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事糾紛類的法律故事
2010年,筆者曾處理一起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案件,雖然在仲裁層面上已經圓滿劃上了句號,但是該糾紛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路上因其法律不健全而遇到困境,至今尚未妥善解決。
一、案情簡述
何某於1988年從組上承包了8份土地共8.8畝。1991年,何某舉家到外省打工,戶籍仍保留在組上。離家時,何某與組訂立了口頭協議,將承包地交給村民小組代管,以8份田土三年的收益來沖抵通電籌集貸款、農業稅和農民負擔等款項共314.30元,三年期滿後,將承包地收回,若三年期滿後,何某仍未回家,承包地暫由村民小組繼續代管,待何某回家後,歸還給何某。2008年末,何某回到組要求組上退還承包地時,組上已把何某從1988年取得承包經營權的8.8畝土地收回,另行發包給了本組村民李某八戶農戶,每戶發包1.1畝,並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時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何某因要求村民小組退還承包地未果向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二、糾紛仲裁
2010年4月2日,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受理了該村民何某與村民小組及第三人李某等8人退還承包土地糾紛一案,2010年5月19日經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設立仲裁庭開庭進行了公開審理。仲裁庭認為,組上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期間,將何某的承包地收回,並重新發包給本村民小組八戶農戶的行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1、2款關於收回承包地的相關規定,何某要求返還其承包地的主張,仲裁庭予以支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的規定,做出了裁決意見:依法確認申請人何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過程中取得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資格;依法確認被申請人及第三人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涉及申請人何某的承包地部分無效;依法核減本案第三人共八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中涉及申請人何某承包地部分,每戶核減1.1畝,其中旱地1畝,田0.1畝,重新核發八戶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三、民事訴訟
第三人李某等8人不服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於2010年6月30日向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求內容:「1.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2.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2010年9月29日縣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書:「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
四、法院執行過程無章可循
2011年1月4日,何某申請縣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執行的依據是縣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和縣法院的判決書。縣法院收到執行申請後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因第三人李某等八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提起了民訴,裁決書失效,雖然法院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但對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後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的問題,查無法律依據。雖然《仲裁法》第64條有「人民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的規定,但第77條 「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不適用經濟糾紛仲裁法,所以,對撤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訴訟請求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沒有對應裁定恢復執行的法律依據,裁定不予執行。
五、民事訴訟過程中的疑點
一原告在民訴過程中混淆證件名稱: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在訴訟請求事項中:「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實際上原告李某等農戶沒有「土地使用權證」,實際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法院受理庭在受理此案時對此有疏漏,民庭在審理過程中也遺漏了此問題。
二原告訴求類似於行政訴訟:筆者認為,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的訴求內容超出了民事訴求范圍,形似於行政訴求,反過來講,作為民事訴訟案,法院不應受理針對仲裁機構的訴訟請求。
六、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效力問題之拙見
筆者認為,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應根據訴訟案的判決情況而定。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後,進入了訴訟程序,此時的仲裁裁決暫時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仲裁裁決的效力。關於「請求撤銷仲裁裁決」之訴,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法院支持「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否定了仲裁裁決,仲裁裁決理所當然不發生法律效力。第二種是原告撤訴情形,原告撤訴後,糾紛案又回到仲裁裁決狀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第三種是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支持仲裁裁決,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的訴求被駁回的情況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
上述問題,縣人民法院執行局特別向市中院報告,市中院的意見也同上述縣法院的意見一致,在執行過程中遇到法律真空,此案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B. 合同糾紛進行仲裁後對裁決結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上訴.對不對
不能。仲裁做出的裁決是終局的。不能再向法院起訴或者提起上訴,也不能要求再次仲裁。這就是仲裁製度中的「一裁終局制」,如果一方不自覺履行裁決,對方可以申請執行仲裁裁決。
但要注意,仲裁是民間性質的,所以當事人不能向仲裁委員會申請執行仲裁裁決,而必須向有管轄權的法院,即向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來強制執行仲裁裁決。另外,仲裁中的財產保全也是由有關法院,即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被申請保全的財產所在地的基層法院裁定執行的。
如果仲裁裁決存在下列問題之一,仲裁當事人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即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法院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
