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區別
過錯責任原則和無復過錯責任原則制的區別:
主要區別就是根據侵權行為人的有無過錯不同,是否承擔責任不同。
1.過錯責任是指侵權行為人只有主觀的故意過錯,才能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2.無過錯責任則是指不管侵權行為人是否有主觀過錯,都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中,基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例外,則無過錯責任原則。
PS:遵循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民事侵權案件有:
產品缺陷責任、
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2.環境污染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
4.違規飼養動物的責任、
5.飼養違禁動物的責任。
②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嗎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案件回放
2013年2月某雨天,錢某找來周某與樊某到滁州市琅琊區八里村為錢某卸行李箱包,並約定卸貨後每人支付100元。到達現場後,送貨駕駛員陳某已解開包裝行李箱包的防雨布及繩索,周某上車後剛卸下兩只行李箱,這時車廂上的行李箱包突然坍塌,周某連人帶行李箱包一起倒塌下去,致使周某摔傷住院治療。事發後錢某為周某支付部分醫療費。後周某訴至法院,要求錢某、陳某賠償其因傷造成的各項損失。 法院判決
法院認為
錢某將卸貨的工作交給張要、周某、樊某三人完成,並約定完成後支付一定的報酬,錢某與周某之間符合接受勞務者責任的法律關系;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本案中錢某應承擔主要責任。陳某是配貨方僱傭的駕駛員,其雖然不是接受錢某勞務的一方,與周某也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但是本案中其將載貨行李箱包的防雨布及繩索解開後,應有義務告知卸貨人員,防止貨物倒塌造成安全隱患,現因其未能履行告知義務,在周某身體受到傷害事故中也存在一定的過失。周某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應該知道上車卸貨具有危險性,在卸行李箱包時未能注意觀察險情,由於其疏於注意,以致發生箱包倒塌致使其摔傷的事故,其自身存在一定的過失。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法院酌定周某、陳某各承擔部分責任,錢某承擔主要責任。
③ 臨時僱工出現人身傷殘我應承擔什麼責任,急!
你要承擔全部責任。
一、雇傭人責任的法律及理論依據
雇傭人責任,理論界有人稱為「替代責任」「轉承責任」「代負責任」等。就他人行為負責的思想,在古代法上甚為普遍,如夫對妻、家長對家庭成員的侵權行為負責等等。據著名法制史學家Maitland的研究,英國在17世紀以前,雇傭人僅於命令或同意受僱人從事不法行為時,始應負責。之後,隨著英國工商業急劇發展,此種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英國法院於1697年創設「雇傭人代負責任」理論,即雇傭人對受僱人為一般授權時,可推知其有默示的命令而應負責。19世紀以後,終為職務范圍的理論所取代,雇傭人就其受僱人在職務范圍內所為的一切不法行為皆應負責。德國1887年民法典將雇傭人責任認定為過失推定責任。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3款做了如下規定:「主人或雇傭人對其僕人及僱工因執行職務所造成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我國立法沒有關於僱主責任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沒有實體法規范的情況下,於《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傭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從程序上規定了僱主的替代責任。另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正式明確了雇傭人的替代責任。
雇傭人責任,是以僱傭關系為前提的一種侵權責任。它是雇傭人對受僱人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對於雇傭人責任,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僱主之所以對其雇員的行為承擔侵權責任,是因為僱主一旦選任雇員並委託他去從事其職務范圍內的活動,則應對其雇員的行為加以控制與監督,如果沒有做好控制監督工作,致雇員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則僱主就應對受害的第三人承擔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損害的發生源於僱傭行為,無僱傭行為,即無損害,此為僱用人應負責任的理由。」(王澤鑒《僱用人無過失侵權責任的建立》)
還有一種觀點即危險分擔思想,也是當今大多數英美學者所倡導的。認為雇傭人雖一時負擔危險,但可提高商品或勞務價格,或依責任保險的方式,將所受的損失分配給社會大眾。美國經濟分析法學派認為,誰能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和摩擦損耗訂立保險合同,將因侵權產生的損害轉嫁給一個更大的共同體或整個社會,誰就應當承擔這些損害。
雇傭人所承擔的替代責任理論源於社會的安排和便利以及樸素的正義。雇傭人被推定為為其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僱工且能更好的承擔為此所產生的損害賠償。因此,當僱工在其職權范圍內實施了侵權行為時,雇傭人必須就此侵權行為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張民安著《過錯侵權現任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頁)
