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的投訴或舉報應怎樣處理
有關部門對公民的投訴或舉報應怎樣處理的事情是這樣的。
依據信訪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收到信訪事項,應當予以登記,並區分情況,在15日內分別按下列方式處理:
(一)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分別向有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二)對依照法定職責屬於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門處理決定的信訪事項,應當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情況重大、緊急的,應當及時提出建議,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三)信訪事項涉及下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的,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直接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並抄送下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要定期向下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通報轉送情況,下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要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報告轉送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
(四)對轉送信訪事項中的重要情況需要反饋辦理結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要求其在指定辦理期限內反饋結果,提交辦結報告。
按照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有關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轉送、交辦的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並書面告知信訪人,並按要求通報信訪工作機構。
❷ 如何處理投訴舉報
對於消費者的投訴也抄可以用微信城市襲服務進行操作,這樣雙方同步進行覺得會比較能夠加速處理,畢竟等待也是很煩的 微信裡面城市服務可以直接查詢清單的。一出錯就找不回來。無緣無故白交錢。自己大熱天又不想出門交,還才發現這個比較好使
❸ 舉報和投訴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投訴是指消費者購物或接受服務,與企業發生爭議後,通過電話、書面等形式,向工商等行政部門反映自己權益遭受侵害的事實,請求協助解決爭議的行為。
舉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工商等行政部門反映企業在經營中存在的違法行為。舉報既可以實名舉報,也可以匿名舉報。
2、提出者不同:
投訴人是認為自身權益遭受侵害的消費者;而舉報人是發現違法行為的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這種違法行為未必對其自身權益造成了直接侵害。
3、處理依據不同:
投訴的處理依據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等;舉報的處理依據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等。
廣大勞動者舉報投訴應注意以下事項:
1、明確區分舉報和投訴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規定了勞動保障監察的舉報制度和投訴制度。勞動者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可以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舉報。如果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侵犯了自身勞動保障合法權益的,可以直接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投訴。
2、通過快速有效方式進行舉報
勞動者舉報用人單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時,可以通過快速有效的方式,如可以撥打本市勞動保障政策咨詢和舉報電話「12333」或者登錄上海勞動保障服務網http://s.yingle.com等便捷的方式進行舉報。
3、舉報時應盡量提供詳實信息
勞動者在舉報用人單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時,應明確提供被舉報單位的名稱、地址及違法具體行為。為更有效地對用人單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勞動者在舉報時可以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同時也可以留下姓名和聯系方式,便於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與舉報人聯系。
4、勞動者應及時維權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規定,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行為在2年內未被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發現,也未被舉報、投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查處。因此,為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勞動者應及時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舉報投訴,以防超過維權時效。
5、勞動者應注意收集證據材料
勞動者在工作時應注意保存好用人單位的招工招聘記錄,考勤記錄,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用人單位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相關工作憑證,以便舉報投訴時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提供,或在申請仲裁時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供。
❹ 對於違法行為及進行投訴,舉報的,應該如何處理
對涉及違紀違法行為的舉報,對黨員反映的問題。
任何黨組織和領導幹部都不準隱瞞不報、拖延不辦。
涉及所反映問題的領導幹部應該迴避,不準干預或插手組織調查。
❺ 如何處理不實舉報
舉報人如果不是惡意舉報,則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如果是惡意舉報,被舉報的一方可以起訴舉報人誣告陷害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5)處理舉報投訴擴展閱讀:
案例:中青報:澄清不實舉報為有擔當者伸張正氣
近日,長沙市紀檢監察機關及時為被不實舉報的幹部澄清正名,通過召開澄清會、出具書面說明、向黨組織進行通報等方式消除負面影響,幫助受到誣告錯告的幹部卸下思想包袱、消除顧慮,其通報澄清了7起不實舉報,引起社會關注。
在人們心目中,對官方的通報,最常聯想到的是批評和懲戒。可是,此次長沙有關機關通報的內容,不是批評,而是澄清,其話語基調不是懲戒,而是肯定和褒揚。這讓人感到很新鮮。而且,這種「肯定式」通報,不是那種皆大歡喜式的褒獎,而涉及了許多尖銳的現實問題,在釐清相關事實、清晰劃分責任後,進行「獎和罰」。
長沙市紀檢監察機關此次通報的7起不實舉報案例,有的是因對損害國有資產收益的拖欠行為勇於說「不」而受到錯告;有的是在執紀執法崗位「得罪人」;有的是在征地拆遷工作中堅持原則、拒絕不合理訴求而受到誣告。
這些不實舉報的內容,大都涉及有關人員的切身利益訴求,也是當前某些公職人員「易出事」的熱點領域,例如國有資產保護、征地拆遷等。長沙市紀檢監察機關不迴避熱點問題,調查澄清,還當事人清白,既是維護了政務生態的健康,也有利於涵養良好的社會風氣。
當前,社會公眾對公職人員的監督方式有很多。紀檢監察等機關設有專門的機構,受理民眾對公職人員的投訴與舉報,這也是民眾的法定權利。
對於公職人員違紀違法問題的舉報投訴,經查實被曝光的數不勝數。但是,當前社會上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在復雜的現實生活和矛盾沖突中,也不排除有的公職人員會遭到不實舉報。像此次長沙通報的幾起案例中,就存在類似問題。
公職人員遭受不實舉報,很可能緣於在工作中堅守原則底線,積極作為,沒有滿足他人的不當利益訴求,或者沒有對違紀違法行為妥協。對這樣的公職人員,上級有關機關如果不澄清不實舉報,很可能會挫傷公職人員主動作為、依法辦事的積極性,也會對政風和社會風氣造成損害,使正氣不能伸張,好人蒙受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