1、當事人之間根本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
2、仲裁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
3、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仲裁裁決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4、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5、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徇私舞弊,枉法裁決的行為的。法院經審查後,應當在兩個月內作出撤銷仲裁裁決或駁回當事人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裁定,對此,當事人無權上訴.但是仲裁裁決被撤銷的,當事人可以重新達成仲裁協議再申請仲裁或向法院起訴。
(2)撤銷仲裁裁決糾紛案擴展閱讀
租房合同中的糾紛解決方法
按實際情況,租房合同屬於合同糾紛,當事人協商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人民法院按請求作出相關的判決。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C. 經濟糾紛案件!對仲裁書不服的,怎麼處理
我國仲裁法實行一裁終局制度。 仲裁機構對於雙方當事人提請仲裁的案件作出的裁決具有終局的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不得要求該仲裁機構或其他仲裁機構再次裁決或向人民法院起訴,也不得向其他機關提出變更仲裁裁決的請求。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一般情況下,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不僅對仲裁機構本身產生拘束力,對於雙方當事人也有約束力。
但是,我國仲裁法還確立了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制度。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有權依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或依法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時,該仲裁裁決即喪失了相應的法律效力,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⒈當事人訂立了有效的仲裁協議;
⒉仲裁機構對於裁決的事項具有仲裁權;
⒊仲裁程序合法或與仲裁規則相符;
⒋被申請人得到了公正的仲裁程序保障;
⒌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充分、沒有隱匿或偽造情形;
⒍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沒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
⒎仲裁裁決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
凡是一項仲裁裁決不具備上述情形之一的,就可能被法院依申請或依法裁定撤銷或不予執行,由此使該裁決失去法律效力。
就看你,有沒有符合上面7條的理由了!!!
D. 關於經濟法中的仲裁 起訴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司法機構的仲裁員專組成的仲裁庭進行屬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起訴是指當事人就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判的行為。即請求法院通過審判,使被告人承擔某種法律上的責任和義務。起訴須有明確的被告人、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還須屬於受訴法院管轄范圍。
E. 仲裁與訴訟優劣比較(詳細點,謝謝)
一、關於仲裁協議效力的確認問題
1、在仲裁法實施後重新組建仲裁機構前,當事人達成的仲裁協議約定了在常州仲裁,未約定仲裁機構,雙方當事人在補充協議中選定由常州仲裁委員會仲裁的,仲裁協議有效;雙方當事人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2、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的名稱不夠准確,使用諸如提交「常州市仲裁委員會「、「常州仲裁委「仲裁文字的,可以視為選定常州仲裁委員會仲裁。一方當事人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地點、仲裁機構不夠明確,一方當事人向常州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同意接受其仲裁並達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有效。
二、關於以其他書面方式達成仲裁協議如何認定問題
仲裁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以其他書面方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結合合同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理解為各方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發生後通過信函、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方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三、關於如何確定爭議是否屬仲裁機構受理范圍問題
仲裁機構應當根據仲裁法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受理糾紛,且不應超越機構自身的仲裁規則確定的受案范圍。否則,當事人有權根據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 (二)項的規定,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人民法院經審查核實的,應當裁定撤銷。
四、關於對仲裁協議效力提出異議的期限、程序及審理問題。
1、當事人對仲裁協議有異議的,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請求仲裁機構作出決定,或者依照民事訴訟法關於級別管轄的規定,請求有管轄權的法院作出裁定。
2、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案件,由立案庭立案並移送相關審判業務庭審理。
3、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申請之日起一個半月內作出仲裁協議有效或者無效的裁定。
4、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於人民法院接受申請並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後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中止仲裁。
5、一方當事人就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申請仲裁,另一方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請求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並就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受理後應當通知仲裁機構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作出仲裁協議有效或無效的裁定後,應當在15日內將裁定書副本送達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根據法院的裁定恢復仲裁或撤銷仲裁案件。
6、人民法院對仲裁協議作出無效的裁定後,另一方當事人拒不應訴的,可缺席判決;原受理申請的仲裁機構在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後仍不撤銷其仲裁案件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