二、基本立法類型分析
雇傭人責任作為一種特殊侵權責任,已為現代各國民事立法所普遍確立,但各國規定不盡相同。就其基本內容分析,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類型。即英美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制、德國法上的過錯責任制和台灣現行法上的過錯責任與衡平責任結合責任制。
(一)英美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制
在英美法上,雇傭人(Master)對其受僱人(Servant)於從事職務時,因侵權行為致他人損害應付賠償責任,稱為替代責任(Vicarious Liability)。其特點是不以雇傭人選任或監督受雇任的過錯確定僱傭任責任。無論雇傭人有無過錯,均應對受僱人執行職務中的侵權行為負責,雇傭人不得主張選任或監督受僱人以盡相當注意而免責。
(二)德國法上的過錯責任制
依照德國民法的規定,雇傭人(Geschaftsherr)對其受僱人(Verrichtungsgehilfe)因執行職務所生的損害,僅在雇傭人本身對於損害的發生具有過失,即對受僱人的選任監督未盡必要注意時,始須負責。其特點是以雇傭人的過錯確定雇傭人責任。
德國民法典第837條規定:「使用他人執行事務者,就該他人因執行事務不法加於第三人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使用人於選任受僱人及關於裝置機械或器具,或指揮事務之執行,於為裝置或指揮時,以盡交易上必要之注意,或縱加以注意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使用人不負賠償責任。」Lennard教授認為雇傭人雖無過失而應負責,勢必導致工業不振,商業停頓,經濟不景氣,其結果對被害人亦會產生嚴重不利益。德國民法典對雇傭人責任適用過失推定主義,無需受害人舉證,但雇傭人得反證推翻法律的推定而免責。另外,不以受僱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為成立要件,其目的在於防止雇傭人使用無責任能力人以逃避責任。蓋以受僱人具有故意過失為要件,則假如受僱人為無責任能力人,當雇傭人舉證免責後,受害人則即不能向雇傭人索賠,也無法向無責任能力的受僱人索賠,那麼受害人的權利就無法得到實現,而且也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要求。至於台灣及英美法均以受僱人構成侵權行為,即除其行為違法外,還需具備故意或過失為要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持此觀點,認為「受僱人的行為為侵權行為,是雇傭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如果受僱人因執行職務所從事的活動不屬於適用過錯責任的場合,只有受僱人主觀有過錯,才能發生雇傭人責任。」(房紹坤《論雇傭人的民事責任》),筆者對此甚有疑問。
(三)台灣現行法上的過錯責任與衡平責任結合責任制
台灣民法典第一八八條規定:「1、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仍不免發生損害時,僱用人不負賠償責任。2、被害人依前項但書之規定,不能受損害賠償時,法院因其聲請,得斟酌僱用人與被害人之經濟情況,令僱用人為全部或一部之賠償。3、僱用人賠償時,對於為侵權行為之受僱人,有求償權。」
台灣現行法的規定有以下特色:
1、就僱用人責任言:以雇傭人違反選任或監督的注意義務為責任原因,由法律推定其有過失,但雇傭人得反證推翻之,與德國法相同。
2、就受僱人行為言:受僱人需構成侵權行為,主觀上須有故意或過失。這不同於德國法,筆者對此不甚贊同,前已述及。
3、就責任承擔言:雇傭人與受僱人須負連帶賠償責任,此與德、英美均不同。
4、民法典第一八八條第二項規定的衡平責任,為台灣現行民法所特有。
筆者對此十分贊同,該衡平責任可以有效的補充過失責任的不足,即雇傭人反證免責後因受僱人經濟力量薄弱無法賠償致受害人的權益得不到實現時,受害人仍能通過法定程序得到雇傭人的賠償。這樣,不僅有效的保護了受害人的權益,而且雇傭人還可以向侵權的受僱人求償,雇傭人的權益也不會遭到很大損害。
我國現行民法沒有規定雇傭人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看法。大多數學者傾向於采英美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與現行法的有關規定相符。二是認為采無過錯責任制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且雇傭人的負擔通過保險也能分擔大部分。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不能盲目的順應潮流,一步登天實屬不易,應結合我國國情穩步前進。英美國家之所以采無過失責任原則百年不衰,因其工商業十分發達,保險業也非常發達,雇傭人對受僱人侵權行為的負擔基本能為保險所分擔。而我國現在保險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大多數雇傭人的責任通過保險分擔的少之又少。假如某小企業的某受僱人為惡意報復其僱主,故意侵害他人權益而使其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則依無過錯侵權責任原則,其僱主可能會為之傾家盪產,那麼雇傭人的權益又由誰來保護呢?故筆者認為應允許僱主舉證免責。蓋有人擔心受僱人無力賠償受害人則如何?筆者認為可采台灣現行民法的衡平責任加以補充。台灣民法對受害人的保護較德國民法周密,已十分接近英美法制度,但之所以還采此種過渡、折衷性的規定,實因我國國情而定。
三、雇傭人責任的構成要件
第一,須有第三人受損害的事實,且該損害是客觀存在的,是對第三人人身、財產造成的實際損害。
第二,雇傭人與受僱人之間須存在僱傭關系,這是雇傭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先決條件。然而此種僱傭關系究竟應依何種標准判定,房紹坤教授認為:「僱傭關系是否存在,不僅要看有無僱傭合同關系,而且要看行為時的事實關系,即行為人是否為雇傭人提供勞務,是否為雇傭人所監督。」一九五六年台上字第一五九九號判決:「第一八八條所稱之受僱人系以事實上之僱傭關系為標准,與受僱人間已否成立書面契約,在所不問。」又一九六八年台上字第一六六三號判決:「第一八八條第一項所謂受僱人並非僅限於僱傭契約所稱之受僱人。」筆者亦同意此解釋。
