出了保護范圍,不構成侵權。雖然專利復審委不會直接作出這種確認,但從專利無效的決定意見中有時候能推出這種確認不侵權的效果。
六、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原告為了指控被告侵權,通常將所有的有利證據和盤托出,而被告的抗辯,一部分需要提供證據,一部分並不需要提供直接的證據。特別是反駁原告證據的一些觀點,並不需要在證據交換或質證中先行提出。原告總是先在明處,而被告相對來講是在暗處,有些觀點,有些辯論意見過早在開庭前或開庭初時暴露給原告,還會給原告重新舉證或設法補救的機會,而在開庭中間或最後辯論或代理意見中才更加具體明確地論述,其效果更佳。最好是引導原告先發表一些意見後,再針對原告已說出意見進行反駁,先讓原告將自己原打算說出的意見說出來,此時原告就不可出爾反爾。開庭前的答辯可以先就一些基本的問題公開闡述被告的觀點,讓原告誤以為這是被告的重要抗辯意見,而在開庭中才將一些不需用證據直接證明或用已交的證據展開說明另一個辯論意見,使對手措手不及,束手就擒。
七、反向思維 巧破死結
有時原告為了取得專利訴訟的全面勝利,會先告一個小的企業,取得成功後,再告其他企業,此時原告的專利不僅經過了專利無效的考驗,回爐過的專利刀刃鋒利無比,再加上對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產品,法院已有了終審判決,這時被告的抗辯就非常困難,因為他不可能提出再審,而在同一法院一般又不可能作出相反的判決,因此被告就應另想辦法。此時通過反向思維的抗辯或許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人曾接到一個深圳企業在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無錫一企業的專利訴訟。原告的專利有四個獨立權項,只要侵犯任何一個權項都侵權,而且經過一次無效考驗,最接近的對比文件都使用過了,專利的穩定性較好。再則一審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已就無錫企業相同的產品作出了侵權的判決。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後,二審也要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換言之,這是一個原告看來必勝無疑的案子,因此原告大膽地對無錫企業採取了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索賠金額高達五百萬。作為被告,為了證明自己不構成侵權,不是直接比對產品,而是反過來從產品的形成證明自己的產品是去毛刺的。然而,原告專利生產的產品是保留毛刺或增加毛刺的,即通過與被告專利完全相反的原理而形成,被告不可能構成侵權,從而獲得二審法院的支持,終審判決不構成侵權。
八、積極應訴 另尋出路
專利訴訟賠償是有限的,但對被告而言停止侵權行為往往是致命的,如果產品或方法確定構成侵權,在積極應訴爭取時間的同時,應當設法改進技術,另謀出路。積極應訴不能僅僅理解為是否構成侵權的抗辯,更重要的是應當吸取教訓,努力改進技術,變被動為主動,化壓力為動力,一邊應訴,一邊改進或引進新的技術使企業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佛山日豐就被台灣的企業告過,在應訴過程中,在律師的指導下,設法改進技術,繞開專利保護范圍,而且形成了較原告專利更先進的專利技術,這才是被告企業所應有的應訴策略之一。
九、全力抗辯 擇機談和
開庭前有些法官總是問雙方有無和解願望,開庭結束後也還會再問一次,作為專利被告並不是一定非要取勝不可,通過抗辯給原告造成一些壓力後,擇機談和未必不是件好事,可以雙方在專利無效及侵權訴訟中各自撤訴也可以酌情支付部分賠償金後,獲得某種許可繼續生產。即使有較充足的理由否定原告的專利,如果原告願意和解,也未必一定要將其專利否掉,因為雙方和解後,原告的專利實際上被告也間接有份。原告不告您,只告別人,對己而言並不是壞事,從實際競爭而言,還是件好事。
十、另案起訴 逼其撤訴
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如果被告一方就原告所訴專利而言,確定構成侵權,則可以設法尋求原告的破綻,設法提出別的訴訟,這種訴訟可以是不正當競爭,可以是版權侵權,也可以是專利侵權。甚至自己沒有專利權利,如果有比原告更早的專利,可以設法獲得許可,甚至受讓,然後反告原告構成侵權。這樣有時也能起到較好的抗辯效果。例如,「華為」訴「思科」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案中,本人成功地協助「華為」積極准備另案起訴「思科」,在華為自身及其他多方面的的努力下,「思科」終於和「華為」握手言和,達成和解並撤訴。同樣,「宇龍」訴「海爾」 來電防火牆版權之訴中,「宇龍」反過來以專利侵權另案起訴「海爾」,最終雙方也達成和解並撤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