五、關於訂立仲裁協議的當事人被合並、分立或終止,原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繼受者是否具有約束力的問題
根據仲裁法第十九條規定,「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因此,在仲裁協議有效的情況下,訂立仲裁協議的主體發生合並、分立或終止,其權利義務繼受者與仲裁協議相對方未達成新的仲裁協議或未達成放棄仲裁的協議時,原仲裁協議對各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各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原仲裁協議,通過仲裁解決爭議。
六、關於涉外仲裁如何界定問題
仲裁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涉外經濟貿易、運輸和海事中發生的糾紛的仲裁「,適用仲裁法關於涉外仲裁的特別規定。但對於涉外仲裁的具體含義未作相應規定。目前,仍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78條之規定,即簽訂合同的主體一方或者雙方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的;合同的標的物在外國領域內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外國的,應認定具有涉外因素,屬於涉外仲裁范疇。涉港、澳、台的仲裁也應參照涉外仲裁處理。
對於當事人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法院應當嚴格區分國內仲裁和涉外仲裁,分別依據仲裁法第五十八條和第七十條予以審查。
七、關於仲裁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問題
1、仲裁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仲裁機構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立案庭立案,並由執行庭依法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涉外仲裁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在本市的,仲裁機構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中級法院立案庭立案,並由執行庭依法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遭受的損失。
2、仲裁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仲裁機構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證據所在地基層法院立案庭立案,並由執行庭依法採取保全措施;涉外仲裁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證據所在地在本市的,仲裁機構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中級法院立案庭立案,並由執行庭依法採取保全措施。
八、對於已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當事人提交仲裁協議應如何處理問題
1、根據仲裁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認為存在仲裁協議的,應當在人民法院首次開庭審理前提交。「首次開庭審理「應理解為人民法院確定的首次庭審日期(不包括預備庭、庭前證據交換、聽證的開庭)。在庭審日期以後當事人再提交仲裁協議,並主張法院無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
2、當事人在人民法院確定的首次開庭日期之前提交仲裁協議的,受理法院經審查認為仲裁協議有效的,應裁定駁回原告起訴。如認為該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則應當區分國內還是涉外情形作不同處理。
(1)對於國內仲裁,法院經審查認定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應當裁定駁回被告管轄異議的申請,確認法院具有管轄權。當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訴。
(2)對於涉外仲裁,法院經審查認為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應當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發[1995]18號《關於人民法院處理與涉外仲裁及外國仲裁事項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一條規定,逐級報請高級法院審查,如高級法院審查認為符合上述情形的,應報請最高法院審查。在最高法院答復之前,受理法院不得作出有管轄權的裁定。
九、關於人民法院通知重新仲裁的有關問題
1、關於可以重新仲裁的事由的規定。
仲裁法第六十一條對人民法院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以及撤銷裁決程序的中止作了規定,但對何種情形下法院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未作規定。目前,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經審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1)仲裁程序違反法定程序;
(2)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僅限於國內仲裁裁決);
(3)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僅限於國內仲裁裁決);
(4)仲裁裁決屬「超裁「或「漏裁「。
2、關於通知重新仲裁的程序。
人民法院在受理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經審查認為符合重新仲裁的情形,應當在充分聽取仲裁庭的意見後,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並裁定中止撤銷程序。對於一般仲裁案件,仲裁庭應當在法院通知重新仲裁之日起十五日內啟動仲裁程序,並應在三個月內重新作出裁決;對於案情復雜的國內仲裁案件或者涉外仲裁案件,仲裁庭應當在法院通知重新仲裁之日起一個月內啟動仲裁程序,並應在六個月之內作出裁決。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立即裁定恢復撤銷程序。
對於涉外仲裁裁決,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重新仲裁的情形,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1998]40號《關於人民法院撤銷涉外仲裁裁決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報請高級法院審查。如高級法院同意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應報請最高法院審查,待最高法院答復同意之後,方可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3、當事人對重新仲裁作出裁決不服如何處理的問題。
當事人對重新作出的仲裁裁決不服,提出撤銷裁決的申請,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撤銷的條件,法院應當裁定撤銷仲裁裁決。裁決被撤銷以後,當事人可以按照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十、關於仲裁裁決超出申請人的請求如何處理問題
仲裁庭應當嚴格按照申請人的請求(包括被申請人的反請求)進行仲裁,除合同無效的情形外,仲裁庭的裁決結果一般不應超越當事人的請求范圍。否則,當事人有權依照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規定,申請法院予以撤銷。法院認定確屬超裁的,應撤銷裁決或通知重新仲裁。如超裁部分與裁決是可分的,法院可部分撤銷。
十一、關於當事人對仲裁庭作出的將案件移送偵查機關的決定不服,申請法院撤銷如何處理問題
根據仲裁法的規定,當事人只能就仲裁裁決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庭作出的將案件移交偵查機關的決定書不屬於仲裁裁決,對當事人要求撤銷該決定書的申請,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
十二、關於仲裁機構通過公告送達仲裁文書的效力問題
