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題,用《侵權責任法第87條》論述煙灰缸從天而降的問題。
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一)關於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
造成他人損害的物品須是從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的。如果物體並非從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不適用該規定。例如,在群眾性活動中被他人從人群中拋擲的物品砸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時,被侵權人不能依據這一條主張由參加活動的所有可能的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在道路上被機動車撞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加害車輛時,被侵權人不能主張由當時所有經過的可能加害的車輛承擔賠償責任。
(二)關於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
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是指無法確定物品具體是從哪一個房間拋擲、墜落的,因此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
(三)關於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
在建築物使用人是多人的情況下,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要從這些使用人中確定可能的侵權人。本條規定的建築物使用人,是指在侵權行為發生時建築物的實際使用人。建築物使用人在建築物內進行活動,控制、管理著建築物和建築物內的物品,建築物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時,在他們中間確定可能的侵權人,符合社會生活實踐經驗。
使用人包括使用建築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借用人以及其他使用建築物的人。物業服務公司是否屬於建築物使用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物業服務公司只是與業主簽訂合同,負責對物業的管理、服務,並不佔有、控制建築物本身,其不屬於建築物使用人。但是,如果物業服務公司實際佔有、使用建築物,則其也屬於建築物使用人。
如果按照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科學手段以及其他方法,可以推測認為拋擲物、墜落物有可能是從某人使用的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的,則該使用人就是本條所說的「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當然,這種可能性必須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例如,如果被侵權人在街上被建築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砸傷,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並非該條街上所有的建築物的使用人均要承擔責任,而是首先要將范圍界定在侵權行為發生地周圍合理范圍內的建築物的使用人。再如,如果被侵權人在一座居民樓的北面被從該樓上拋擲或墜落的物品砸傷,一般認為,居住在該樓南面的居民不屬於「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
(四)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本條採用舉證責任倒置。根據本條規定,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的,由被侵權人證明自己是被建築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傷害的,由建築物使用人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建築物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要對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如果有證據能夠確定具體的侵權人,則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無須再舉證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
建築物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被侵權人給予補償。各個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之間不承擔連帶責任,而是按份分別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被侵權人不能要求某一個或一部分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其全部的損害,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按照自己應承擔的份額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後,也不能向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追償。但是,發現了真正侵權人的,可以向真正的侵權人進行追償。
其他注意:
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與共同危險行為有以下幾點區別:
(1)通常情況下,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是某一個人拋擲物品或者其管理的物品墜落;共同危險行為是多個人同時實施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
(2)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盡管這些建築物使用人實際上並沒有拋擲物品或者其物品並沒有墜落;共同危險行為中,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因為共同危險行為人都實施了危及他人安全的行為,因此由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責任。
(3)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受害人給予補償;共同危險行為中,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Ⅱ 侵權責任法中 第八十七條中的「使用人」范圍如何理解
使用人指的是在這幢建築物內居住,但又無法舉證證明自己不可能致人損害的事實的居住人群,如果舉證證明自己當時不在建築內,那也不用承擔責任
Ⅲ 侵權責任法第85條和87條的區別在哪裡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八十五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內擱置物、懸掛物發容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解析:這兩條的共同點是都是高空墜物對他人造成了人身侵害。兩條根本的區別是第八十五條有明確造成侵害的責任人, 第八十七條是沒有明確造成侵害的責任人。
Ⅳ 侵權責任法85條87條怎麼區分適用不懂