實踐中,經常出現所謂的「借用他人之受僱人」現象,即原雇傭人基於契約或其他關系將其受僱人讓與他人(臨時雇傭人)使用,而於執行職務時致生損害的情況。有下面一例:
24歲的王亮被某市保安公司招聘為保安員,後保安公司與某物業公司商定,派王亮到該物業公司擔任保安工作。事發前該物業公司負責人曾交待王亮「晚上不要讓人從超市裡往外拿東西」,然當該超市經理李某從自己經營的超市內拿著香煙等商品外出,被王亮阻攔。二人發生口角,王亮持棍將李某打成重傷,造成經濟損失13萬余元。
出借之受僱人侵害第三人時,究應由原雇傭人或臨時雇傭人負責,應采兩項標准:一是在損害發生時,誰監督或控制受僱人之行為;二是雇傭人究為誰之利益在執行職務。(王澤鑒《僱用人無過失侵權責任的建立》)該案中案發時是物業公司監督和控制王亮的行為,且王亮是為物業公司的利益在執行職務。兩項標准均符合,因此應由物業公司負責。法院判決由物業公司和王亮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正確的。
第三,受僱人的行為須為執行職務的行為。關於執行職務的范圍,有三種學說:一種以雇傭人的意思為標准,采此觀點的學者甚少。另一種以受僱人的意思為標准,台灣學者史尚寬、鄭玉波等采此說。還有一種以執行事務的外在表現形態為標准。王澤鑒教授認為這三種學說均有優缺點,認為「職務范圍,應指一切與雇傭人所命執行之職務通常合理相關聯的事項。此種事項,與雇傭人所委辦事務。既具有內在之關聯,僱用人可得預見,事先可加防範,並得計算其損失於整個企業之內而設法分散。」除此一般原則外,還有其他因素應考慮:如職務的時間地點、職務上予以機會的行為、禁止的行為、故意行為等。應於實際情況時實際考察,不能臆斷之。
如上則案例,被告人王亮作為保安公司的聘用人員,自然與保安公司也存在隸屬、僱傭關系,法院為什麼沒判決保安公司共同擔責?法院認為王亮雖與保安公司存在著事實上的僱傭關系,但由於其被委派物業公司後,對其的直接控制、指揮和監督責任自然轉移至物業公司。且在本案中王亮直接接受物業公司的特別授權,「晚上不要讓人從超市裡往外拿東西」,結果導致王亮履行阻攔被害人李某「拿東西」的職務行為,而發生傷人事件。因此如讓保安公司擔責,會導致權責失衡,也有違情理。至於王亮致人重傷行為是否屬於職務范圍內的行為,筆者認為其致人重傷行為雖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不要讓人從超市裡往外拿東西」的履行職務行為,且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因此,其行為應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的行為。
第四,雇傭人須無免責事由。雇傭人可得因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以盡相當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仍不免發生損害為免責事由而不負責任。但是關於大企業的舉證免責問題,實值考慮。大企業的所有人對其所有員工親自為選任監督實屬不可能,所以多采分層負責制度。德國最高法院判決(BGHZ4,1)認為企業所有人對整個企業設有適當之管理與組織者,若能證明其對高級幹部之選任監督以盡相當注意即可免責。至於高級幹部於選任監督肇事的低級員工有無懈怠,對企業所有人責任的成立不生影響。
四、法律後果
雇傭人責任構成後,在此賠償義務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中,受害人是當然的權利主體,至於義務主體是誰,一種意見認為,義務主體只能是加害人的雇傭人,這是采無過錯責任原則模式的替代賠償義務。另一種意見認為,既然雇傭人與僱工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那麼就應當是共同的義務主體。(楊立新、韓海東著《侵權損害賠償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9頁)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我國台灣民法典及大陸在司法實踐中均采此觀點。另外,筆者認為還應將衡平責任和雇傭人的求償權補充上去才算完整。
五、立法建議
隨著我國僱傭勞動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立法上確立雇傭人的責任已成為必然趨勢。筆者認為,在借鑒國外及台灣民法典有關雇傭人責任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我國的雇傭人民事責任應按下述原則確立:
1、雇傭人民事責任應採取過錯責任與衡平責任相結合責任制,既可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2、雇傭人民事責任的成立,不以受僱人的過錯為成立條件,以防止雇傭人使用無責任能力人來逃避責任。
3、雇傭人民事責任的基礎在於僱傭關系的存在。在確定職務范圍時,一般以受僱人行為的外在表現形態為標准,但還應參酌各種因素,折衷各項原則,獲得最大之調和,達到合理妥當性。
4、雇傭人在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後,對侵權的受僱人有求償權,以督促受僱人謹慎工作,減少損害的發生。
④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回民事權益,應當答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十六條規定: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⑤ 人身損害賠償