仲裁庭作出的裁決書或其他文書,應當按照仲裁規則的規定送達各方當事人。對於經採用合理方式無法送達的,仲裁機構可以採用公告送達。仲裁機構應區分受送達人系國內當事人還是境外當事人,分別在全國范圍發行的報刊和向境外發行的報刊上發布公告,要求受送達人在一定期限內受領文書,逾期視為送達。公告期限,國內當事人不少於30日,境外當事人不少於60日。
十三、關於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問題
1、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常州仲裁委員會裁決有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中級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案件由立案庭立案,屬於民事糾紛仲裁案件的,移送第一民事審判庭審理;屬於經濟糾紛或者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分別移送第一經濟審判庭或第二經濟審判庭審理。有關審判業務庭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情形之一或者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2、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3、人民法院審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應當列對方當事人為被申請人。
4、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二個月內作出撤銷裁決或者駁回申請的裁定。
5、當事人向中級法院請求撤銷仲裁機構仲裁調解書和仲裁庭根據調解協議作出仲裁裁決書的申請,法院不予受理;對當事人以仲裁裁決有遺漏事項為由申請撤銷的,告知當事人請求仲裁庭補正或者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十四、關於仲裁裁決的執行問題
1、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2、申請執行仲裁裁決,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在常州地區,且申請執行標的額屬於中級法院管轄的,當事人應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申請執行標的額屬於基層法院的,當事人應向有管轄權的基層法院申請執行。
3、申請執行涉外仲裁裁決,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在常州地區的,當事人應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
4、申請執行仲裁裁決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自然人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5、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仲裁裁決在法院受理後,另一方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且法院已受理的,執行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受理申請撤銷裁決的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執行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執行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
十五、關於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問題
1、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屬於仲裁協議范圍部分超過仲裁協議范圍的,對超過部分,應當裁定不予執行。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裁定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和仲裁機構。
2、當事人對仲裁裁決申請不予執行的,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執行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3、當事人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調解書或者仲裁庭根據調解協議作出的仲裁裁決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被駁回後,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
4、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不服不予執行裁定而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另外,仲裁僅限於財產類民商事案件,由雙方事先選擇仲裁機構,進入仲裁程序後,雙方共同指定沖裁庭組成人員或隨機挑選,一局仲裁,仲裁裁決作出後即生效;訴訟有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均為二審終審,一審後不服可上訴,二審生效後,認為法院判決、裁定確有違法還可提請檢察機關抗訴、或申請再審,程序比較繁雜
F. 同一案件,同一糾紛,仲裁裁決完後,不可以再次申請仲裁。請問是否有具體的法律條文支持
不可再次申請仲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9條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57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第62條 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6)撤銷仲裁裁決糾紛案擴展閱讀:
如果涉及勞動仲裁,作出仲裁前撤回的,可以再次申請仲裁。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35條 仲裁處理結果作出前,申請人可以自行撤回仲裁申請。申請人再次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
《仲裁法》第58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沒有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G. 如何撤回勞動仲裁申請
未生效的勞動仲裁是可以撤回,提交書面的撤銷勞動仲裁申請書即可。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四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 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7)撤銷仲裁裁決糾紛案擴展閱讀
1、《辦法》第十三條規定了案件受理費收取的情形,第十四條則規定了申請費收取的情形,可見,案件受理費與案件申請費不能相互等同。本案中,當事人是申請撤銷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其應適用申請類收費標准,而不應適用案件受理費類收取訴訟費用。
2、法院對勞動爭議案件的受理應以該爭議未經終局裁決為前提,而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條所作出的仲裁裁決,該裁決對用人單位而言已發生法律效力。因此,用人單位無權就終局裁決的勞動爭議再向法院提起訴訟。
換言之,該規定也排除了法院針對用人單位這一方提起的勞動爭議案件的受理權。既然不是對勞動爭議案件進行受理,相應的訴訟費也不應按勞動爭議案件受理費進行收費。
3、在《辦法》出台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勞動爭議案件並非「一裁終局」,而是「一裁兩審」的糾紛解決模式。申請撤銷勞動仲裁裁決是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施行後才出現的新類型案件,《辦法》規定的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情形在當時並不包括申請撤銷勞動仲裁裁決的情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