第八十五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第八十七條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從法條上看,第八十五條針對的是致人損害的物體(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具有明確的責任主體(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而第八十七條中致人損害的物體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的情況,只能推定責任主體(可能加害的使用人)。據此,您提出的問題1中只要能確認晾衣桿是潘金蓮的,責任主體明確,直接適用85條就可以了。至於你提到的問題2,潘金蓮在陽台上擺弄晾衣桿消遣,不小心脫落致西門慶受傷,她是有過錯的,因為既然在不小心時會傷人,說明該行為具有危險性,潘金蓮從事該行為沒有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並採取足夠的防範措施,即便沒有故意,在主觀上也存在過失,按照一般侵權理論也需要承擔責任。最後,即使潘金蓮在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只要由於她的行為致西門慶受傷,而西門慶也沒有過錯,按照公平責任原則,潘金蓮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Ⅳ 「懸在城市上空的痛」何時休
「懸在城市上空的痛」何時休
高空拋物現象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近年來,高空墜物致人傷亡的案例不斷見諸報端,該類頑疾的久治不愈拷問著城市管理,也拷問著立法部門,事後賠償、追責問題能否妥善處理也給法院審判執行工作帶來不小挑戰。
侵權責任法第87條何去何從
針對該類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劃分責任,致人傷亡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將來對劃分責任有無更好的法律設想等問題,記者采訪到了西南政法大學兩位民法專家。
高空墜物大多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有人主動扔出,二是樓體外存在堆積物,被風吹落。對於第二種情形,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吳春燕認為,若查明墜落物為物業有提示及消除危險義務的,且查明物業有怠於履行職責的行為,則物業應與房屋業主或者使用人一起承擔責任。
依據責任均分的邏輯,假如高空墜物構成過失致人死亡,是否刑罰也要均分呢?吳春燕表示,刑事責任通常是針對自然人的刑事犯罪行為,即制裁的是具體的行為人,因此,此情形因為無法找到實施具體犯罪行為的人,刑事責任的追究和承擔也無法實現。在「可能的使用人」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分別承擔刑事責任。
按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確實會讓一些無辜之人「背鍋」,是否有其他法律規定構想能比現行法律更適合?吳春燕認為,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本身就是一個權宜之計。從立法表述上就可以看出,規定的是可能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而不是承擔侵權責任。立法目的上實際上是基於對受害人救濟的考慮,而規定與侵權責任法救濟受害人優先的理念吻合,這是立法上平衡各方利益的結果。
之前有聲音稱,民法總則出台後不排除會取消侵權責任法第87條。對此,吳春燕表示,確有取消的可能。「如前所述,該情形實際上並不滿足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這種情形納入侵權責任法的規范范疇實際上有些勉為其難。如果有更全面的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立法,將受害人無法獲得救濟的情形納入其中,侵權責任法也可以更加純粹地規定侵權責任問題。
對此,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徐銀波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正當性問題,別人沒有實施任何的行為,也沒有任何過錯,憑什麼要求其承擔責任;二是正因為當事人沒有過錯,無法向其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在執行就難以落到實處;三是第87條不具備預防功能,好的侵權責任法不應當是被動地救濟,而是事前防範侵權行為的發生;四是在建設智慧城市的當下,查明侵權人的可能性也愈發明朗。
現在的建築,很容易想到這樣的事情會很頻繁發生的,各自應該管理好自己的物業,不要等著事態發生才找理由。
Ⅵ 侵權責任法 第七十八條
您好,《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專應當承擔侵屬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解讀:本條源於《民法通則》第127條的規定。飼養動物侵權的,其責任承擔的主體為該動物的飼養人和管理人,但被侵權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可以分別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但根據《民訴意見》第7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的規定,對減免責事由由承擔侵權責任的主體承擔舉證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Ⅶ 侵權責任法87條是否體現了過錯推定原則
這條體現的是無過錯推定原則。
Ⅷ 車停在小區里被墜物砸了怎麼賠償
基於侵權關系找侵權24樓業主賠償;基於保險關系找保險公司賠償找保險公司賠償則賠償之保險公司有追索權同時能聲明放棄對業主索賠;保險公司賠償小於實際損失仍請求業主賠償。
業主賠償請求對象則賠償數額侵權所造成損失;保險公司賠償請求對象保險合同准。
承擔民事責任方式之恢復原狀既車新當把壞換新。
(8)侵權責任法87爭議擴展閱讀:
具體法條:《民法通則》第百二十六條 建築物或者其設施及建築物上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人損害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除外。
《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該規定對擔責者進行了限定,令可能的建築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既不會造成有損害結果而受害人得不到救濟的情況,也不會導致因義務人過多導致個人補償數額過小而起不到警醒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建築物使用人盡善良注意義務,預防該類事件的發生,而且也不會將補償義務人的范圍無限擴大化,所以這一立法規定較為合理,體現了公平原則。
在確定了承擔補償責任的責任主體後,各「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之間應承擔按份責任而非連帶責任。理由:按份責任可以減輕壓力,使得受害人更容易得到補償。
同時,通過「可能的建築物使用人」主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可以縮小加害人范圍,經濟上的驅動更能刺激他們作證的義務。
另外,按份責任的承擔也可以起到預防類似案件發生的作用。
而連帶責任,一是過分加大了使用人的責任,達不到息訴的目的且不利於社會安定;二是有違公平原則,若要「可能的建築物使用人」承擔連帶責任,則會讓真正的加害人逍遙法外,使得正義無法實現;三是連帶責任將導致內部之間求償權的無法實現。
Ⅸ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高空墜物連坐」條款規定: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
(1)由x=
1 |
2 |
2x |
t2 |
2×36 |
32 |