首先,公司的一個工程項目,為方便通行,對項目旁邊的路鋪設了鋼板,一70多歲老人騎自行車在上面摔倒骨折。這個行為構成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特殊侵權民事責任分為兩種: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所謂過錯推定原則就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是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下,在某種特殊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所謂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損害發生後,既不考慮加害人的過失,也不考慮受害人過失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的損失。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某些特殊權案件,其適用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其存在的法律依據來自於《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您公司承擔無過錯責任,除非您能提出證明老人是故意摔倒。然後關於賠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根據具體不同的案情,主要有以下幾項賠償范圍和項目: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這就需要法官根據解釋的自由裁量了。
⑥ 什麼是法律上的無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原則是違約責任的主要歸責原則。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義務,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時,應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這里有兩層含義:首先,過錯責任原則要求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構成要件。即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不僅要考察違約人的違約行為,而且要考察違約當事人的主觀上的過錯。若當事人沒有過錯(如違約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則雖有違約發生,違約當事人也不負責任。其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即在已經確定違約當事人應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下,還應當根據違約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程度來確定違約當事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范圍。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無過失責任原則,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1、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
2、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定性。
3、特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⒋行為人不必過錯。是指責任的承擔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在認定責任時無需受害人對行為人具有過錯提供證據,行為人也無需對自己沒有過錯提供證據,即使提供出自己沒有過錯的證據也應承擔責任。
具體你可以去找些案列來看看`~~
⑦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適用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⑧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導致人身傷害的案件,當事人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適用無過錯責任、
為什麼的話,就是法律直接規定的。立法層面講,相對於商家而言,消費者是弱勢群體。舉證責任加給消費者的話,對消費者壓力太大,不盡公平。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能更好的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所以採用無過錯責任。一般適用無過錯責任的都是保護弱勢的一方,加以平衡雙方的。
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和缺陷產品之外的財產(其它財產)損失,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銷售者承擔過錯責任。
⑨ 因工受到人身損害分過錯方和無過錯方嗎
屬於工傷,可以走工傷賠償程序也可以走人身損害賠償程序。有過錯方和無專過錯方的區分屬。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害、殘疾、死亡及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義務人以財產進行賠償的侵權法律制度。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客體是身體健康權或生命權,賠償的方式是財產賠償,賠償的義務人是致人損害的致害方。所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就是指因侵害自然人的身體健康權或生命權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是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案件,包括因賠償義務人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